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该《意见》将劳动划分为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和日常生活劳动三种类型,这三种劳动都是培养良好劳动素养的有效途径。立足这三类劳动各自具有的特质及重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这三类不同的劳动实践,从而为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 键 词] 新时代;高职生;劳动习惯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9-0061-03
劳动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更是每一个个体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重要源泉。《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强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劳动教育直接决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劳动者的精神面貌、价值取向以及技能水平。较长时间以来,国家注重实践育人,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实生活中劳动教育也正在被逐渐淡化,严重忽视了“五育”中“劳动”的独特作用,所以加强劳动教育势在必行。本文依据《意见》的文件精神,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教学实际出发,着眼于高职生三大类劳动习惯的养成,帮助学生涵养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劳动态度和工匠精神。
一、参加日常生活劳动
日常生活劳动是指贯穿于个人衣食住行等生活自理过程中的劳动,着重于强化劳动自立的意识,引导个人体验持家之道,以养成终身劳动的好习惯。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养成劳动习惯十分重要。
(一)积极参与家务劳动,掌握独立生活的本领
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再伟大的思想也只有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显现出强大的真理性,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劳动者,既要深入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并武装头脑,又要使劳动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
当今社会,家务劳动始终是家庭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們每个人作为家庭的一员,理所应当积极参加家务劳动,这是作为家庭成员应尽的责任。大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劳动节、重阳节等节日,将学到的归纳整理、厨艺等技能用到家庭中,为父母“做一餐饭”“洗一次衣”,甚至主动给父母洗一次脚,“我当一天家长”,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体验劳动的快乐和父母的艰辛,从而为家庭增添无限亲情和温暖。家庭是人生的首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首任老师,对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好家庭这个最初亦是最基本的途径,注重培养最基本的劳动技能,在切身的劳动实践中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态。
(二)积极参与集体劳动,努力维护集体荣誉
作为学校、班级成员,要积极参与集体劳动,努力维护集体荣誉,要积极参加学校定期组织的“最美寝舍”“最美教室”“最美班级”评选活动及勤工俭学等,培养自我治理、自我服务能力;可以在一些特定的时间内,比如“劳动月”“劳动周”或“劳动日”去亲身体验劳动的快乐,感悟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还可以参加一些与劳动主题相关的征文、朗诵、演讲、劳动技能竞赛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以及全国及地方劳动模范、先进人物事迹的学习会、分享会、报告会等。
学校宿舍作为大学生在学校的“家”,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实现自我成长的大课堂。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养成劳动习惯应先从井井有条的寝室生活和良好的寝室卫生习惯开始,这必将促进新时代大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
二、参加生产劳动
生产劳动是以直接创造生产、生活必需品,满足国家、社会和个人物质需求与财富积累为目的的活动。实习实训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劳动,强调的正是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团队协作,通过在做中学、在做中思、在做中行。
(一)运用实习实训有效手段,提升劳动专业技能
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因为在学校实习实践实训期间没有真正深入生产第一线而缺乏实践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多方面需求。所以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在校学习期间学校提供的实习实训基地,真正参与到生产第一线,开展实习实践实训,利用节假日专兼职直接参与企业生产劳动,收获直接经验。
以某高职院校烹饪专业学生为例:
大一第二学期,烹饪专业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奔赴学校烹饪专业合作企业,在企业人事干部带领下跟班学习,进行为期一周的劳动教育。依次熟悉餐饮企业管理劳动架构,了解企业文化,知悉企业管理要求与岗位设置,掌握具体岗位劳动要求,为学好烹饪专业、练好技能、强化职业劳动教育打下基础。
大二第二学期,将烹饪专业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奔赴相关合作企业,在各岗位领班、主管的带领下,见习劳动一个月,切实感受岗位工作要求、工作特点,掌握岗位操作流程,强化劳动教育。
大三第二学期,烹饪专业学生根据个人意愿分成若干实习小组,奔赴自主选择的合作企业,在各岗位师傅的带领下,顶岗实习劳动一个学期,每名师傅带一名学生。强化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企业留用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抓住实习实训主阵地,培养劳动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还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学教育中的实习实训活动,作为大学生直接参与劳动的主要过程,对培养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实习实训和亲身的劳动实践,大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劳动特有的价值与意义。在与本班同学、本校专任教师、企事业单位与行业部门专家等不同主体的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更深切地了解他人的劳动态度和价值观念,在他人辛勤劳动的感召下,潜移默化地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劳动价值观。
(三)利用实习实训练兵场,练就优秀劳动品质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与之相适应的,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只是局限于体力劳动、简单劳动、重复劳动的“简单回归”,也绝不是走向另一个极端,让学生放弃学习理论知识而去学工学农。实习实训正是以问题为导向,围绕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的问题,自主思考、独立操作,在劳动中体悟劳动的意义,在不断探索、尝试中认识自身的劳动价值,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励大学生练就爱岗敬业、执着坚定的劳动品质。劳动品质本质上就是一种劳动品德,即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品质,表现为:在学习工作中,要勇于担当责任,能够兢兢业业地完成学习工作任务;在挫折、困难面前,显示出坚毅的品质,能够想方设法战胜困难,最终取得胜利。
三、参加服务性劳动
2020年3月出台的《意见》突出强调高等学校“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服务性劳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来讲,把社会的分工与协作都视为为彼此提供服务;狭义上来讲,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与农业劳动、工业劳动和商业劳动等相并列的劳动。
(一)积极参加公益劳动
1.公益劳动的含义
目前,社会公益劳动在许多发达国家中已经非常普遍,已成为城市管理现代化的一部分。社会公益劳动直接服务于社会、不计报酬,是社会公益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公益劳动的意义
其一,可以帮助参加者广泛深入社会生活,从公益劳动中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从而养成劳动习惯。其二,参加者可以直接参与到社区建设中,去帮助有困难的人,造福于国家和社会。其三,在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的过程中,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在自己的切身劳动中感悟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这对参加者周围的群众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3.如何更好地开展公益劳动
(1)加强组织管理,成立活动小组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成立公益劳动活动小组,选举具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组长,小组成员由各部系学生代表组成。小组负责协助学校建立公益劳动学生资料档案库,通过开辟校内公益劳动宣传专栏和建立学生公益劳动网页,实时公布公益劳动开展情况,并与校内外提供岗位的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及时发布用人单位公益劳动信息,帮助在校学生了解岗位需求状况。
(2)开展公益活动,突出凝练主题
大学生在校期间经常利用特定节日或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比如,学雷锋活动、一帮一互助、各种义务劳动等专题性的公益劳动。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每一项活动之前,首先要突出凝练好每一场活动的主题,比如,若要参加“学习践行王进喜的铁人精神”专题义务劳动,理应事先将王进喜铁人精神的丰富内涵、在此次活动中怎样践行铁人精神以及今后如何将铁人精神运用到学习和工作中进行提炼升华,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各类社会公益活动。
(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近年来,志愿服务逐步成为广大团员、青年学生主动参与祖国建设、满足社会需求、奉献自身力量的一个重要途径。2019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支持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志愿服务事业的高度重视。
1.志愿服务的含义
志愿服务是指为促进社会进步有效改善社会而自愿付出个人时间和精力而不求回报的服务工作,具有无偿性、公益性、志愿性、组织性等特点,蕴含着“友爱、奉献、互助、进步”的高尚志愿者精神。
2.志愿服务的意义
其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利于大学生志愿者本人在志愿服务、奉献社会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其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助于营造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打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提升高校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其三,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够帮助那些社会上真正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为社会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如何提高志愿服务水平
(1)加强志愿服务学习
辩证唯物论认为,正确、科学的意识会对事物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志愿服务理论蕴含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统一以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首先要用科学的志愿服务理论知识武装头脑,通过认真学习学校开设的相关的志愿服务课程理论,并将理论内化为实践,注重强化实践体验,让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大学生的经常性活动。
(2)创新志愿服务模式
当今,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并呈高度融合之势,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形式、范围、服务对象的需要等方面也相应发生了较大变化,单一的传统的服务模式很难满足新时代志愿服务发展的现实需要,创新、优化、升级志愿服务的模式方法迫在眉睫。一方面提档升级志愿者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高效性,打造“互聯网+”的志愿服务模式。另一方面调动有专业背景优势的志愿者,在充分考虑志愿服务受众现实需要的前提下,运用丰富多元的服务方法途径,真正提供切合实际、针对性较强的志愿服务项目,改变以往服务受众被动的选择困境,真正以受众需要为出发点、落脚点,提高志愿服务的整体水平。
(3)加强志愿服务自我教育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自我教育是激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内因,直接影响其参与志愿服务的效果。其一,科学认识志愿服务。志愿是真正的内化于心,是内心的坚定信念;而服务是以志愿为前提,是外化于行的过程,在参与奉献中体悟快乐和价值,志愿服务是促进大学生知行合一、内外一致的过程,也是大学生以行动传递爱心、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其二,培养志愿服务精神。大学生在掌握了志愿服务理论的基础上,要自觉培养志愿服务精神,并将志愿精神付诸行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落细、落小、落实。其三,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新时代需要提供高标准、个性化、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内容,这对大学生志愿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志愿者只有平时多注重加强自我锻炼,打牢专业基础,才能为投身新时代志愿服务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参考文献:
[1]马洪波.高职院校“四体合一”劳动教育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21(9):189-192.
[2]张庆亮.新時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9(6).
[3]郭晓云.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探析[J].龙岩学院学报,2019(11):112.
[4]赵黎娜.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的路径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
[5]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①基金项目:2020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思政专项)“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2020SJB1054);2020年度江苏旅游职业学院人文哲社类“劳动教育”专项课题“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2019年度江苏旅游职业学院人文哲社类“党建思政”课题“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项目批准号:JSLYSZZX2019012)。
作者简介:马传静(1988—),女,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江苏旅游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