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现路径

2022-04-03 03:02李恺娴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时代价值实现路径劳动教育

李恺娴

摘  要:劳动是实现人的发展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对劳动及劳动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刻论述,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劳动教育面临价值观趋于功利、内容浅层化的现实困境,大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素养有所欠缺,劳动教育亟需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推动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关键词:劳动教育;时代价值;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4-0-03

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被反复提及,但经过多年发展其受重视程度依然与德育智育相去甚远。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劳动意识淡薄,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职业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1],劳动教育再次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焦点。

一、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提升劳动者素质的直接途径

人类劳动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综合体,二者密不可分,劳动教育也无法被简单归于德育或体育中。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一部分,其目的在于塑造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教育既是教育手段又是教育内容。从教育手段的属性来看,劳动教育推动德智体美四育系协同发展,增益心智、强健体魄,又熏陶审美、激发创新精神。从教育内容来看,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具有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内在逻辑,既有共性又有自身的独特性。其内涵丰富外延广阔,涉及劳动通用技能,社会公益服务、劳动价值观的塑造等,能帮助学生掌握劳动知识,提高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水平,培养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

(二)满足人自由发展的现实需要

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活动的特殊形式,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并在这一活动中改造自身[2]。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创造世界、创造历史,创造了人本身,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和存在方式,是社会生活进步的基石。尽管劳动源于人生存的必要性,但不止于此,劳动绝不仅是谋生手段、获取经济财富的方式,而是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它将人的内在力量发掘出来,帮助人激发自由创造的潜能和趣味,提升人生产和创造劳动价值的能力[3],追求自我的解放。因此,劳动教育所承担的责任也不仅是培养生产发展需要的劳动力,更是满足人自由发展的现实需要。为此,劳动必须与教育相结合,在不同年龄段中采用不同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将来能够尽其所能,在劳动中有获得感、参与感、幸福感,真正实现自我的存在价值。

(三)增进社会福祉的有力手段

縱观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在劳动推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其同时代的社会属性和生产力水平也决定了劳动的形态和劳动教育的内容。在农耕社会,劳动教育发挥职业传承,满足温饱需求的功能,在工业社会,劳动教育开始与智育体育结合,侧重于劳动技能的学习;在信息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劳动的形态呈现出复杂化、知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特点,虚拟劳动、知识劳动、智能劳动应运而生[4],生产与技术、知识与价值、信息与文化等劳动内部要件的耦合比任何时代都更为复杂。脑力劳动在生产中的占比明显增大,越来越多的简单重复劳动被AI替代,自由和幸福的劳动是劳动能力的理想形态,是劳动伦理今后的发展方向,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仅具有传统的工具性价值,还要帮助个人完成自由发展的探索,成为消除就业歧视、摆脱技术依赖的动力来源,最终为促进劳动者的体面劳动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进社会福祉提供有力支撑。

(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可以增强劳动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劳动教育,劳动者将认识到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带来的剥削和痛苦在社会主义社会必定消亡。其根源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的原则赋予劳动者主体性和主动性地位,他们能够在生产实践中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而增进政治认同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十分伟大而又十分艰巨的事业,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把一切力量都凝聚起来,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5]。劳动教育正是凝聚民心的有力举措,劳动者的劳动热情被极大激发出来,才能更加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越近,越是需要专业素质过硬、具有劳动情怀、社会责任感强的新时代劳动者。基于此,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劳动教育,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弘扬劳动精神、培养时代新人,对推动中国梦的实现而言至关重要。

二、劳动教育的实践困境

(一)存在思想认识偏差

随着相关政策的落地和社会舆论环境的推动,高校劳动教育虽然逐渐落到实处,但相对专业教育而言依旧式微。全社会对劳动教育战略意义尚未达成共识,一部分人依然将其狭隘理解为劳动技能教育,将劳动等同于脏、累,轻视劳动教育蕴藏的育人价值,没有认识到劳动对人、对托起中国梦的基础性作用。在以分数为导向的升学模式中,智育占据绝对地位,劳动教育则是软指标,没有相应的考核机制,在家庭教育中也通常被淡化。劳动教育不受到重视,部分学生将劳动看成一种负担,由此导致学生劳动意识淡薄,甚至对体力劳动存在偏见,没有正确看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紧密结合的特性。这些思想认识偏差,其根源在于没有正确认识劳动的本质,忽视了劳动在创造物质财富、推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时发挥的决定性作用。

(二)劳动价值取向趋于功利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的组织形式和利益分配关系日益多样,与世界交往更加密切。受到多元社会文化的冲击,尤其是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一种个人利益至上、以“有用”作为价值取向判断标准、追求享乐的社会风气悄然浮现。青年学生的劳动观念随之发生变化,部分学生进行劳动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得到等价的物质报酬,劳动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趋于功利性的判断标准无疑是肤浅短视的,只看到劳动能带来经济报酬和一定的物质利益,没有看到劳动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中的综合价值,没有意识到劳动是实现美好生活的真正途径。同时,网络新媒体迅猛发展,过低的准入门槛致使拜金主义和崇尚娱乐的错误思潮充斥其间,投机心理取代了脚踏实地、勤劳致富的传统劳动伦理观,不良风气对学生劳动观的塑造产生了消极影响,在就业市场中表现为毕业生一味追求轻松高薪的工作,忽视自身劳动素养与现实条件等客观因素,造成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失衡。

(三)劳动教育内容浅层化

尽管劳动教育在全学段的推行已有政策保障,但各校落实程度的差异较大,部分学校存在认知误区,对开设专门的劳动课程持观望态度,或是等同于专业课程实践,仅简单地在原有课程中增设劳动教育内容,未形成体系。部分学校虽然已经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实际教育效果也并不理想。由于缺乏专门的师资队伍,为迎合课程设置的需要,只能安排其他专业领域的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后勤行政等师资上课,相较其他学科领域教师,这些师资在年龄结构、专业性质、学历层次等方面处于弱势。在所有学生必须修读的前提下,受到繁重的教学任务以及非专业的限制,课程质量难以保证,形式意义大于实际价值,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此外,劳动教育开展的模式比较单一,以知识灌输为主,没有渗透到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局限于课堂与实习基地中。狭窄的场域和有限的授课时间使得劳动教育停留在浅层知识的传授层面上,难以提升学生必备的软素养,缺乏对核心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和劳动品质等内隐素养的价值塑造。各阶段学校教育评价导向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完整体系,劳动教育内容浅层化,使劳动的知识性、创造性和文化内涵无法向学生传递,学生无法从学校教育中真正认识和把握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以制度为导向,涵育劳动情怀

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首先要纠正学生思想认识偏差,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重要意义。要实现这一目标,转变社会普遍认知是关键,必须从制度上确认劳动的重要地位并完善顶层设计,以此转变部分学生轻视劳动、劳动意识淡薄的现状。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作为指导性文件,对高校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进行了概要说明[6],但实施的具体要求较为模糊。高校需以此为理论指引,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意义,依据自身办学特点对綱领性文件进行细化,并主动优化劳动教育的制度体系设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转变以往劳动教育形式化、短期化、随意化的模式,积极构建劳动教育长效机制。

具体而言,要明确劳动教育在课程设置中的独立地位,将劳动教育课程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为必修课程并对学分提高所占学分,合理安排理论和实践教学实践所占比重。在体系设计中,将劳动教育贯穿于高校育人的全过程和各环节,根据不同年级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教育。一是面对大一学生,要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劳动情怀,发挥劳动模范、身边榜样的引领作用,激励学生立志劳动创造的觉悟;任何专业都蕴藏着大量劳动教育的素材,面对大二、大三的学生,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需更紧密结合,以劳动教育促进专业教育技能的提升。二是面对毕业年级,更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追求与祖国利益和人民需要之间的关系,不断提升自我素养,在改造世界中发挥更大作用。三是不断健全评价体系,对评价内容和考核项目予以细化,制定科学且具有可执行性的评估标准,在此基础上量化评分,将学生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劳动实践技能、劳动成果等情况作为评优评奖的重要参考[3],以此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四是探索五育融合发展的协同机制,通过对学校管理和教学机制的改革,以劳动能力的发展带动其他“四育”的发展,打破各育之间的壁垒,让劳动教育的理想和目标,弥漫渗透于真实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只有与其他各育融通起来的劳动教育、唯有日常化的劳动教育,才最有生命力,也才最为持久。

(二)形成育人合力,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

在明确劳动教育重要地位的同时,还要改变高校学生劳动价值取向趋于功利的现状,着力扭转个人利益至上、追求享乐的浮躁风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2]。高校需利用好现有资源,发挥师德模范作用,补充劳动教育必修课专业师资,发挥思政工作队伍和专业教师的主力军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将马列经典、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劳动价值观充分解读,帮助学生认识劳动的基础地位以及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劳动教育专业教师要明确课程重点,提高职业素养,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趣味与科学相融合的方式,来传授通用劳动知识,帮助学生体悟劳动与经济、法律、社会等各方面要素的相互作用,塑造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劳动素养。专业课教师主动作为,发掘专业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有意识地在实习实践中锤炼学生的劳动品格,感知辛勤劳动中获得的幸福美好。班主任和辅导员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要加强教育引导,在志愿服务、主题班会、团日党日活动中突显劳动教育,提倡参与服务性社会实践活动,用奉献精神丰盈学生心灵,顺应学生择业就业的不同方向。除加强高校全员育人外,劳动教育要真正走入学生生活,还需引入朋辈力量,着重发挥学生身边榜样的引领作用,在学生中选树典型,用现实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感召学生。

(三)聚合教育资源,扩充劳动教育内涵

只有在全社会共同重视下,劳动教育才能实现新发展。高校作为连接点必须成为关键引领力量,集聚育人资源,搭建交流平台。对接好家庭、社会、政府各方面,共同探讨劳动育人中的症结所在。积极与社区、企业沟通,扩充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除常规专业实习以外,促进义工服务、社会公益服务常态化。一是依托于创新创业的各类赛事,开拓专门渠道,校企联合打造劳动实践基地,发掘学生解决问题的激情和潜力。利用好家庭教育,形成家校联动机制,提高家庭劳动教育观念,避免寒暑假期间出现教育断层。为了使劳动教育更贴近当代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还需加强网络思政教育和舆论引导,主动占领劳动教育的网络主阵地。二是通过技术手段对海量信息进行甄别和筛选,增强学生对不良思潮和负面言论的抵御能力。聚合一批优质的线上资源和教育素材,强化媒介融合力度,注重劳动教育理论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以线上社交平台为载体,促进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提升网络思想政治话语引领力。并且,要注重隐形教育资源开发,营造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社会舆论氛围,大力宣传时代楷模、全国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推出可传播度高、更有时代感、更具欣赏性的新媒体劳动题材宣传作品,以多元化方式,提升劳动教育的吸引力和讨论度,激发学生的内生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劳动品格。

四、结语

劳动教育发展到今天,其受重视程度及规范程度已有较大提高。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7],并在劳动实践中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新时代,劳动教育内容的多重耦合进一步丰富了其内涵,劳动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培养劳动者使他们满足社会生产需求,更重要的是实现体面劳动、增进社会福祉。因此,面对当前劳动教育思想认识偏差、劳动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劳动教育内容浅层化的实践困境,必须主动回应,不断完善顶层设计,优化劳动教育的制度体系,形成育人合力同向发力,聚合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各方面教育资源,促进劳动教育入脑入心,切实增强高校学生劳动能力,升华他们的劳动情感,为全面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奠定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珂.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崭新意蕴与当代价值[J].红旗文稿,2020(8):33-35.

[2]周勇西,王永洪.马克思劳动理论视域中劳动教育路径探析[J].现代交际,2021(10):242-244.

[3]程从柱.劳动教育何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人的发展观的考察[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6-26.

[4]王二化,刘忠杰.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6):26-28+36.

[5]新华社:习近平在同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时强调 紧跟时代 肩负使命 锐意进取 为共同理想和目标团结奋斗[J].兵团工运,2016(5):4-5.

[6]吕帅.浅析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J].改革与开放,2021(1):42-45.

[7]赵翼.基于课程思政的劳动教育:价值、问题与实现路径[J].教育观察,2021,10(23):54-58.

(责任编辑:董维)

猜你喜欢
时代价值实现路径劳动教育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