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蓉
开学初,学生自主布置教室时,做了一面“生日墙”,上面分月份张贴了班上每个同学的生日。鲜艳的生日蛋糕图案为教室增添了一抹亮色。看着它,我暗想:我是不是可以借每个同学的生日契机,加深师生之间的信任,凝聚班级情感呢?
于是,我特意安排一个孩子提醒我班上同学的生日。恰好开学第二周,就到了C同学的生日,那天,我带领同学们在教室里集体祝福她“生日快乐”,并送上我买的小蛋糕。刚刚离家住校的小C,在那一瞬间,惊喜和快乐写在脸上。当晚,孩子回宿舍给妈妈打电话,高兴地汇报老师和同学祝福她生日的事情,妈妈也欣喜地发信息表达对我的感谢。
每周都有孩子过生日,我都会送孩子同样的礼物,有时提醒我的同学或者我自己忘记了,就在后几天悄悄私下里给他补上。渐渐地,我发现,孩子脸上由平静转向冷淡继而转为漠然……
当我看到他们视为理所当然甚至有些不屑一顾的表情时,心里很不是滋味。
直到有一天,我无意中听到学生说:“老师给每个人都送了。”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我,也震撼了我。学生的潜台词是:老师并没有对我特别好,或者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日礼物。
学生煞费苦心地做了一面“生日墙”,我煞费苦心地送他一个小礼物,最后的结果却并没有因此增进师生情感,增强班级凝聚力,我还有必要将这一“文化”坚持下去吗?
平复心情之后,我开始了反思。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生日礼物?对于这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来说,蛋糕也好,书籍也罢,这样的物质能满足他们的心愿吗?他们不缺物质,他们缺什么?一个个孩子在我脑海闪过:有的胆小缺乏自信,他们需要拥抱和鼓励;有的焦躁不安,他们需要宽慰与支持;有的心有余力不足,需要具体的学业帮辅……
这其中就有一个很特别的女孩。她爸妈长期在外地,妈妈对孩子在学校的生活不放心,生怕孩子受委屈。而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每次想教育她的时候,她就一脸戒备地看着我。我希望能帮助她改掉坏习惯。然而,我和她妈妈的观念发生分歧,又因为无法见面交流,这孩子的教育问题就一直成为我的心病。
那天我突然走进她的家进行家访,她惊喜地从楼上跑下来迎接我,无比高兴地朝我招手并大喊:“李老师好!”我开心地参观了她的“荣誉墙”,在温暖的火炉边,告诉她学习的方法,当然也收获了一些班级的小秘密。那天,我看到孩子一学期来第一次笑得如此灿烂而真实。从那以后,孩子的学习状态慢慢好了起来。
现在,我似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生日礼物?其实孩子的要求很简单:带着喜悦的心情零距离地给他一点儿精神关怀,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份生日大礼。
然后,我针对孩子们不同的狀况,或给予语文学习上的具体帮辅,或给予习惯上的督促矫正,或给予生活中的排忧解难,或给予心灵上的鼓励安慰……每次,我并没有冠以“礼物”的名义,却分明感受到了他们接受礼物时的喜悦。
法国作家波德莱尔在《烟火》一书中说:“精神创造的东西比物质的东西更具有生命力。”在竞争激烈、压力巨大的学校环境中,给学生精神力量远比物质有实效得多,也有意义得多。春雨之所以贵如油,是因为万物生长迫切需要春雨的滋润。那么给孩子送礼物也要送到心坎上,更要选择最好的时机。
责任编辑/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