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比黑石
摘要: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中小学德育面临了很大的挑战,想要化解中小学德育教育出现的问题与疑惑,新时代的中小学教师就要承担起自己德育的教学责任,在自己所教的学科中实施教育性教学,利用学生学校生活培养学生的德性,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道德学习意识与能力,为了促使学生尽快培养这些技能,就要重视示范教育的针对性,实施丰富、有层次的德育培训内容,有利于培养专业的师资力量,保证中小学德育教育质量。
关键词:新时代发展;中小学德育教师;培养德育意识与能力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2)-10-
前言
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十九大提出后转入到了新时代中,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想要落实立德树人的具体任务,就涉及到了建设教师队伍这个关键的因素,而教师的德育意识与能力更是落实任务的重点。
一、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德育意识和能力
1.借助任教学科开展 “教育性教学”的意识和能力
首先,在所教的学科中挖掘隐藏的德育意识与能力。一定要在所教的学科中重视培养教师的德育意识与能力,教师更容易在语文、历史等文科中挖掘德育内容,像数学、物理等理科中想要挖掘德育内容相对较难,困难的因素可能是由于教师忽视了科学情深其实就是认为精神,像追求的科学精神中对真理不畏艰难的探索精神;重视所教学科中隐含的价值取向意识,也就是学科中隐含的给学生传递价值取向的内容,像所教科目教材中的性别比例无形之中就会给学生传递性别价值取向;具备所教学科中课程价值观意识,其实课程价值观就是人们怎么理解课程,怎么定位价值观取向。人们历史课程价值观的取向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课程价值观,更倾向于课程本身给学生带来的成长意义,提升学生高兴的体验感受;还有一种是工具取向的课程价值观,更重视课程能否给学生、社会带来外在的好处。不同的课程价值观就会对学生有不同的道德影响,像课程过于强调个人的成功,这样就容易激化学生的竞争,使学生间的关系冷漠。
其次,通过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与能力。要清楚教学手段与方式中有着丰富的德育点,研究学习方法阐述的心理特点,就是道德本质,像开放的心灵、真诚、远见等坚持的关键就是道德的特质。教师需要利用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与能力,针对学科教学与课堂管理的策略,评价的方式和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要实施具体的措施,都有可能以道德与伦理的方式影响到他人;假如教师坚持长期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就容易让学生养成屈服权威的性格,可教师如果选择的是说服的教学方式,学生可能会形成尊重他人的性格。使用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培养道德意识与能力,像学生使用主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可能会养成积极向上、乐观的性格,从这就反映了良好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是帮助学生发展德育的关键方式,教师需要保证在实际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与现实生活中提出的道德统一。
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道德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一,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情况,了解其道德困惑的意识与能力。在平时坚持的都是知识取向的道德观,教师需要了解系统化的道德知识,把系统化的道德知识普及给学生了解。尤其是处于道德学习的角度,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清楚其在现實中对道德的困惑,进而提高其对道德的需求。像,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经常会有撒谎的情况发生,可能有的教师觉得是学生不了解诚实的重要性与撒谎带来的后果,那么教师就需要给学生普及诚实的重要性与撒谎带来的后果,目前的教育成果并不理想,这样的教育还是在形式化发展,没有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还有的教师虽然关注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了解到学生经常会撒谎,一般都是因为学生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或与学生间的攀比,这就体现了学生在撒谎时更多的是因为其虚荣心与恐惧的心理,教师更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清楚道德困惑带来的具体因素。
二,引导学生提高道德意识与能力。把德育的教学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并不是教师就不监管学生,而是对自身提出更严格的需求,没当学生遇到与道德相关的难题时,教师需要及时给与帮助,为学生解决对道德相关的疑惑,给学生搭建良好的支架,便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像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学生需要理解教师的辛苦,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教学活动,让学生帮助其完成一些工作,制作统计表引导学生对统计表进行深思;及时对自我进行反思,教师也要在引导学生期间提高对他人的理解、看法以及对自我的认知。
3.巧用学校整体生活涵养学生德性的意识和能力
给学生普及全员德育意识。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面对较为碎片化的德育专业,人们更希望德育成为专职工作,帮助学校建立普及德育教学的师资队伍;尽管这样的分工制主要是为了提升德育教育,可也阻碍了中小学的教师对德育工作参与的积极性,进而忽视了在实际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导致中小学在进行德育工作的实践实施阶段出现问题。站在教育与德育联系的角度分析,需要把学生在学校的整体生活与其实际的德育学习情况结合到一起,落实群员育人的意识,保证中小学教师都能参与到德育教育工作中。教师还要重视自身对学生道德的造成的影响。教师需要清楚自己的言行举止会给学生带来道德影响,本身学校的环境中就蕴含着很多的道德信息,教师对学生与对他人的态度与言行,更能体现教师对道德的敏感性;没有经过思考的行为,会让学生遭受教师的厌恶、喜欢、冷漠等;与之相反,经过思考的行为,可以体现出教师的公平与关爱,那么教师作为实践道德的引导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品质与行为,而且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可以给学生在交流、交际中,传授正确的道德行为与意识。
参考文献
[1]杨晓,谭和平.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中德育意识培养的反思与重构——以乡村中小学教师性侵犯学生为视角[J].才智,2015(28):232-233.
[2]王菲,李颖.中小学教师德育能力弱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5(04):6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