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刘芃宏
一个晴朗的早晨,一个胖乎乎的小姑娘来到我的咨询室,她的身高比起同龄的女孩子要高一些,脸也显得较为成熟。进来的时候她的眼睑低垂,一副很委屈的表情对我说:“老师,我想和您聊一聊,可以吗?我心情很不好。”
我搬了一把椅子让她坐下,然后问她发生了什么事情。她一下子就啜泣起来,等了一会儿后,说:“我有一个特别好的姐妹,最近我俩关系破裂了,我心情十分不好。”
我轻声问她:“是因为什么事情呢?”
她止住哭泣说:“因为我不再帮她做事情了,她就很生气,然后就和我吵了一架,我们俩就不说话了。”
我接着问她:“也就是说你之前都会帮助她,现在不帮助她了,所以她生气,是吗?”
她回答道:“嗯,她是一个很懒的人,每天早上起来都是我帮她打洗脸的水,帮她叠被子,和她一起值日都是我一个人在打扫,她通常都坐在床上玩儿。有一次,实在忍不住了,我就说了她,问她为什么每次都不自己干活,总是让我干,说她就是懒,然后她就生气不理我了。”
“听起来好像是她不对,那你帮助她做事情的时候你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我继续问她。
她顿了顿说:“其实,我每次还是很高兴帮助她的,我从小在家里就是姐姐,喜欢照顾别人,也习惯了。可是有时候我也会累啊,我也有很多自己的事情要做。”
我问她:“那你当时和你的好朋友说这些话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她说:“我觉得很烦,她明明没什么事情却不帮助我一起做值日,还在一边一直玩儿,我那天上午考试考得不好,心情也不好,想着赶紧回教室把不会的题好好做做。”
“那你有没有和好朋友说过你的心事。”我耐心询问。
她说:“没有,我不想和别人说。”
我接着问她:“那你想一想,以往你都是十分开心地帮助她做一些事情,现在突然用一种不是很好的语气指责她,她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何况她也根本不知道你心情不好。”
“或许会不舒服吧,但是就算是这样,她也应该自己学着做事情啊,我和她在一起都两年多了,从高一开始我就帮她干这干那,她怎么就没想着帮我呢?”她沉思一下说。
我告诉她:“你从高一开始就已经帮她培养出来了这样的习惯,尽管你们是好朋友,但是人生来都会有趋于懒惰的心理,而你恰恰迎合了她的这种心理,你无形中充当了做好一切的角色,让她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她对你既是信任又是依赖,因而在你用一种生气的语气指责她时,她会感到很受伤,因而选择不理你。”
她顿了顿说:“那我不想再帮她做本来该她自己做的事情了,我希望她有时候也能顾及一下我的感受。”
我说:“我可以理解你的心理需求,不过,要想一想,你在表达你的需求时是不是没能正向地说出来,而是采用了对方不太能接受的语言方式。这里,老师想和你分享一个观点,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致力于研究人的语言对人际关系产生的影响,他提出了“异化的沟通方式”这个概念,其中包括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这4种典型的方式。我们对他人进行道德评判,就是指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的时候,我们就把他看作是不道德的。这样的一种表达方式虽然是一种愿望的表达,但是却忽略了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导致关系的疏远。”
她说:“老师,您是说我的表达方式也属于是道德批判,虽然我是想让她和我一起干活,但是我却忽略了她的感受,是吗?”
我微笑道:“你自己想一想你对她说的话会不会让她受伤。”
她略带沉思,说:“我说她懒,并且说话时的语气也不好,估计她会受伤吧。”
“所以,这里老师想和你分享的是,或许并不是因为你让她帮助你导致她生气了,而是因为你的语言带了暴力性质因而引起她的不满。我们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教训她,而是为了让她了解你的需求,进而达到你想让她自己完成自己该做的事的目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一种语言表达方式进行沟通呢?”我对她说。
她说:“那我是不是应该直接告诉她我的想法,比如说:‘我今天有很多的事情要忙,而且心情不好,我希望你能帮我一下。这样说她可以接受吗?”
我鼓励她:“这样已经很棒了,我知道这样的改变最开始是很难的,尤其是在自己情绪已经激动的时候,说话的语气和方式很容易走入以往的模式中,但是如果我们学会有意识地去控制和调整,事情一定会有所好转的。
“根据卢森堡博士的语言沟通技巧,我们在和他人对话中首先要判断自己的需求是什么,接着提醒自己不批判不抱怨表达具体的需求,然后请求对方做某些事情,与此同时表达自己的感受。随时随地提醒自己,把这个新的模式在脑子里温习一下,让它慢慢存在于你的潜意识里。
“那么根据这样的模式你可以在请求她帮助你时,说‘如果你愿意帮我,我将会开心一些,由于旧的模式很容易自动化地指导我们的行为,所以回去后你要一天一次有意识地去加深新的思维模式。”
她满意地回应道:“好!”
我看她似乎已经想明白了,接着说:“关于这件事老师还想提醒你一下,在朋友的互动角色中,我们会从一开始就形成彼此固定的角色,如果长期以来彼此已经适应了这种角色,一方想要改变时,一定要和对方有个亲密的沟通时间,要给予对方一个适应新角色的时间。因为即使是不再讓你快乐的角色,也是由你们一起合作完成的,所以,双方都应该有义务去重新调整它。”
她若有所思地说:“老师,您说的我似乎有些明白了,我自己再理解一下,谢谢老师!”
咨询到这里就结束了。
1.非暴力沟通
一提到“暴力”,人们首先会想到刀、抢、打等,一般人们都会认为自己不会有暴力行为,却不知一不小心自己成了暴力的推广者,因为很多人都在无意识中使用着语言暴力,这种暴力所产生的伤害不比一些武器和社会暴力小,大到如今针对某些社会现象一些“键盘侠”的恶语评论,小到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恶语批评,一些人难以忍受这种语言暴力,于是发生了不可挽回的悲剧,一些人则将这种暴力转嫁到社会,还有一些人则在这种暴力中丧失了生命本该有的色彩。正是因为意识到了这种暴力的危害性,卢森堡博士通过各种讲座去号召人们学会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关注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首先需要有意识阻断自动化的反应模式,在不进行道德评价或者批判的基础上观察和表达自我的需求,通过具体的表达请求来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感受变化。如果是倾听他人的语言,也按照这样的模式去进行合理化地思考和行为反应。
2.角色调整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会有自己独特的角色扮演,也会在此角色中享受一定的权利和承担一些义务,在交往初期我们或许会欣喜地去扮演这个角色,但是在长期的生活中我们或许会腻烦这种角色下的任务,因而我们会想要去重新树立这个角色。但是在自我内心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另一方或许还没有做好准备去适应你变化的角色,因而我们需要给予对方一定的时间和心理的准备,在新角色的转变过程中我们也要去帮助对方适应,不能仅仅以一种醒悟后的报复心态对待对方,毕竟,关系的形成是双方共同营造的结果。这个观点无论是对于父母和孩子,还是对于恋人、朋友、师生之间都是适用的。
(作者李洋系二级心理咨询师,任职于天津市武清区崔黄口中学;作者刘芃宏系三级心理咨询师,任职于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