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美丽
(贵州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海会庵在山西省五台县台怀镇南面二十公里处,寺院建筑坐东朝西,因海会庵建在清水河畔,虽然历年来屡遭洪水冲击,但其依然完整如初,并未遭到破坏,因此得名海会庵。“海会庵为清代普济和尚所修,规模不大,但结构紧凑,占地4410 平方米,有殿堂11 间。”[1]钟楼鼓楼各一座,禅堂房舍26间,殿堂从西到东分别为天王殿、观音殿和大雄宝殿。天王殿面阔三间,正面供奉弥勒佛,背面供奉韦驮,两面为四大天王像,天王殿两旁为钟楼和鼓楼。中间为观音殿,面阔三间,中间供观音菩萨,左边为文殊菩萨,右边为普贤菩萨。后为大雄宝殿,面宽五间,中间三间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前方侧面为迦叶和阿难两位弟子,绘有佛传故事壁画和《西游记》故事画。左面次间是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两面的墙壁绘有各路天神朝见玉皇大帝壁画。右面次间是地藏殿,中间供地藏王菩萨,道明和闵公立于两旁,两面绘有阴司受刑壁画。寺院的南北两面为僧舍,南面有一间送子观音殿,北面的一间为伽蓝殿。
据清代永珊编撰的《释迦如来应化事迹》,此书的编撰来源于多个时代不同译注者的著述,其人名地名音译有些差异,通过此书对于释迦牟尼的生平和佛教故事做一个了解。据此书记载,悉达多太子刚出生的时候,出现了多种异象,悉达多太子刚出生则能言,在不被人扶持的情况下,朝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走了七步,每走一步,脚底生莲,他环视四周,一手指向天空,一手指向地面。当时天上出现了九条龙,从口中喷出了水,为悉达多太子沐浴,天空中响起了美妙的音乐,庆祝诞生。壁画中描绘了上述内容,我们不对这个虚幻的故事内容作过多的表述,重点研究壁画的艺术特征(见图1)。
图1 《九龙灌浴》壁画 赵美丽摄
《九龙灌浴》壁画采用对称构图、中心式构图方式。对称构图的画面中左面九人,右面十人,中间主体人物突出,看上去是对称的,在对称中寻求了变化,人物组合上下交错,井然有序,有强烈的排列韵味。对称稳定感强,对称才可以让画面庄严、肃穆、和谐。中心式构图可以使画面主体明确,效果强烈。在一个平面上处理好各方面关系,这样可以突出画面主题,增强画面感染力。成功的构图能使内容主题突出,主次分明,让欣赏者赏心悦目。均衡和对称是构图基础,主要是可以使画面有稳定性。稳定感这是在长期的观察之中形成的一种审美观念与视觉习惯。符合这种审美观念的壁画艺术所具有的美感,是一种逻辑性的比例关系。平均虽然可以是稳定的,但是缺少变化,没有变化同样没有美感,在构图中忌讳平均的分割画面。均衡与对比的运用,壁画中巧妙的对比,不仅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而且可以鲜明反映与升华主题内容。对比构图,是为了突出和强化主题,对比的内容各种各样,也可以说是千变万化。画师的艺术修养不同,观察事物角度差异,创作出的壁画作品也是不同的。懂得法则的画师不会被这些法则束缚。应从有法来求无法,就不能墨守成规,要有创新意识,不要受这些条条框框束缚,只有打破约束,才能创作出不同风格的壁画艺术。中国画中,所说的章法和布局就是我们说的构图。谢赫提出的“六法”中称之为经营位置说的也是构图。为什么不说分布位置而说是经营位置?说的是作画要动脑筋,要学会安排画面。“壁画作为建筑物的附饰部分,通过建筑与绘画的相互适应,达到建筑的实用性与绘画的感染力的和谐统一。”[2]画画有了题材,通过画面的内容来传达给欣赏者,使其接受你的想法与美感,从构思到画面,所要通过的第一关就是构图。选定题材,不算万事大吉,思考主体部分放哪里,次要的部分如何来画,这才算解决了大部分问题。常常不是通过一两张草图就能达到理想的构图,尤其是中国画构图,所要考虑多种因素,要考虑到是否便于发挥笔墨,便于所表达对象的展开,既要有较多的变化与多个层次,又要和谐统一。壁画的绘制有粉本的一些依据,构图在粉本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加入了画师的思想情感。
壁画采用在墙壁上起好底稿,然后上色。上色大部分采用分染,用两枝笔,一枝用以蘸墨或颜色,另一支蘸清水。分染时先用色笔在暗部染色,然后快速用清水笔把它润开,过渡自然不留痕迹,这种经过分染的墨色会展现出从浓到淡的层次感。待一遍分染干后,可以用相同的方法重复之前的步骤进行多次的分染,直至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不能试图第一次就用墨分染到所需深度,这样不但很难掌握画面的浓淡,不能把墨染均匀。进行色彩分染。第一遍就是把物体分出不同明暗的向背关系与前后关系,分染浓淡达到预期效果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罩染。分染法所采用的分层叠加方法进行染色,优点是表现的色彩厚重和饱和,层次丰富,表现力强。但是此法在运用中如果使用不当,会出现覆盖过度和拖带起底色现象,要淡色分染,反复多层上色,忌讳重色少染。分染结束后用墨线进行形象勾勒,进一步明确形象。有的部分,采用平涂手法,平涂之后,在人物衣褶和其他的纹理处烘染,这样来表现对象的凹凸之感,但这种凹凸感不同于油画中的亮暗面,在装饰性风格中,主要是色彩能衬托出主题表达的效果。人物衣褶在经过烘染过后,再用色或墨在线描上重新勾勒一次,勾勒可使对象更加突出,加强壁画中形象的感染力。
民间画师壁画的绘制,大多颜色比较鲜明,看起来有爽朗鲜艳之感,较少采用灰色调,这个特点与地理环境和欣赏习惯有密切关系。民间壁画使用的色彩,多用比较纯的颜色,间色占据比较占次要比例。在绚丽的色彩中有一个主色调统一画面,发挥补色的魅力,色彩搭配充满美感,色彩搭配整体和谐统一,讲究色彩的组合关系。传统的中国壁画之中,所用颜色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矿物质颜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石色”,是从各种有色的矿石和贝类之中经筛选、研磨、过滤、水漂、沉淀、加胶工序制作的颜色。另一类是植物质颜色,也就是“水色”,是在各种植物根茎叶中提取加工后制成的颜色。
《九龙灌浴》壁画中为了更好地衬托出描绘人物的神圣与威严,用线条来表现,给人一种宁静和庄重之感。画中人物穿的服饰有许多衣褶线与飘带,多用曲线与波状线条来表现,从而营造出一种柔和与飘逸之感,无形之中为对象的性格增添了一份温和的感觉。巧妙之处就是四大天王和天女的姿态、表情和动作各不相同,面部朝向也并不统一,观赏者可以明确看出这是众神庆祝和朝拜,不同方向的线条经过组合运用,丰富了画面的内容,更加充分地流露出画工的情感,通过画面中的线条、构图、造型和色彩等方面,表达画师的情感和愿望,线条可以说是最为直接的一种表达方式,壁画中线条圆润之中略带些方折,线条运用流动而含蓄,线条变化和形体紧密结合,这些都为画面增加了些许气韵,从而形成特有的韵律美与节奏美。在每个人物衣纹的表现上,线条疏密得当,充分突出了每个人物的动作,人物脸部五官的塑造中线条最简洁,但是人物的面部作为整个人物形象的点睛之笔,画工突出描绘了人物面部的表情,头上饰品与衣领位置采用紧密的线条来表现,这就和人物面部的简洁形成较为明显的疏密对比关系,这样反映出人物内在的精神状态。而四大天王面部的线条在相比之下表现得较为紧密复杂,衣领在处理上也较为简练,以此突显四大天王丰富的面部表情和鲜明的人物性格。在一些比较细微的地方,和画面装饰美密切相关,画工都不会忽略的,如四大天王盔甲上的装饰花纹,画面边缘的祥云等图案,既有繁密同时又不乏简练。画中诸神像头项圆光,都具有装饰的美感,中心位置画面主体的描绘,告诉欣赏者整个画面之中重点表现的对象是什么,有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强调了主体的仪态,体现出了线条节奏和韵律美。
壁画中用笔的力度美和画面中疏密布局的方法,构图的方式和线条的形式充分地体现张力之美,这种美感的展现和西方绘画所追求的空间表现不同,相比之下,中国的壁画更显得灵动和深邃,给欣赏者视觉和心灵上的震撼。衣纹中的长线条表现得同样手法娴熟,其中提按的线条在画面中展现得更为精彩。绘画和书法可以说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但他们又有着相互联系,书法是不可以代替画法的,但是书法是可以融入画面之中,使壁画既具有了书写性的同时又不会缺乏绘画性,这说明书法用笔的精神是不容被忽视的。“中国画家对线的运用并不完全依赖于直观,而是在尊重客观的基础上,以作者的内在素养与审美观念作为创造的依据。”[3]书法在绘画中的渗透并不是书法与绘画表面上简单的一种结合,而是书法的精神与绘画在技法和意境中的融合,这样才能更加完美地展示出壁画所拥有的一些特征。壁画中的线条有很多变化,疏密、长短、曲直、刚柔、轻重和粗细等。线条把对象的前后关系明确表现,为了更好地表现出线条之美,对物象有目的地提炼、取舍。线条不仅能描绘静态轮廓,还可以表现一些动态韵律。线条与空白是对于线有深刻的认识之后,用各种线条来抒发情感,表现绘画的题材。
在《九龙灌浴》壁画中除了持国天王手中的琵琶作为一种法器之外,还出现了八种乐器,这可能和民间的“八音”有关,画工在绘制壁画时在“粉本”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想法。(见图2)笛子,又称横笛,笛子发出的声音清脆、透明而圆润,在独奏和合奏中都具有自身的特色,表现力可以说十分丰富,深受欣赏者的喜爱。宋代之后,成为了伴奏戏曲的重要乐器。钹构造简单,面大而薄,发出浑厚悠长的低音。笙是中国汉族古老的簧管乐器,一般用三十六根长短不同的竹管制作而成,用来吹奏。“在气鸣乐器中,笙的构造比较复杂。它是由笙斗、吹嘴、笙苗、笙角、簧片和腰箍等部件组成的。”[4]在传统器乐中,笙常作为其他管乐器如唢呐、笛子的伴奏。云锣,目前发现的出现于唐朝时期,元朝时期开始流行,是汉、藏、蒙古、满、纳西、白、彝等民族中所使用的敲击体鸣乐器,是在锣类乐器之中能够演奏出曲调的乐器,常常被用于地方的戏曲、民间的音乐和寺庙的音乐之中。竹板和节板,有时合用,有时单用,起烘托气氛的作用。柄鼓,一种打击乐器,但是柄鼓的鼓槌是弯曲的,画工可能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意识,壁画中鼓槌是一个平直的小木棍。管子,音量较大,适于室外演奏。三弦,分琴头、琴杆和琴鼓三部分,琴头中间开弦槽,槽侧开有弦轴孔,三个弦轴置于琴头两侧。
图2 《九龙灌浴》壁画中乐器演奏场景 赵美丽摄
《九龙灌浴》壁画以中间的人物为中心,画面中起到支撑画面的作用,九条口中喷水的龙,各种人物的形象完美地展现一幅美丽的故事画,写实程度让人叹为观止。壁画中的人物部分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人物活动,与画面中的风景从视觉上融合在一起。壁画中人物的造型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来作为依据。在壁画中除了主尊、菩萨在绘制上依据古法,其他的人物形象更显人间生活场景的世俗气息。弹奏乐器的天女和手中捧着贡品的天女,这些都具有写实精神,生动感人,灵动而自然,毫无概念化。人物造型明显具有装饰性。天女率真、闲雅,众人物的神态不同,穿着服饰有别。服饰的颜色多以蓝灰色为主,锦衣长袍,色彩趋向沉稳而靓丽。人物的形象生动而传神,画工在秉承传统壁画绘制精髓的同时,用笔讲究,大多都依据古法,行笔干脆而流畅,突出了书写笔意。
佛传故事壁画,构图运用连环画的形式展现出来,每一个画面都可以说相对独立。每一幅小画面都采用景物为背景,人物场景与山水画卷融为一体。整幅壁画以人物场景为主体,中间穿插树木,如行云流水。其中的佛传故事仙界之境向追求现实精神的世俗情怀发展。壁画中的云表现出阴阳向背,明朗而清晰,九龙喷的水汇于一处,壁画上大面积的色彩以青蓝色平涂,表现出的色彩更能突显出新意。人物场景活动聚集穿插其间,世人所向往的天人合一审美理想在这儿发挥得淋漓尽致。壁画题材进一步被丰富和发展,在客观上拉近了观赏者和画面之间的距离。每一小幅壁画之间都运用了精美的装饰与前后上下不同场景的画面进行分割,分割面积的大小总体上依据人物的多少,呈现出大小不等的分布状态,这种方法可以成功地避免画面由于过于整齐而显得僵硬。人物在塑造上趋于夸张,整体人物比例头比较大而身子较短,用笔追求形式感的装饰效果,用色讲求朴厚效果。人物的面部注意写真,大多注重强调体积感,画面中流露出了追求写实倾向的创作。侧重于头部和服饰表现,头部的表现注重层次,结构明朗而富有体积感。壁画越来越趋向运用写实的风格,风格明显受民间画法影响,人物表现出本土化审美倾向。
寺观壁画是中国传统壁画中的一种,画面的内容一般为佛道造像、传说故事画和图案装饰等。这种绘画的形式是随道教产生与佛教传入才渐渐发展起来,兴起于汉晋时期,兴盛于唐宋时期,衰落于明清时期,可以说是中国民族艺术史上绚丽多彩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可以说是我国中原地区佛教和道教活动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佛教寺庙和道教宫观等宗教艺术极为兴盛。这些寺观内的壁画数量众多、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为全国仅见。山西全省的寺观壁画从唐代至清代,延续不断,精彩纷呈。山西佛光寺的唐代壁画、大云院的五代壁画、开化寺的宋代壁画、岩山寺的金代壁画、永乐宫的道教壁画等,都堪称中国古代壁画中的明珠,至今保存较好。
海会庵壁画更加世俗化,同时表现出不同宗教与不同教派间的相互融合。“由于深受年画等民间艺术的影响,清代壁画生活气息浓厚,艺术风格更加趋向于世俗化。”[5]在人物性格描绘上颇具匠心,画法沿用前代遗法,风格清丽。这幅壁画的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民间画风特点,体现了佛、道、儒三教融合。清代寺庙壁画中有关佛教故事、现实重大题材、民间小说和文学名著,很多运用连环画的方法成功处理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社会活动。人物图和描绘生活的画面,线条苍劲,色彩丰富,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并且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壁画中的珍品。文人画盛行之后,壁画绘制渐渐变成民间画师的行业,画师被称为“画匠”,导致众多壁画和创作者,很少被记载而湮没于历史中。在山西,由于地形多山地,交通不方便,民风淳朴,宗教信仰的氛围仍然浓厚。在全国宗教的影响减弱,文人画盛行时期,寺观壁画的创作仍然兴盛,集中反映了壁画的艺术成就,堪称壁画中的杰作,弥足珍贵,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丰富了中国绘画史的内容。清代末年到民国时期,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和国内军阀混战,使得在近半个世纪时间里停滞不前。用来装饰建筑艺术的壁画也随之走向没落,几乎成了一个空白阶段。但壁画的艺术形式并没有消失,而是以各种各样的表现方式在民间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