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子·审举》:“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这句话说的是汉代的选官制度,“秀才”并不是现在所认为的读书人,是通过荐举制选拔上去的人才。隋朝开始科举制之后,秀才成了科考中的一环,是那些通过科举制童生试的人。
古代小孩到了六七岁该去私塾读书,这群学生就是“童生”。童生试有三场考试:县试、府试、院试,通过了三场考试的人都是秀才,众秀才得到第一名的称之为“案首”。虽然秀才在科举制中级别较低,但考上的程度比你想得要难。
清朝有三四亿人,考上秀才的人1.5万人中才有一个,2020的研究生招生达到了111.4万个左右,如果按照以前秀才的录取率来看,研究生都未必考得上。虽然秀才很难考,但秀才比起普通老百姓还是有一些好处的,见官可以不下跪,受审不能用刑,还可以免税免徭役。
古代秀才最低要求要会写一手好字,如果字写不好,就算你的文章内容再好,主考官也不会看一眼你的卷子。
有很多人从电视剧中认识的秀才都是一帮穷酸文人。实际上你们都被电视剧骗了,秀才的文凭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本科生。由于秀才是进入仕途的初级阶段,才造成很多人以为他们水平不行,秀才这时还没有当官的资格,又因为总是在读书没有收支来源。
有的秀才确实过得比较清贫,但他们就算混得再差还能去私塾当个教书先生。如果秀才成功考中了举人,那他就有了国家编制,将来迟早都是官员,会有达官贵人提前巴结这些考生,并且主动送上考试费和路费,希望他将来做了大官能照顾一下自己。
考上秀才之后,才可以考举人、进士,最后到科举制的最高峰状元,考中的难度越来越高,含金量也随之增高。举人相当于现在的硕士生,进士相当于现在的博士生,殿试上有名次的无论是状元、榜眼、探花都相当于中科院的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