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论述的空间战略维度

2022-04-03 14:41许伟
决策与信息 2022年4期
关键词:空间

许伟

[摘    要] 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有着显著的空间战略维度,这集中表现在其空间话语表达、空间战略擘画以及空间振兴方略中。习近平善于把乡村振兴的实现方式形象地概括为“走自己的路”、把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借用空间比喻加以阐发并把乡村振兴要解决的问题概括为具体空间问题,这充分体现出他敏锐的空间洞察力和高超的空间思维能力。习近平明确了乡村空间在国土空间全局中的基础性战略地位、在城乡统筹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以及在全球空间稳定繁荣中的贡献性战略地位,这充分展现出他非凡的空间谋划智慧和深远的空间战略眼光。基于这种敏锐的空间洞察力、高超的空间思维能力、非凡的空间谋划智慧和深远的空间战略眼光,习近平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文化空间和社会空间五个方面提出了乡村振兴方略,明确了乡村振兴的空间着力点和空间抓手,为我国乡村振兴落地做实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习近平;乡村振兴;空间战略;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文化空间;社会空间

[中图分类号] D616;F2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2)04-0049-09

2017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要认真总结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农’工作的成就和经验,准确把握‘三农’工作新的历史方位,把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战略意图领会好、领会透”[1] 6。要把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战略意图领会好、领会透,首先需要全面、准确、深入地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论述的战略谋划。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领导核心,他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有着显著的空间战略考量和战略设计,可以称之为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论述的空间战略维度。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论述的空间战略维度集中地表现在其空间话语表达、空间战略擘画以及空间振兴方略中,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敏锐的空间洞察力、高超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非凡的空间治理智慧。从空间战略维度全面、系统地梳理和研究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对于从空间维度深入领会党中央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战略意图、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做实,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论述的空间话语表达

作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设计师,习近平总书记在谋划乡村振兴战略时,有着十分显著的空间战略维度,其敏锐的空间洞察力和高超的空间思维能力,充分体现在其关于乡村振兴的生动的空间话语表达中。这些关于乡村振兴的空间话语表达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把乡村振兴的实现方式形象地概括为“走自己的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善于使用“道路”这一空间概念,概括中国实现乡村振兴的方式。他曾在不同场合分别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村善治之路”“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共同富裕道路”“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绿色发展的路子”“质量兴农之路”,等等,从不同方面阐释乡村振兴的具体实现方式。在他看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推进乡村快速、全面发展,而“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2]。同时,在进一步思考应该如何探索上述乡村振兴的具体实现“道路”问题时,他又有着清晰的国内与国际、城市与乡村的四重空间维度。他反复强调,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我国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索”[3] 4-6。要立足我国国情农情,“从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二元结构的现实出发,从我国的自然禀赋、历史文化传统、制度体制出发,既要遵循普遍规律、又不能墨守成规,既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又不能照抄照搬”[4] 1。可见,要正确探索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不仅要有我国和世界的空间视野,还要能够不囿于乡村空间局限,善于從城市空间与乡村空间的互动中去解决乡村空间的振兴问题。

第二,把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借用空间比喻加以阐发。习近平特别重视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精神力量建设。可以说,积极培育和塑造中华民族自信自强、勇毅前行的精神力量,是以他为核心的党中央最为鲜明的执政特色之一。这一执政特色在对乡村振兴的战略谋划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习近平认为,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有“坚定必胜的信念”“一鼓作气攻的决心”“责任感和使命感”“探索精神”等精神信念,还要善于“主动作为”“锲而不舍”“真抓实干”“精准施策”。他经常借用各种生动的空间比喻,巧妙地概括并阐发这些精神力量。例如,在阐释乡村振兴要有必胜信念和一鼓作气的决心时,他用“行路”“攻城拔寨”来警示人们不可半途而废。他说:“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念,越要有一鼓作气攻城拔寨的决心。”[1] 179在阐释乡村振兴要勇于解放思想时,他用“开路”“架桥”来激发人们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胆识和勇气。他说:“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要解放思想,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让农村资源要素活化起来,让广大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让全社会支农助农兴农力量汇聚起来。”[1] 16在阐释乡村振兴要主动作为时,他用“克难前行”来阐释主动作为所需要的精神状态。他说:“找准方位才能把握航向,主动作为才能克难前行。”[1] 162再如,在阐释乡村振兴要施策精准时,他用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来强调乡村振兴施策不能粗枝大叶、马马虎虎而要有认真的精神品格。他说:“空喊口号、好大喜功、胸中无数、盲目蛮干不行,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手榴弹炸跳蚤也不行,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1] 162这些借助空间比喻对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的话语表达,无不体现着习近平生动的空间话语艺术。

第三,把乡村振兴要解决的问题概括为具体空间问题。在习近平看来,乡村振兴要解决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各种具体空间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乡村空间与城市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他多次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向中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然而当前我国乡村空间日益破败而城市空间日益繁华已经成为阻碍共同富裕的重要问题。他说:“我一直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1] 42“如果只顾一头、不顾另一头,一边是越来越现代化的城市,一边却是越来越萧条的乡村,那也不能算是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让乡村尽快跟上国家发展步伐”[1] 10。二是乡村生活生产空间基础设施落后、残破以及缺人、缺生机的问题。在他看来,乡村生活生产空间基础设施落后、残破以及缺人、缺生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乡村的学校、医院、农宅、宅基地、交通、农田水利、水井、物流、网络等具体空间形态中。他说:“一些村庄缺人气、缺活力、缺生机,到村里一看,农宅残垣断壁,老弱妇孺留守,房堵窗、户封门,见到的年轻人不多,  村庄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不断加剧。”[1] 8“一些村庄建设没规划、没秩序、没特色,宅基地违规乱占、农房乱建,有新房没新村,有新村没新貌。”[1] 8-9乡村振兴就是要“让广大农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1] 37,要“探索盘活用好闲置农房和宅基地的办法,激活乡村沉睡的资源”[1] 38。三是耕地空间直逼红线的问题。他认为,确保粮食供给和粮食安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1] 88,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坚决遏制土地违法行为,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1] 88,保护好18亿亩耕地空间。四是乡村的山、水、天、地等空间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在他看来,过去我们为了发展,农业过度依赖资源消耗,面源污染、土壤污染严重,地下水超采、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超垦超载问题严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1] 111。

二、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论述的空间战略擘画

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论述中蕴含的空间维度,不仅体现在其生动、鲜活的空间话语表达中,还体现在它对乡村振兴的空间战略擘画中。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的空间战略擘画,充分地展现出其非凡的空间谋划智慧和深远的空间战略眼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明确乡村空间在国土空间全局中的基础性战略地位。中华民族历来有将乡村空间放置于国土空间全局中的基础性战略地位加以认识和把握的传统,正所谓“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中国共产党人也传承了这一优秀传统,极其重视乡村空间在国土空间全局中的基础性战略地位。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会见美国作家斯诺时说,“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能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5] 47。邓小平也讲过,“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6] 395。习近平明确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1] 11。在他看来,乡村空间的基础性战略地位,首先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和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决定的。他说,“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3] 4-6,“到二○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础在‘三农’,必须让亿万农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赶上来,让美丽乡村成为现代化强国的标志、美丽中国的底色”[1] 11。其次是被世界各国现代化历史证明了的。他从全球空间维度考察了乡村空间在各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地位。他指出,“从世界各国现代化历史看,有的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农业发展跟不上,农村发展跟不上,农产品供应不足,不能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大量失业农民涌向城市贫民窟,乡村和乡村经济走向凋敝,工业化和城镇化走入困境,甚至造成社会动荡,最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3] 4-6。再次是由我国国土空间均衡发展的需要决定的。实现我国国土空间均衡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口与国土空间的均衡发展的需要。他认为,从我国人口总量和国土面积来看,人口不可能全部集聚于城市空间,需要引导人口在城市空间和乡村空间均衡分布。他说:“作为有着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十三亿多人口、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大国,不管城镇化发展到什么程度,农村人口还会是一个相当大的规模,即使城镇化率达到了百分之七十,也还有几亿人生活在农村。城市不可能漫无边际蔓延,城市人口也不可能毫无限制增长。”[1] 10二是生产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均衡发展的需要。在他看来,过去由于生产力落后,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我们对生态空间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生产生活空间不断扩大而耕地空间不断缩小、山水林田湖草退化等问题日益严峻,现在必须下大力气解决。他说:“过去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为了多产粮食不得不毁林开荒、毁草开荒、填湖造地,”[7] 392“经过长期发展,我国耕地开发利用强度过大,一些地方地力严重透支,水土流失、地下水严重超采、土壤退化、面源污染加重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8] 783。實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科学合理地构建乡村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促使其协调发展。

第二,明确乡村空间在城乡统筹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习近平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历史关口”[3]。在他看来,新中国成立后,受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制约,我们“依靠农业农村支持,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依靠农村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还跟不上,‘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比较突出。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3]。因此,当前我们处于正确处理城乡关系的历史关口,要解决“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必须支持乡村优先发展,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他认为,要确保乡村空间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优先性战略地位,必须体现在公共资源配置上。而这种公共资源的优先配置,又需要从以下四种具体空间形态来着力:一是道路。他反复强调,“要想富,先修路”[9]。乡村要想摆脱贫困、快速发展,第一要务就是进行道路建设。二是居民点、人居环境、农田水利、宽带网络、学校医院等。他特别指出,要将工作重点集中在乡镇寄宿制学校、贫困村卫生室和乡村危房等具体空间形态的建设上。三是城镇空间。他强调,要保证乡村空间在城乡统筹中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能囿于乡村空间内部,应该以城镇空间为抓手,通过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各种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还要在城镇空间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进得了城、有房住、有学上、有岗位就业等问题。他说,“我们一开始就没有提城市化,而是提城镇化,目的就是促进城乡融合”[10] 260,“要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镇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推动人才下乡、资金下乡、技术下乡,推动农村人口有序流动、产业有序集聚,形成城乡互动、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1] 31-32,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进得来、住得下、融得进、能就业、可创业”[1] 35。四是东部对口帮扶空间。以东部对口帮扶的发达空间为推手,通过以东带西、产业联合,助力中西部协作发展。他说,“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要适应形势任务变化,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11]。

第三,明确我国乡村空间的振兴在全球空间稳定繁荣中的贡献性战略地位。一方面,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经验,必将为全球城乡空间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马克思主义认为,城乡对立和乡村衰败是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无限扩张本性的必然结果;“乡村病”、城市贫民窟问题之所以会成为全球性问题,归根到底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在资本扩张逻辑支配下,工业对农业、城市对乡村的掠夺。马克思指出,“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创造剩余价值”[12] 260。在资本自我增殖需要的驱动下,大工业迅猛发展,并在激烈的竞争中使城市突显出“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这个事实;而在乡村则是完全相反的情况:隔绝和分散”[13] 50。习近平也认为,乡村振兴问题不是我国独有的问题,它是近代工业化以来城市空间战胜乡村空间引发的城市病与乡村病并存的全球性问题。因此,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经验,必将为全球城乡空间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他说:“从世界各国看,在现代化过程中,乡村必然要经历一场痛苦的蜕变和重生。我国农村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很多方面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他还特别指出,我国“‘赤脚医生’被国际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群体解决卫生保障的唯一范例’;乡镇企业曾经是众多国家学习的样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被世界银行称为‘世界反贫困事业最好的教科书’;我们用占世界百分之九的耕地、百分之六点四的淡水资源,解决了占世界近百分之二十人口的吃饭问题,被国际社会看作是了不起的成就。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发展中大国能够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问题。我国干好乡村振兴事业,本身就是对全球的重大贡献”[1] 13-14。另一方面,我国乡村空间的振兴和城乡经济的循环,必将为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国际经济大循环和全球生产生活空间稳定繁荣,发挥“压舱石”的作用。他指出,“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14]。在他看来,乡村空间的振兴,不仅稳定了粮食生产,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有力地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还为农民工返乡留下了余地和空间。对农民工来说,乡村不仅有地、有房,回去有地种、有饭吃还有事干,即使不回去心里也踏实。这正是中国城镇化道路的特色,也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回旋余地和特殊优势。同时,当前国际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乡村空间振兴有利于形成城乡经济循环,而我国城乡经济循环的实现,是确保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比例关系健康的关键因素,它必将为稳定和推进国际经济循环做出贡献。

三、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论述的空间振兴方略

正是基于上述敏锐的空间洞察力、高超的空间思维能力、非凡的空间谋划智慧和深远的空间战略眼光,习近平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文化空间和社会空间五个方面提出了乡村振兴方略,明确了乡村振兴的空间着力点和空间抓手,为我国乡村振兴落地做实指明了方向。

第一,乡村生产空间振兴方略。在习近平看来,乡村生产空间的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而要实现乡村生产空间振兴,必须从以下四种空间形态来着力。一是18亿亩耕地空间。习近平认为,乡村生产空间振兴的重中之重是守住18亿亩耕地空间,同时还要把农田水利空间建设好。就如何保障耕地空间的问题,他提出了两个方面的空间治理方法。一方面,通过扩大耕地、牧地,恢复耕地、河湖休养生息,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基本农田;另一方面,强调耕地用途管理,不能用度假村、高尔夫球场、农家乐、别墅、私人会所等取代耕地空间,也不能用果园、花卉园、菜地等取代耕地空间。他反复强调,“公司和企业租赁农地,要有严格的门槛,租赁的耕地只能种地搞农业,不能改变用途”,否则,“保谷物、保口粮就落不到实处了”[1] 55。二是宅基地空间。他强调,要激活乡村宅基地空间。他说,“农村闲置农房放在那里任其破败是一个大问题,利用起来却是一笔大资源。要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的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6] 399。同时,他也强调,“城里人到农村买宅基地这个口子不能开,按规划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这个原则不能突破,要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等”[6] 399。三是庭院、合作社空间。在他看来,乡村生产空间首先要注重与生活空间融合发展。他说,“要积极发展乡村产业,方便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让群众既有收入,又能兼顾家庭,把孩子教育培养好”[15]。其次要重视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设。“要积极扶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专业合作社模式”[16]。四是网络空间。要利用虚拟网络空间打破乡村产业发展的现实空间局限。他说,“现在,许多优质农产品还是在田头卖、在马路边卖” ,“酒好也怕巷子深”。要“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多渠道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6] 402。

第二,乡村生活空间振兴方略。习近平认为,乡村是人民生活的地方,必须从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出发振兴乡村生活空间,应将建设重点聚焦在乡村居民居住空间上。首先应聚焦廁所、生活垃圾处理点、生活污水处理点、村容村貌等乡村“脏乱差”最为严重的空间;其次应聚焦“农村枯井、河塘、桥梁、自建房、客运和校车等”安全事故多发空间,提升老百姓的安全感;再次应聚焦乡村山、水、林、田、路、房等,梯次推动乡村居住空间整体改善。同时他还认为,乡村生活空间的振兴,不仅仅是乡村居民居住空间的改善,也不仅是某个地区人民生活空间的改善,它应该是全国人民生活空间的整体改善。他说,“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要搞……给农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1] 113-114。就如何实现乡村生活空间振兴的问题,习近平特别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率先开展创新创造,再积极探索从“个别”空间向“全国”空间的推广。他强调,要“注意总结先进典型,发挥其对推动乡村振兴的示范作用”,“可复制可推广的要加快在全国推开”[1] 16-17。他特别称赞近年来的“四好农村路”建设,认为这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带去了人气、财气,也为党在基层凝聚了民心[17]。

第三,乡村生态空间振兴方略。在习近平看来,生态空间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1] 111。他认为,乡村生态空间振兴的目标是建设美丽家园,生态空间振兴的方法主要包括:一是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保护天然林等绿色空间。他强调,“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全可以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1] 121,“要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制度。要在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上取得新突破,让保护生态环境的不吃亏并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让农民成为绿色空间的守护人”[1] 113。二是加快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农业空间布局体系。围绕土壤、休耕、东北黑土地、华北地下水、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近海滩涂养殖区加强污染治理力度和修复保护力度,落实超垦超载区域分类有序退出机制和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扩大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规模。三是注重生态空间与生产空间协调发展。要树立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注重挖掘当地生态资源独特的经济社会价值发展经济。“我们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把该减的减下来、该退的退出来、该治理的治理到位。农村生态环境好了,土地上就会长出金元宝,生态就会变成摇钱树,田园风光、湖光山色、秀美乡村就可以成为聚宝盆,生态农业、养生养老、森林康养、乡村旅游就会红火起来。像浙江安吉等地,美丽经济已成为靓丽的名片,同欧洲的乡村相比毫不逊色”[6] 404。

第四,乡村文化空间振兴方略。习近平认为,“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1] 137。近年来,乡村的文化价值越来越凸显了出来。乡村的田园风光、诗意山水、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农家美食,越来越成为一种“慢生活”的时尚。“竹篱茅舍风光好,高楼大厦总不如”。在此背景下,乡村文化空间振兴意义重大。在他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就凝结在有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村庄中,汇聚在乡村各种风俗习惯和村规民约中。他说:“我国很多村庄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至今保持完整。很多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等具有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1] 137他认为,中华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总是以某种有形的乡村文化形态驻留在各种乡村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前者主要包括各种“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等”;而后者则主要包括“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因此,他强调,乡村文化振兴首先要保护好各种乡村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这种保护并非简单地原形守护,还应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以新时代老百姓喜闻乐見的形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1] 124-125。还要善于创新各种节日文化,例如“中国农民丰收节”等,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他说:“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党中央研究决定的,进一步彰显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基础地位,是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秋分时节,全国处处五谷丰登、瓜果飘香,广大农民共庆丰年、分享喜悦,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正当其时。”[18]

第五,乡村社会空间振兴方略。在习近平看来,乡村社会空间振兴就是要“重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确保农村社会稳定有序”[19] 683-684。他从空间维度提出,乡村社会空间振兴的原则是就地解决,即“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19] 683-684。他形象地将这种原则进行了空间化概括,即“枫桥经验”。同时,他还特别强调了几个需要重点做好的空间阵地:一是村为民服务中心和“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便民服务平台[6] 409。他说:“要把村为民服务中心作为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阵地建设好,完善充实服务事项,提高为民服务水平,增强为民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20]他特别推崇一些地方探索在村庄建立的网上服务站点,认为这有力地推动了“网上办、马上办、全程帮办、少跑快办,受到农民广泛欢迎”[6] 409。二是基层党组织。他反复强调,“办好农村的事,要靠好的带头人,靠一个好的基层党组织。要抓住健全乡村组织体系这个关键,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等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1] 189。“全面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派出第一书记,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举措,要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切实发挥作用”[6] 408。三是全社会空间。他认为,乡村社会空间的振兴要与全社会空间联系在一起谋划。他说,要“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18],只有这样,乡亲们的日子才能越过越红火。“乡村振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要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1] 135。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2]  习近平.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EB/OL].新华网,2013-11-2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28/c_118339435_4.htm.

[3]  习近平.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J].社会主义论坛,2019,(7).

[4]  习近平.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6).

[5]  洛易斯.惠勒·斯诺.斯诺眼中的中国[M].王恩光,译.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2.

[6]  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8]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9]  段金柱.饮水思源 勿忘老区[N].福建日报,2014-11-01.

[10]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1]适应形势任务变化 弘扬脱贫攻坚精神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N].人民日报,2021-04-09.

[12]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3]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4]  习近平.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N].人民日报,2020-12-30.

[15]  姜颖.有一种幸福叫“家门口就业”[N].人民日报,2021-10-20.

[16]  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 加快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N]. 人民日报,2020-07-25.

[17]  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  为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好保障[N].人民日报,2017-12-26.

[18]  习近平向全国亿万农民祝贺中国农民丰收节[N].人民日报,2018-09-23.

[1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0]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0-09-19.

[责任编辑:甘小梅 胡   梁]

猜你喜欢
空间
您好!新“第三空间”
创享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日常
创享空间
游戏空间
静谧空间
空间碰碰车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