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冰冰
【摘 要】初中学生阅读的机会比较多,他们也读过一定数量的文章,但是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没有达到期望的水平,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创新能力在阅读中没有得到提升。阅读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开展多样化学习的能力,阅读之后输出观点、想法、心得的能力。这些能力体现了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凸显了他们不人云亦云的思维品质。当创新能力获得了发展,学生对阅读的理解自然就更加深刻,阅读能力也能获得长足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能力
一、开展自学,给学生创新的空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将思考的机会交给学生,而不是让他们记录教师的讲授内容。当前初中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和没有开展深度自学是有一定关系的。深度的自学就是让学生在课前展开思考,让他们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自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基于文本发现问题,学生能发现问题,自然就会沿着问题不断地思考,从而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创新的火苗也就随之迸发。
以统编教材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孔乙己》的教学为例,教师先让学生预习,让他们试着提出一些问题。有学生问,鲁迅先生在写《孔乙己》的时候有没有写过其他作品,它们的主题是不是一样的?鲁迅先生写这部作品时住在哪儿,当时的生活状况是什么样的?鲁迅先生的这篇作品收入在哪个作品集?有学生就题目提出这样的疑问,鲁迅先生用孔乙己作为作品的名称,为什么不在后面加一个“先生”,鲁迅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藤野先生》就加了“先生”。就提出的问题,学生先是自己阐述,在文中作者也描述了孔乙己作為读书人的一些举止,比如站着喝酒,不与短衣帮一起,看不起体力劳动的人;经常帮助别人抄书,写得一手好字;说话的时候嘴里总是蹦出文言文;去何家偷书。这些描述能不能表明他就是读书人?假如是读书人是不是就可以在题目后面加一个“先生”?假如“先生”是对人的一种尊称,孔乙己没有获得这样的荣誉,是不是说明孔乙己不是一个正面的人物,或者说不是具备完整人格的人?教师给学生预习的机会,学生就充分地挖掘文本中隐藏的问题,推动阅读的深入,从而推动创造思维的深入。
二、限时授课,给学生创新的机会
大多数教师知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好处,但是在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还是以讲授为主,将阅读中的重点、难点直接抛给学生,让他们去记忆、去默写。这样的模式其实就是教师将自己或者教材上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学生因而缺少相应的思考机会。渐渐地,他们也就习惯从教师那里获取答案,同时他们也会对自己得出的答案不自信。这种想法如果在整个班级蔓延,就会使他们形成思维的惰性,不愿意开启创造性思维。基于此,教师需要树立限时授课的理念,就是减少自己授课时间,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学,让学生多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进而给创新提供机会。
还以《孔乙己》的教学为例,如果单由教师去讲其中的背景、写法、主题等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学生也就只有记录与背诵的权利了。其实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理解,而不是直接讲授,教师要做的只是适当的引导。比如学生在粗略地阅读文本之后,教师让他们将孔乙己的塑像画出来,根据自己阅读时的记忆去画。画完之后再对照原文矫正哪些地方画错了,哪些特征没有展现出来。教师的引导可以给他们更多创新的空间,学生需要思考孔乙己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同时还要思考怎样将这些特征生动地呈现在自己的绘画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减少了,学生创新的机会自然就增加了。可见限时授课,限制的是教师讲授的时间,却为学生在创新上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三、小组合作,给学生创新的支架
小组合作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阅读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来,让他们真正地参与到阅读中来,进而成为阅读的主人。学生在自主阅读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靠教师的讲授,而是要靠学生自行决策。小组合作是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每个人的智慧和创造力都会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在小组合作中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每个人的观点都会得到尊重,每个人的建议都有可能推动问题的解决。基于此,他们的创造思维更容易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汩汩而来。因此在教学中,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合作的机会。对于小组合作,教师首先要将学生合理分配,把不同思维品质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这样他们在创造思维的成长上就能形成互补。其次教师要在学生合作的过程中及时给与他们积极评价,帮助他们收获成功。
还以《孔乙己》的教学为例,教师先是给学生设定合作的内容,然后让一组学生相互配合共同表演出他们最喜欢的有关孔乙己的片段。表演能彰显出学生的创造力,将文字以课本剧的形式展示本身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具体来说,这个过程的四个环节都闪烁着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首先学生要选择他们喜欢的角色,用自己的动作与神情将人物的精神世界与外在表现展示出来。其次学生要将课本中人物的语言,以自己的方式呈现表达出来。再次学生要挖掘文本的信息,经过一定的想象,让人物的形象丰满起来。最后,学生需要依据各自的表演特点,将人物间的对话连接起来,创造出完整的课本剧。合作激发了创造,创造推动着合作。一个小组的学生选择了表演孔乙己在酒店给孩子分茴香豆的情节,他们在舞台的中央摆着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半碗酒,还有一碟茴香豆。扮演孔乙己的学生站着将酒碗端起来,几个扮演小孩的学生出场,他们以奇异的目光打量着“孔乙己”。见着孩子,“孔乙己”亮出长长的指甲,给每个孩子一颗茴香豆,然后双脚分开做出用力的姿势,将手放在盘子中间,说出“多乎哉,不多乎也”的句子,扮演孩子的学生进而哄堂大笑。教师让他们说一说表演的心得,他们说,孔乙己不是真的不舍得孩子吃他的茴香豆,只是有意做出那个样子,为了让自己的文言文能在幼童面前展示出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合作机会,合作其实就是教师在教学方式上的转变,教师不再是直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让他们在相互帮助中解决问题。学生在合作中能将每个人的创新火苗集腋成裘,使其成茁壮生长的态势。
四、激励提问,给学生创新的火苗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但是教师不能一直提问,也要给学生提问的机会,让他们将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呈现出来。学生提问的过程其实就是他们创新的过程,学生遇到问题就会想着去解决。怎样去解决,就需要他们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
首先教师要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而让他们提出更多的问题。以教师的大问题引出学生的小问题,这是激励学生提问的一种方式。其次教师需要给学生激励的机制,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就会在课堂上获得表现分,这样的机制会让他们更专注于发现问题,使其将发现问题作为阅读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再次,教师需要将学生的提问利用起来,借助学生的提问推动课堂教学。也就是说,教师的阅读教学不能只关注自己预设的一些问题,使课堂变成教师单方面的解读。最后,教师要关注的是如何反馈学生的问题,如何将这些问题发挥更大的效用。比如说,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五四运动前夕,文化上都是批孔子的,鲁迅先生将文中的主人翁以孔乙己的名字命名,有没有这方面的考虑。实事求是地说,学生的这一提问是教师当时没有预设的,但学生的提问更具创新性。一是学生将自己的思考与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二是学生将语文阅读与历史认知融合起来,打破了原先的学科壁垒。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同时要借助学生的提问将他们的创新能力推向更高。一堂阅读课的成功之处不在于教师给学生讲述了多少知识点,而在于让学生自己发现了多少问题,让他们的创新能力获得了多少成长。只有在学生的提问中,他们创新的火苗才会逐步成燎原之势。
五、踊跃展示,给学生创新的平台
课堂教学推出十二字方针,其中一条就是踊跃展示。具体来说,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给他们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展示自我的过程就是呈现个性化能力的过程,也是基于自己原有能力进行创新的过程。学生有创新的欲望,也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就要给予他们展示的机会。让学生踊跃展示,就是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只有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他们的展示才能积极而又精彩。
还以《孔乙己》的教学为例,在最后的拓展环节中,教师让学生将今天的所学进行总结,也就是进行一次展示。教师给学生提出的要求就是将自己最好的、最强的、最富有创意的一面展示出来,尽量要有所创新,避免雷同。有学生通过在原先的文本后增加一些内容来展示自己的想象力。他是这样写的:当孔乙己好多天没有回家,他的家人非常着急,因此就找到咸亨酒店旁的派出所登一个寻人启事的广告。同时他还设置了寻人启事的格式,做到了图文并茂。寻人启事上一个腿有残疾的颓废老人拿着酒杯跃然纸上,旁边还呈现出一段文字:孔乙己,男,喜欢喝酒,身上有酒味,胡子很乱,喜欢说之乎者也之类的话。显然,这个学生的展示凸显了他多方面的创造才能,比如绘画,写作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将展示的舞台交给学生,要让他们将展示当作阅读的交流和创新的比武。閱读是一次输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输出,将阅读生成能力,再将能力转为素养。每个学生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教师要给每个学生都创设展示的平台。如果一个学生在阅读之后没有什么可以输出的,这就是教师教学方式出现了问题,没有开展精准教学,没有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当教师将各学科之间的壁垒打破,将学生的才能发挥出来,他们的展示就会丰富且精彩。
六、结束语
创新能力提升了,初中阅读教学就能富有更多活力,进而学生也会以不一样的视角去看待文本。创新能力不但是重要的阅读能力,也是重要的学习能力,在阅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会在主题探究、课本剧的表演、问题的回答和小组合作中得到极大的提升。由此可见,教师要利用阅读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又要将创新能力运用到阅读的各个环节中。
【参考文献】
[1]余跃英.构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少教多学”模式核心思路分析[J].新课程(中),2019(08).
[2]李铭鸿.语文阅读教学价值取向的探究分析——培养问题意识与加强自主学习[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