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育背景下科技的渗透与应用

2022-04-03 03:02王辰煜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音乐教育科技高校

王辰煜

摘  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其应用范围也日益扩大,除了生产制造领域,现代化科学技术也成为教育事业的重要辅助工具,其中包括音乐教育事业。基于此,为利用科技力量优化高校音乐教育,应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先进作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满足学生日益变化的学习需求,并掌握科技对高校音乐教育在增加学生音乐学习兴趣、丰富音乐教育资源与课上内容等价值意义,重点研究科技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渗透方向与应用路径,包括乐理知识理论课、试听练耳课和音乐鉴赏课等渗透方向和“互联网+”、翻转课堂等应用路径,实现科技赋能,切实提升音乐教学质量,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科技;音乐教育;高校;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4-00-03

在当前新形势下,以信息技术为首的科技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开展过程中的重要教学工具,尤其是互联网技术、新媒体技术等,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因此,为提高高校音乐教育质量,促进其转型升级,研究高校音乐教育背景下科技的渗透与应用是必要的。

一、探讨科技对高校音乐教育的价值

(一)增加学生音乐学习兴趣

以往传统的高校音乐教育主要依赖教师的示范、录像带,或者现场音乐视频,虽然能够将基本的音乐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单一教学演示方式将会影响学生音乐学习兴趣,不利于音乐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通过使用科技赋能高校音乐教育,能够迎合学生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学习应用习惯,增加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增强其音乐学习积极性。

(二)丰富音乐教育资源与课上内容

目前,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度较高,也更注重网络信息的搜索与采集。在信息化环境下,音乐作为能够缓解心理压力、带来愉悦感受的艺术之一,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有一定基础,学生在获取音乐知识时也会主动在网络上进行搜索、下载与学习。为此,通过将科技应用于高校音乐教育中,能够帮助教师从中获得最新的音乐教育资源,实现对课上内容的丰富与优化,便于学生音乐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以此提高高校音乐教育质量与效率。

(三)打破傳统教学局限性,实现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讲解是以往音乐教育开展的主要方式,所以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获取与学习较为有限,若是音乐教材存在一定滞后性,那么学生掌握的知识也不可避免地会落后。虽然音乐教育大多是共鸣、呼吸等基础内容,但是音乐作为艺术文化之一,在社会高速发展下也处于不断向前推进的状态。针对这一现象,一方面将科技与高校音乐教育进行有机融合,能够通过多媒体工具、新媒体技术平台等,以直观的形式将音乐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聆听、观看、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与探究,另一方面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促进音乐素养为核心的综合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种新型的音乐教育方式与模式能够打破以往传统教学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优化师生关系,使其能够平等、和谐交流、相处,从而推动高校音乐教育水平的提高与发展[1]。

二、研究科技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渗透方向

(一)乐理知识理论课的渗透

音乐的学习离不开基础知识理论,其中,乐理知识是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给学生音乐学习打好基础,使其能够形成扎实的音乐知识体系与核心素质,应将乐理知识理论作为科技渗透的方向之一。而且,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科,音乐本就要求学习者具有夯实的基础功,比如掌握正确发音位置等,这都需要学生反复练习,在此过程中较为枯燥,因此可以利用科技的生动性、趣味性,冲淡课上的学习乏味,使枯燥的乐理知识课程变得丰富多彩、兴趣盎然。在乐理知识理论课中渗透科技时,主要是信息技术、新媒体技术平台等,以此打破传统教学中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渗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上要讲解的知识提前在网络上搜索相关视频,即利用与课本表现形式不一样的知识承载手段开展教学工作,比如图片、视频、音频等,使用多媒体工具或是直接使用新媒体平台将其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实现视觉与听觉的有机结合,突破传统乐理知识教学模式的枯燥性,从而让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产生兴趣,甚至是探究主动性,将高校乐理知识理论课变得生动且形象。而且,在科技的加持下,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智能设备与软件进行乐理知识的复习与练习,给予学生自主解决学习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与自主探究能力。在课上时间条件等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工具的作用,将探究到的学习方法展示给大家,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其课堂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能够增强乐理知识理论教学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为学生后续音乐学习及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视听练耳课的渗透

视听练耳课作为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基础课程,主要是系统的训练学生的视听和练耳,使学生对音乐音符长度、高低以及强弱等方面的感知更加敏锐,通过开展这一基础课程,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演唱与音乐演奏,甚至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使其充分认识到音乐的魅力。以往传统的视听练耳课由于技术设备的落后,教学反馈不够理想,学生对此类知识的学习兴趣较低,为使学生正视这一课程,教师可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信息软件辅助教学,比如音准训练或者节奏训练中,不仅能实现科技与高校音乐教育的有机融合,还能够让学生更为准确地了解自身的优点与不足,进而改正缺点。而且,通过此类信息软件的使用,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软件的使用痕迹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进一步提高音乐教学实效性,从而提升音乐教学质量[2]。

在实际渗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尽量选择比较新或者经典的音乐文化,帮助学生较快与音乐文化接轨,拓展其音乐文化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音乐学习的空间与内容,使用信息软件深化教学重点,丰富教学内容表现形式,满足学生视唱练耳学习形式的需求。为最大幅度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做好授课内容,对课上教学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从而以更加灵活、多元的方式培养学生对音乐情感的把握,增强其音色感。其中,节奏的教学与练习是高校音乐视听练耳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且在教学课时中的占比较大,所以在开展教学工作时,教师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丰富的线上教育资源把握好乐曲的不同风格,比如计算机音乐系统中的“鼓机”功能,一方面能给学生带来逼真的音色体验,另一方面还能够增强音乐的表现能力,让学生更为准确地掌握打击乐器的打击效果。并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编辑,能够有效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促进高效课堂的形成[3]。

(三)音乐鉴赏课的渗透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高校教育任务之一,对于音乐教育而言,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音乐鉴赏课,这不仅是一门开拓学生眼界、丰富其音乐审美的课程,也是促进学生形成以音乐为核心的综合素养的重要课程。因此,在科技渗透高校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音乐鉴赏课也是重要渗透方向之一。在将科技深入高校音乐鉴赏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表现内容和魅力,通过赏析和评价活动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在缺乏科技加持下,以往的音乐鉴赏课播放的音乐或多或少存在瑕疵,且存在一定滞后性,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或者互联网技术,先进行音乐的历史背景的阐述,将学生带入当时的创作背景中,使其在后续聆听与赏析时,能够感受到音乐传达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情感,最优化地将音乐的原始质感传达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音乐鉴赏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深层次地获得鉴赏感受。

三、分析科技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路径

(一)基于“互联网+”转型音乐教学内容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人们对音乐艺术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也与日俱增,以往缺少科技加持的传统音乐教育模式逐渐无法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极易造成学生音乐学习思维模式的僵化,不利于乐理知识等基础知识灵活运用能力的提高,以及核心音乐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将科技应用于高校音乐教育时,应积极使用科学技术,还要注重对“科技”的细化,从中选择适合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的现代化先进技术,其中互联网作为学生日常浏览与使用的技术平台,在吸引学生兴趣、丰富音乐教育资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应用科技开展高校音乐教育工作时,可以落实“互联网+”的教育模式,转型并丰富音乐教学内容,切实结合当前时代下社会对音乐相关人才的需求,从而落实立德树人这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切实提升高校音乐教育水平。高校音乐教师应形成有关互联网这一教学工具的正确认知,并转变自身教育思维与思路,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教育资源开拓学生眼界,使其保持对音乐的求知心和创新创造能力,利用较高吸引力的音乐教学内容增强音乐教学的针对性[3]。

在实际音乐教学开展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資料收集,且应当具有深度的区别与理论难度上的跨越性,不可千篇一律,应根据学生年级、院校层次等,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因此,我们要立足于互联网平台,结合社会上音乐相关工作,打破以往的大量背诵记忆教学、学习模式,落实“互联网+音乐课程”的教学形式,根据学生需求落实相应的教育课程。在此过程中,保留原有音乐教学内容的同时,应将个性化的音乐知识设计为网络课程,比如音乐表演相关的是形体和技术技巧,而音乐学相关则是音乐教育等。通过以学生需求和阶段为基础,结合目前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一方面实现“互联网+”技术的科学应用,另一方面为高校音乐教学内容的丰富,甚至是学生学习需求的满足和将来就业等无缝衔接,以此提高高校音乐教育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在落实“互联网+”的教学形式时,不仅要注重互联网平台上丰富的音乐教育教学资源,也要明确自身教育不足,进而针对性选择教学资源,实现对原本音乐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另外,在设计网络课程时,还要注重音乐训练、实践活动的设计,积极借鉴国内外优秀教育教学经验,开阔学生眼界与见识,不断提高其音乐素养,从而切实做到科技赋能,让科技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发挥资源弥补作用,让学生接受到最新音乐知识的熏陶。

(二)基于翻转课堂创新高校音乐教育模式

所谓翻转课堂,主要是将课堂内外时间进行调整,学生掌握学习的决定权,是一种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自主探究能力的新型教育模式,该教育模式以信息化教育平台或者教育软件为基础,充分发挥了科技的作用[4]。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主要分为三个教育阶段。一是音乐课前设计。在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展高校音乐教育工作时,教师可以使用微课等软件进行视频的录制,将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进行问题设计,录制后将其上传至信息化平台,供学生提前浏览、学习,优化学生的课前预习质量。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能够为学生知识点的提前理解与掌握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还可以节省课上时间,使教师有充足精力和时间讲解重难点。而且,针对一些极易混淆的概念内容,教师也可以使用图片等方式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促进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独立思考。二是音乐课堂设计。面向学生开展有关学情的全面调研,整理、分析后以此为基础进行教育资源的收集与整合,所选资源尽量贴合学生现实生活和偏好。同时,做好详细批注和附件的设计,以《五线谱的音符》为例,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可以增加简谱教学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在比较重学习,明确音符之间差异,从而避免概念混淆等情况的发生。另外,给予学生相对合适的答疑解惑与交流的时间,在此过程中可以结合问题导向和小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照之前上传的视频资料进行学习研讨,在必要时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适时落实针对性的补充与讲解,从而提高高校音乐教育课上教学质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进行简单的测评,之后根据测评结果灵活调整后续的教学方式与内容,布设相关话题,利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教学和学习环境,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状态,从而促进高效音乐课堂的形成。三是做好课后反馈工作。为使科技加持下的高校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促成良性循环,应做好课后反馈工作与评价,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的同时,实现教育质量的不断攀升[5]。比如,教师在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工作后,可以将音乐练习要求与内容上传到微课、钉钉等平台,并利用专门的声乐软件建立群聊,以打卡的形式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在每次练习后,教师应根据学生完成质量给予反馈与评价,让学生明确自身不足与优点。而且,教师还可以使用学生的线上学习痕迹进行全面的教学评价工作,打破以往的唯成绩论评价体系,尊重学生音乐学习过程,促进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是目前重要的教育工具,通过将其应用于音乐教育教学工作,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因此,相关教育人员应正确、充分认识科技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与环节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将其全面的渗透到乐理知识、视听练习等课程中,并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等,落实“互联网+”的教学模式,灵活使用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方法,提高高校音乐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高激.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及发展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3):193-194.

[2]卢慧芬.新时代音乐文化教育战略价值的实现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8):129-130.

[3]武宁宁.音乐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电子信息技术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艺术评鉴,2021(16):79-81.

[4]李健.信息技术对高校音乐教学的积极影响研究[J].微电机,2021,54(3):126.

[5]钱洁,叶培结,赵义堃.大数据、慕课与翻转课堂的融合发展——构建大数据时代的高校音乐素质教育[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110-114.

(责任编辑:董维)

猜你喜欢
音乐教育科技高校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