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洋, 王蒙歌, 聂家昕, 秦山云, 叔 智
(1.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4; 2.沈阳师范大学 社会学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4;3.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伊金霍洛校区, 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200; 4.沈阳市第十一中学, 辽宁 沈阳 110034)
Feldman等人借鉴依恋理论和认知情感理论建立了拒绝敏感性的关联模型,认为拒绝敏感性是个体早期经历的公开或隐性拒绝经验内化的结果[1]。随后,他们从认知—情感加工的角度出发,将拒绝敏感性界定为个体面对人际拒绝时所表现出的焦虑性预期、准备性知觉及过度反应的倾向[2]。也就是说,拒绝敏感性是个体应对人际拒绝时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及行为反应,是自我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一项涵盖近30年研究成果的元分析研究发现:成人和青少年的拒绝敏感性程度与焦虑、抑郁、孤独、边缘性人格障碍和体像障碍等消极心理健康结果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关系[3]。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的抑郁症诊断标准中,已经将拒绝敏感性作为一个非典型抑郁症的临床特征[4]94,并且强调社交焦虑症[4]101-102和边缘性人格障碍[4]280-281患者对负面评价和社会拒绝也是非常敏感的。因此,测量青少年拒绝敏感性的发展水平,探究其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一直是拒绝敏感性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而开发拒绝敏感性的测量工具是此类研究的必要前提。
在拒绝敏感性测量结构的探索工作方面,Mehrabian于1994年设计出首个《拒绝敏感性量表》(MSR)[5],其适用对象为大学生,但推广和应用较少,影响较有局限。更具有代表性的是Downey等人于1996年开发的《个人拒绝敏感性问卷》(RSQ),其以大学生为被试,证实了拒绝敏感性由对人际拒绝的焦虑预期和结果预期两部分构成。该问卷由18个情景组成,每个情景包含2个项目,分别测量拒绝焦虑性和拒绝预期性[2]。此后,为了考察儿童心理的发展,Downey等人于1998年编制了适用于5~7年级学生的《儿童拒绝敏感性问卷》(CRSQ)。他们研究发现,与成人相比,儿童在应对人际拒绝时更容易表现出愤怒情绪,因而儿童拒绝敏感性的结构除了包含焦虑预期、拒绝预期以外,还包含愤怒预期。该问卷由12个情景组成,每个情景包含3个项目,分别测量拒绝焦虑性、拒绝愤怒性和拒绝预期性,并用三者的加权乘积项来表达拒绝敏感性的操作性定义,即儿童面对拒绝时所产生的认知与情感相互作用的心理反应[6]。Downey和Feldman团队给出了拒绝敏感性的操作化定义,并设计出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问卷,开创了拒绝敏感性测量的研究范式,为拒绝敏感性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RSQ和CRSQ亦存在一定的不足。其一,在拒绝情景的选择上仅考虑到来自学校系统内的同伴拒绝和教师拒绝,并未将异性同伴以及父母等重要他人纳入其中;其二,适用对象仅限于大学生和青春期前期的中小学生群体,无法测量7~12年级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拒绝敏感性发展程度;其三,采用加权乘积项方式表达拒绝敏感性分数导致数据分布形态呈偏态分布,这与统计学对人群实际特征分布成正态分布的假设相悖,因而会影响问卷分数在参数检验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在国内,有学者翻译并修订了Downey等人开发的RSQ,用来测量大学生拒绝敏感性的发展水平[7-8]。考虑到文化背景所导致问卷情景及项目的差异,秦山云参照和借鉴了Downey等人的研究范式,立足于我国文化背景及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现状,于2011年编制了中国首个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初中生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由此填补了拒绝敏感性本土化测量工具的空白[9],多项研究证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实证效度[10-11]。叔智在秦山云编制的《初中生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的基础上,于2013年编制了《高中生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12]。
综上所述,国内外现存的青少年拒绝敏感性的测量工具仍处于割裂状态。国外仅有Downey等人开发的CRSQ用来测量5~7年级的中小学生,国内编制了分别针对初、高中学生的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两者在结构上一致,但在项目上存在差异。因此,对于青少年群体,缺乏可以连贯测量初、高中整个青春期阶段青少年拒绝敏感性的工具。而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与父母交往呈现出典型的叛逆性特征,与同伴、师生交往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对重要他人的拒绝敏感性状况亟待关注。所以有必要进一步开发适用于我国青少年的拒绝敏感性测量工具。本研究目的在于编制《青少年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并应用该问卷检验不同阶段青少年拒绝敏感性的发展差异,考察其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
样本1: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法,从辽宁省某市20所普通中学初一至高三年级中总计抽取810名学生作为《青少年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编制的预测样本。其中,男生374人、女生436人,初一年级168人、初二年级156人、初三年级53人,高一年级208人、高二年级163人、高三年级62人。
样本2: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法,从辽宁省某市20所普通中学初一至高三年级中总计抽取1 215名学生作为《青少年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编制的正式施测样本。其中,男生562人、女生653人,初一年级248人、初二年级195人、初三年级115人,高一年级327人、高二年级253人、高三年级77人。同时,为了方便取样,从20所中学中选取两所中学的120名学生,作为计算《青少年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重测信度的样本。
1.《青少年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的形成。本问卷在秦山云编制的《初中生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9]及叔智编制的《高中生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12]基础上编制,使其连贯地适用于初、高中阶段青少年拒绝敏感性的测量。《青少年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由18个情景组成,每个情景包含3个项目,分别测量拒绝焦虑性、拒绝愤怒性、拒绝预期性,并由此构成了问卷的3个分问卷。每个分问卷中又包含同性同伴拒绝、异性同伴拒绝、教师拒绝及父母拒绝4种拒绝情景因子,相应地可以测量出对同性同伴、异性同伴、教师及父母拒绝的4种拒绝敏感性。问卷采用6点记分方法,1~6分代表个体面对人际拒绝时的焦虑、愤怒、预期程度由低到高。按照Downey等人编制的CRSQ记分方法[6],《青少年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中拒绝敏感性的计算方法为拒绝焦虑性分数、拒绝愤怒性分数、拒绝预期性分数三者的加权乘积,得分范围在1~216分之间,得分越高表示个体的拒绝敏感性程度越严重。但这种计算方法使数据呈偏态分布,因而会影响问卷分数在参数检验统计分析中的应用。因此,我们又对青少年拒绝敏感性做了程度等级的划分,通过二次转换使数据服从正态分布,从而适用于参数检验统计分析。具体等级划分方法见表1。
表1 青少年拒绝敏感性程度等级的划分
2.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问卷。我们采用由Achenbach 1991年编制[13]、刘贤臣等人1997年修订[14]的《青少年自评量表》中的《抑郁分量表》测量青少年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中的抑郁水平。该量表共有16个项目,采用3点记分方法,“没有”记1分,“有时”记2分,“经常”记3分,计算各项目的总分,总分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采用由Diener等人1985年编制[15]、Wang等人2009年翻译并修订[16]的《生活满意度量表》测量青少年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生活满意度水平。该量表共有5个项目,采用7点记分方法,“非常不同意”记1分,“非常同意”记7分。计算各项目的总分,分数越高表明生活满意度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7。
1.问卷初始项目的形成。本研究保留了秦山云编制的《初中生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9]与叔智编制的《高中生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12]中相同的10个情景,仅对两问卷中不同的情景(共有8个)进行专家评定。评定的目的是考察初中生问卷中的6个情景是否适用于高中生的日常人际拒绝交往情景,以及高中生问卷中的两个情景是否适用于初中生的日常人际拒绝交往情景。专家构成如下:1名心理学副教授、1名高中心理健康教师、11名心理学研究生。评定分为3个等级,1分代表“不太符合”,2分代表“一般符合”,3分代表“非常符合”,删除被60%以上的专家评价为1分的情景。同时按照专家意见对其中的5个情景内容做了修改,使修改后的情景更加贴近中学生的实际生活。例如,将“想象明天是星期天,你一直都很希望能和父母一起去游乐场玩,于是你准备去问你的父母,想知道他们是否愿意明天和你一起去游乐场”修改为“想象星期天你的学校作业完成后,询问父母是否可以打游戏,你想知道他们是否同意让你打游戏”。最终,形成了包含18个假设情景、54个具体项目的《青少年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预测问卷。
2.预测问卷的项目分析。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使用《青少年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预测问卷对样本1实施网络测试。为保证网络回收数据的有效性,对数据进行筛选,删除存在规律性作答等反应偏差的无效问卷。然后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项目分析,形成《青少年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正式问卷。
3.正式问卷的结构验证。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使用《青少年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正式问卷对样本2实施网络测试。回收数据筛选标准与预测程序完全一致。采用M-Plus 7.4软件对正式施测的数据做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问卷测量结构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最终确定《青少年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的测量结构。
4.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用样本2收集的数据直接计算《青少年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正式问卷的信度(同质性信度、重测信度)和效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效标效度)。
5.问卷的应用。将《青少年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正式问卷应用于样本2,通过SPSS 21.0软件对数据做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考察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拒绝敏感性的发展差异,以及拒绝敏感性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
采用《青少年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预测问卷对样本1收集的数据做项目分析,计算3个分问卷中各项目经校正的题总相关值,删除相关值低于0.4、多重相关平方值小于0.3的项目。结果发现,54个项目经校正的题总相关值和多重相关平方值均符合要求,表明问卷项目均具有较高的区分度,所有项目予以保留。
对样本2中收集的数据(N=1 215)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计算《青少年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中各个项目的偏态和峰态系数。结果显示,各项目的偏态系数绝对值在0.06~1.71之间,峰态系数绝对值在0.02~2.62之间。当偏态系数绝对值小于2、峰态系数绝对值小于7时,代表数据呈正态分布,此时用极大似然估计(ML)法做验证性因素分析是稳健的[17]。于是使用M-Plus 7.4对问卷的3个分问卷做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青少年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由表2可知,3个模型的拟合指数较好,拟合指标符合心理测量学的标准,表明《青少年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中3个分问卷的4种拒绝情景因素结构具有合理性。
用样本2的数据直接计算问卷的同质性信度(Cronbach’s α系数),用重测样本的数据计算问卷的重测信度(Pearson相关值)。结果表明,拒绝焦虑性分问卷中4种拒绝情景的Cronbach’s α系数在0.78~0.93之间,重测信度在0.42~0.64之间;拒绝愤怒性分问卷中4种拒绝情景的Cronbach’s α系数在0.78~0.94之间,重测信度在0.50~0.55之间;拒绝预期性分问卷中4种拒绝情景的Cronbach’s α系数在0.68~0.90之间,重测信度在0.42~0.61之间;拒绝敏感性总问卷中4种拒绝情景的Cronbach’s α系数在0.77~0.94之间,重测信度在0.45~0.60之间。因此,问卷的各项信度系数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
1.内容效度。在问卷初始情景的修订过程中,请有关专家对问卷情景在中学生中的适用性进行评定,从而在质上保证了问卷的内容效度。计算得出3个分问卷与总问卷的相关值在0.72~0.85之间,3个分问卷之间的相关值在0.49~0.72之间,表明分问卷与总问卷之间呈中高度相关,各问卷之间呈中低度正相关,从而在量上也保证了问卷的内容效度。
2.结构效度。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3个分问卷的结构和拟合指数良好,项目因素载荷在0.51~0.87之间,因而获得了理论建构合理、误差较小的模型,进而保证了《青少年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3.校标效度。本研究将抑郁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作为问卷的效标,计算《青少年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总分与各效标总分之间的相关值,结果见表3。
表3 《青少年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的效标效度检验
由表3可知,问卷总分及3个分问卷得分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问卷具有良好的效标效度。因此,问卷的各项效度系数均符合测量学要求。
首先,针对样本2,对青少年感知4种拒绝敏感性及拒绝敏感性总体程度等级做描述性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青少年拒绝敏感性程度等级分布的频数及百分比
由表4可知,从总体上看,我国青少年拒绝敏感性绝大多数处于轻微至中度水平。其中,累计约有17.8%的青少年其同性同伴拒绝敏感性处于中重度水平,20.3%的青少年其异性同伴拒绝敏感性处于中重度水平,25.7%的青少年其教师拒绝敏感性处于中重度水平,29%的青少年其父母拒绝敏感性处于中重度水平,21.1%的青少年其拒绝敏感性总体处于中重度水平。这表明,在4种来自重要他人的拒绝敏感性中,青少年对父母拒绝和教师拒绝的敏感性程度较为严重。
其次,针对样本2,对不同学段青少年感知4种拒绝敏感性及拒绝敏感性总体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5。
表5 青少年拒绝敏感性程度等级的描述性统计与学段差异检验
由表5可知,初中阶段同性同伴拒绝敏感性、异性同伴拒绝敏感性、教师拒绝敏感性、父母拒绝敏感性及拒绝敏感性总体的得分均显著高于高中阶段,这表明青少年在青春期前期的拒绝敏感性程度比青春期后期严重。
再次,针对样本2,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检验4种拒绝敏感性及拒绝敏感性总体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结果见表6。
表6 青少年拒绝敏感性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由表6可知,4种拒绝敏感性及拒绝敏感性总体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与抑郁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青少年拒绝敏感性与其心理健康显著相关,有必要进一步明确拒绝敏感性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
于是我们分别以生活满意度、抑郁为因变量,以拒绝敏感性总体为自变量,做一元回归分析,考察拒绝敏感性总体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结果见表7。
由表7可知,拒绝敏感性总体对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对抑郁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表7 青少年拒绝敏感性对其心理健康预测的回归分析
再分别以生活满意度、抑郁为因变量,以4种拒绝敏感性为自变量做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进一步考察青少年感知4种拒绝敏感性对其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结果见表8。
表8 青少年拒绝敏感性各因素对其心理健康预测的回归分析
由表8可知,异性同伴拒绝敏感性、教师拒绝敏感性、同性同伴拒绝敏感性先后进入了生活满意度回归方程,且可以排除共线性问题的影响,三者可显著负向预测生活满意度并可以解释青少年生活满意度水平变化的10%;同性同伴拒绝敏感性、异性同伴拒绝敏感性先后进入了抑郁回归方程,且可以排除共线性问题的影响,二者可显著正向预测抑郁并可以解释青少年抑郁水平变化的16%。
《青少年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由拒绝焦虑性、拒绝愤怒性、拒绝预期性3个分问卷构成,这支持和验证了以往国内外的研究结果[2,6,9,12],但存在两点不同。首先,在人际拒绝情景的选择上,《青少年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立足于中国文化背景,同时考虑到4种重要他人的人际拒绝情景,特别是将异性同伴拒绝及父母拒绝纳入拒绝敏感性结构中,特别适用于处于初、高中阶段的青少年群体。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与异性交往呈现出频繁性、敏感性、矛盾性等特征;同时此阶段也是青少年的一个叛逆时期,他们与父母的沟通交往常常以失败告终。已有研究表明,中学生与异性同伴的关系要好于与同性同伴的关系[18],因此遭遇异性同伴拒绝将对中学生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此外,父母拒绝的经历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及行为表现也具有负面影响[19]。因此,加入异性同伴拒绝和父母拒绝两种测量情景对探讨青少年拒绝敏感性的整体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本研究将《初中生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与《高中生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中的项目合并,并进行编制,为初、高中学段青少年群体研究提供了结构上具有一致性的拒绝敏感性测量工具,弥补了由于测量对象有限性而导致在青少年群体中难以开展拒绝敏感性发展研究的不足。
此外,在编制《青少年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的过程中,我们将Downey等人编制CRSQ时提出的记分方法[6]进行转换分析,提出将问卷因素加权乘积后获得的拒绝敏感性分数做二次转换,并对其做程度等级的划分,使问卷分数服从正态分布,从而更加适用于参数检验统计分析。而且《青少年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的编制严格依据心理测量学的标准,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法从20所中学选取预测样本和正式样本,使取样具有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随机取样误差的影响;通过文献分析、专家评定、项目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以及信度、效度检验等一系列编制流程,确保问卷符合测量学属性要求。该问卷可以作为测量我国青少年拒绝敏感性的有效工具。
1.青少年拒绝敏感性的整体发展状况。经《青少年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测量发现,我国青少年拒绝敏感性绝大多数处于轻微至中度水平,与两种同伴拒绝敏感性相比,青少年对父母及教师的拒绝敏感性程度较为严重。原因可能是青春期属于一个叛逆时期,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成人感的出现使其逐渐想摆脱父母、教师等成年长辈的约束,并向父母或教师提出更多的要求;但随着拒绝经历的增加,青少年对父母及教师拒绝的敏感性也越来越严重。这表明《青少年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具备有效测量青少年拒绝敏感性发展状况的效能。
2.青春期不同阶段青少年拒绝敏感性的发展差异。经《青少年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测量发现,处在青春期前期(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拒绝敏感性程度要高于处于青春期后期(高中阶段)的青少年。已有研究结果也显示,高中生的人际关系质量优于初中生,原因主要是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最不平衡的时期,具体表现为生理方面获得迅速发展,但心理发展水平相对滞后[20]。另外,初中生集体生活的经验较少,缺乏人际交往技能,从而导致人际状况较差。这从侧面证实了本研究结果的合理性,同时也表明《青少年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能够有效地区分出青春期不同阶段青少年拒绝敏感性的发展差异,问卷的发展性实证效度较好。
3.拒绝敏感性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经《青少年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测量发现,拒绝敏感性可以正向预测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表现为青少年拒绝敏感性程度越严重,其生活满意度水平越低、抑郁水平越高。具体来说,两种同伴拒绝敏感性和教师拒绝敏感性可以负向预测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水平;两种同伴拒绝敏感性可以正向预测青少年的抑郁水平。结合前述青少年拒绝敏感性的发展现状可知,虽然青少年在家庭系统中感知到的父母拒绝敏感性最为严重,但父母拒绝敏感性并未进入心理健康的回归方程模型中,这说明学校系统中的同伴和教师拒绝敏感性才是真正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挥作用的影响因素。这不仅说明拒绝敏感性各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预测作用存在差别,同时也证明《青少年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水平具有预测力,问卷实证效度较好。
本研究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仅选取了普通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并未涉及孤儿、残障中学生,因此问卷是否适用于特殊青少年群体需进一步考察验证。今后的研究应拓宽被试的取样类型,并重复验证问卷在特殊群体中的适用性。其次,拒绝敏感性作为非典型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之一[4],未来研究可以考虑构建常模及评价标准以充分发挥问卷在抑郁症诊断方面的临床价值。
《青少年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由拒绝焦虑性、拒绝愤怒性、拒绝预期性3个分问卷构成,各分问卷包含同性同伴拒绝、异性同伴拒绝、教师拒绝、父母拒绝4种拒绝敏感性。问卷测量结构合理,信度与效度良好,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以作为测量我国青少年拒绝敏感性的有效工具。应用该问卷可以测量出青春期不同阶段青少年拒绝敏感性的总体状况、发展差异,并能预测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