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医家朱丹溪所处的宋代,医者滥用辛热燥烈中药,而造成严重的伤阴之弊。朱丹溪目睹其害,潜心研究,深有所得。由此,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气有余便是火”等重要学术思想应运而生。
“气有余便是火”是指阴液不足、阳气偏盛引起的目赤、咽痛、牙龈肿痛等虚火上炎的征候,也包括由于色欲无度、饮食厚味等引起的阴虚阳亢、气郁化火而产生的肝火、胆火、胃火、心火的征候。
朱丹溪认为正常人应是“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也就是说,健康人应气血协调,运行通畅。气血是相辅相成的,血有赖于气的推动而运行,气有赖于血的供养,一旦失调,便可发病。
鉴于此,正常人是不能乱用扶正补益药的,一旦乱用,势必打乱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须知扶正补益药,专为虚证而设,如无虚证切勿滥用。若乱用人参、黄芪之类补气药,气血就不协调了。气为阳,血为阴,乱服补气药势必造成阳盛阴衰,阴虚生内热,虚热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于是就出现口干舌燥、咽喉热痛、心中烦热、尿赤便秘等症状,并极易诱发各种炎症,进而降低人体的抗病能力与免疫力。若乱用补气药,就很可能会产生“气有余便是火”的征候。
同时,也是根据“气有余便是火”的中医指导思想,朱丹溪的主要摄生原则是“幼年不宜过于饱暖,以护阴气。青年当晚婚,待阳气成长。婚后当节制房事,摄护阴精”。今天重温这一段明训,对现代养生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