块茎思维视角下学校治理的改革进路

2022-04-03 12:34鲁兴树
江苏教育 2022年6期

【摘 要】块茎思维反对层级固化、中心化和谱系化,主张把事物看成是非等级的,具有多元中心、多元结构的生成系统。学校治理注重消除传统科层制管理造成的等级化、封闭化和中心化等弊端,强调多元共治、平等参与。块茎思维与学校治理在旨趣上具有相通之处。借鉴块茎思维,学校治理改革应注重建立多向连接,促进异质交互,淡化外控管理,消解等级观念。

【关键词】学校治理;块茎思维;多向连接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18-0026-04

【作者简介】鲁兴树,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常州,213022)副院长,副研究员。

块茎本是植物学术语,指植物茎的一种变态。这类植物茎在土壤浅层匍匐生长,其末端膨大而呈不规则的块状,如马铃薯、山药、芋头等。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加塔利借用块茎的一些特征提出了块茎思维。块茎思维旨在隐喻一种蔓延式的、多元化的、去中心的、动态生成的哲学观。德勒兹等人认为,在传统哲学思维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树状思维,这种思维具有封闭僵化、层级固化、中心化和谱系化等特点。他们运用块茎思维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进行了猛烈抨击。学校治理的重要追求在于消除传统科层制管理造成的等级化、封闭化和中心化等弊端,倡导多元共治、民主治理,注重消解中心与边缘、主要与次要、实体与关系的区隔。学校治理在旨趣上与块茎思维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借鉴块茎思维有助于推进学校治理改革。对于学校治理,块茎思维至少能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一、学校治理应建立多向连接,汇聚发展资源

一棵树只能立于一点,固于一域,只能上下生长。而块茎则不同,无向蔓延,任意连接,是块茎的重要特点。块茎也因其连接方向的多维性和连接数量的多重性而呈现出强大生命力。德勒兹等人以毡制品为例,将其与织物进行对照来说明这种蔓延和连接的力量,他认为,“一块织物中的两股线,或属经线或属纬线,永不会交汇;但毡制品中的任意两股纤维,都可以根据其长度彼此交汇,它们之间的连结是多重而随机的。事实上,毡制品的强度恰恰来自于交汇的数量及其‘全向性’”[1]。块茎思维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多向连接能生成强大力量。学校治理的重要使命是调动一切资源,汇聚发展力量,因而学校必须与外界建立多向连接。

其一,学校应打开边界,实施开放式治理。一定意义上,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当今时代是一个“连接”的时代。在这一时代,“连接大于拥有”。“连接”可以拓展空间,可以获得和盘活更多资源,汇聚更大发展力量。学校应突破现有的管理体制、机制束缚,改变单纯依赖政府支持和管理的格局,积极与其他学校、企业、社区建立广泛的互联关系,组成各种类型的发展联盟或发展共同体,以此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资源,打开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

其二,学校治理应从集权走向放权,从“单一中心”的传统管理走向“多中心治理”。块茎在蔓延过程中无固定生长点,无特定中心。在块茎的世界,任何部分、任何点都有可能成为中心。由此,学校应通过组织变革,充分为下级组织、为师生赋权,尽可能使每一个组织、每一个个体都能成为学校组织不同维度、不同层面的“治理中心”,成为学校组织网络化连接的重要节点,使整个学校组织的每一个部分都处在“无限连接”的空间里。

其三,学校在建立校际合作联盟时,应把选择权下放到学科教研组,由每个教研组决定自己的合作对象。强校并非每个学科组都强,弱校并非每个学科组都弱,而且每个学科组都有自己的特点。这样一来,对于学校整体来说,与外界联系会更加多元,构成了多点开放的格局。如此,学校不仅会获得更多的有形资源,同时也会集聚更多的无形资源,汇聚更多的发展能量,从而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实现更大发展。

二、学校治理应促进异质交互,放大协同效应

在哲学意义上,块茎的任意连接并不局限于某个统一体内,它不仅要打破封闭性,还要打破同质性。在德勒兹等人看来,块茎是一个多产的、无序的、多样化的生长系统,“多重异质共存”是其基本理念和图式。德勒兹、加塔利以兰花与胡蜂之间的共生关系为例,指出二者构成了一种异质的统一。块茎的异质共生,至少能给学校治理提供两点启示。

一是重视个人见解。治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多主体参与,而要实现多主体参与,就应该重视个人见解。因为“有强烈的个人倾向的人们能联合起来形成有力的协作关系”[2]40。迈克·富兰将个人见解視作教师变革能力的核心。他指出:“在变化的复杂条件下,不同的观点往往容易发现新的问题,这比思想志趣相投和紧密团结的团体发现问题要早。”[2]48他曾引用帕斯克的观点,并强调:“减少内部的多样性,该系统就难以应付外界的多样性。革新的组织机构必须把多样性结合到其内部的发展进程中。”[2]49在传统的学校管理中,由于权力过于集中,容易出现个人专断的现象,很难调动集体智慧。所以,学校治理应倡导异质共存,宽容和培育个人见解。学校应积极推进民主化治理,注重营造民主宽松的治理氛围,鼓励教师参事议事,充分发挥每个教师个体的聪明才智,把学校内部的异质性和多样性作为推动组织变革的重要力量。

二是注重跨界协同。“异质性是影响团队创造力最重要的变量之一。……可以为团队带来更加广泛的任务知识和技能。”[3]为寻找更大的异质性,学校不仅要利用内部的异质性,还要向外看,“通过局外人获得补充的见识和信息”[2]118。这种跨界还应发生在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当今时代可以说是一个“+”的时代,“互联网+”“5G+”“人工智能+”“媒体+”等成为时代的热词。这种“+”体现了一种异质交互和异质共生。在这种“+”的时代,学校应该坚信协同创造价值,合作创造共赢。学校应该确立“学校+”“教育+”的思维,突破“就教育办教育”的思想禁锢,打破一切边界,积极与外部事物形成新的组合,缔结新的关系,达成新的协同和新的统一,努力在共生共创中、在构建良好外部生态中谋求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三、学校治理应淡化外控管理,生成创造空间

块茎思维是一种非线性思维、一种生成性思维。块茎在土壤表层蔓延生长的过程中,随机扎下点状根,而这些根又能萌发新芽,生成新的个体,呈现自由衍生状态。借此现象,德勒兹以动态化流变来反对静态性结构,目的是要发展出一种通过生成来把握存在、通过潜在来把握现实的思想图像。[4]他认为,一切存在皆不过是生成生命之流中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瞬间。[5]“与传统的统治和管理行为相比,治理具有更多的解构主义和后现代性的特征,如去中心化、去确定性、去结构化等。”[6]借鉴块茎思维动态流变的理念,学校治理应正视学校教育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减少管理的控制性,尤其是要审慎对待教育的计划性。按照雅斯贝尔斯的观点,“所有计划和实行都在人自身所给定的自由度中划定了界限”[7]36,“教育计划的范围是很狭窄的,如果超越了这些界限,那接踵而来的或者是训练,或者是杂乱无章的知识堆集,而这些恰好与人受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7]24。

在学生的培养方面,学校應尽可能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性特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可选择的课程,营造相对宽松而自由的教育生态环境,采用适合的教育方式,防止因为教育的不当作为而扼杀学生发展的可能性。课堂教学应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坚持两者的辩证统一,防止因预设过多、计划过细,而影响教学过程的动态推进和创造性发挥。

在教师的培养方面,应减少政府主导的等级化的评优评先,因为这种评优评先往往事先设定量化标准,制定固定程序,设定统一的培训内容,把人的成长当作可控的、“工业化”的生产流程。这样培养出来的教师,往往只是被贴上一个外在的优秀“标签”而已,既缺乏个性,又难有真才实学,同时还会阻塞教师发展的其他路径,挫伤教师的积极性。

在学校的发展方面,须重视生成性,减少计划对学校发展的预成性、控制性,为学校发展留有更多动态、自由的创造空间。此外,学校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应根据现实的变化进行适时调整,做到“因变而变”“应变而变”,及时发现和把握各种新的发展机遇和资源。

四、学校治理应消解等级观念,释放草根力量

块茎结构通过横向平面化的蔓状延伸消解了大与小、先与后的对立,消除了核心与边缘、主要与次要、重点与非重点的区隔。块茎思维如果用于学校管理,会淡化权力分等、角色固化、职位分层、部门分割,会注重平等参与和共管共享。这种“多中心”“扁平化”的管理理念,正是学校治理的重要追求。

首先,在治理理念上,消解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和主从关系,摈弃单一依靠学校领导和优秀教师治校的思想,抛弃仅把师生当作管理对象的观念,确立“人人都是治理主体、人与人互为主体”的理念,构建多主体之间平等的合作关系,使学校组织成为充满人性的、平等的公共空间。

其次,在价值取向上,学校治理不再是满足单一主体的需要,而是兼顾利益相关者的各方诉求,最大限度地使公共利益最大化,尤其要满足学生和教师的多元需求,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坚守教育公正公平。

再次,在组织结构上,应从科层制转向平台化、小微化、个体化,并借此为下级组织、为个体充分赋权。如将学校管理重心下移到年级组和教研组,充分发挥年级组和学科教研组在学校治理方面的作用。同时,要注重通过建立各种类型的非行政性自治组织,实施项目化治理等方式,为每一位师生参与学校治理打通渠道,提供机会。

最后,在治理制度上,学校应通过完善行政议事决策制度等推行民主管理,落实依法治校,切实保障师生、家长和社区等重要利益相关者参与学校治理的权利;通过建立健全各种对话协商制度,搭建各种对话协商平台听取多方意见,集聚多元智慧。同时,应注重减少制度的控制性和刚性,规避制度和程序对人差异性的忽视和创造性的束缚。

此外,学校应注重激活师生的主体意识,注重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和调动师生参与学校变革和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其民主精神和自主合作能力,把师生从“被动的我”变成“主动的我们”,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有为的治理共同体。

块茎思维作为一种体现后结构主义的思维方式,更强调世界的联系性、多样性、复杂性、开放性、流动性以及非中心化、非层级化,使事物变化的非线性和生成性特征更加突出。学校治理借鉴块茎思维,有助于发挥多元的力量、差异的力量、蔓延的力量、草根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霍兰德.导读德勒兹与加塔利《千高原》[M].周兮吟,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39.

[2]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吕洁,张钢.知识异质性对知识型团队创造力的影响机制:基于互动认知的视角[J].心理学报,2015,47(4):533-544.

[4]李小艳.“块茎思维”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创新性特质研究[J].领导科学,2020(14):13-17.

[5]麦永雄.德勒兹:生成论的魅力[J].文艺研究,2004(3):158.

[6]申建林,姚晓强.对治理理论的三种误读[J].湖北社会科学,2015(2):37-42.

[7]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