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鹏
2022年伊始,市场并没有迎来预期中的上升行情。
而在基金端,基金的行情也略显冷清。尤其是很多基金公司
在1月发行了不少新产品,但是销售却不理想。基金发行遇冷后,
后续基金投资该怎么办呢?
2022年开局市场分化,资金“杀”高。截至1月28日收盘,新年以来A股出现大幅下跌。同样,在基金市场,基金遭遇开年基金“发行热”但却遇上“销售冷”。不得已,基金公司纷纷掏腰包自购。
面对开局不利的局面,接下来基金买进还是卖出,如何布局,成为很多基金投资者都非常关心的重要话题。
开年的波动
2022年开年,前期赛道股集体歇菜。开年基金即大亏,这不仅让期待开年红的股民们都傻了眼,而且基金经理们都蒙了。而去年“双料冠军”崔宸龙,今年业绩直接大变脸,暴跌超过10%。
市场调整引发众多投资者的关注和担忧。那么A股开局欠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其实当前市场下跌,并不等于泡沫破裂。2021年过去一年一些景气赛道大幅上涨,筹码相对拥挤,一些个股的估值也相对透支了1-2年内的成长预期。但站在当前时点,一批高成长个股会利用2022年的业绩高增长消化估值压力,在市场下跌过程中已经重新回落到合理估值区间。
而从市场情绪来看,近期不少人对市场存在担忧。尤其是美联储即将进入加息周期,市场对于高估值板块有所担忧。
但是展望未来两年,结合我国未来经济与科技发展大势,过去一年备受市场青睐的新能源、军工、科技等板块仍然代表未来的方向,大批优质个股将会用未来1-2年的高成长来消化高估值,重新进入上升通道。总的来看,未来“产业之分”将替代“大小之分”,如果产业趋势向上,那么这个板块中的大小股票都会涨;如果产业趋势向下,那么这个板块里的大小股票都会跌。
因此,无论市场涨与跌,投资者都应该学会察势观势,以待机遇。
开年基金销售遇冷
随着大市场投资环境的变化,基金市场也受到影响。除了不少基金在1月遭遇暴跌外,开年新基金的发行也是遇冷,甚至不少基金公司不得不自掏腰包,完成发行任务。例如,Wind数据显示,2022年1月4日至7日,共有31只新基金进入募集期,但却没有一只基金宣布提前结束募集。要知道,去年同期短短的5个交易日内合计诞生了8只“日光基”,5只基金成立规模超百亿元。而今年,也勉强有2只“主流”基金全渠道募集规模超过10亿元。
从短期来看,一般假如第一年基民赚了钱,第二年基金就好卖;如果第一年亏了钱,第二年基金就难卖,这是人性。2021年整个基金的加权收益是负的,所以今年开年基金发行遇冷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加上当前相对低迷的市场,这个现象就尤为凸显。
但从历史看,每一轮市场的下跌,对于优秀的资产管理机构都是千载难逢的投资良机。近期我们看到,很多证明过自己的优秀基金经理虽然净值曲线出现了波动,但基金规模没有出现明显缩水,这说明基民也在走向成熟和理性。相信随着市场未来逐步回暖,优秀的基金经理会重新回到“好做也好发”的轨道上来。从长期趋势看,我国居民财富的资产配置方向往权益类资产配置的趋势不会改变。当前权益类资产配置在中国居民财富中占比不到5%,接近九成比例集中在房地产;而发达国家居民的财富结构中,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高达30%。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未来居民通过公募基金加大权益资产配置将是必然。
整体来看,2022年市场会经历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业绩兑现能力强、竞争力强的基金会重新绽放,而跟风炒作的题材股和炒作的基金会退出。
未来机遇与风险点在哪儿
每一年的开端都是布局新一年投资机会的重要时点。站在当前,基金投资该如何布局,哪些领域有机遇,哪些领域有风险呢?
首先机遇方面。从渗透率角度看,光伏、电动车、半导体、军工等行业依然处在产业导入期,仍然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不会因为周期性波动而改变其长期发展态势;以及一些优质赛道,例如储能、汽车电子、能源半导体等细分赛道,将获得双倍甚至数倍于主赛道的成长速度。在流动性合理充裕,经济基本面持续改善的背景下,我们对2022年的市场总体持乐观态度,坚持寻找投资中的“认知差”,在中长期为投资人创造更好的收益。
其次风险方面,就笔者来看,2022年的风险主要集中在海外,美联储已经开始退出QE,未来假如美国通胀持续超预期,则美联储可能通过加息方式应对,这将对全球流动性造成一定的冲击,会在某个阶段对市场情绪形成影响。但由于国内宏观政策以“稳”为主,流动性会保持合理充裕,海外加息对中国市场的影响相对可控。
2022年总体来说,笔者认为市场会稳中求進。“稳”是2022年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主基调,我们理解这个“稳”是建立在“绿色低碳、结构转型”基础上的稳,是依靠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新兴行业拉动的稳增长,而不再是依靠传统基建和地产链的拉动。最终效果会体现在“进取型”的成长行业获得超额收益。
曾 鹏
博时基金董事总经理兼权益投研一体化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