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要素巧落实,核心能力巧生长

2022-04-04 06:26郑爱芬
陕西教育·教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判断题辨析松鼠

■文/郑爱芬

统编版语文教材以语文要素的形式,将小学阶段必备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学习策略和相关习惯,以体系化、序列化的方式分布在不同的单元中,呈现在单元篇章页,蕴藏在阅读提示、文旁泡泡、课后习题当中。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由于对语文要素本质缺乏足够认知,常常导致将要素落实完全脱离鲜活的人文情境,陷入了机械训练的泥潭。为此,我们需要充分把握统编版教材的编写思路,努力将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进行整体融合。以统编版《松鼠》一文的教学为例,笔者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松鼠》是五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语文要素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收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事物介绍清楚。从编者整体的设置角度来看,单元编选了精读课文《太阳》和《松鼠》,然后是两篇习作例文,旨在为学生初次运用说明文而服务,成为这一习作单元从阅读向写作迈进的支架。因此,教学第一篇课文《太阳》时,教师应该将关注点聚焦在第一层要素上,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感知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而第二篇课文《松鼠》的侧重点,则应该聚焦于学会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对比而言,《太阳》重在展现说明的客观、严谨、精准;而《松鼠》,则更关注表达的生动与有趣。因此,教学《松鼠》一文时,就应该努力把握要素中“恰当”的内涵,在言意兼得的过程中,推动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发展。

一、关注文本信息,在辨析中理解“恰当”

语文要素一旦脱离具体可感的情境,就会异化成机械的知识和生硬的信息,而与课文的语境进行整合,就拥有了丰富的感性气息,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要素、运用要素,借助要素转化为能力奠定了基础。

比如,教师可以在检查学生预习时,设置这样的判断题:1.松鼠不喜欢藏在地下,总是乐于在高处嬉戏。2.松鼠很轻快,总是习惯以小跳的方式前行,有的时候甚至会连蹦带跳。3.松鼠的窝口朝上,很方正,也很宽敞,身子可以自由地进进出出。这三道判断题的训练价值有指向文本内容的细致阅读,也有关注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准。如在做第一个判断题时,学生关注到松鼠绝不是“总是”,而只能是“经常”。辨析这样的判断题,不仅需要学生充分关注细节,认识到说明文表达的精准,更要能感知作者遣词造句的细微和精妙。这样的呈现方式,可谓一举两得,不仅有效避免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机械吸收,而且在唤醒学生思维的状态下,能够激活学生内在的参与意识,助推学生以精细化思维来辨析和判断问题。

当下,语文训练的题型中,填空题、选择题和综合性题型都较为普遍,唯有判断题相对较少。从学生做题的思维特质来看,判断题需要学生在对比中归类,在归类中思辨,有着其他题型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是历练学生思维认知能力的重要策略,需要学生进行实践性研究和尝试。教师要从文本表达的细节和信息的细微之处入手,通过遣词、句式和表达等不同的方面,在判断辨析中,将学生的认知从一开始的“读过了”向“读懂了”迈进。

二、聚焦描写对象,在进阶中学习“恰当”

从某种程度来看,语文要素是目标和愿景,是语文能力训练希冀达成的方向。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设置多层次的认知路径,以问题的情境来推动学生言语思维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将语文要素分解成难度不同的方法,让学生的思维经历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历程,集中性指向语文要素的语文能力,紧扣核心问题来设置具体可感的实践性活动。以落实“作者是怎么写清楚松鼠”这一核心问题为例,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教学板块,体现鲜明的层次和进阶性。

首先,明确任务: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方法将松鼠的外形写得如此可爱而讨人喜欢。在阅读中,有的学生纷纷将关注点聚焦在“驯良”“清秀”“乖巧”“玲珑”等关键性词语上,想象并感受这些词语所展现的松鼠形象,并相机洞察这些词语在言语表达上的精妙;有的学生发现作者运用了短句,朗读起来极具节奏感和韵律感,与松鼠活蹦乱跳的特性非常吻合;有的学生关注了作者所运用的拟人手法,相机从如同人一般的动词中,感受到作者始终将松鼠当成是自己的朋友来写,自然充满了一种浓郁的人文情怀。

其次,点拨发现。教师引导学生聚焦一些容易被忽视,但却可以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词语,比如“老是”“格外”“最”,学生结合具体语境,尝试将这些词语删除,在对比中发现,这些看似可有可无的词语,一旦剔除,语句浓浓的情感就淡薄了,没有生趣了。

最后,重新提炼建构。学生在整体性把握和阅读中发现,作者对松鼠尾巴的描写最为详细,因为松鼠最大的特点就是尾巴,旨在告知学生说明事物,根本无需面面俱到,而应该聚焦最能展现其特点的部分。随后,教师分别出示了燕子、公鸡、大象、骆驼、袋鼠等多种动物,并让学生在观察中说出这些动物的名称以及其最为突出的鲜明特征,以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发展。

纵观这一板块的教学,教师紧扣不同的问题指向,设置了进阶性的言语实践活动,围绕着松鼠的外形特征,让学生经历了自主感知、点拨探寻、提炼归类等不同的思维历程,让学生全方位感受了形容词、短句式、拟人修辞手法、详略安排等对描写松鼠外形特征的作用,从而从具体的感性角度认识到“恰当”的内涵和特点。由此不难看出,语文要素所指向的“恰当”,不能生硬而机械地硬性解释,而需要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和鲜活语境,洞察作者的写作方法,从而为后续运用说明方法进行表达奠定基础。

三、感受内在意蕴,在对比中解构“恰当”

对比,一直都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无论是对文本的感知与解读,或者是对自身的表达作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对于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而言,对比不仅仅有甄别优劣的作用,同时还能够辨析是否精准、恰当。《松鼠》这篇课文的最后,从《中国大百科全书》和《动物世界》中寻找了三个介绍松鼠的语句,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够从课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语句,从而运用对比感受表达上的异同点。我们可以将这一题型进行适当变通处理,修改如下:

句式1:松鼠一般在16到25厘米左右,尾巴的长度在16到22厘米之间,体重300到400克。

——《中国大百科全书》

句式2:松鼠的爪子非常灵活,具有极强的抓力,而且脚垫也可以保持脚部的温度。松鼠的尾巴能够保持身体的平衡,有时候也能起到遮阳的作用。

——《动物世界》解说词

句式3:它们面容清秀……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

——《松鼠》(布封)

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自由朗读,然后畅谈自己阅读之后的感受。有的学生在对比中发现,由于《中国大百科全书》是专门为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服务的,所以书本中的语言相对严谨、精准,常常运用精准的数字,展现描述对象的特点;而《动物世界》所面对的是普通的影视观众,加上有视频画面的辅助,所表达的内容往往会忽视视觉层面的介绍,而更多的是描述无法从电视上通过视觉看到的内容,是对电视画面的补充和描述;而布封所写的这篇《松鼠》,更多的阅读对象是知识面还不够丰富的小学生,所以语言趋向生动形象,极具趣味性。

通过这样的实践思考,学生认识到同样都是介绍、说明松鼠,但由于介绍的对象分别是专业人员、普通观众以及小学生,而采用了不同的表达策略,形成了迥异的语言表达风格。最终,学生认识到:所谓的“恰当”并不存在好坏、优劣、高下之分,而在于是否能够适合所阅读的人群。从写作的角度来看,主题中心是否合理、素材遴选是否精准、表达是否妥帖、遣词造句是否正确,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取决于读者的认知和接受能力。这个单元所着力关注的“恰当的说明方法”,其本质就是针对阅读对象而言的。阅读对象能够一读就懂,能够深入理解的,就是“恰当的说明方法”。这篇课文的语言生动有趣、形象可感,就是基于这样的认知。教师借助不同文体下的三段文字,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感知与辨析,让学生在深入感受文本语言的同时,加入了其他特质的言语形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言语认知,创设了一个多维化、体系化的言语实践空间,最终让学生在把握松鼠特点的基础上,感受了不同的语言风格所形成的表达效果,更好地推动了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发展。

总之,统编版语文要素的落实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而割裂开来加以训练,要能够与语言的感知理解、与学生的表达实践进行关联,更需要与描述的对象进行有机整合,在言意兼得中融合“象”的特征,从而将语文要素转化为学生“带得走”的能力。

猜你喜欢
判断题辨析松鼠
推理判断题
怎一个“乱”字了得!
——辨析“凌乱、混乱、胡乱、忙乱”
推理判断题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小松鼠
松鼠
阿伏加德罗常数判断题的常见应对方法
松鼠
松鼠
“征、伐、侵、袭、讨、攻”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