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二〇二二年海南文旅大会·中华民居青年学者论坛在线上成功举办,论坛主题为『民居保护活化与康养文旅』。论坛旨在凝聚新生代青年学者的力量,弘扬中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民居文化,为人居历史、民居保护活化与康养文旅等领域潜心笃志的青年学者点燃希望之光,照亮学术梦想,以期更好地为当代民居研究的繁荣发展作贡献,助力中国乡村振兴和中国文旅产业发展。这是本年度唯一以『传统民居活态保护研究与文旅康养』为大主题的青年学者论坛,会议研讨主题和发布成果受到了学界同仁的关注。
本次论坛选出《“三生空间”功能目标下楚雄地区传统村落民居风貌研究》《“双循环”格局下的城市特色建筑文化空间复兴研究——以文昌骑楼老街为例》等12篇优秀论文参加大会交流。主题包括:不同地域、民族与类型的人居历史研究,中华民居保护的跨学科研究视野、内容与方法,中华民居康养与文创产业的实证研究与理论探索,中华民居宜居性数据分析与人居环境改善方法研究,民居保护活化与康养文旅典型设计范例研究。在祝贺本次学术论坛圆满举办的同时,领导和专家高度赞扬论坛为弘扬中国传统民居文化做出的贡献,引导社会更加关注民居与文旅发展,并进一步提出希望,在研究传统连片民居保护与乡村振兴,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的活态利用与文旅康养,新民居、新材料、新装饰与地域性建筑融合,中西民居文化交融性发展等领域要有新突破。
海南文旅大会秘书长、海口中城文化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宜居城市与城乡治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罗亚蒙先生介绍说,中华民居青年学者论坛是2022年海南文旅大会开设的主论坛之一,引导当代青年学者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重新认识与深入研究传统人居智慧,保护人居遗产,发展民居康养文旅。这既是对国家相关指示精神的深度理解和具体落实,更是对中华传统人居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弘扬。
本次论坛特邀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地区建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评论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王竹作为学术点评嘉宾。王竹教授表示,研究与解读“传统”是认识过去和当下的重要手段,我们可以从历史上看到过去的人们在人居环境营建中的态度与途径。我们应该尽量去探究,哪些是先辈寻找的营建目标与导控要素?哪些是先辈寻找的策略方法?此外,更重要的是研究先辈们的营建目标和方法与我们所要寻找的目标和方法是否有联带关系,如果没有跳出对传统活化认知的窠臼,很容易在一轮一轮的轮回中,陷入“盲驴拉磨”式的内卷,对传统永续发展失去靶向判断,忽视了意识觉醒。活态保护应始终与时代同步,回顾历史是为了照亮今天,指明未来。传统应该永远是进行时,而绝不是当下通常意义下的过去时。
莆田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学科院长、福州大学建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建筑教育奖获得者关瑞明是本次论坛下半场学术点评人。他表示,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弘扬中华传统民居文化,助力中国文旅产业发展”,其中涉及乡村振兴、传统聚落与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文旅产业发展三个问题。乡村振兴包括“五个振兴”,其中,产业振兴是引擎。在“三宜”(宜居、宜业、宜游)中,应该强调宜业优先,以产业带动乡村全面发展。文化振兴与生态振兴是底线,不能因为产业振兴而破坏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组织振兴与人才振兴是保障,没有政策的正确引导、各级领导与部门的支持、各种组织机构与各类人才的参与,产业振兴也无法落到实处。传统聚落与建筑,体现出先民选址居住空间与进行营造的生态智慧与人伦原则,因此也承载着华夏子孙的一份乡愁。对传统聚落既需要保护,也需要发展,而保护与发展是一种权衡,在发展中达到新的平衡。传统建筑在保护中需要增加与当代生活匹配的各种生活设施,保护不是固守传统,而是在减少破坏的前提下提升应有的生活质量。文旅重在“旅”,因旅的异地性,旅客需要交通与住宿,产生两项消费。旅客只有进入作为景区的乡村才能转化成游客。乡村旅游可作为乡村产业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新时期的乡村振兴应该将文旅作为一根导火索,引爆传统乡村聚落的全面振兴。
论坛主席、中华民居杂志社主编姜志燕表示,中华民居杂志社自2022年8月开展论文征集以来,得到了各界积极支持,共征集论文数百篇,基本为各大高校相关领域学者。2022年10月19日至11月5日,根据《中华民居杂志社稿件评审标准》,中华民居杂志社组织民居领域多位权威学者和专家,按照初审、终审的程序,共选出12篇获奖作品,作为本次论坛分享主要内容。
本次论坛秘书长,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宜居委副秘书长王小冬介绍说,参与本次论坛的学者来自全国十余所高校,均为民居、文旅、设计等领域教授和研究生,所分享成果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性和文化性特点,围绕多民族传统民居文化在新时代的赓续,进行了角度独特、视野全面、理论扎实、调研翔实的研究,并普遍有学以致用、为乡村振兴和文旅发展献计献策的学术自觉性和先验意识。相信以乡村人居美学为理论指导,坚持学界与产业联动与互助,“弘扬传统民居文化,助力文旅融合发展”的明天会更好。
本次论坛特邀喀什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杨昊,云南财经大学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崔木扬作为学术主持人。此外,武汉大学教授宋亚平,海南文旅大会秘书长、海口中城文化旅游产业研究院秘书长孔德荣,同济大学教授李秉毅,天津大学教授李磊,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秘书长邹燕青,海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陈才,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魏宗财,海南文旅大会副秘书长宋本敬,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何岗乡村建设研究院副院长刘阳,海南吉祥汇会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小燕等233位领导、专家、高校师生、业界同仁参加了会议。
车书剑
李先逵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宜居城市与城乡治理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住建部原党组成员、国务院原参事、国务院原稽查特派员、中国建筑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旅游集团(港中旅)原董事长车书剑,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成,中国农工民主党海南省委员会专职副主委高淑红,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重庆建筑大学原副校长、住建部科技司原司长、外事司原司长李先逵,中国农工民主党海南省委员会一级巡视员、二级教授毕华等领导参会并致辞。
车书剑在讲话中说,热烈祝贺中华民居青年学者论坛开幕以及诸多青年学者获奖。他表示,我们要保护好传统民居。中华民居光辉灿烂,海南民居独具风情。目前我国还有大量民居文化遗产,很多民居都是国家级、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一些是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名镇(村),一定要精心呵护。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保护文化遗产也有充分阐述。所以,保护好民居遗产,也是贯彻二十大精神的体现。此外,我们要利用好民居。传统民居不仅是人类栖息场所,也是开展文化旅游的宝贵资源,新生代的年轻人很喜欢各种古迹遗址。所以,我们不仅要保护好传统民居,还要利用好传统民居。保护和利用要形成良性循环。最后,要弘扬好民居文化。乡村振兴和文化旅游发展都离不开传统民居,尤其是旅游景区建设和民宿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大量新民居的设计与建设,从事民居研究和设计的专家,一定会在中华大地上创造新时代的风采。希望中华民居青年学者论坛凝聚更多的青年学者,弘扬好中华民居文化。
李先逵教授表示,关于民居的研究应鉴古观今,要学习老一辈学者坚韧不拔的研究精神,特别是以梁思成先生为代表的中国营造学社对中国民居的研究带来了开创性进展。尤其是在20世纪30年代,即使在艰苦奋斗的岁月里,他们依旧坚持对民居进行走访调研,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为后辈人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关于民居的学术概念,要继续加以深化研究,对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拓展,从民居走向人居,对祖辈的匠心工艺与智慧文明进行持续研究与挖掘,增加文化自信,保护好家乡的一山一水,努力加强乡村建设。为了更好地保护中国传统建筑,我们必须要对民居的价值进行多元化认识,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保护提供工作抓手,加以落实。他还提出了“活态保护”概念,希望通过活态保护来加强民居的研究、保护、传承、发展。
西南林业大学/刘扬
传统民居是传统村落的核心元素。传统民居风貌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云南省众多世代聚居的少数民族和丰富的地形地貌造就了丰富多变的传统村落民居形式。楚雄彝族自治州作为滇中地区重要彝族聚居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殊的民居风貌。本文以楚雄地区22个入选国家保护名录的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以“三生空间”功能满足为目标,对传统村落民居风貌现状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民居、院落、聚落三个层面对当地传统村落民居的风貌特征进行归纳,并分析其成因,为传统民居风貌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与基础支撑。
塔里木大学/梁卫娜 赵会
本文通过对南疆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典型文化空间营造策略的挖掘整理,以乡村振兴为切入点,对南疆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典型文化空间的生态特征、空间结构与民居建筑现状进行分析。介绍南疆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典型文化空间营造策略的特色模式,探讨南疆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典型文化空间营造策略的生态智慧与发展路径。在挖掘传统村落典型风貌的保护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南疆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理念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梳理研究,并提出普遍适用于南疆地区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营造策略。
海南大学/党祎楠
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双循环”推动构建空间新秩序是大势所趋,而传统建筑保护是“双循环”的重要环节,城市民族特色文化建筑的继承与发展离不开空间的创新与融合。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在新冠疫情的语境下,本文分析文昌文化与骑楼老街的融合发展问题,基于建筑原有的空间形式以及地方特色进行城市保护新理念分析。探索如何在旧城改造的基础上保护民俗文化,在夜市建设中融合民族特色,助力文昌乡村振兴,为创新民俗文化、构建空间新形式、推动文化传承提供理论支持。
四川师范大学/张瀛
华夏人居历史源远流长,全国地域特征明显而独具文化特征的传统民居在人居历史中有着深厚的印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我国乡村人居环境景观逐渐走向衰退。依据相关研究数据不难发现,我国自然村的数量呈逐年递减趋势,而“瓦板屋”作为藏羌彝民族走廊核心区凉山彝族自治州民众普遍的人居形式,亦危在旦夕。为避免这种特色地域建筑的消亡,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增强社会大众的保护意识。文章以凉山彝族自治州“瓦板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瓦板屋”存在的地理环境、结构样式、审美特征以及文化内涵,并针对彝族传统民居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提出合理保护建议,推动社会对“瓦板屋”人居文化予以保护、传承与发展。
四川美术学院/罗理
罗城古镇是川南地区别具风格的传统民居场镇,镇内船形街建筑布局奇特,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罗城古镇的公共空间逐渐失去原有的活力,民居建筑的保护同时面临存续危机。因此,如何对其进行活态保护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在罗城古镇的自然与社会背景下,深入剖析场镇的整体布局、建筑特征,以及民居与公共空间的关系,并在分析其面临困境的基础上提出场镇民居及公共空间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山东大学/徐静
在以公众展示和旅游休闲为民居主要利用方式的背景下,驻扎于福建省屏南县双溪薛府的森克义社团队,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风土民居利用的新道路:整合资源,改造利用,面向社区。脱离了传统单一的再利用方式,在进行对风土民居进行保护的同时,延续了民居的文化内涵和部分原有功能,使风土民居内部的展示功能与休闲功能成为内力,与外力相呼应,内外相辅相成,共同助力于社区营造和发展。
四川美术学院/吴杨
传统乡土建筑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但现在大多面临着人口空心化、缺乏发展活力等问题。在后疫情时代的背景下,旅游发展也受到极大打击。依托精品文化IP,融入沉浸式体验、互动体验等新型文娱体验模式,能有效激发乡土建筑的发展活力,从而促进乡村社区与旅游的发展。本文旨在研究通过文化IP赋能推动传统乡土建筑活化利用的发展策略,探索符合新时代消费需求的新型文旅体验模式。
四川美术学院/何婷
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现代化发展给传统乡村的发展模式带来较大冲击,随着诸多网红景点的打造推出,曾经风土各异的乡村也出现了“千村一面”的现象。作为拥有丰富文化资源的传统民居,应该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保留当地文化特征,各美其美。因此,本文聚焦于开平碉楼文化遗产区,结合地域文化,研究分析开平碉楼遗产区以及周边社区保护更新过程中,其视觉系统蕴含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探索一种植根于“在地性”的乡村保护更新思路,打造现代性与传统性结合的新乡土景观。
四川美术学院/陆雨玮
本文以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阿尔多·罗西的类型学为基础,以两者关联来探讨建筑历史与语言历史的相似性。在传统民居保护中将历史的形式作为素材,需以转化机制即类型学为媒介,才能更好地将结构主义批评标准移用于民居。利用此方法将民居的研究重心从对建筑物的探索视角转移到人类文化等社会学的视角,揭示复杂因素下事物本质和人类在特定时代隐含的生存模式,探讨在如何将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文化结构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中。
河南农业大学/王茜萌
雷家沟村为河南省传统村落,拥有丰富的传统建筑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其周边写生资源十分丰富,优美景色吸引着写生人群不断涌入。随着人流量增大,写生服务设施相对不足,从而影响了村庄的快速发展。针对这个问题,笔者从实用性出发,深度挖掘雷家沟村内以及村周边写生资源,充分利用村庄优异的地理位置,对写生基地的内外结构进行了综合性设计,使雷家沟村写生基地成为一个优质的现代写生驿站。分析和总结写生基地的本土营造策略,对其功能形态以及配套设施进行详细设计,探讨写生基地与雷家沟村人文环境的关系,对其设计手法和发展策略进行详细构思和讨论。雷家沟村写生基地的设计,能够使自然的艺术性更好地凝练在写生作品之中,同时还能对雷家沟村的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贵州师范大学/刘慧怡
康养文旅作为新兴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满足了大众对旅游业的新需求。内蒙古自治区民族特色浓郁,拥有独特自然风貌、特色民族民俗文化及别样的传统民居蒙古包。但在旅游发展中,当地特色文化未得到很好地提炼和运用,导致当地旅游业特色不突出,影响其进一步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对内蒙古特色建筑蒙古包深入研究,分析内蒙古在地文化、地域民居如何与康养文旅相结合,对康养文旅在内蒙古的发展提出建议。
六盘水师范学院/张俊英 黄丽辉
“一带一路”借用古代“丝路”的历史符号,共同打造了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基于大数据研究方法进行文献查阅、文献分析和归纳整理,研究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丝路文明的发展演变连接着人类最古老的四大文明,沟通了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在学术研究、文化旅游、共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研究价值。在当前推进“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进程中,丝路文明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丰富全新的时代价值,对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推动世界形成“多元一体”格局,促进各国经贸合作、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