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欢 张媛 郝振江
作者简介:王欢,(1985.12-),男,汉,籍贯北京,硕士,主要从事科技管理工作。
张媛,(1976.7-),女,汉族,新疆乌鲁木齐市,硕士、高工,长期从事油气田开发和科研管理等相关工作。
郝振江,(1979.2-),男,汉族,辽宁省凌源市,博士、高工,长期从事地球物理勘探,国家工程实验室运行管理等相关工作。
摘要:企业是行业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实施的主体,高校、科研院所是学科发展和基础研究的主要阵地,各方秉承“资源互补、合作共赢”发展理念,探索产学研用新模式,充分利用各自优势资源,通过签署协议、发布管理规定、建立组织机构等方式,创新合作模式,搭建联合攻关、人才培养、科技交流、成果转化的全方位合作平台,能够有针对性的补齐各自短板,实现产业资源整合。面对生产性问题实现创新突破,面对科研成果推动产业化应用,形成产业创新和创新产业的双链条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国家积蓄面向未来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
关键词:协同创新;产学研用;联合体;产业链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发生深刻变化,科技创新成为大国博弈和国际格局重构的主战场,我国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创造新产业、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储备远远不足,亟需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国内产业链、创新链升级,应对国际形势带来的风险挑战。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应切实担负起国家在重大科技创新决策部署中“国家队”和“主力军”的责任,高校、科研院所应主动发挥基础支撑作用,为科技创新提供动力保障。
1 政策背景
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明确各类创新主体功能定位,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网络”。此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了“推动高校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多学科交叉融合、校所企协同创新”、“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支持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建设创新中心和创新平台,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相关要求。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和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文件相继强调,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根据习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关于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讲话精神,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要求,探索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协同创新联盟。党和国家关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的总体思路基本成形,相关政策导向日益清晰。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进程中,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深度融合正发挥着关键作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应深刻理解并认真贯彻落实我党以及习总书记关于创新的相关精神,围绕生产建设的重大需求,着力建设好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发展创新体系。
2 存在问题
在国家大力推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以及陆续出台以上关于加强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政策背景下,部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对接,主动开展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但由于合作主体性质、所在领域差异以及合作深度、后续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各种机构在运行管理过程中会出现后劲不足、虎头蛇尾等诸多相似问题,缺乏长久有效的可控机制(图1),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合作动力及深度不足
协同创新主体,包括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因其自身性质不同,有各自的发展目标和价值体系。企业希望高校、科研院所在其产业领域做出智力贡献,反之高校、科研院所希望企业提供项目和资金支持,助力科研产出和学生培养。另外,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构建过程中,各方合作形式多停留在常規性的技术咨询、技术委托等,联合科技攻关、联合人才培养、深层次科技交流等合作形式相对开展较少,这些都不利于高水平合作成果的产出。企业对于基础性、收益见效慢的科技类项目大多持保守态度,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优势很难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支持作用,一些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研究方向,往往滞留于学术层面而得不到工业化试验和推广。各方需求难以完全契合,很难一直保持积极的合作意愿。
2.2 各类资源投入不足
协同创新体系建设,需要持续性的资源投入。对于大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来说,自身并不具备实现自我转化的资金实力、工业化应用的实验平台和有保障的市场优势。对于企业来说,往往更加关注投资少、见效快,有利于解决生产问题的短期生产技术项目,对于长期、高额的投入缺乏兴趣。同时,企业迫于经营指标和安全风险的巨大压力,往往对于未经市场检验的高新技术成果望而却步,特别是技术相对成熟的行业,不愿冒风险投入过多资源进行转化探索。
2.3 缺乏长效管理机制
协同创新机构建设初期,各方管理层对于合作普遍寄予较高期望,往往忽略了建立长久可持续的运行管理机制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和合作方式。在运行过程中,随着各种问题的逐渐暴露,部分协同创新机构的各主体间,由主动合作变为被动维持,不但无法形成有效收益,反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负担和资源浪费。
3 总体思路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构建是实施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通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创新合作,能够突破不同创新主体间的壁垒,为国家打造完整产业化链条,促进科技人才和各类生产要素间的优化组合,实现科研产出的最大化。在大力实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过程中,需要不断深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和合作层次。同时,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政策和协调优势,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
企业应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围绕“缺基少核”关键领域主动出击,联合优势资源构建协同发展的创新联合体,加快构建一批企业牵头,高校、科研院所作为支撑,相互协同发展的联合创新体,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gzslib202204022204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应着力探索创新合作模式,践行协同创新新思路,建立长期、稳定、互信的深层次战略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各自资源,形成1+N乃至N+N的协同创新合作形式,针对性补充基础研究短板。应以国家在重点领域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围绕技术创新与应用,探索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利益共享、知识产权运营的有效机制与模式,发展高效、灵活、稳定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通过联合攻关、科技交流、人才培养、共建联合实验室、搭建技术转移转化平台等协同创新活动,进一步提升合作深度,实现优势产业、产品持续供应,为高质量科技发展提供动力。
4 规范流程
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可通过签署战略框架协议/共建协议、发布管理办法、建立组织机构等方式进行有效管理,各主体有针对性地补齐自身短板,搭建从基础研究到成果应用的全流程研发平台。筹建过程中,各方在秉承“资源互补、合作共赢”的理念基础上,可就合作原则、合作目标、合作内容、组织机构设置、日常管理模式、协议签署、争议解决等进行充分磋商,确定组织属性、管理模式、建设原则、建设计划、人才培养、日常运行管理(包括人事、财务、资产、知识产权等)、经费来源、保密管理等条款,形成一揽子共建方案。在运行阶段应结合建设目标,做好顶层设计和近期、中期乃至长期规划,并按步有序推进实施(图2)。
5 关注要點
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过程中,推动原始创新、促进产业链发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始终是改革的最大目标。结合政治、经济的发展需要,我国全面加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了科技创新、金融经济、人力资源及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体系。国家各级政府部门也在积极落实相关政策并给予强力支持。在此背景下,许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通过不同方式,共建多种形式的创新联合体,致力于发挥协同创新力量。针对协同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几点事项,进行了以下分析和总结。
5.1 应突出企业主导,高校、科研院所协同的技术创新合作模式
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应遵循以企业为核心、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目标的基本原则。企业作为技术创新格局中的重要组织者和决策者,有着日益凸显的投资者和成果转化践行者地位。企业引领协同创新合作,是实现融通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带动行业发展并有效构建和布局新产业链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强化行业引领,赋予行业发展新动能。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产业创新资源、技术研发及一些重大研究成果,特别是前瞻性、基础性技术理论研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以为企业技术发展甚至颠覆性创新提供有效支撑。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过程中,通过探索适合各方的必要支持手段,在创新内容、研发投入及科研组织等环节有效发挥企业的主体和导向作用,有效影响后两者在学科发展导向、人才培养方案、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战略决策,强化各方协同、激发各方活力,最终实现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5.2 应将人才培养作为协同合作的重点内容
创新型人才是保障行业发展的原动力,高校、科研院所是科研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而企业的优势是培养技术型和技术研发复合型人才。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协同创新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首先,要建立和完善与当前产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培养体系,建立起适应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内容和培养机制,进一步与行业和企业的发展需求对接,以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作为核心要素,制定出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二是要进行培养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企业和高校、院所的优势并结合各自需求,通过交流学习、生产实习、在职深造、定向委培等丰富形式,合理设计培养目标,将人才需求与培养内容有机融合,加大行业实用技术培养力度,充分激发相关人员的潜能。三是要完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起联动的评价机制,使人才得到双向评估,从而指导培养方案优化,从源头优化创新和技术型人才结构。四是要发挥领军人才作用,聚集和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运用核心人才带动、团队引进等方式,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缩短人才培养周期,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同时应加强企业家以及战略性人才的培育,打造出具有高度战略眼光的优秀管理人才队伍,形成雁阵布局,为自主创新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5.3 应注重共同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的提高
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在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过程中,市场发挥着重要导向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引领,才能充分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企业是构成行业的主体,同时也是市场的直接参与者。企业应牵头,加强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架起良好的合作的新渠道。协同创新合作,应充分关注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式,共同搭建高效的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探索并优化技术应用推广、技术转让、收益分红等新型合作模式,建立行之有效的保障和激励措施。
6 结语
目前,各类企业已经开展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同时地方政府也在推进各种相关产业园区的建设,为创新联合体提供基础支持。在科研方面,地方政府通过不同渠道和形式,加大投资力度,支持相关合作项目的开展;同时,部分企业设立了专项资金支持协同创新机构开展科技攻关,解决企业遇到的科研生产问题;在人才培养方面,一些创新联合体先行先试,通过共同培养研究生、鼓励企业员工进修,组织专家讲座、举办全国性专业技能大赛等,充分促进创新联合体开展实质性合作,并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效。
协同创新体系的搭建,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提供了宝贵的契机。有效的利用这一平台,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优势,凝聚和优化创新资源,是实现产业资源整合的有力途径。面对生产性问题实现创新突破,面对科研成果推动产业化应用,形成产业创新和创新产业的双链条发展的良好局面,最终助力重点领域制约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共同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做出更大更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高山.市场导向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7(06):90-94.
[2] 许应楠,陈福明. 基于协同理论的职业院校产学研用 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及实践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04):43-48.
[3] 刘洪民,杨艳东. 用户创新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激励机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07):31-34.
[4] 王海军,成佳,邹日菘.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协调机制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18,36(07):1274-1283.
[5] 温兴琦,李燕萍.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研究——基于领导型用户的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2):67-70.
[6] 胡亚民,全力,刘洁. 多主体视角下研究生产学研合作培养成效的影响因素分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40(01):94-102.
[7] 王艳秋,崔胜楠,朱兆阁,巩艳芬. 协同创新视域下政产学研协作关系研究[J].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2(01):123-131.
[8] 江泽靓. 董事会资本、技术多元化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水平[J]. 经营与管理,2022(02):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