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盘瓠神话是著名的南方少数民族族源神话,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神话作为中国文学之源,是文化外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把以文言文形式记载的古籍史料中的神话有效地翻译成现代英语,并不是易事。本文从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视角,就丁往道先生对《搜神记》中的盘瓠神话英译本进行赏析,在词法和句法方面探讨文言文的英译方法,为翻译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盘瓠神话;文言文英译;语内翻译;语际翻译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2-136-04
【本文著录格式】陆海涛.盘瓠神话英译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2,01(02):136-139.
基金项目:贺州学院 2020 年校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20ZC06)。
一、盘瓠神话研究概述
盘瓠神话是著名的南方少数民族族源神话,主要流传于中国南方苗、瑶、畲、黎诸民族之中,以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影响深远而著称。近年来,许多学者从民族学、神话学、 人类学、民俗学、语言学等不同视角对盘瓠神话进行学术研究,选题多元,成果众多。其中较突出的有由“中国神话课题组”编写的《盘瓠神话论文集》和吴晓东的《盘瓠神话源流研究》及“盘瓠神话丛书”。此外,也有对盘瓠神话的研究状态进行综述的论文,如邓平的《近年来盘瓠神话研究概况综述》和毛巧晖的《英语世界中的盘瓠神话研究述评》。尽管这些研究成果显著,但尚未发现从语际翻译角度进行的研究。因此,对盘瓠神话进行英译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其研究内容,也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二、盘瓠神话文本
盘瓠神话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界定。广义的盘瓠神话,是指凡是与盘瓠有关的神话。而从学术史来看,最初的盘瓠神话仅指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和东晋干宝《搜神记》等文献中所记载的那个神话类型,即有许诺—立功—嫁女—繁衍后代等主要母题的神话类型[1]。其中,干宝《搜神记》所记载的盘瓠神话在文献中出现得比较早,情节比较详细,不断被人反复引用,出现频率比较高,被认为是一个典型文本[1],更具有代表性。其原文如下:
高辛氏有老妇人居于王宫,得耳疾历时。医为挑治,出顶虫,大如茧。妇人去后,置以瓠篱,覆之以盘。俄尔顶虫乃化为犬,其文五色,因名“盘瓠”,遂畜之。时戎吴强盛,数侵边境。遣将征讨,不能擒胜。乃募天下有能得戎吴将军首者,赠金千斤,封邑万户,又赐以少女。后盘瓠衔得一头,将造王阙。王诊视之,即是戎吴。“为之奈何?”群臣皆曰:“盘瓠是畜,不可官秩,又不可妻。虽有功,无施也。”少女闻之,启王曰:“大王既以我许天下矣。盘瓠衔首而来,为国除害,此天命使然,岂狗之智力哉。王者重言,伯者重信,不可以女子微躯,而负明约于天下,国之祸也。”王惧而从之。令少女从盘瓠,盘瓠将女上南山,草木茂盛,无人行迹。于是女解去衣裳,为仆竖之结,着独力之衣,随盘瓠升山入谷,止于石室之中。王悲思之,遣往視觅,天辄风雨,岭震云晦,往者莫至。盖经三年,产六男六女。盘瓠死后,自相配偶,因为夫妇。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裁制皆有尾形。后母归,以语王,王遣使迎诸男女,天不复雨。衣服褊裢,言语侏离,饮食蹲踞,好山恶都。王顺其意,赐以名山广泽,号曰“蛮夷”。蛮夷者,外痴内黠,安土重旧,以其受异气于天命,故待以不常之律:田作贾贩,无关繻符传租税之赋;有邑君长,皆赐印绶;冠用獭皮,取其游食于水。今即梁、汉、巴、蜀、武陵、长沙、庐江郡夷是也。用糁杂鱼肉,叩槽而号,以祭盘瓠,其俗至今。故世称“赤髀横裙,盘瓠子孙”。 [2]
同时,《搜神记》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名著,其英译本在文学领域有着很高的地位,是文化全球化大背景下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本文就丁往道教授对以上《搜神记》中的盘瓠神话的英译本,从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视角进行分析,为翻译工作者提供借鉴。
三、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
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cobson)认为翻译活动有三种类型: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语内翻译指的是同一种语言的一些符号对另一些符号所做出的阐释。比如把四书、五经这些古籍译成现代汉语。语际翻译或者严格意义上的翻译指的是一种语言的符号对另一种语言的符号所做出的阐释。我们通常所说的翻译,就是语际翻译。符际翻译是指非语言符号系统对语言符号做出的阐释,即不同符号之间的转换[3]。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多以文言文写成,以单音节为主,言文分离,语言精练,但晦涩难懂。随着时代的演变,文言文演变到今天的白话文,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4]。因此,在文言文英译过程中,不能直接对其进行语际翻译,而首先需要进行语内翻译,将文言文译成现代白话文,进而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对其进行语际翻译。第一阶段即语内翻译时,对文言文的准确理解非常重要,因为翻译成白话文的准确性决定了白话文英译的准确性;而第二阶段的准确性同样十分重要,因为目标语的词汇、句型、语法、表达习惯等都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在忠实原文原意的基础上,译文还要地道流畅,同时还要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四、实例分析
从语言风格上看,盘瓠神话原文具有文言文精练简洁的特点。丁往道先生的译文语言地道流畅,灵活自然,在风格上和原文非常相似,字里行间都能给人带来愉悦的审美享受。以下将从词法和句法方面对其译本进行赏析。
(一)词法
1.实词
实词是汉语词类中最常见的一种,它们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是具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实词的词义相对稳定,不需要依附于其他词。在对此类词英译时,译者应将重点放在语际翻译方面,注意实词在英语中对应词汇的选择,从而准确表达原文意义[4]。(注:以下例子均选自由丁往道英译,黄涤明校译的大中华文库英汉对照《搜神记》。)
例1:高辛氏有老妇人居于王宫,得耳疾历时。
译文:In the time of King Gaoxin,an old lady in the royal palace suffered from an ear disease for a long time. [2]
原文中的高辛氏指的是高辛皇帝,皇帝是中国古代的最高领导人,一般用emperor表示。而西方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称为国王,也就是king。因此译文用king而不用emperor,既保留了原文的意义,也遵循了英语语言的表达习惯,是语际翻译成功的例子,也让人容易想起那熟悉的儿童英语故事开头:Long long ago,there was/lived a king……。
例2:群臣皆曰:“盘瓠是畜,不可官秩,又不可妻。虽有功,无施也。”
译文:All his ministers said that Panhu,being a beast,could not be given any official rank,nor could it marry a human being. It could not get any reward in spite of its achievement.
此处的群臣指的是所有的大臣,译文将大臣直译为对应的英语词汇ministers,选词准确,指称对等。“盘瓠是畜”中的“畜”为牲畜、动物之意,据意可译为livestock,animal 或beast等词,因为这三个词在英语中都包含或表示“兽”的意思,而实际上这三个词有细微区别。livestock特指家畜,牲畜。animal 为普通用词,指区别于植物和矿物而言的动物的总称。beast也指动物,侧重非人类。原文说盘瓠是牲畜,正是强调它不是人类,所以不能给它做官,又不能给它娶妻。因此译文用beast更能突出其非人类之意。此外,beast一词也容易让人想起那个经典的童话故事——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the Beast)。
例3:少女闻之,启王曰:“大王既以我许天下矣……”。
译文:On hearing the news,the young princess said to the king,“Your Majesty has promised to offer me to the country…”。
原文中的“大王”是古代对国君、诸侯王的尊称,译文用的是英语中的固定说法Your Majesty,即当面称呼君主或其配偶时所用的尊称,译文语言地道自然。可以看出,译者在进行语际翻译时非常重视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同时也再现了原文的语体色彩。
例4:不可以女子之微躯,而负明约于天下。
译文:Your Majesty must not break your unambiguous promise to the whole country only to save a humble daughter.
这是另一个很好地再现原文语体色彩的例子。原文“微躯”中的微,并不是微小的意思,而是一个谦词,表示微贱、卑微,译文中的humble则很好地复制了原文的语体色彩,再现了原文的信息功能。
2. 虚词
文言文中含有大量的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下,会有不同的含义。例如,“以”, 既可以作介词,表“用,把,拿”,“因为,由于”,“来,去,用来”;也可以用作连词,表示“递进/并列”“目的” “承接”“因果”关系[5]。
例5:妇人去后,置以瓠篱,覆之以盘。
译文:When she left the doctor,she put the worm in a ladle made of half a gourd,which she covered with a plate.
原文“置以瓠篱,覆之以盘”中的两个“以”都作介词,表示“用”的意思,可以理解為用瓠篱(葫芦瓢)放置虫子或者把虫子放在瓢里,用盘子盖上,译文分别用一个put sth. in 结构和with 介词短语表达。
例6:以其受异气于天命,故待以不常之律。
译文:A different set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were made for them,as they were endowed with an unusual temperament.
这句开头的“以”同样作介词,但表原因。整句话的意思是:因为他们领受了上天赋予的异常气质,所以用特殊的法规来对待他们。故译文用as来表示。因此,在进行此类词汇的英译时,译者需要将重点放在语内翻译上,也就是在把文言文翻译为现代汉语的过程中,应反复思量,斟酌推敲,以准确理解虚词的含义。
3. 古今异义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6]。因此,在进行语内翻译时,译者应反复推敲原文词汇的实际意义,进而在语际翻译时才能准确到位。
例7:乃募天下有能得戎吴将军首者,赠金千斤,封邑万户,又赐以少女。
译文:So it was declared that anyone who got Wu’s head would be awarded 500 kg of gold,a fief of ten thousand households and the king’s youngest daughter as his wife.
“少女”古义既可指年轻未婚的女子,也可指小女儿,最年幼的女儿。今义一般指年轻未婚的女子。仔细体会原文,根据上下文意思,原文中的少女应是帝王的小女儿,所以译文用the king’s youngest daughter 用词准确。
例8:用糁杂鱼肉,叩槽而号,以祭盘瓠。
译文:They worship their ancestor Panhu by mixing fish and pork with rice and shouting while knocking on troughs.
“鱼肉”古义指鱼和肉,意为被欺凌的对象(名词),如《鸿门宴》中的“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今义指鱼的肉。原文中的鱼肉应作鱼和肉理解。因此,在英译时应将意义拆分开来。译者将其译为 fish and pork,完全将拆开的意义准确表达出来,既体现了语内翻译时的准确转换,同时也体现出语际翻译时选词的慎重和严谨[4]。
4. 通假字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文难读难译的祸首之一。这类字在翻译中当用“本字”,也就是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取其意译,才能更接近原文[6]。
例9:俄尔顶虫乃化为犬,其文五色。
译文:The gold worm soon turned into a dog with hair of five colors.
原文“其文五色”中的“文”通“纹”,意思是这条狗身上有五彩的花纹或毛色。译文将其译为hair,用词贴切。
例10:王者重言,伯者重信。
译文:A king should keep his promise,and a powerful man should value his credibility.
原文中的“伯”应读bà,通“霸”,指春秋时诸侯的盟主,如《荀子·王霸》“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五伯是也。”译文将“伯者”译成a powerful man(有權势的人),这是在正确理解原词意思基础上,恰当地译成目标语对应的表达,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都很成功。
5.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文言文翻译中常见的现象,因此在翻译时决不可望文生义、主观臆断,一定要根据语境来进行理解[5]。
例11:因名“盘瓠”,遂畜之。
译文:The lady named it Panhu [“plate and gourd”- trans.] and kept it.
例11和例2中都有“畜”字,但意义有所差异。例11中的“畜”是动词,意思是“饲养”,而例2中的“畜”是名词“畜生”的意思。可以看出,两例译文都十分准确地将原文中词类的不同表现出来。同时也说明首先只有语内翻译准确才能保证语际翻译无误。
(二)句法
汉语和英语在句法结构上有很大差异,如汉语是主题显著的语言,其句法特征是意合,而英语是主语显著的语言,重的是形合;汉语多简单短句,英语多复合长句;汉语多主动,英语多被动等,所以在汉译英时,需注意英语句子的形式,符合英语的行文习惯,这样译文才会更加地道,不觉得别扭。
1. 无主句的处理
如前所述,汉语重意合,这一特征往往使句子中的指代关系(尤其是主语)在形式上不明显,因此汉语中有很多没有主语的句子,特别是古诗文,其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常常省略主语;而英语重形合,是主语显著的语言,除省略句以外,每个英语句子都必须有主语。因此,译者在语内翻译时必须善于认准和确定原文句子中不明显的主语,并于语际翻译时在译文中妥帖地表现出来。
例12:饮食蹲踞,好山恶都。
译文:They always crouched on the floor when eating. They loved life in the woods and mountains,but hated city life.
根据汉语的习惯,若一个主题第一次提出后,下文又是同一个主题,那么主语可以省略。但在英语这种主语突出的语言中,只要是句子就需有主语;如果主语是同一个,那么同一主语在第二次出现时往往需用代词指代[7]。故译文两处用代词“They”来指代前文的“诸男女”。
对于无主语的处理,除了直接补主语,还可以译为被动句和使用There be结构和形式主语句等特殊句型。如例7中,原文省略了主语“帝王”,但译文并没有直接用king 或代词he补上,而是套用了英语中的一个常用句式“It is + 过去分词 + that从句”。其中,前面的it是形式主语,而后面的that从句才是真正的主语,这样的译法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2. 多动句的处理
通常,汉语句子的谓语成分比较复杂,一个句子里可能会有多个动词,但它们的主语都是同一个,这种句子我们称为“多动句”。但在形合性较强的英语中,一个句子有且只有一个谓语,所以在汉译英时,不能一个萝卜一个坑,逐一翻译相应的动词,而忽视英语句子单一的谓语结构。
例13:织绩木皮,染以草实。
译文:They wove the bark of trees into cloth,and dyed it in different colors with grass seeds.
原文中的两个动词“织绩 ”和“染”是并列关系,所以可以用连词“and”连接起来。
例1中译文把原文的“得”作为主动词,而把前面的“居于”作为次动词,处理成介词短语in the royal palace,这样更符合英语的句式结构。例8以及例14同理,对于动词之间有主次之分的情况,先确定一个主动词做谓语动词,其他动词分别处理成by介词短语和with介词短语。
例14:后盘瓠衔得一头,将造王阙。
译文:One day,Panhu walked into the palace with a man’s head in its mouth.
例15:王悲思之,遣往视觅。
译文:The king,missing his daughter very much,sent men to look for her.
例16:王顺其意,赐以名山广泽,号曰“蛮夷”。
译文:The king,respecting their wishes,gave them some famous mountains and big marshes,and called them the Manyi people.
例15和例16同样先确定主动词,再把次动词分别处理成现在分词短语和不定式等。因此,对于多动句的处理,可以分为两种情况。首先,如果动词之间地位相同,是并列关系,可以用连词来连接两个动作。其次,动词之间有主次之分,这时需要先确定一个主动词做谓语动词,与主语形成句子的主干,构成全句中心,其他动词有的可以变成介词短语,或译成非谓语动词,也可以处理成从句等。
3. 被动句的使用
汉、英两种语言当中都有主动和被动两种语态,但事实上,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要远远高于汉语。所以如果一味地按照原句的语态来翻译,往往会使译文显得不自然。
例17:有邑君长,皆赐印绶。
译文:The heads of their communities were given official seals and ribbons.
原文的意思是“凡有部落首领,都赐给官印绶带”。原文是主动形式,但含有被动意义,所以译文用被动句式。同样,例6 ,原文在形式上是主动的,但如果要突出宾语“不常之律”,則可以像译文一样,把宾语置于主语的位置,动词采用被动结构。
4. 连接词的使用
如前所述,汉语的句法特征是意合。意合,顾名思义,就是无须所谓的逻辑标记,句子靠意思,就能“捏”在一起。相比于现代汉语而言,古汉语用词更加简洁,句子之间的隐性连接更多。而英语的特征是形合,强调的是形式上的紧密结合,结构正确。具体来讲,就是句内种种逻辑关系,须用连接词明确地表达出来。因此,在汉译英过程中,译者需要厘清上下文的逻辑,适当添加连接词,将这些隐性连接进行显化,以确保英译文合乎英语表达习惯。
例18:天辄风雨,岭震云晦,往者莫至。
译文:But each time they reached the mountain,dark clouds would gather,a strong wind would blow and a heavy rain would fall. The very mountain would seem to shake. So the men were unable to get to where the princess and Panhu lived.
不难发现,原文前后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正是因为一去就刮风下雨,地动山摇,乌云密布,所以去的人没有谁能到达那里。故译文用so把前后连接起来,体现了英语结构正确,逻辑严密的特征。
例19:好山恶都。
译文:They loved life in the woods and mountains,but hated city life.
例20:蛮夷者,外痴内黠。
译文:They appeared to be slow,were in fact cunning.
以上两例,原文的转折关系主要借助“好”“恶”,“内”“外”的内在含义来呈现,所以在英译时,根据英语的形合特点,译者需要将这一隐形的逻辑关系显化处理,即加上but。
五、结语
盘瓠神话作为《搜神记》中最突出的古代蛮族起源神话,对其进行翻译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丁往道先生在语内翻译时,准确理解了实词、虚词的意义,避免了古今异义、通假字和一词多义等对语内翻译的干扰,提高了语内翻译的准确度。在语际翻译时,谨慎选择目标语词汇,注意到汉语和英语在句法结构上的差异,注意使用符合英语的行文习惯,同时还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整篇译文语言地道流畅,文章连贯通达,为我们对文言文的英译提供了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吴晓东.盘瓠神话源流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9.
[2](晋)干宝著,黄涤明校译,丁往道英译.搜神记[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01.
[3]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9.
[4]武斌.从语际翻译和语内翻译视角看文言文英译——以《桃花源记》英译本为例[J].新乡学院学报,2018(7):53-56.
[5]王秋瑶.文言文英译面临的挑战——以《五柳先生传》的五个英译本为例[J].海外英语,2017(6):112-113.
[6]李静.从语法角度看文言文的 英译问题——以《兰亭集序》为例[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121-123.
[7]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陆海涛(1981-),女,广西岑溪人,贺州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