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县域资源的利用研究

2022-04-02 20:30刘子雄
甘肃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通渭县县域思政

刘子雄

【摘要】当前,与我国高等院校在落实课程思政理念中取得较为丰富的实践和理论成果相比,基础教育阶段阐述论证和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研究成果屈指可数。主要原因是学科教师只注重知识传授,轻学科价值引领;只注重学科能力的技术提升,轻学科素养的培育;重教书轻育人。基于此,文章认为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性,我国县域地理课程资源思政元素的丰富性以及其思政意义的深远性,共同构筑了县域资源应用的基础;同时,文章通过分析通渭县所具有的自然和人文两类优质地理性课程资源的思政意蕴,从地理教师、全体学生、校本课程等三个维度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组织策略。

【关键词】课程思政;县域资源;地理课程资源;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5—0015—05

(一)课程思政理念对中小学教学的指导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议上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理念是一种不同于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只依托思政课程的理念,是基于不同学科课程的思政资源,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析学科课程中存在的哲学问题和理论问题,塑造学生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培养能够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新理念。因此,课程思政理念使思政教育由单一走向多元,由抽象走向了具体,由单一思政课程向多方位、多角度的课程体系发展,由独立的点向面的系统性方向发展,由一维向纵深立体的多维方向发展。课程思政理念使思政教育视野变得开阔,使思政教育的教学策略变得丰富,使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政教育走向大思政格局。未来思政教育必将迎来井喷式螺旋式发展,课程思政理念为思政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思政教育有了坚强而有力的抓手。课程思政理念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多方位、多角度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总方针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县域地理课程资源思政元素的丰富性

“打造一省一策,因地制宜凝练思政课特色品牌。深度挖掘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抓好课程思政,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统一起来,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2]我国地理空间上的幅员辽阔特征使得县域地理资源十分丰富,且呈现出区域性强,特色鲜明的景象。县域资源是县域内中小学开展思政教育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源,由于其在内容上更贴近教学对象的生活实际,在教学效果上相比其他课程资源更胜一筹。因此,县域优质地理资源是思政教育实现立德树人,培养具有热爱家乡,饱含家国情怀,进而升华到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课程资源;县域优质地理资源是培养学生科学发展观,构建生态文明思想认同的重要资源。

(三)县域优质地理资源课程思政意义的深远性

“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3]深入挖掘县域地理优质资源蕴含的思政教学价值,使思政教育可以实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效果,使思政教育凸显出教学的具体性、针对性;收集整合县域地理资源,获得鲜活的一手材料,列出其中的思政教育精华,必将使思政教育有亲和力;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使思政教育有生命的感觉与温度。“在学生发展方面,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习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4]。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地理课程资源都可以充当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教师必须从有思政价值的角度加以筛选和甄别,必须具有当地代表性又具有与国家思政教育方针同向同行、不相违背的特点,才能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

(一)自然地理优质资源

1.气候资源的优劣与唯物主义辩证法。定西市通渭县地处我国季风气候向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区,气候有明显的大陆性特征,夏季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漫长。偶遇大雪封山,进出存在一定困难。传统思维下,这种气候条件使农业生产面临十年九旱的不利条件;但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交通条件,特别是已建成的宝兰客专线以及在建的通定高速等基础设施,使本区的可进入度明显改善,该区是打造夏季避暑,冬季冰雪项目的佳地。基于此,要引导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辩证全面地看待和分析自然现象和自然事物。同时,通渭县地处我国黄土高原腹地,光照充足,近年来已发展了光伏经济和风电经济,要引导学生建立因地制宜,发挥地域优势,发展特色经济,进而产生爱家乡,有家乡自信,有家国情怀的一代新人的观念,树立正确的家乡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实践中自觉加入到建设家乡的大潮中,实现人生价值。

2.水平梯田地貌景观资源与历史唯物主义。通渭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势起伏大,水土流失严重。上世纪60-70年代,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展开了声势浩大的以打造水平梯田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局部还有筑坝工程。该工程极大地降低了水土流失造成的不良影响,保持了水土,提高了作物产量,养育了一方人。土坝在提供人畜饮水、农田灌溉和水产养殖的同时,还带来了局地气候的改善,美化环境的生态效益,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缩影。水平梯田工程的实施,不仅实现了经济发展(是种植小麦、大豆、土豆、苹果等经济作物的佳地),而且夏季站立在山顶,在水平梯田内种植的各色农作物犹如一条条彩毯展现在眼前,目之所及皆是一幅幅田园风景画。因此,要教育学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深刻理解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思想,深刻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当下的幸福来自于祖辈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当下是历史的延续,历史不是虚无的。并认识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条件之间的关系,爱家乡、爱祖国,同时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继往开来,再造山川秀美新家乡。

(二)人文地理优质资源

1.通渭县社会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及其思政意蕴。在工农业生产中,近年来,通渭县鸡川、新景、陇川等乡镇的苹果,李店镇的金银花,常河镇的山楂种植已初具规模,产生了经济效益。这无疑与通渭县地处我国暖温带的温度带区位优势有必然关系。围绕城市中心市场逐步发展起来的花卉、牛奶、蛋禽等城郊农业,无不体现了企业家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另外,通渭县地处兰白经济圈和关中天水经济圈结合部,是我国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重镇,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连接我国东、中、西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地区。未来发展中,要立足这一区位优势,积极争取优惠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这些教学元素反映出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的辩证关系,“不善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要教育学生视野要广,善于从全局把握事物的发展脉络,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教师首先要有家国情怀,有家乡自信,有责任担当,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时代新人。

2.通渭县地理性人物资源的思政意蕴。以地理科学家姚檀栋院士为代表的地理人物,是杰出的通渭籍科学家代表,在其身上所表现出的是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科学必须与专注和奉献联系在一起,科学精神就是严谨探究,求真求实,开拓创新的精神。“我国公民的科学精神,就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取向,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5]。首先,科学家精神就是科学家自身的自强不息、勇攀高峰,以及传承精神、研究精神、求真精神的体现。姚檀栋院士为获取高保真的冰芯,需在海拔六千米以上的野外工作,强烈的高原反应对人极具考验,是体力、智慧、胆识、意志的全面锤炼,对科学家个人意志品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科学家精神能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起指导作用,干一件事就要把它干好。另外,基础研究的长期性需要科学家一生耐得住寂寞,没有为科学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超越常人的意志品质,是很难完成这些科研工作的。老师可用他们的这种精神,教育学生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第三极冰川研究是一项英雄而美好的事业,守护雪域高原就是呵护全人类,科学的贡献没有国界。教师可以教育学生要有团队合作精神;科学研究的价值属于全人类,教育学生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价值认同。

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者——许志刚、许志强兄弟家住通渭县榜罗镇许堡村,“刚强兄弟”是通渭县数十万父老乡親的代表,他们世代居住在这片热土,他们秉持的“劳动就是幸福,汗水就是金钱”的朴素思想,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素材。“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6]。他们50年如一日,在艰难的岁月里,通过肩扛背驮,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以超越常人的意志品质,硬是用一腔热忱在黄土高原绿了一方山水。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坚毅的意志品质是鲜活的、接地气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其事迹先后得到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及省市电视台的争相报道,引发广泛关注,引来许多客人的拜访,其中不乏东南沿海省区的游客。众所周知,森林植被最保持水土,在改善局地气候、调解径流等方面有巨大的生态价值,“刚强兄弟”是“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忠实践行者。其次,兄弟俩表现出的高雅追求,也是不可多得的美育素材。他们俩在植树绿化、搞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就地取材,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也培育了创作国画、制作根雕造型艺术的爱好,这告诉我们,即使生活再艰苦,也要有对美的追求。再次,许氏兄弟淳朴的思想认识也令人钦佩。他们认为时间就是金钱,劳动就是幸福,彰显“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真实写照。生态文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他们的事迹无疑是推翻“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结论的最强注脚。其思政价值在于,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对客观事物是可以产生积极反作用的。

(一)培养地理课程思政资源应用的关键——地理教师

地理课程思政的主导者、开发者、实施者是地理学科教师。能否完成课程思政使命,关键在教师;各学科教师思政水平的高低是实施好课程思政的关键,“必须把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熔于一炉”[7]。这就对各学科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是对教师的理论水平提出新要求,二是对教学能力和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注重讲好学科知识,传授学科能力的同时,要注重思政意识与学科课程的融合。在教学中不显山露水,不生搬硬套,却处处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使马克思主义在教师身上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保证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全面提升地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养,县域优质资源整合与开发对地理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必须改变地理教师只教地理教材,不关注核心素养的现状。因此,在学校要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党的建设,特别是建设学习型教师队伍;要让党员教师带好头,去感染非党员教师,形成合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要从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高度,重新审视地理课程是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课程价值。课程思政理念要求教师具备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种树者必培其根本,种德者必养其心”[8]。在课程思政中贯彻马列主义思想,理论联系实际,解决自身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认识问题。“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这是教育之道”。

(二)开发地理优质资源应用的载体——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实现县域优质地理资源的物质载体。我国课程体系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后两者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与前者一致的情况下,在实施中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开发具有思政意蕴的校本课程,将实际的自然社会和教学对象的意识形态之间建立紧密联结,在铸魂育人上更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接地气效果。可以采用综合研学旅行、社会调查、网络搜集、个别访问等多种形式,整合资源开发出具有前瞻性、指导性、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

(三)重视地理课程思政资源的应用主体——全体学生

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主导是教师,主体是学生。教学对象也是一种资源,县城中小学生来自各个乡镇,他们有各自的乡村背景,本身富有课程资源的价值。教师可以安排社会实践,让学生利用假期收集材料,在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问题的生成,坚持主体性和主导性相统一,师生合作、教学相长,把课程思政理念贯彻到学生中间去,让学生也参与其中,才能实现育人的根本目的。优质地理资源的教学价值必须依托地理课堂实现,教师在地理课程中和风细雨、春风化雨般进行渗入式教学,不回避尖锐问题,不避重就轻,深刻分析问题,讲问题要有理论高度又贴近教学实践,并提出改进策略,促进地理课程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以践行大思政理念。

综上,本文以地理课程思政的视角分析了以县域优质地理资源为基础的地理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论意义,结合课程教学所处的时空环境指出了新时代地理课程思政的意义。同时梳理归纳了陇中普遍的地貌、气候以及特殊地理人物所隐含的思政意蕴,提出了县域应用资源的策略,对地理课程思政和讲好故事进行了探索。课程思政是每一门学科课程的使命与光荣,每门课程地位相同,贡献一致,地理课程不能也不可能例外。课程思政是学科课程的灵魂,抓教学实践才能把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落到实处,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中共教育部党组.办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J].求是,2020(17):32.

[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14-1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05.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05.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9-41.

[7]本刊编辑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J].求是,2020(17):17.

[8]人民日報评论部.习近平用典(第二辑)[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85.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县域薄弱中学地理教具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1531)

编辑:陈静

猜你喜欢
通渭县县域思政
三个好朋友
李鹏鹏书法作品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通渭县苹果优质高效建园技术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