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寒露,遍地冷露。”寒露是农历九月的节气,由于气温变冷,水蒸气易遇冷凝结成露水,故称“寒露”。此时已是深秋时节,大地一片萧瑟,寒气逼人。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寒”字的节气,预示着天气将由凉爽走向寒冷。炎热的夏季,让我们的身体消耗了太多的津液,食欲差,进食少,生冷多,元气损耗大。随着自然界进入“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脏腑也随之变化,代谢减缓,体力消耗减少,摄入的营养物质也更容易被吸收和蓄藏,所以寒露的养生重点是“收”。“收”,就是收敛、集中,不可让身体有太多消耗。要抓住这个厉兵秣马的好时机,用适宜的“收养”之道,给身体以滋补,让其披坚执锐,以利寒冬之袭。
寒露时节,气候转冷,天气干燥,“燥邪”当令,“燥则润之”,养阴防燥是秋日养生的永恒话题。银耳、萝卜、百合、荸荠、莲藕、南瓜等要多吃一些。
寒露时节在饮食、补养上可以记个小口诀:食“一味”,饮“二茶”,吃“三宝”,用“四药”。
食“一味”:秋季养生宜“收”,酸味食物有收敛、固涩之用,既有助于收敛肺气,又能增强肝脏功能,因此可适当吃些酸味食物,如橘子、柠檬、山楂、番茄、乌梅、葡萄等。
饮“二茶”:寒露时喝点热茶,可以驱寒,亦助润燥,特别推荐蜂蜜柚子茶和生姜红枣茶。蜂蜜含有L-半胱氨酸,可对抗皮肤干燥,还能缓解皮肤疾病,美白养颜;柚子具有理气化痰、润肺清肠、补血健脾等功效,两者组合可促进消化,预防感冒,柚香还能舒缓情绪。生姜红枣茶则最适合女性饮用,暖胃散寒,补气养血。
吃“三宝”:银耳、百合、白萝卜。
用“四药”:西洋参、玉竹、天冬、芡实是秋日的常用补药。西洋参性凉味甘、补气养阴、清火生津,是清补保健之妙品;玉竹性平味甘,是养阴生津之佳品;天冬味甘性寒,可清肺降火、滋阴润燥、美颜健体;芡实味甘性平,最是健脾养胃,秋食芡实可有效调整被炎夏消耗劳损的脾胃功能。
保暖也是“收养”的重要内容,“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脚被誉为人体的“第二心脏”,一旦受凉最易招病。所以,寒露之后切勿赤脚,尽量少穿露脚面的鞋子,少穿浅口袜以免袒露脚踝,睡前热水泡脚可起到舒筋活血、缓解疲劳的作用。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这是说霜降期间,天气变得更冷,露水开始凝结成霜。霜降到了,冬天不远了。
“补冬不如补霜降”,在这个秋冬的“转折点”上,古人素有食肉进补的习俗,在暑热、秋燥之后,人们终于等到了大快朵颐的时候,我国很多地方都有霜降吃牛羊肉“进补”的习俗,北京还流行吃铜锅涮肉或炙子烤肉来“贴秋膘”。
羊肉、牛肉配萝卜是秋补的佳品。羊肉既能防风寒,增加人体热量,又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消化酶,促进胃消化。羊肉对患有气管炎和肺部疾病的人很有裨益,对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凉的女士们更有帮助。牛肉富含优质蛋白和钙、铁、B族维生素,营养十分丰富。明代中医典籍《韩氏医通》记载:“黄牛肉,补气,与锦黄芪同功。”萝卜在我国民间素有“小人参”之称,能止咳化痰、加快肠蠕动,与牛羊肉搭配,既能健脾消食,又能驱寒养胃。
霜降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在这个季节的时令食材中,有5种食物建议多吃:①红薯,廉价而美味,不仅营养丰富,还有药用价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它具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阳之功效”;②萝卜,价廉、耐储,是既实惠又营养的上好食材,民谚说“秋后萝卜赛人参”;③板栗,“千果之王”,香甜甘美,尤适于腰酸腿软、筋骨疼痛、虚弱无力等症;④柿子,可御寒保暖,“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霜降时节柿子恰好完全成熟,皮薄肉厚,汁多味甜,民间素有霜降吃柿子的习俗;⑤柚子,霜降前后天气最为干燥,而柚子水分充足,酸甜可口,自然让人爱不释手。
虽然“补冬不如补霜降”,但“补”不可盲目。中医养生素有“四季五补”之说,即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
霜降虽至深秋,但燥邪并未完全消退,而肃杀之气与寒冷之气又一同袭来,对于肺脏虚弱的人来说,仍然要注意预防凉燥带来的危害。此时最常见的就是咳嗽,咽干鼻痒、干咳少痰是霜降前后最易出现的不适。此时的中药治疗多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的方式为主,为的是不损伤人体津液,所以日常饮食中也应注意选择平和温润的食物。
霜降进补,调养脾胃是关键。中医认为,山药是健脾最好的食物,同时又是养胃的“神仙之食”,而芡实“补而不峻,防燥不腻”,都是霜降时节的进补佳品。薏米、红枣、黑豆、牛肉、核桃仁等性温而不燥的食物也宜常食。民间有“一鸽胜九鸡”的说法,鸽肉性平,可滋肾补气、解毒祛风,特别适合体瘦虚弱的人群食用。此外,糯米、高粱、玉米、豇豆、白菜、芥菜、胡萝卜等都是平和温润的食物,深秋季节适当食用可达到平补温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