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国凯
(南宁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广西 南宁 530200)
该项目为社会实践服务项目之一,方案为玉林五彩田园景区景观建筑设计,由两座塔式建筑组成。建筑采用混泥土框架结构简化古建筑本身复杂的结构形式,通过结构线条与建筑构件达成均衡的塔式建筑美感。同时也是探索传统建筑如何与现代景观设计相互结合的实践机会。两座景观塔以“连理”为主体构思,分别在园路两侧山丘之上,形成交相辉映之势,与古典庄重的造型配合,寓意美好、和谐和圆满。是探索传统建筑运用于当代的良好设计实践机会。
任何建筑只有当它和环境相互融为一体,新植入的元素与原有的旧建筑物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的时候,才能展现出它原有的价值和表现力。脱离原有的环境或群体而独立存在,即便其建筑本身尽善尽美,也不可避免因环境因素而失去对其美感的烘托。古今中外的建筑师大师对于对地形的选择和环境的思考,与建筑主体相互结合。只有通过对地形与环境之间的有效利用,才能够使得建筑与环境之间产生有机的联系。
连理双塔项目选址的地理位置高于荷花池边,两边被池水包围,“胜地标二塔,浮图秘鬼工”水中塔的投影为建筑本身增加更多不同视觉感受。独立的地势环境、两塔的选址,在不同高度的小坡之上,周边无高大的建筑物。树木无遮挡,建筑本身高大,在远处就可以远观建筑的完整性。在塔的正前方具有大片的农耕田地,地域空阔,根据不同季节种植不同农作物。在春季大片的油菜花,营造出一片金灿灿的景色。油菜花同时喜放,犹如给土地添加一层外衣。届时游人可以通过登高来将美景收入自己的视野。
两塔变化中有和谐,对立中有统一,相互承托,浑然天成,塔后是广西特有的形式的的山峰,侧面是荷花池,后面是空阔的农田。展现出一种自然、典雅的东方美。“园随别内外,得景则不拘远近”,所讲的就是如何利用远方的景物。对于环境的利用是由近及远、由视觉及听觉的考虑,利用周边环境来获得某种意境和情趣。
朝向问题,是在施工与设计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经过在建筑周边主要节点的勘测与分析,主要结合书院、宗祠、民居的门口朝向,故而将两塔的朝向定位门口朝向西北方向角度为40°,与当地住宅的朝向一直。
通过与甲方确定所建新建筑的地理位置以及实地勘测、对设计任务的归纳和分析,将项目所要考虑到的因素系统的罗列出来并逐步的将模型设计推导出来。对建筑整体的体量、比例尺度、均衡与稳定进行分析与对比,推导出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
地域性文化决定了该建筑在所在地域的建筑风格,基址地形决定了建筑的体量、周边环境决定建筑整体气势。结合整体环境使其新建筑能够合理的植入原有的环境之中。在建筑风格的选择中,分析唐代以前及五代、两宋、元明清等古塔风格、形态、材料种类之后,综合分析发现唐代塔式建筑的形体俊美,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唐代建筑在美学上也是最简洁、含蓄内敛与大气并存,色调简洁明快,同时也是当今时代精神的完美体现——对“简”的极致的表达。
对于公共建筑空间而言,过小或过低的空间会使人感到局促感和压抑感。在空间尺度的把握中,根据公共空间的性质来确定空间的尺度。竖向的空间方向性比较强烈,会使人产生具有向上、兴奋、崇高、激昂的情绪。竖向的空间结构,利用几何体形状的特征,给人以满怀热望和超越一切的精神感受。
连理双塔在空间设计中充分利用竖向空间的特征来塑造空间感。在双塔内部增加休息平台,这样使得竖向空间内部有机的被分割开来,在空间内部增加尺度较小的圆柱使其与楼梯转交之处相互连接,使得内部结构更加稳固,增加的圆柱给竖向空间增加了视觉安全感。
“围与透”之间关系的处理,六边形的空间结构,通过增加门窗,使得竖向的空间结构比较通透,结合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每一个面,都可以观赏不同的景色。就如古典园林中常用的借景手法,通过围、透的处理而获得的效果。围透关系处理可以把人们的视觉吸引到某个特定的方向。
建筑分为两个部分A 塔(三层)和B 塔(五层),两塔分别建立在两个高于地面的小坡上面。两塔基址之间有4 米落差,A 塔(三层)竖立在地势较高的坡面,B 塔(5 层)竖立在地势较为低的坡面。这样使得两个塔式建筑整体形成高低错落之感。结合整体自然的布局形态,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形态。
连理双塔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基座、塔身、塔顶、塔内楼梯四个主要部分。
1.基座设计
基座起到一个地面与塔身链接的作用,在前期分析与实际勘测中,结合地理地貌、规划红线内所占建筑所占面积、周边环境等因素,反复推敲分析,基座的设计为正六边形,综合考虑六边形更加具有稳定性、且占地面积较小、有效使用的空间较多能够有效的扩大视野增强观赏性,适合人们登高望远的需求。结合自然环境,六边形的塔更加容易减轻风的阻力、且塔整体比较通透使得空间内部有较好的通风条件。
2.塔身设计
远出观看连理双塔(双塔)具有唐代建筑造型的特色,每一层挑檐上都有一层平座,逐渐收分,韵律和谐。各层挑檐体现了唐代木构建筑“出檐深远”之势。塔身立面简练,剔除繁杂的装饰物,使用简洁有力的直线条作为分隔线条。使其立面更加简洁,使人们的感观有虽无唐代建筑体量之大,但具有唐代建筑之“势”。
在塔身的设计中,建筑结合地域气候和借鉴当地民居的一些建筑特点,如:“叠”“透”“漏”的特点。使其建筑形式,能够更好的与当地气候相互适应。在A 塔(三层塔)的设计中,A 塔建筑主体相对比较挺拔,通过对屋檐与平台衔接处,增加栅格的形式,来增加内部空间的通透感。也体现出透、漏的特点。B 塔(五层塔)高度较高,因考虑到两塔地势之间的差异,若按A塔整体尺寸来设计,B塔将会高出A塔很多,两塔之间应该有相互的联系,故而在设计B塔的时候高度比A塔高4米。B塔为五层建筑,屋檐层层之间有收分,故而有一种密檐式的感觉。层层叠加和收分。使其建筑具有叠的形式。
3.塔顶设计
塔顶也可称为宝刹,是塔的标识物。连理双塔屋顶宝刹使用黄铜色刹座,刹座的基本构建由六边形基座、莲花形宝刹座、宝刹环、火焰纹装饰、黄铜宝刹珠组合而成。宝刹起到装饰作用,使得塔式建筑更加挺拔、姿态高耸。在设计中宝刹的高都为7 米。
4.交通设计
连理双塔的主要交通路线为楼梯,楼梯围绕外墙体旋转而上,在每层都具有一段休息的平台,供游人在爬楼梯的同时有一个短暂的休息平台。
5.色彩运用
玉林地区建筑色调非常统一,旧民居主要是青砖和灰瓦为主题颜色。在局部装饰材料中有绿色琉璃瓦为点缀。放眼望去建筑随着地势层层叠叠,形成一种叠的视觉感受。结合地域色彩,在连理双塔设计中色彩搭配地域色调为主,灰色的瓦片、深褐色主体、浅色灰白收平台檐口、在屋面檐口出使用绿色或黄色琉璃瓦来区分两塔之间的关系。在建筑护栏局部使用黄色铜皮包裹使其建筑局部具有点睛之笔。
连理双塔位于玉林五彩田园的的一个节点,五彩田园是一个农业型的新型公园,集农业观光、休闲、生活为主的大型公共场所。通过连理双塔的创构成为五彩田园的一个节点元素,使其彰显出自己的独特的地域文化、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营造出诗景一般的环境。同时也为游提供登高望远的平台。这样才能在局部节点更好的俯瞰五彩田园。
塔式建筑应用在环境设计中的设计方法:①方案注重地域文化的相互结合。②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心理。③注重自然式的地理环境,为其建筑本身增添意境。④挖掘传统建筑形式在提升当代景观环境中的价值。
建筑从设计到落地生根,到成长、解决问题。从三个方面总结连理双塔创构意义,①建筑主体的创够符合“连理”的含义,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②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充分考虑到地域建筑用材及色彩的运用。元素的运用,通过对塔的构件的替换或附加,使其地域文化符号更加浓郁。如:更改瓦的色彩、增加格栅。③建筑整体符合连理双塔的艺术创作风格。立足本土文化,使其建筑主体轻量化、通透、灵巧。
连理双塔的设计创构,通过研究、分析、初步设计、深入更改、到最后的定稿、方案中解决了布局、朝向、体量等问题、同时也为建筑主体贴上了景观文化建筑标签。连理双塔定位于公共建筑空间场域,故而具有很强的公共性质。服务于大众、服务于五彩田园、同时也为五彩田园添加了文化底蕴。
潮湿、酷热的气候条件也决定了西南地区地域性建筑的建筑形式的多样性,如:夯土墙体的建筑、干栏式建筑、砖石建筑等。(项目所在地周边建筑多为夯土式建筑、砖石建筑)。
因此在实践方案设计中应考虑到地域性的气候条件,对建筑的设计中,尽可能的吸纳地域性建筑的生态性技术特点来调节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注重环保、节能,利用可再生资源改善建筑的人居环境。在设计两塔的同时,采用通透的隔窗,使其大面积的通透,为光、通风提供了优良的条件,使得游客在塔内即可以避暑又可以登高望远。
万事万物的原始形态并加以巧妙的利用,造成一种人为的自然景观。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在设计建筑的同时要充分的考虑建筑朝向、定位、布局对地形的有效利用。建筑与环境如何做到“天人合一”的意境之美是我们在创作中不断总结,推敲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使建筑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使新植入的元素融入环境之中。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城市发展的今天,新元素形式的植入,必然对具有人文地域性建筑的传统形式产生影响。如何考虑到元素的植入能够与旧建筑的关系的协调。通常使用的方法可以从建筑造型或者建筑材质上的相似性这两种方法入手,来达到协调统一的效果。
(1)在建筑造型上,我们可以通过现在的解构方式来完成空间形式的组合,从美学的角度来分析。对地域传统的建筑构成形态有一个初步的概念。
(2)在建筑材料上,通过使用地域特有的建筑材料,使其建筑外貌与周边建筑的感观是一致的。让大众在视觉感受中体会到新植入的元素与其他建筑并没有大的差异性。
新建筑与周边环境之间的联系为:①包含关系:连理双塔是后植入环境之中,塔与周边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塔是周边环境的一部分,两者相互关联。②相互承托,塔在周边环境的承托下更具有韵味,而环境因新植入塔,使得周边环境更加生动,通过登高在不同的高度,感知地域文化。所以两者相互衬托,相互依存,整体景观提升质的改变。
意境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美学思想,美学特色、审美境界、造景手法,是心与物、情与景、意与景的交融结合。对于连理双塔与周边景观空间环境的意境营造之美,结合自然生态式的空间形态布局,通过借景入塔是重要的塑造手法之一。明·计成在《园计》阐述了借景的重要性。“园随别内外,得景则不拘远近,……俗则屏之,嘉则收之”。连理双塔远可“借”用山峰,近可“借”荷花池,山的青秀与水的灵动是连理双塔意境营造的最好“借景”。连理双塔地势相对而言较为平缓低矮,故而营造意境亦舒缓秀气。水域作为前面景,塔与塔影相互呼应,实与虚交相辉映。
除了借助远景与近景的方式之外,巧妙的“对景”可以形成较好的空间感。塑造出别有趣味的空间之美。连理双塔为双塔,双塔竖立在相对、相望的空间布局中。双塔静静的竖立在自然生态环境之中,犹如两位情侣之间遥相对望,微风吹动悬挂在屋檐在的铜铃,仿佛如阿哥阿妹互相对山歌一样,时而唱出自己内心的情感,时而是知己之间的呢喃。静与动形成鲜明的对比。静则指建筑主体静静竖立。动则指,水中的倒影、随着微分吹过,吹动塔的倒影,让建筑物富有生机。风铃赋予建筑物一种语言的表达。
光影、季相、秋收、晨霞为连理双塔的意境增添更多的意境画面之美。光影的存在使得建筑体量感更加强烈,四季不断的更替,环境、光、建筑三者之间不断发生一些细微的改变。在不断变化中环境、光、季节里可以发现不同阶段的意境之美。明与暗之间的比对随着光影的推移与建筑主体完美交融。季节的变化对于建筑周边植被、花卉、远山、近水、呈现出不同景色,使得整体氛围更加浓厚。
连理双塔的创构取决于自身的文化定义、与所在地域文化的特征。景观式的塔式建筑为环境整体氛围提供了添景或补景作用。从而激活区域的景观效应。本文通过实际案例进行探索与发现,通过对公共建筑空间的理解与现代审美观念的剖析,从而产生创意取向。以及建筑与环境之间如何和谐统一进行分析与意境的营造,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观景塔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