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教学在小学美术中的应用

2022-04-04 06:26王靖艳
陕西教育·教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齐白石国画线条

■文/王靖艳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美术文化,加深学生对美术理论的认识,进而提高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在开展教学时,教师要明确两个问题:开展国画教学的目的和开展国画教学的方法。

一、应用国画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美术文化

在学习美术时,教师要想尽办法让学生了解中国美术文化,促使其产生民族自豪感,进而对美术学习有兴趣。

例如,在教学国画时,教师要为学生设置欣赏环节。首先,教师为学生呈现PPT——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让学生通过图片猜测故事中讲了什么。通过观察,学生猜测故事的情节是:曹植与洛神邂逅相遇,彼此间思慕、爱恋,洛神形象美妙绝伦……此时,教师告诉学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画家已经会用国画画连环画,人们能从一系列的图片中看到故事。教师为学生放大画面,让学生看图片中的神鱼、神兽等,并告诉学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用国画绘制人物、山水,但是花鸟鱼只是画中的“配角”,它们还没能成为画家笔下的独立题材。教师又引导学生观看了《送子天王图》,然后为学生描述美术作品创作的背景。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这幅图没有印款,只能从卷后南唐待诏曹仲玄的题语和北宋李公麟节录的《瑞应经》中的文字内容推测,这幅画的作者应当是唐朝的画家吴道子。教师引导学生对比《洛神赋图》,让学生说一说这两组图的风格有什么区别。此时,学生发现吴道子作品中人物的表情比《洛神赋图》中的表情更丰富,人物的面部特征也更为明显。并且魏晋时期的画,人物形象较为清瘦,而唐朝时期人物形象普遍较为丰满。此时,学生看到不同时期的国画还原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美术技巧等,而且《洛神赋图》的题材来源于中国的诗歌及传说,而《送子天王图》的内容似乎来源于佛教,佛教中有菩萨会送孩子的传说。这时,教师要予以补充:佛教起源于印度,中国唐朝的佛教文化曾经十分鼎盛,在外来文化进入中国以后,我国也将国外的文化融入到绘画内容中。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兼收并蓄极具包容性。因此,学生需要从国画艺术着手,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二、应用国画教学,加深学生的美术理论学习

国画中包含着大量的美术元素,教师可以应用图像分解法,让学生了解美术元素的应用方法。通过开展这样的教学,学生能了解点线面、空间布局、象征符号等应用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在了解国画艺术的基础上,学习应用美术元素的方法。

例如,在图像分解齐白石的《虾》时,教师让学生思考美术元素中线条该如何表达?它能呈现出一种怎样的表达效果?此时,学生认为线条只分为直线和曲线,直线能让人产生刚硬的感觉,曲线能让人产生柔和的感觉。教师不要直接肯定或否定学生,而是应该适时呈现出齐白石的《虾》。教师应用计算机为学生呈现图片,因为计算机有呈现、放大、缩小、旋转的功能,应用这些功能可以让学生看到《虾》的各种细节,便于学生应用计算机拆解图片。通过观看,学生发现齐白石的《虾》几乎就是应用各种线条构成的。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图像中的线条予以分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看到中国国画的线条有粗细、长短、曲直、虚实之分,而线条能够出现如此多的变化,与国画中毛笔的应用艺术有关。比如干画法、湿画法呈现的虚实之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画家不用这样的画法,而是改变一种画法,又该如何呢?教师应用软件功能,选中虾的躯体,然后用更改图片的色阶改变虾体的浓淡,最后用更改的画面代替画家的原画。此时学生看到,被更改的图像效果非常不好,看不到虾的关节,虾也就不像虾了。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探索,学生看到齐白石用较实的线条画出虾的躯干,用虚线条呈现虾的肢节。对于虾体的变化,齐白石用粗细不同的线条来表现,虚虚实实,富有变化的线条绘制出了虾钳、虾须等。在这幅作品中,齐白石充分应用毛笔艺术,呈现出线条的美,他应用线条画出了虾通体透明、轻灵纤细的特点。这幅作品中,人们能够看到齐白石对中国国画的线条艺术有着极深的领悟,他创作的《虾》不愧为国画艺术中的精品。通过图像拆解学习,学生意识到了在美术作品中,线条的应用方法有很多,学生要充分探索线条的应用方法和效果,以期日后能把线条的绘画技巧应用于实践。

三、应用国画教学,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学习国画时,教师让学生欣赏同类题材的各种美术作品,让其思考能否从以往的题材中找到新的突破口,然后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进行再创作。通过这样的教学,教师能够结合中国国画的艺术创新,打破学生创作的禁锢。

例如,在绘制《独钓寒江雪》时,教师告知学生,这是古人非常喜欢绘画的一种题材。这种题材来源于《江雪》这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特别有画面感,很多画家尝试着用自己的画笔还原。教师让学生观看数幅同类题材的国画,然后让其通过对比,结合自己的理解,找到画作的创意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同类题材作品中,有没有创意雷同的现象?如果存在,你们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创新?以上国画作品,有没有出现技巧过于陈旧的情况?你们觉得如何创新?此时,学生A表示,很多画家的视角都是从侧面观看老翁钓鱼,而老翁的身后是带着雪的树。实际上诗和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诗和画都是应用画面来营造意境,即无论是诗歌还是绘画,都必须带着强烈的意象效果。而过去这首诗的同类题材画面太“实”,即人们看到了一艘孤船、一个老翁、满江的雪,这些画面太“实”,让人缺乏想象力。如果要呈现一种意境,有时不必将具体的事物画出来,而是要让人们去意会,这样画面才会更有意境。比如,学生开始构图时,画面的中心是船的一角,仅仅只是一角,人们能从这一角上,感受到它是一艘很小、很简陋的渔船。船上坐着一个人,而这个人只能看到他的背影,但是从他戴的蓑笠可以让人感受到他是打渔人,从他的驼背中可以感受到他是一个老人。然后在老人的前面,可以绘制出几根秃掉了的树枝,让人意会到最近下过大雪,于是树都秃了。应用这样的方法,学生构思的画面“虚中带实”,能让人感受诗歌中“孤”“冷”“绝”的意境。学生B提出,我们可以把黑白颜色应用于绘画中。比如,应用黑白两色的水墨来表现老翁与江面,然后应用覆盖着雪的红梅来渲染色彩,这黑白灰中的那一抹红,更能把整个环境的清冷、寂静呈现出来。通过交流学习,学生取长补短,激发出了很多创意的火花。

四、应用国画教学,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当学生掌握了国画创作的艺术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美术理论应用于创作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创意出发,把绘画构思的技巧呈现出来,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认识到创意是“道”,技巧是“术”,只有把道与术相结合,才能让国画创作富有美感。

例如,在创作《独钓寒江雪》时,教师引导学生应用国画艺术中“点”的技巧来画梅花。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应用“点”的技巧来绘画梅花花瓣,中国国画中本来也有“梅花点”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绘画时,学生要通过力度、笔锋来控制“点”的大小和形状。比如,学生要通过控制“点”的大小和形状,绘制出花骨朵和梅萼的区别。另外,学生也要控制笔墨的干湿,画出远近不同的梅花,以此来呈现画作空间的层次感。一般来说,在近处的梅花要浓重而醒目,“点”的形状要刚劲有力;而在远处的梅花要轻淡而虚渺,“点”的形状要柔细轻软。学生刚开始练习的时候,难以迅速掌握国画的画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尝试,让学生在慢慢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相关笔法和技巧。

总之,教师在美术课程中开展国画教学,一方面是让学生了解学习中国国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学习国画过程中可以对美术理论有进一步的认知。通过开展国画教学,教师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水平。

猜你喜欢
齐白石国画线条
国画《鲦鱼》
国画《鲿》
雨浥红蕖冉冉香
·齐白石
线条之美
齐白石买假画
国画欣赏
齐白石·书画作品选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烧脑的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