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育素养,科学管理课堂

2022-04-03 00:32代雪梅
师道·教研 2022年3期
关键词:规则数学老师

代雪梅

教学是一门艺术,组织管理课堂也是一门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教’的任务外,还有一个‘管’的任务,也就是协调、控制课堂中各种教学因素及其关系,使之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怎样将精湛的教学能力与组织管理课堂的能力有机结合起来,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高效,是每一个一线教师都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科学管理课堂。

一、规范课堂规则

不同科目的课堂除了有共性的课堂规则外,也因学科特点的差异有不同的课堂规则。数学课堂的课前准备,学生除了要准备课本、堂上本之外,还要准备一些必要的作图工具,如铅笔、直尺、量角器、圆规等,让学生养成“划线必用直尺,作图必用铅笔”的好习惯。课前准备好了,就不至于每当要用作图工具时,就出现学生慌乱地找文具,制造的响声影响课堂秩序的情况。

我们要和学生约定一些规则,但不能简单地说教,一味地惩罚。否则,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对老师的逆反情绪,降低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学生对老师没有认同感,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可是,课堂规则对于每个学生而言,它的效应是不同的。有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强,能遵守课堂规则;而有的学生本身自制力弱,无法管控自己的课堂行为。鉴于这种情况,我采用的是分组管理的办法,将班上的学生大致按学习能力,纪律表现的差异,均衡地分成四人小组,这四个学生就是一个共同体,他们共荣辱。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对小组的每个成员的课堂表现,如回答问题、听讲状态、堂上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而老师针对学生上课的表现对小组进行评价,每个月底让小组长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统计,公布量化考评结果,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物质或精神奖励。对表现还不尽人意的小组提出期望,进行鼓励。

俗话说,“二十一天养成一个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规范课堂的训练,就会形成有序的课堂规则,学生适应规则后在心理上也会有稳定感,进而养成一种自觉遵守课堂规则的好习惯。

二、把握教学环节

光有课堂规则还不行,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的好坏也直接影响课堂的组织管理。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遵循不同科目的教与学的规则、原理,遵循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外,还应该不断地去探索属于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去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有的老师认为,老师既是编剧,导演,也是演员,而学生是观众。虽然我认为学生不仅仅是观众,因为他们是要至始至终参与并配合老师的自编自导自演的,但是这个比方也有贴切之处。一场好戏需要观众的认可,而一堂好课取决于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老师需要在课前下功夫。

首先是備教材。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感觉到学数学能够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是有用的。比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百分数(二)》里面涉及的课题《折扣》《成数》《税率》《利率》,就是生活、生产中的百分数。在讲授这一单元时,我会提前安排学生利用周末去商场收集一些打折的信息,在网上查阅一些关于成数的问题,了解一些关于税率、利率的知识。在上课时,注重从生活情境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起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报,讨论,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课后,还鼓励学生亲自去实践,把自己过年得到的红包储蓄起来,体验储蓄的过程,培养学生不乱花钱的生活习惯。每一节课衔接紧密,学生按照老师的安排有条不紊地进行,是没有机会开小差、影响课堂秩序的。

其次是备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老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对于学习能力强,吃不饱的学生,老师应该给他们提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不至于过于简单,让这部分学生感觉没有事情做;而对于接受能力有限,吃不消的学生,老师应该给他们设计较简单的问题,让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对学习充满信心。设计练习题也要有梯度,不同的学生可以布置不同的练习。通过分层练习,夯实学生的基础,有助于学生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最后是备教学方法。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在教学过程中也一直认为,小学数学要特别注重两大块的教学,一是要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二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备课时一定要思考:这节课蕴含了哪些数学思维,我该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促成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解决问题是思维的结果。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直接进行解答,而是鼓励其他同学进行思考,思考不出来的再分小组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这样在讨论的过程中有助于把问题进一步分析深刻,形成思维能力。让学生感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解决思维的难点,将抽象变直观。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比如,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一课时,探讨圆的面积公式,利用动画展示分割的过程,将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从动画中能清楚地看出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周长和半径的关系,进而得到圆的面积公式。清晰直观的动画会在学生头脑里留下较深的印象。掌握了这一思维方式,学生在六年级下学期学习《圆柱的体积》时,头脑里会再现动画,进行知识迁移,将圆柱通过类似的分割转化成一个长方体,很轻松地理解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探索、验证等过程,发展数学思维能力,进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巧用教育机智

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所谓教育机智,缺乏它,教师无论怎么研究教育理论,永远也不会成为实际工作上的好教师。”尽管在上课之前,老师设计、构思好了整节课的教学环节,但有时候也会出现偶发事件,如:学生突然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提出疑问、或者有外来的干扰等。怎样让课堂不乱?要善于巧妙运用老师的教育机智。

数学课上有很多“课堂生成”,其中的一类生成是“错误”,老师和学生都可能出错,如果老师运用教育机智把这些错误处理好,不仅不会给这节课造成遗憾,反而会给这节课增加一些亮点。

在这里我分享一个案例。一次在复习简便运算的课堂上,一位学生到黑板上做 ( 1/24+1/25)×24×25这道计算题,学生的过程是这样的:(1/24+1/25)×24×25 =1/24×24+ 1/25×25 =1+1=2。

这个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下面的学生开始小声争论,有的认为对,有的认为错,谁都说服不了谁,由于激动,争论的声音越来越大,教室里开始出现混乱。等这个学生做完后,我没有立即让这位学生回座位,先示意下面的同学安静,然后对他说:“同学们对你的做法好像有不同的看法,你先给同学们讲一讲你为什么这样做?”学生回答:“因为 和24, 和25是互为倒数的,互为倒数的乘积为1,我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简算。”认为他做得对的同学马上附和:“对呀,对呀,就是用乘法分配律。”反对方的一个同学说:“不对的,如果不用简便运算,按運算顺序去做,算出来是49,而不是2。”我及时肯定这位同学能用另一种方法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另外,我也提醒算出2的同学,其实稍微估算一下就很容易看出2这个答案是不合理的:就算不加1/25,算出来的结果是25,那么这题的结果肯定要比25还大,怎么会是2这么小的数呢?

那这题如何简算?反对方的另一位学生说:“把24×25当一个整体,按照乘法分配律把24×25分配到括号里的每一个加数中去。”我让他到黑板上写出过程,他这样写:( 1/24+1/25)×24×25 =1/24×24×25+1/25×24×25=25+24 =49。

两种做法一对比,学生们都认同了后一种方法是对的。学生们在纠错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不用老师过多讲解。我肯定了学生们的质疑精神,能运用数学中的整体思想,同时也感谢出错的学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错误,让学生们以后遇到类似的题不会再错,消除了出错学生的尴尬情绪。

假如当初我看到学生的错误和下面学生的表现就批评他们,学生因为不服气,会更躁动不安。上课秩序得不到保证,上课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组织管理好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我们除了要不断提升教育素养,丰富知识储备,更新教育理念,拥有教育情怀,还要不断地提高科学组织管理课堂的能力,敏锐地捕捉教育契机,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猜你喜欢
规则数学老师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让规则不规则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