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课程背景下地方高校专业课程建设改革

2022-04-02 03:32花元涛,郝玉梅,邬欢欢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2年33期
关键词:一流课程专业课程人才培养

花元涛,郝玉梅,邬欢欢

摘要: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建设“一流本科课程”体现了高等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最新要求。文章基于地方高校网络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以塔里木大学《网络互联技术》课程为例,结合课程的教学实际,从学生特点、课程引导、教学手段、课程考核、教学队伍等方面分析了《网络互联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探讨了适宜地方高校专业课程建设改革的相关策略和建议,以期通过课程建设提升教学质量,为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和输送更多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网络互联技术;一流课程;教学改革;专业课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2)33-0139-03

1 引言

2019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强调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顺应新时代要求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推进课程改革创新等。本科课程建设要求进入了全新深化阶段,在本科院校开展课程建设将势在必行,进而为一流课程建设提供了总体方向和指导思想[1-2]。塔里木大学位居祖国西部边陲,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高校,秉承红色传统,在“稳疆兴疆、富民固边”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4]。《网络互联技术》作为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网络互联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常用组网设备的应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工程素养,为今后从事基本的网络系统组建、实施、管理、故障分析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工程技术基础。随着一流课程的建设需要,逐渐出现学生专业认识淡薄、学习兴趣降低、考核体系不够完善、无法与其他先修专业课程的知识点有效衔接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该课程开展建设。因此,我们需要对课程的教学进行深化改革研究,探寻出一条适宜地方高校的高质量专业课程建设之路,这是当下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2《網络互联技术》课程建设目标及问题分析

2.1 地方高校课程建设目标

塔里木大学始终秉承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培养了一批批爱国爱疆、担当奉献、政治可靠、专业过硬,具有较强创业意识、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学生毕业选择留疆工作的达到了70%以上,为新疆及兵团的经济、科技等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当前,信息网络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新疆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都要通过互联网络开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络通信建设与维护、企业信息化建设等,迫切需要能够服务于本土,掌握网络系统的实施、维护、管理、安全防护和部署等技能的专门人才。《网络互联技术》课程建设要以“保证质量、创建特色、服务地方”为目标,抓住提高教学质量这条主线,注重对学生的分析、解决复杂网络系统实际问题、培养其科学思维、自主学习、归纳、综合应用等能力的训练,同时带动专业课程群的建设,紧跟市场需求,为培养适应新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2.2 课程学习引导不足,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当前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通信等新技术兴起,扩展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覆盖范围和应用领域,社会对于网络的认知逐渐深入,青年人对于网络的了解和使用早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现有课程授课未能紧跟网络技术的发展,课程内容相对陈旧,缺乏课程学习引导,课程教学没有与社会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有效对接。加之学院条件限制,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科技前沿、励志、专业指导、学科竞赛等讲座较为匮乏,使得学生对自己课程知识和专业学习目标较为模糊及迷茫。虽然每个班级都配备了班主任,但大部分由专业与其不相匹配的辅导员担任,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往往并不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加之该门课程理论性、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知识点多,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影响了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 教学手段创新不够,缺少探究式课堂

《网络互联技术》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交换机与路由器在网络组建和管理中涉及的各个方面的技术基础与操作知识,掌握各类网络规划中的互联设备的操作方法,具备典型的网络设备的安装、使用、管理、调试及维护方法的动手操作能力。然而随着教学课时的改革,该门课程由56学时减少到48学时,但课程教学内容点多、难度大、实践性强等特点,原本就并不宽裕的学时,现在变得更为拮据,教师为了赶上进度往往只能将每节课满堂灌,致使课堂教学缺互动、少探究,因此如何利用新型手段及资源,保证高效的教学质量也是当下急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4 考核机制不完善,难以科学评价学习效果

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主要取决于期中、期末考试,缺少完善的过程性评价,即使有平时考核往往占比也较低,并且还主要是通过课前点名签到、课中观察学生学情、课后通过批改作业等情况来考核。此种过程考核方式不仅不能精确采集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而且达不到对学生学习整个过程的有效监督和调控,致使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参与度、认可度不高,在学习过程中时常出现“课前漠不关心,课中马马虎虎,课后无所事事,考试通宵冲刺”的局面[5],最终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应有的警示和关注,严重影响了该课程教学的深度开展。

3 提高《网络互联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改革建议

3.1 课程教学融入思政元素,落实地方高校育人使命

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政治理论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全国高校已全面推进了课程思政建设。课程组教师通过对《网络互联技术》课程知识内容的不断梳理和推敲,深入挖掘该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巧妙地融入课程教学各方面。为加强本门“课程思政”课程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教师同时还应对教学大纲、课件、教案、教学过程中的课程思政经典案例进行不断整理、修订和更新,使大纲具有集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网络互联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实,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因此,通过对该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不仅可以深化网络专业知识、活化综合能力,还可以强化思想素质建设的效果。

3.2 适时拓展学科前沿内容,开展专业学习引导

为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术视野,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以及学科兴趣,了解自身专业的发展前景,树立正确的个人专业发展目标,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开展学科前沿、专业指导等讲座也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的主要举措之一[6]。学生可以通过讲座更好地认识该课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意义,了解该课程的重要作用以及与所学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实现课程之间由原来的相互分离转变为融会贯通,使所学知识点不再是零碎、杂乱无章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同时结合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及学生成长需求,不断更新、完善适于当前一流课程建设需求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教学内容,保持授课知识的动态性、时效性、交融性。由此以来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自信,增强对该课程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进一步提升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3.3 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丰富新型教学资源

随着移动互联、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日趋完善,单单依靠口授结合PPT、板书的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下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求。在此形势下,雨课堂、智慧树、超星学习通等信息化教学平台应运而生。为实现混合式、翻转课堂等创新教学方式提供技术支撑,结合课程实践案例、学科竞赛项目、互联网碎片化资料等方式,开发网络互联技术综合资源库,进一步增加课程授课知识内涵,把优质教学资源和线下线上学习行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将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学习时间有效地利用起来。课前学生可以通过平台查阅、预习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资料;课中教师不仅可以根据学生预习情况总结共性问题着重进行讲解,而且可以通过学生在平台签到便捷查看学生到课情况;课后教师在平台上传作业、复习资料及试卷等供学生完成。对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开展讨论,老师實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答疑、监视和督促,整个学习过程都有学生的参与,学生学习整个过程的行为数据都会被平台记录,真正实现了从教师“以教为中心”“知识传授”向学生“以学为中心”“能力培养”过程转变,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对网络知识的热爱,并且打通了课内外的教学隔阂,扩大了教学的整体有效环境范围,进一步解决了有效学时保证高质量教学的问题,也为过程性化考核提供了精确、科学的数据参考[7-8]。

3.4 建立多元化考核体系,科学评价课程学习效果

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学习效果不能仅仅依靠一两次考试或短暂的观察来确定。过程考核能够持续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监督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在考核中增添过程化考核,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立多元化考核体系,将会对学生评价更为全面、科学、精确。《网络互联技术》课程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过程性评价占总成绩的40%,总结性评价(期末闭卷笔试考试)占60%,其中过程性评价包括15%线上成绩和25%线下成绩。目前已经实行了两年,结果表明学生还想通过传统方式进行学习已不再现实,必须重视平时学习,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主动对平台资料进行预习、复习、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作业、测试等,方能获得心仪的成绩。建立多元化考核体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学习过程的主人翁意识,使得学习效果得到极大改善。

3.5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高校是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人才培养质量又主要依靠教师,教师在高校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该课程主要为培养网络互联技术工程应用型人才,课程的教学质量不仅与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关,而且还与其实践应用教学能力密不可分。因此,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通过教学研讨实践、行业认证、学习培训、科技及教学改革项目申报、教学研究论文撰写、锻炼深造等方面的培训来帮助教师熟悉掌握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教学、虚拟仿真情景化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并鼓励教师立足本校实际、立足自身岗位需求、立足未来课程建设,针对影响教学质量和授课效果等问题开展创新性探索[9]。建成一支整体水平较高、综合能力较强、充满活力,适应学校、学院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进一步突出师资队伍发展的专业化、“双师型”“科教并重型”,为高校高质量课程建设及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动力和智力支持。

4 结束语

《网络互联技术》课程作为课程体系中一门核心的专业课程,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对该课程的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教学的需求。本文针对该课程授课过程存在的典型问题,教学团队组结合自身实际,在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资源的优化、信息化教学手段改革、多元化考核体系构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及创新,践行“以学生为中心”“能力培养”等教学理念,利用新方法、新技术逐步打造适应新时代、符合地方高校发展的一流课程,持续提升课程内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实践、工程等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曹玉丹,左冬红,朱明.面向Verilog HDL的信息化在线仿真平台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40(9):119-124.

[2] 李静.新时代高校专家型教师“二次成长”策略的个案研究[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8(3):172-176.

[3] 王战备.“一流课程”背景下地方院校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陕西理工大学现代交换原理课程为例[J].教育观察,2021,10(1):76-78.

[4] 尚毅.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的汽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汽车实用技术,2021,46(14):188-191.

[5] 权丽华,杨津津,吕紫岩等.“过程性考核”来袭,你准备好了吗?[EB/OL].(2019-05-05)https://news.gsau.edu.cn/info/1037/43627.htm.

[6] 何施茗,李文军,陈沅涛,等.计算机学科前沿课程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20,17(14):210-211,213.

[7] 花元涛,高贤强,陈纪龙,等.基于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9(29):83-87.

[8] 李安邦.基于网络互联交换技术课程的在线教学实践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2):122-124.

[9] 蒋晓雁,郭林伟.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学科前沿知识的探析与实践[J].榆林学院学报,2015,25(6):64-67.

【通联编辑:代影】

猜你喜欢
一流课程专业课程人才培养
试析“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的“供应链管理”课程建设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