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培东
读完贾平凹先生的散文《一棵小桃树》,总想唱点什么,来化解心中这浓浓的情绪。所有跳跃出来的歌词,竟然全都被风雨裹挟着。或是“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或是“阳光总在风雨后”,或是“一次一次鼓舞自己,去感受雨后空气的清新”。苍茫中,就有那么一棵桃树,孤独,倔强,颤栗着,挣扎着,摇曳着。那片片掉落的花瓣,最后都不是落在大地上,而是深深地扎进了我们的心,仿佛一首古老的歌谣,召唤着我们来重新感受此刻的世界。
这篇散文风雨太多,我甚至希望作者少写几句这样如泣如诉的风雨。小桃树在风雨中的孤苦零落,实在不忍卒读。贾平凹先生却硬着心肠把这棵小桃树多次写进风雨中。早晨起来,雨就“淅淅沥沥的”,然后“却下得大了”,“一直下了一个整天”。好不容易熬过有关小桃树的回忆,雨“却这么大地下着”,而且“还在下着”。又不是江南的细雨,“全不是春的温柔”。骤雨无情,偏偏文中的桃树又如此脆弱。它在风雨里哆嗦,老了许多,瘦了许多,才开了第一次花儿,却已是全然褪尽楚楚的容颜。作者细腻的语言,写尽了小桃树横遭风雨的凄惶。这可怜的小桃树,“纤纤的生灵,枝条已经慌乱,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三点两点地在黄水里打着旋儿”。脆弱的小桃树在风雨面前似乎不堪一击,它“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羽毛渐渐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作者前后两次使用“一片一片”来写雨骤风狂下小桃树承受的苦难,后者只多了一个逗号,却仿佛手摇电影放映机放慢了速度,让人更清晰更沉重地看到了花瓣被雨打风吹的惨象,疼痛也因此无边无际地漫开来。“赤裸”和“黑枯”,从视觉角度写出了小桃树惨遭风雨“千百次”蹂躏的凄惨景况。风继续发声,雨继续浇注,小桃树摇摇晃晃的身影,最后怎么读都会潸然泪下。
再有力量的生命,在生活的暴风骤雨中都是孱弱的,更何况生命初期时的那棵小桃树!它要面对的又何止是自然界的风雨!这棵桃树很小,很瘦弱,还很丑陋。看看那个春天它“竟从土里长出来”时的模样吧。“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猥琐。”作者不厌其烦地从各种角度写小桃树的卑微、脆弱与孤独。能用“委屈”和“猥琐”来形容的小桃树,你甚至不会指望它能开花,即便开了花,也是一副“苍白白的”病态,“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它还长得不是个地,只在院子角落的土里,阳光少有光顾,风雨却总来袭击。没人对它的生长有信心,即便最怜爱它的奶奶也说过“这种桃树是没出息的”,即便亲手埋下种子的“我”也曾经遗忘过它的存在。茫茫尘世,万物生长,唯有它,“这么命薄,受不得这么大的福分,受不得这么多的洗礼”。这株“野”的、“没出息”的、不美的小桃树,受尽冷落,尝遍风雨,孤独地在尘世的角落里默默生长,直到最后那个在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闪现出的欲绽的花苞,才让我们看到了生命成长的坚韧、执着和希望,看到了弱小生命体挣扎在风雨中“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散文是从作者心里倾流出的人生真味。莫言先生认为在描写物体或者事物时,一定要写出自己对这个物体或者事物的独特的感受。贾平凹先生也说散文要创造出一种意境,让自然景色和人的感情交融一体。“散文创作中所体现的作家身世感是散文藝术价值的重要方面,读者就是要通过散文看到作家的人生经历的真实面貌,看到真情实感的具体表现。”“凡优秀的散文几乎都是充分地写好作家本人的身世感,写自己的行为举止,写自己的生活处境,真实地表现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也是文学创作中以小见大的原则在散文写作中的具体体现。”《一棵小桃树》也不例外。文章开篇就是“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深情自在其中。原来,小桃树是奶奶给的桃核种出来的,蓄着童年的梦,作者对小桃树发芽、长大、开花以及横遭风雨的叙述,都包含着感慨和寄托。文章中反复出现“我的小桃树”这样的带有强烈主观情感的表述,以及多处对小桃树人格化的描写,都表明作者笔下这棵小桃树,与他自己是有着特殊的情感联系,与他自己的性格、经历息息相关。贾平凹自述:“社会的反复无常的运动,家庭的反应连锁的遭遇,构成了我是是非非、灾灾难难的童年、少年生活,培养了一颗羞涩的、委屈得甚至孤独的灵魂。”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寻找作者的成长经历,对比小桃树的生长过程和作者的人生经历,我们更会觉得他和文章中的小桃树是合体的,从小桃树中我们可以体察到作者的灵魂,透视到作者人生的历程。文章安排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写小桃树,暗写“我”,明暗交织,虚实相映。“我的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当然,这种关联绝不仅仅绾结在风雨的过去,也汇合在今天,甚至未来。小桃树是作者从儿时便怀有的、向往幸福生活的“梦”的化身。小桃树与作家在乡村期间自我成长的童年、少年经历的对应,作者个人奋斗历程的艰辛、生命成长的孤独苦闷,以及小桃树“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般的激励引导作用都在文中若隐若现。作者把更多的文字馈赠给了苦难和风雨,对小桃树的坚强抗争和坚韧生长的直接描写并不多。但是细心的读者,是会在文章的许多细节处,读出小桃树身处恶劣状况下,微薄却不绝如缕的生命力。那“拱出”的一点嫩绿儿,那努力“撑着”的枝条,那“苦涩涩”的笑,那“千百次”地挣扎起来,直至最后那个高站枝头从容闪耀的花苞奏出了生命的最强音,都让我们看到了这“天鹅般”的小桃树勇敢坚强、奋斗不屈的生命光芒。“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状物的散文,目的绝不是为写物而写物,其归宿在人文性上,就是说,这类散文写物是手段,“写人”才是目的。作者托物言志,反复渲染,把人物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注到小桃树里去,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让读者从中品味到小桃树的成长经历与贾平凹成长经历的相似之处,感悟字里行间丰厚的人生哲理。作者借小桃树的顽强生长,书写自己的理想和情志。作为精神的载体,这棵小桃树带给读者的不仅是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以及作者偶然感悟的哲理,其实还有更多思考和感悟,如对自强不屈的生命力的赞美,对自由、美好和理想的执着追求,对苦难和沧桑人生的思索,不怨、不忧、不避、不惧的人生态度,以及感悟人生后的执着。当然,还有爱,有感恩,有梦想,等等。除了语言艺术和写作手法,如金理先生所言,“这篇文章中最值得我们借鉴的,就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培育的健全品质。我们要从文章表面的感伤、自怨自艾中超脱出来,领会到小桃树身上坚韧、百折千回的奋斗精神”,这样,这篇散文进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意义我们就有了更具体深入的理解。
如此,穿越风雨,抵达美好,我们站在那棵小桃树下,看到了枝丫间逐渐明朗的天空,也看到了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