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向海经济发展的问题、经验及对策
——以广西为例

2022-04-03 08:54健,罗静,杨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22年4期
关键词:向海涉海广西

孔 健,罗 静,杨 鹏

科技创新是当前增强向海经济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核心要素,具有引领性和先导性,沿海先进省份均将科技创新作为构建创新型海洋经济体系的关键,超前谋划海洋科技创新资源布局,抢占海洋科技创新制高点。广西创新基础较为薄弱,向海产业优势不显著,加强向海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赋能提升向海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要切实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加快补齐科技创新短板。

一、提升向海科技创新能级的重大意义

打造好向海经济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北海考察时,对广西在全国率先做好向海发展这篇文章时提出的明确要求。发展向海经济,秉承陆海统筹、江海联动、由陆及海、以海带陆的创新发展理念,充分开发海洋资源、挖掘海洋财富,实现沿海与腹地互动发展,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写好广西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海洋科技创新发挥着重要的先导作用。

(一)有助于促进陆海联动发展,完善沿海科技创新布局

世界经济全球化始于海洋,现今各大经济体的发展重心仍向沿海区域不断转移,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入海口,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 公里的“湾区”①丁建庭.以“黄金内湾”辐射带动大湾区建设[N].南方日报,2022-07-01(04).,而且比例还在继续上升,许多地区凭借各种有利的海湾资源条件,布局向海科技创新力量,打造形成了超大型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经济带和湾区经济。陆海联动发展是向海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②王波,倪国江,韩立民.向海经济:内涵特征、关键点与演进过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27-33.,提升向海科技创新能级,促进沿海和内陆之间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有效互动和优势互补,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做足“边”的文章,加速向海科技创新资源布局,是促进江海联动、陆海互动发展,进而实现陆海统筹、空间优化的战略性举措。

(二)有助于推进向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①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8-25(02).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都需要强大科技支撑。海洋科技进步提高了海洋资源勘探及开发的可能性和效率,可有力促进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和向海经济体系的完善,科技创新也是产业链得以延伸的根本。海洋产业是绿色低碳产业,能耗低、污染少,具有绿色、低碳属性,以贝藻类养殖、滤食性鱼类养殖、人工鱼礁、增殖放流以及捕捞渔业等为代表的“碳汇渔业”可减缓水体变酸、气候变暖②黄金阳.低碳经济视角下中国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研究[D].青岛大学,2019.。突出向海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大力发展海产品精深加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新能源等,可实现海洋生态优势向产业经济优势转变,带动陆海经济转型升级。

(三)有助于推动海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拓展蓝色空间

海洋经济是蓝海经济,是孕育新产业、培育增长极的希望和空间,蓝色经济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海洋科技创新在海洋强国建设中具有先导作用,当今世界上各海洋强国集中力量在深海开发、海洋经济绿色发展以及海洋安全等方面加强技术创新,争夺海洋资源,以抢占海洋竞争制高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③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 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N].人民日报,2013-08-01(01).海洋科技创新作为“科技兴海”战略的重要抓手,将对推动海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拓展蓝色空间,培育向海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作用。

二、广西向海科技创新面临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广西立足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向海资源优势,加快打造向海经济,向海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存在支撑向海经济创新发展的动能不强、后劲不足,高层次、专业性的海洋创新平台建设不够,在海洋竞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等问题,科技创新赋能提升向海经济发展面临困难。

(一)广西向海经济发展的创新动能亟须提升

广西向海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但创新动能不强,后劲不足。广西海洋部门聚焦大力发展向海经济总目标,统筹推动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2021 年广西向海经济生产总值首次突破4000 亿元,达到4090亿元,同比增长约10.5%④袁琳,杨晓佼.我区向海经济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N].广西日报,2022-01-15(01).,占广西地区生产总值的16.5%⑤笔者根据2021年广西海洋生产总值与地区生产总值计算而得。。以北海、钦州、防城港为主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加快构筑海洋经济体系,增强经济发展韧性(表1),有序推进海洋科技研发体制机制创新,产业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持续加强。但与山东、广东、浙江、福建等沿海省份相比,广西涉海科研、创新力量仍然薄弱,广西海洋R&D 经费占向海经济生产总值比重不足0.1%,万名涉海就业人员中海洋科技人员数尚未突破1000 人①笔者根据2021年广西海洋研发经费与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等测算而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广西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加快提升向海科技创新能级,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表1 2021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主要城市GDP情况

(二)广西具有领先水准的向海科技创新支撑平台不足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集聚效应显著提升,但缺少专业性的国家级海洋创新平台。“十三五”时期,广西加快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118个②广西印发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加快建设创新型广西[EB/OL].(2021-11-11)[2022-05-21].http://news.gxnews.com.cn/staticpages/20211111/newgx618cbd76-20534654.shtml.,搭建自治区级(含培育)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42家、众创空间86家,推动建设22个省部级涉海科技创新平台③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广西向海经济发展战略规划(2021—2035 年)[EB/OL].(2021-11-15)[2022-05-21].http://hyj.gxzf.gov.cn/zwgk_66846/hyjj_66894/t10969962.shtml.。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北部湾大学等一批涉海科研院校在广西落户或新组建,国家级涉海重点实验室、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陆续筹建,广西海洋创新驱动力进一步增强,向海经济发展潜力逐步激发。但创新平台质量水平整体不足,集聚效应未能完全发挥,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明显低于海洋经济强省,且缺少专业性的国家级海洋创新平台,使得向海科技创新能力难以实现质的跨越。“十四五”期间,广东、福建等地聚焦海洋核心科学问题与相关科技难题,加快推进国家级海洋平台建设(表2)。对比可见,广西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较为薄弱,提升向海经济竞争力需加快补齐向海科技创新短板,打造具有领先水准的向海科技创新支撑平台。

表2 2021年国内沿海主要省份国家级海洋平台载体数量一览表 (单位:个)

(三)广西在海洋竞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

各地加快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广西发展向海经济面临的竞争压力大。“十三五”以来,沿海省份按照党中央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部署,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加快围绕海洋工程、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等领域谋划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部署向海科技创新力量,在海洋科技创新中取得系列突破。如山东将海洋科技创新作为建设海洋强省第一选择,实施海洋领域重大创新工程58 项,万米级“海燕-X”水下滑翔机、全海深无人自主潜航器、蛟龙号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装备投入使用,通过集中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①章前.增强海洋科技创新力,山东不断谱写“向海图强”新篇章[EB/OL].(2022-04-26)[2022-05-21].https://app.langya.cn/a/512494.html.。福建实施“智慧海洋”工程,建立国家智慧海洋工程福建试点示范、空间大数据(福建)中心等信息平台②许嫣妮.福建省全面推进“智慧海洋”工程建设[EB/OL].(2017-02-25)[2022-05-21].https://www.sohu.com/a/127218230_114731.,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创新支撑。广西在海洋科技创新领域明显落后于沿海先进省份,海洋经济总量偏小(表3),建设海洋强区时间紧、任务重。广西要在新一轮发展中实现向海经济提速增效,必须全面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增加创新优势,实现向海经济“十四五”大跨越、“十五五”稳发展,建成海洋强区,成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主力省区。

表3 2021年国内沿海部分省份海洋经济发展对比表

三、先进省份科技赋能向海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

海洋强国战略提出后,沿海先进省份占领海洋产业高地的意识迅速增强,广东、福建、浙江、山东等地依托港口优势,相继发布了加速推进建设海洋强省、发展海洋经济的相关方案,不断加强向海科技创新,部署战略科技力量,分别在向海经济发展的创新成果高效转化、高质量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涉海院所及学科建设、创新资源集聚等方面成效突出,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一)广东经验:加速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

广东拥有全国最大的海洋经济总量,2021 年海洋生产总值达19941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6.0%,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2.1%,基本形成行业门类较为齐全、优势产业较为突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③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2)[EB/OL].(2022-07-13)[2022-07-13].http://nr.gd.gov.cn/zwgknew/sjfb/tjsj/content/post_3972658.html.。加速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是海洋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保障,广东建有省级以上涉海平台150多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实验室1个、粤港澳联合实验室2个,湛江、深圳先后被确定为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①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粤府办〔2021〕33 号)[EB/OL].(2021-12-14)[2022-05-21].http://www.gd.gov.cn/zwgk/wjk/qbwj/yfb/content/post_3718595.html.。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海洋六大产业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及资源保护与利用”专项,形成了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国产化技术和装备。“海龙号”填补了国内高端饱和潜水支持船自主建造空白,大型半潜式海洋波浪能发电技术与装备、海底大地电磁探测成果、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采、深水区超大型海上风电设备安装平台设计与制造等多项技术研究获得国家和省级科技奖励。海洋药物、海洋可再生能源、舰载雷达、海洋油气及海底矿产开发利用产业等领域专利授权量大幅增加。未来,广东仍将持续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涉海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涉海有效专利数量不断增长,推进海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建设海洋强省②李希.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N].南方日报,2022-05-31(01).。

(二)福建经验:高质量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福建是海洋资源大省,具有海丝、海峡、海港、海滩、海景、海风、海水、海油等资源可供开发和利用。2021 年,福建海洋生产总值达117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③往昔岁月今朝盛景福建乘风破浪[EB/OL].(2022-07-23)[2022-07-23].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9116278148986592&wfr=spider&for=pc.。海洋资源开发和产业布局持续优化,福建海水养殖产量、远洋渔业产量、水产品出口额和水产品人均占有量等指标全国排名第一④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十四五”海洋强省建设专项规划的通知(闽政办〔2021〕62 号)[EB/OL].(2021-11-24)[2022-07-23]. http://www.fujian.gov.cn/zwgk/zxwj/szfbgtwj/202111/t20211124_5780320.htm.。组织实施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示范项目300多项⑤同④。,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提升,有力推动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速增效。未来,福建将进一步补足海洋强省建设的科技创新短板,推动“数字海洋”朝着更深层次发展,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体系健全、共享高效、适应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和科技人才队伍,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海洋优势产业集聚区和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新兴和前沿海洋产业,重点围绕海洋信息、海洋能源、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邮轮游艇、海洋环保、海水淡化等新兴产业,提高科技创新支撑力度,实现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能级新突破,培育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蓝色硅谷”⑥同④。。

(三)浙江经验:增强海洋院所及学科研究能力

“十三五”以来,浙江着力提高海洋科技等要素生产率,基本形成了以建设全球一流海洋港口为引领、以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动力、以加强海洋科教和生态文明建设为支撑的海洋经济发展良好格局。2020 年,浙江实现海洋生产总值9200 亿元,同比增长5.3%,2021 年上半年,浙江全省实现海洋生产总值4958.85 亿元,同比增长19.6%,保持较快增长势头⑦浙江力争今年全省海洋GDP 破1 万亿2035 年建成世界一流强港[EB/OL].(2021-10-05)[2022-05-21].http://www.chinaports.com/portlspnews/9229.。浙江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6%,人才、海外人才、互联网人才净流入率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①刘捷.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奋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中国共产党杭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杭州,2022(4):6-23.。下一阶段,浙江将重点着眼于增强海洋院所及学科研究能力,提升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浙江海洋大学、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等涉海院校办学水平。浙江支持省内涉海院校与国内高水平涉海院校开展合作培养,加强交流学习、学分互认。加快涉海类学科专业建设,整合学科专业资源,提升学科专业特色,建好涉海类优势特色学科和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对接临港产业集群,推进海洋领域工匠培育工程,构建涉海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实施高水平涉海类高职院校、技工院校及专业群建设计划,打造涉海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四)山东经验:打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创新高地

作为海洋大省的山东,近年来加快发展现代海洋传统优势产业、海洋新兴产业、现代海洋服务业等,海洋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二,国家级海洋牧场占全国近40%②李干杰.牢记嘱托走在前勇担使命开新局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而努力奋斗——中共山东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报告[N].大众日报,2022-05-28(01).。高度集聚的海洋科技创新资源,是山东在全球竞争中的最大底蕴,也是山东建设海洋强省最大的信心支撑,2021 年山东海洋创新综合指标位于国内第一梯次③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联合编制的《国家海洋创新指数报告2021》中指出,我国11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创新指数可分为四个梯次,第一梯次为广东和山东。,拥有海洋领域两院院士数量占全国1/3 以上,海洋高端人才占全国40%④培育“蓝色引擎”山东驶入海洋强省“快车道”[EB/OL].(2022-04-24)[2022-05-26]. https://www.sohu.com/a/540829109_121106991.。“十四五”期间,山东将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将加强海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创新平台、大科学装置、技术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等建设,完善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海洋领域原始创新、颠覆性技术创新,抢占海洋关键技术领域制高点。山东提出,到2025年向海科技创新关键核心技术国产化率达到65%,海洋高新技术企业达900 家,省级以上涉海科技创新平台320 个,带动海洋制造业增加值达到5550亿元⑤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鲁政办字〔2021〕120 号)[EB/OL].(2021-11-09)[2022-05-26]. http://www.shandong.gov.cn/art/2021/11/9/art_107851_115119.html.。

从上述分析可知,沿海先进省份科技赋能向海经济发展的经验主要有四点。第一,要加快海洋科技创新资源布局,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创新平台,构建向海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第二,要突出向海科技创新引领,培育海洋新兴产业,高质量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沿海先进省份依托海洋资源优势,抢抓国家海洋强国建设机遇,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速增效,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支撑向海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第三,要着力提高海洋科技等要素生产率,增强海洋院所及学科研究能力。海洋院所为先进省份的向海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撑和充足的人才供给,下一步应继续提升涉海院校办学水平,加快涉海类学科专业建设,构建涉海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打造涉海人才培养高地。第四,要加速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完善向海科技创新保障。如广东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海洋六大产业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形成了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国产化技术和装备。

四、科技赋能广西向海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广西向海科技创新能力较弱,赋能提升向海经济发展面临创新动能不强、后劲潜能不足、平台层级不高等问题,要聚焦重大平台建设、重点产业培育、涉海企业集聚、人才高地打造、海洋院所及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保障等方面,加快构建向海经济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一)优化海洋科技创新资源布局,打造具有领先水准的向海科技创新支撑平台

向海科技创新平台是集聚人力、技术、资金等各类创新资源要素,为科技创新提供功能支撑和多元服务的开放共用场所,同时也是区域科技创新资源的主要载体。缺少专业性、高水平的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是广西向海经济发展的主要短板,也是显著落后于其他沿海先进省份的重要原因之一。下一步需要重点支持建设以重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为引领、以技术创新平台为支撑、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发展的向海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加快推进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建设,将北海海洋产业科技园区打造成为海洋科技创新基地。支持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联合区内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检验检测机构,建设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培育创建成为国家级海洋实验室。发挥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创新研发力量,加强与第一、第二、第三海洋研究所及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等大院大所交流合作,聚焦向海经济发展重大技术需求,加强海洋关键技术攻关,开展特色优势海洋动植物及微生物等海洋生物资源、海洋产品加工副产物和废弃物等综合利用技术研发,积极承担国家海洋科技创新重大科研项目,提升海产品精深加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智能装备等向海产业创新支撑能力。

(二)形成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引导创新要素向科技型涉海企业集聚发展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向海科技创新体系。强有力的企业主体是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推动技术进步、支撑向海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广西建设具有重要区域影响力的海洋强区,需要重点补齐涉海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短板,形成集聚带动效应。要大幅提升涉海企业中有R&D 活动的企业比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积极推进涉海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打造一批向海经济科技型龙头企业,加快中国电子北部湾信息港、惠科电子北海产业新城等项目建设。支持涉海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推进骨干企业布局“智能工厂”建设,推动领军企业在海洋领域产业链协同创新与产业孵化方面集聚创新。围绕培育向海经济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加强海洋科技创新企业入桂工作,推进涉海项目、海洋高科技企业入桂招商。在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等海洋新兴产业领域,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瞪羚”培育计划,培育打造一批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依托重点骨干科技企业,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形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主体之间的创新合力。

(三)聚焦人才引育,聚力打造北部湾向海科技创新人才高地

向海经济人才队伍建设能为向海科技创新和向海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和人力资源支持,促进向海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沿海先进省份依托经济优势,集聚了大量向海科技人才,有力支撑了向海经济发展。下一步,广西要加快引进和培养向海产业和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实用技能型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依托重大人才引进项目,积极引进从事涉海产业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和技能攻关的高端领军人才,打造北部湾向海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开辟服务高端人才绿色通道,落实“人才服务绿卡”政策待遇,建立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在通用人才基础上,制定向海科技创新人才专项政策。依托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中国—东盟人才资源开发与合作广西基地、中马北斗应用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持续实施“东盟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入桂工作计划”,加强与东盟国家开展海洋人才资源的合作开发。

(四)着力提高海洋科技等要素生产率,切实加强海洋院所及学科建设

学科和院系建设是厚植向海经济优势和增强发展后劲的必要保障,向海专业学科和院系建设薄弱成为广西向海经济显著落后于沿海先进省份的主要短板之一。下一步,要重点加强广西大学、北部湾大学等高等院校向海专业学科和院系建设,加快培养海洋产业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积极创建广西高校集聚区和北部湾职业教育园区,优化海洋教育资源配置,规划建设综合性海洋大学,支持广西高校设立涉海专业学科和院系,拓展海洋专业门类,增设涉海职业技能实训基地,提升海洋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质量。积极引进国家级科研院所和“双一流”高校在广西设立新型研发机构。鼓励钦州、北海、防城港沿海三市建设以海洋专业为主的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广西相关科研院所与涉海院校开展学科共建,支持其他省份涉海高校在广西建立涉海教学、实习和科研基地,培养高层次海洋人才。支持广西高校与东盟国家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合作办学,提升办学质量。

(五)聚焦政策体系创新,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和政策支撑体系

要注重中高端向海产业发展,增强向海前沿技术的捕捉能力和向海高端技术的转化能力,加快推动向海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重点加强中国—东盟向海经济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等转化平台建设,围绕广西大学、北部湾大学、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广西海洋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建设成果转化带。实施专利申请优先审查推荐和落实专利费用减免,推动重大专利落地转化。建立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制度,提供制度化、精细化、差别化服务,推动优秀创新成果落地。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增强中试服务和产业孵化能力,促进中试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着力加强包容普惠创新工作,健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以体制机制创新破解关键环节改革梗阻,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

猜你喜欢
向海涉海广西
港口——向海,向未来
逆水行舟,向海问路——读《造舟记》
涉海翻译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研究①
为什么椰子都向海的方向生长?
战略管理导向下涉海企业全面预算审计体系研究
基于管理创新涉海企业投资审计运行机制研究
向海而生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