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增强课堂画面感的几点体会

2022-04-04 19:03:24张奕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2年13期
关键词:芦花画面感葵花

张奕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更是一幅知识与经验交融、理智与情感互动、师生心灵碰撞、学习过程与学生成长意义关联的生动场景。课堂的画面感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于知识理解产生丰富想象和生动表征的一种学习状态,是学生理解新知识、加工新知识并获得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基于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在《深度教学》中提出的观点,笔者以教学《芦花鞋》一课为例,简要阐述在语文教学中增强课堂画面感的几点体会。

知识的建构

《芦花鞋》是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四篇课文,选自当代作家曹文轩的长篇小说《青铜葵花》。作品描写了青铜一家人为了增加收入,一起动手编织芦花鞋,然后让青铜背着到油麻地镇上去卖的故事,赞美了青铜勤劳、淳朴等美好品质。本单元以“成长”为主题,编排了《文言文二则》和三篇长文《小英雄雨来》(节选)《我们家的男子汉》《芦花鞋》。通过学习本单元作品,带学生认识了车胤、李白、雨来、“小男子汉”以及青铜五个少年,尽管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都闪现着美好的品质。这是学生第一次在教材中接触长文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则是需要贯穿单元教学始终的语文要素。

关于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阅读要求,四年级上册提出了“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而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要求又有所提升。

在教学《芦花鞋》一课时,借助前两课的学习经验,学生很快发现作者并未用数字或者小标题来把文章划分为几部分,只是在某些段落之间用空行的方式提示读者。

抓住“芦花鞋”这一关键事物,大家迅速拟好了每一部分的小标题——“编织芦花鞋”“冒雪卖芦花鞋”“城里人喜欢芦花鞋”“卖掉脚上的芦花鞋”。接下来,笔者组织学生围绕“课文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话题进行讨论探究,重点体会青铜勤劳、淳朴的美好品质。在此过程中,我收集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话题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全班讨论交流。

经验的重组

首先,关注细节,联系生活想象画面。

制作芦花鞋的过程、芦花鞋非常好看——“那鞋很厚实,像暖和和的鸟窝”。我先引导孩子们了解“鸟窝”的形象,学生很快说出“温暖”“有家的感觉”,继而联想到寒冷的冬天放学回到开有暖气的家中是怎样的感觉,进一步体会芦花鞋的暖和。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文本形成关联,脑海里形成认同的画面。这样一来,那双毛茸茸的芦花鞋在孩子们的脑海里有了更加具体的形象,也为后文体会青铜送芦花鞋这一举动打下基础。

青铜和葵花如何挑选芦花——“她仰起头来,不停地寻觅着,见到特别漂亮的一穗,她不采,总是喊:‘哥,这儿有一穗!青铜闻声就会赶过来。见到葵花手指着的那一穗真是好花,就会笑眯眯的。”芦苇荡的深处,一对兄妹正细心地挑选着芦花,只采当年的,头年的不要。这一穗穗芦花是他们心里的希望啊!我提出“为什么葵花不采而要喊哥哥来采”这一问题时,大家热烈地讨论起来,答案十分精彩。

有个孩子站起来说:“我认为葵花是想让哥哥开心。有一次妈妈在我生日时给我准备了一个很漂亮的蛋糕,中午就送到家了,但是爸爸妈妈一直等到我放学后才让我亲手打开,他们说那样更有仪式感。果然,我在拆蛋糕的那一刻心里有说不出的开心!”其他学生听了纷纷点头,也分享起自己在生活中一些因为“亲手完成”而产生的“仪式感”。兄妹之间浓浓的爱洋溢开来,作者的文字再一次“勾起”学生生活中的经历,而这些真实的情感体验又支撑着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文本背后的深意。

其次,聚焦人物動作语言,对比现实,想象画面。

青铜把脚洗得干干净净才穿上芦花鞋——学生想到过年穿新衣时的情景,一定要从头到脚洗得香喷喷的,才肯穿上,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对新衣服的珍惜。可想而知,青铜也是如此珍视这双芦花鞋吧!

青铜没有因城里人喜欢芦花鞋而涨价——联想到一些坐地起价、奇货可居的新闻,联想到疫情期间出现的天价菜、天价出租车……此情此景下本身就贫穷、急需要钱的青铜更加显得老实本分、淳朴可爱。

青铜忍着寒冷脱下芦花鞋给没买到鞋的人——寒冷的天气,温暖的芦花鞋,那人失望的叹息声,青铜如电影慢镜头般地脱鞋、弯腰、捡起芦花鞋,朝那人追去的背影……学生边读边演,边读边想。关爱家人,99%的人能做到,但是要关爱一个陌生人,而且要忍着寒冷脱下脚上温暖的鞋,仅仅是为了让陌生人不失望,这是多么难得的品质!好一个憨厚善良的青铜!

学生也互相分享起身边和陌生人之间充满善意的故事:有的说家里人点外卖,因为天气原因外卖小哥送晚了,家里人不仅没有生气,还给小哥送了一瓶水,叮嘱他路上注意安全;有的说自己在路上摔跤了,过路人扶起自己并给自己的父母打电话告知;还有的说在电梯里碰到了拿着很多东西的陌生人,会主动给他们按楼层键……在这些分享中,大家脑海中青铜的形象更加富有画面感了。那个瘦小却高大、不能说话却有无限力量的小男子汉仿佛就站在大家面前。

我认为课堂的画面感是建立在知识理解与学生生活体验之间意义关联的结果。美国课程教学理论家乔治·布朗提出了一种很有趣的主张——课堂中学生应该有丰富的精神幻想旅行,并要求中小学教师每节课至少留足5分钟让学生遐想。遐想不是瞎想,而是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过程,是生动的课堂和课堂创生的根本要求,其出发点恰恰在于丰富课堂的画面感。

语文学习中学生理解文本的过程所产生的画面越接近作品,对作品的理解就越深刻。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感受来代替学生的感受,新课标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着力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体会人物身上的品质与作者的情感,唯有“身临其境”。

责任编辑/杨万军

猜你喜欢
芦花画面感葵花
芦花飞雪
葵花之门
巧设“主问题” 赋予古诗词教学画面感
借一支芦花赞美祖国
戏剧之家(2019年12期)2019-05-24 14:21:42
我就是吃可爱多长大的,怎样啦
葵花点穴手
小演奏家(2018年9期)2018-12-06 08:42:02
芦花
吟雪
论电影配乐之画面感——电影《功夫熊猫》配乐视听作用力浅析
人间10月结婚天
女报seaside(2014年11期)2014-04-29 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