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此最是寻乐妙法也。将啼饥者比,则得饱自乐;将号寒者比,则得暖自乐;将劳役者比,则悠闲自乐;将疾病者比,则康健自乐;将祸患者比,则平安自乐。
——[清]沈复《浮生六记》
养生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比”,然而人生活在社会中,每日里诸事众人纷沓而来,难免会有些感慨;而且人非圣贤,且会思来想去,于是就免不了与周围的人事比较短长。正如禅宗六祖惠能开悟时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道出了成佛的最高境界;后来又说,“惠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承认自己也会受外界的干扰,压抑不住地产生很多不应有的想法。那怎么办呢?禅宗的主张是“念念不住”,就是说你可以在当时有想法,但不要执着,事情过去了就不要再挂在心里;老是念念不忘地思来想去,就成了“执念”。而禅宗修行的境界之一就是要破除“执念”。比较的事情也是同样。比如说见到了一位在事业上、财产上都比你“高大上”的老友,可能心里会有些不平衡;但是有相会就有别离,离开了就不要再想他,继续安安稳稳地过你自己的日子就行了。
此外,善于比较也会保证你的心理健康。其实,比有两种不同的比法。一种比法是以时间维度来比,就是现在的自己和以往的自己比。想想过去打拼的劳苦,上有老、下有小的艰辛,再看看如今的安稳生活,就能让你心安。另一种比法是以空间维度来比,就是与周围的人比。“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仅是一种避免不良心态的比法,其实也是一种正确的环比方法。人有贤与不肖,有慧有鲁,有健康有羸弱,先天就不一样;况且大道三千,选择也各有不同,因而人有高下贫富是很自然的事情。若一味地与比自己强的人相比,则山外有山,高处之上还有更高,财无足尽,财多之上还有更多。如此比法,则天下人无不沮丧。何况人生并不是只有地位高下和财富多寡这两个指标,家庭氛围、健康水平、子女贤孝与否、劳逸状况、心态状况等,都是评价幸福与否的指标。你不可能事事都比别人强,但也不会事事都比别人差。所以应当像本文开头格言所说的那样:“将啼饥者比,则得饱自乐;将号寒者比,则得暖自乐;将劳役者比,则悠闲自乐;将疾病者比,则康健自乐;将祸患者比,则平安自乐。”
大家是否注意到,所有的百岁老人基本特点之一是“知足”。无论家居乡村城市,无论生活水平高低,他们都从不抱怨。虽然述说的方式不同,但他们都会感恩党和政府、感恩社会、感恩家人,使他们远离了过去的苦日子,过上了现在的幸福生活。正确的比较,使他们感到了人生的满足;活过了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寿命,又使他们感到了无比的惬意。这才是正确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