陈敏姣
摘 要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特点,以单元作业整体设计关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问题,提炼作业主题,分层设计基础性、拓展性和综合性作业任务,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会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创生多学科整合、实践导行式、学校活动融合式等多维作业形式与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实现控制作业总量的“减量”目标和激发学习兴趣和作业热情的“提质”目标,落实“双减”精神,更好地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关 键 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单元作业设计;“双减”;个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2)03-0009-04
在“双减”背景下,如何立足道德与法治课程特点设计作业,实现“减量”“提质”“增效”,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重点。在教研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道德与法治作业多是作统一要求,缺乏分层自选设计;教师通常根据课时内容“一课一练”,缺乏单元整体意识,且经常与其他学科、学校德育等相关作业、活动重复;作业形式及其评价方式比较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等。基于此,我们尝试在低年段开展单元作业整体设计,聚焦关键主题设计整组作业,通过丰富的作业形式和多维立体、多元交互的评价方式,落实“双减”目标精神,更好地促进学生道德成长。在此,以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为例作一探讨。
单元作业设计必然要求聚焦单元主题及其主旨,整合各课时学习内容与目标,整体性设计作业任务。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教材承接一年级下册“共生共在”教育主题,循着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空间,聚焦“共有与共享”这一核心教育主题,编排了“我们的节假日”“我们的班级”“我们在公共场所”“我们生活的地方”四个单元。本册教材旨在“引导學生超越自我中心的思维,进而不断扩大的公共视野,愿意主动承担和遵守公共生活领域的责任与规则”[1],为其公共生活奠基。
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作为最后一个单元,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区和国家,聚焦“家乡”这一特殊的社会空间,旨在通过家乡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帮助学生感受家乡的山水风貌、风土人情,在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中,增强对家乡生活的悦纳和责任;并促进学生从“走近”家乡到“走进”家乡,激发对家乡的热爱和归属感。本单元包括四课内容(见表1),从家乡的山水风景、物产到人们的生活,将“家乡”这一抽象的文化心理概念具象化,带领学生走进“我们生活的地方”,重新“发现自己生活地方的美好,感悟本地人与自然的相互滋养关系,形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初步观念”[2],进而走近家乡人,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
立足本单元教材内容分析,我们在学情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家乡”的概念相对模糊,大部分学生出生地和现居地都在杭州,但是,他们对杭州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历史资源、文化资源等了解不多,理解也相对肤浅。例如,学生很少关注杭州当地的物产、传说等,可说是知之甚少。这提示教学需要设计课前探究性预学作业,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认识“家乡景”“家乡物”“家乡人”和“家乡变化”,为教学做好准备。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通过课堂学习,学生对“家乡景”“家乡物”“家乡人”和“家乡变化”有了更加丰富的认识,对于家乡的物产资源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但是,“爱家乡”“建家乡”的意识仍比较薄弱。这提示教师要注重课后的实践引领,不仅要引导学生“知家乡”,更要推动学生“爱家乡”,生发“建家乡”的责任感,更好地实现“促进学生对家乡生活的悦纳与责任”的单元主旨。
综合以上思考和教学实践反思,我们设计了“最忆是杭州——寻找家乡之美”单元主题作业(见表2)。
这一单元作业围绕“家乡杭州”,设计了寻访“家乡景”“家乡物”“家乡人”和“介绍家乡变化”四个子作业主题,帮助学生自选主题、分组作业,明确作业内容。如此,帮助学生明确教材所指“家乡”就是“我们现在共同生活的地方”,从而将本单元学习与自身的真实生活建立联系。借助作业实践,推动学生走进熟悉的生活情境,重新发现家乡杭州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亲近家乡人,探寻家乡之美,从“知家乡”走向“爱家乡”,生发“建家乡”的责任感。
单元作业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实际情况出发,在兼顾群体需要的同时,关注个体差异,通过分层设计切实调动孩子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通过创新多维作业展示和评价方式,让孩子们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享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实现个性发展。
1. 分层设计作业任务,激发“爱家乡”多元实践表达
《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业管理指导意见》指出:“作业要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布置,要让不同层次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获得成功的体验。”[3]这为道德与法治单元作业提供了分层设计思路。我们根据学情特点,分层设计基础性、拓展性和综合性作业(见表3),力求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增长知识,学会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其“爱家乡”的多元表达,更好地实现作业的功能与价值。
基础性作业主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升,“基于相应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水平,以便了解本课程的基本概念或理论”[4],以课前预学和巩固为主,帮助学生走进家乡。作业以查找相关资料、观察生活、观看相关视频的形式进行,并以《道德与法治活动手册》相关作业内容和课前预习单等为载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相关基础认知的工具。例如,“课前小调查之家乡的物产”作业单,简单设计调查地点和发现的物产,着重指引学生确定具体的调查地点,进而走进家乡了解家乡的物产、风景和传说故事,激发对家乡物产的兴趣。
拓展性作业主要关注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整体把握和理解、运用能力,作业内容注重整体设计和实践体验。学生可采用实地寻访、探究等多种实践方式,并以绘画作品、调查报告、故事分享等形式呈现作业成果。以作业“请你为家乡设计一张文化卡”为例,其设计如下: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一定对家乡的风景、物产、故事等有了更多了解和认识,请你为家乡设计一张文化卡,把家乡介绍给更多人。
作业要求:
1.选择一种最能代表家乡特点的物产,把它画下来,写上几句话作介绍。
2.请将做好的名片在小组内交流展览,选出最有创意的在班级展览。
3.注意评价标准不是谁做得漂亮,而是能否有创意地表现物产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这一作业旨在激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深入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物产传说等,丰富对家乡的认知、理解,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学生极具创意,制作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西湖文化卡”(见图1),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乡美的感悟和热爱。
综合性作业则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着重提升其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设计更加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关注孩子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发展,切实地调动作业积极性和主动性,力求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享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例如,“观看《我和我的家乡》电影,思考如果你是电影导演,需要拍一部关于家乡主题的电影,你会选取哪些场景和事物进行拍摄”“学校将组织一次‘最忆是杭州’的家乡研学活动,目前向全校同学征集活动方案。请你设计一条研学路线,使同学们能够感受杭州的风景名胜、主要物产。说明设计此路线的目的,并向同学介绍你设计的研学方案内容和价值。”此类作业形式和载体更加灵活多样,注重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主题、内容和呈现方式,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和自身的生活经验,有创意地思考与实践。作业过程正是学生提炼与升华对家乡的认识与热爱的表达过程,能促进学生更深入地走进家乡,“对家乡生活的悦纳和责任”自在其中。
2.创生个性作业展评,深化“建家乡”责任情感体悟
作业设计必须关注评价环节,切实发挥其反馈、评价、激励、发展等功能,形成“常规”。我们在单元作业设计中,注重拓展个性化的作业展示评价方式,引导学生以自己喜爱、擅长的方式呈现作业成果和作品,展示过程本身就是评价过程。
一是多学科整合作业展评。我们通过多学科整合的方式,丰富作业的呈现形式,围绕“最忆是杭州——寻找家乡之美”主题,开展了“西湖文化大联展”活動。此类作业展示与评价强调尊重与激发每一个儿童的个性潜能,整合美术、音乐等各学科资源,邀请相关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例如,“西湖入画,妙笔生花”绘画类作业:请用画画的方式记录下家乡的美,可以是美的景,也可以是美的人或事,并介绍给其他同学。作业要求简单明了:选择一处你认为最值得收藏的风景,把它画下来;请将绘画作品带来在小组内交流,介绍你画笔下的家乡之美。“西湖入声,艺曲传情”表演类作业:我们每天生活在如诗如画的杭州,你能发现自己的家乡哪里美吗?可以用舞蹈、唱歌、快板等表演方式表现家乡美的景、美的人或美的事,并把他介绍给其他同学。“西湖入诗,诗情画意”阅读类作业:古往今来,西湖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牵动着文人雅士的心,在他们的笔下西湖的风景如诗如画。请收集有关西湖的风景、物产、传说故事的古诗词,可以用诗歌朗诵、诗歌小报等方式把他介绍给其他同学……
二是实践导行式作业展评。“家乡”主题单元作业离不开家乡生活的沃土,我们立足杭州当地历史文化和场馆资源,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作业实践和展示评价情境。
以“西湖小导游”作业为例,学生自选主题,通过作业实践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则立足杭州周边博物馆馆藏资源,通过“西湖场馆寻访”实践作业单提供指引。学生的创意令人惊叹不已:例如,以“导游地图”为呈现方式,或手绘“西湖十景”旅游地图,或绘制“杭州特色美食大赏”地图,还以“杭州必逛的博物馆”主题,绘制了生动的馆藏地图;以“导游故事”为呈现方式,深挖西湖风景背后的传说故事,探究杭州的物产、美食等蕴藏的传奇故事,收集身边的家乡人的奋斗故事,生动讲述家乡的变化;以“导游介绍”为呈现方式,利用周末和假期时间,以小队合作形式,走进西湖和杭州的各个景点,为游客介绍自己熟悉的景点及其背后的故事。学生自信地担当“西湖小导游”,从课堂走进广阔的社会空间,自豪展示家乡之美。学校积极争取家长、社区的支持,通过学生互评、家长评、社区评、网络评等多元评价方式,评选“优秀小导游”,小导游代表将前往景区做讲解员,最终还会从中评选“金牌小导游”,更好地激励学生践行与提升“我是家乡小主人”的意识和责任感。
三是学校活动融合式展评。“最忆是杭州——寻找家乡之美”单元主题作业过程及学生的作业成果与作品,其本身便蕴含着道德与法治学习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学校常规德育活动的融合,极大拓展了本课程实现“融合”教学的可能性。我们将作业展评与学校德育活动、特色活动等相结合,如结合艺术节,开展“我眼里的家乡风景”特色画展,让孩子画一画自己心中的家乡风景,描绘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创设校园“杭州特色美食”的美食节,邀请家长和社区代表走进校园,和学生一起在美食节上动手做一做、尝一尝杭州特色美食,说一说美食背后的故事;开展“最忆是杭州”特色音乐活动,有学生自主设计节目,唱一唱家乡的歌曲、演一演西湖的传说故事、读一读西湖的诗词歌赋、秀一秀江南女孩的律动之美等。学生自豪地做家乡杭州“代言人”,自然生发了让家乡更美好的愿望。
参考文献:
[1][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5,182.
[3]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Z].浙教办基[2015]114号,2021-12-31.
[4]薛莉.单元教学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探索[J].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20(06):230.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