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与发展关系进一步理顺

2022-04-02 18:16
经济 2022年4期
关键词:碳达峰双碳海洋

为实现“双碳”目标,各领域主动作为、上下齐心。

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第五次参加內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重点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立足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按照国家“双碳”工作规划部署,增强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保障群众正常生活,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

“双碳”成为此次全国两会期间的热点话题,为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双碳”工作,两会期间众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如何推进“双碳”政策的落实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积极建言献策。

“双碳”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从国情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介绍,一年多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单位,统筹有序推进“双碳”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加快完成顶层设计。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双碳”工作的意见和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并陆续出台重点领域的实施方案,已经完成了17个省份“双碳”实施方案的衔接,其他省份也在抓紧进行。

二是全面推进顶层设计落实。例如,在沙漠、戈壁、荒漠规划建设4.5亿千瓦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这在我们国家历史上是最大规模的。周边煤电企业要坚持先立后破,建设超超临界发电机组,有序改造供电煤耗300克/千瓦时以上的老旧机组,建设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这将构成能源供给和消纳的新体系。

现在各行各业都按照新的标准,扎实推进更新改造,大力发展绿色低碳高水平项目。何立峰强调,我们不搞“碳冲锋”,也不搞运动式“减碳”。

跑出绿色低碳转型“加速度”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舒印彪在两会期间就如何实现“双碳”目标提出提案,舒印彪表示:“‘双碳目标的提出和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对进一步提升电力资源配置能力,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出了更高要求。”

电化学储能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储能技术之一,近年来应用规模持续扩大,但其作用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安全性也有待提升。目前,全国装机容量已超过300万千瓦。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

舒印彪认为,推动我国电化学储能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牵头制定我国电化学储能发展专项规划,根据电力系统调节需求,确定各地储能容量,以市场化方式引导各类主体投资建设。

“双碳”工作是一场系统性变革,不是一个两个行业能独力扛起来的。新能源相关行业当然是“先锋”,其他很多行业的配套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常委、浙江省工商联副主席、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说:“国家电网曾经做过一个测算,我国的电气化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终端能源消费约5000万吨标准煤,带动能源消费强度降低4%左右。所以,我们当前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创新绿色化、小型化、智能化的优质电气产品,为中国提升电气化水平,特别是配电端和用电端,提供安全保障和有力支撑。并推进各项节能技改,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风电发展对于实现“双碳”目标有着重大意义,风力发电每发1千瓦时电,它所消耗的碳只相当于火电的1%。“实现‘双碳目标的信心和底气不仅来源于我们看到的这些现实,更基于这些现实背后的数据。”全国政协委员、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钢说,中国风电装机在全球连续10年排名第一,中国现在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业的基地,累计装机容量已经超过了3亿千瓦,由此带来的绿色能源将有力助推中国实现“双碳”目标。

在过去的10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已经连续多年增长,其中,海上风电的增长超过了百倍。风力发电现在已经成为继火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主力电源,累计装机容量已经超过3亿千瓦。现在像新疆、甘肃、青海等风、光丰富的地区已经成为风电装备制造业绿色发展的热土,每年都能够向中东部地区输送超过1400亿千瓦时的绿色清洁电力。

2 月8 日,工作人员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光伏电站巡检。 来源:新华社

“能源央企要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紧紧围绕助力‘双碳目标,跑出绿色低碳转型‘加速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温枢刚如是说。温枢刚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深刻变革和长期任务。央企作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和压舱石,要充分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加快绿色低碳转型,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能源发展要加速转型,既要有“量”的适度增长,也要有“质”的显著提高。对于如何跑出绿色低碳转型“加速度”,温枢刚说:“我们力争到2025年公司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0%以上,重点做到‘五个进一步。一是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制定碳达峰行动重点任务清单,明确公司碳达峰的‘施工图和‘路线图;二是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将风光电作为公司中长期增量主体,积极发展水电,有序发展天然气发电,持续推动煤电功能调节型电源定位;三是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积极谋划和稳妥拓展储能、氢能等新兴业务发展,抓好与新能源发展的统筹布局,培育新的发展业态,布局低碳减碳零碳技术;四是进一步加快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华电为核心实施创新驱动,科学有序推广数字电厂试点成熟技术,打造具有华电特色的‘传统产业+互联网竞争新优势;五是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以可再生能源项目开发为重点,稳妥推动中国华电海外项目拓展。”gzslib202204021816

发挥好煤电兜底保供作用

在保障实现“双碳”目标的前提下,深入研究高效清洁可持续利用燃煤发电也非常有必要。在舒印彪看来,当前,煤电行业落实“双碳”目标,还面临着煤电上下游矛盾、煤电调峰和辅助服务定价机制等方面的问题,需要统筹考虑,通过科学有序的改革,逐步加以研究解决。

舒印彪建议:“为更好发挥煤电兜底保供作用,应加快建立煤炭电力长效互保机制。可建立以5年或10年为周期的煤电长协机制,确保煤炭、电力行业均有合理稳定的利润水平。同时,加速形成合理的电价机制,尽快出台容量电价办法,加快辅助服务市场建设,完善容量成本回收机制,实现各能源品种之间利润的公平分配。另外,在国家层面加快研究煤电机组延寿政策,出台机组寿命评价和延寿运行管理办法,推动低排放、高效率煤电机组到期继续发挥存量价值。

为持续推动煤电向低碳、零碳乃至负碳转变,舒印彪建议国家加强煤电清洁低碳技术研发,积极发展电热汽水联供技术,提高生物质掺烧、劣质煤发电、垃圾和污泥耦合发电技术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能源集团包头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贾润安表示,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促进现代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是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重要途径。

贾润安说,国家能源集团作为现代煤化工先发企业,充分发挥煤化工产业示范引领优势,科学谋划、部署下一步煤化工产业发展。在“高端化”方面,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设煤基新材料延伸产业链项目,生产煤基新材料和煤基特种燃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在“多元化”方面,加快从单一的油品和聚烯烃产品向“油-化-新材料”多元化产品体系转变,积极发展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和高等级碳素材料;在“低碳化”方面,利用绿电、绿氢等新能源与现代煤化工耦合发展,探索大规模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综合利用路径。

两会期间,贾润安还向全国人大提交了《关于尽快出台能源消耗考核实施细则以指导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建议》,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出台关于能源消费总量、强度及能量消耗的计算标准和统计规范,明确考核方式,使其成为指导项目列规的政策依据。

建材行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全世界约20%碳排放都来自建筑及其相关行业,所以做好建材行业的减碳已成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一环,因此建材行业要加快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向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支撑行业转型,提升清洁能源、绿色能源使用比例。

全国人大代表、三棵树董事长兼总裁洪杰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践行,一是以被动房这种节能建筑为方向,通过更加科学的结构设计和利用更节能的建材产品,最大限度减少未来建筑的能源消耗。

二是建材企业根据上述要求,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更多低碳保温节能产品,不断迭代高碳产品,并引领上下游产业链绿色化、低碳化。

三是建材工厂向低碳工厂转变,通过工艺改进,用更低能耗设备和工艺生产产品;并参与屋顶光伏改造,用更多的绿能来生产。

绿色材料是绿色建筑的引领支撑,虽然我国绿色材料研发生产取得了重要突破,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绿色材料的应用推广与绿色建筑普及率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玻璃新材料技术专家彭寿指出:“绿色材料的应用突破在于政策推动、企业主导、社会参与。”对此,彭寿建议加速制定发布绿色材料应用专项政策与国家标准,强制性要求既有建筑改造使用节能玻璃、发电玻璃、储能等绿色材料,明确新建建筑碳减排指标,加速实现建筑从“高能耗向低能耗、正能耗”转变,使“材料先行”转化为“应用领跑”。

示范引领是发挥绿色材料应用“乘数效应”的关键。为此,彭寿提出,加快智慧能源试点城市建设,将产业基础好、示范应用广、发展潜力大的城市列入国家智慧能源城市建设试点,对关键材料研发生产、绿色建筑应用推广、智能电网改造升级、数字化平台建设等给予技术、资金、政策扶持,为城市探索零碳发展提供创新路径。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材料系教授张雄认为,推动建材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一是建材产业需要调控传统的高能耗、高碳排放建材产品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这是建材行业发展必由之路,别无选择。二是需要建立建材产业低碳认证标准体系,有与国际接轨的认证体系,才可能利用碳交易平台引进国际和国内资金,以助力低碳绿色建材产业的发展,以填补发展低碳绿色建材产业的巨大资金需求。三是培育和引导绿色低碳建材市场,需要及时修订现有建材产品标准中落后品质指标,制定与时俱进的低碳绿色建材产品指标,引导和提高人们的绿色建材消费理念,以扩大绿色建材消费市场和需求。四是建材行业有必要与建筑行业形成合力,协同发展低碳绿色建材产品,需要立足于绿色建筑的品质需求,研发绿色低碳建材产品与建筑业协同制定低碳绿色建材品质标准。

抢占海洋碳汇国际制高点

海洋是重要的碳汇资源。我国海域辽阔,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海草床、红树林、盐沼这三大蓝碳生态系统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海水养殖产量居世界首位,不仅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还能消氮除磷、净化海水,因此我国具有发展碳汇资源的先天优势。

在此次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马进指出,作为全球配额成交量第二大的碳市场,我国加快推动海洋碳汇交易,实现生态价值,对推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我国的海洋碳匯目前仍面临如下问题:

第一,我国海洋碳汇家底有待进一步摸清。我国领海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丰富多样,碳汇潜力巨大。为摸清家底,目前国家层面已组织开展了一些基础性和探索性工作,包括开展红树林、盐沼、海草床等典型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评估试点等工作,但对我国海洋碳汇的储量、速率、过程机制和功能缺乏足够了解,尚未实现“可衡量、可报告、可核查、可交易”。gzslib202204021816

第二,海洋碳汇核算标准体系亟待完善。科学准确地核算海洋碳汇的经济价值,是推动海洋碳汇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我国已启动了海洋碳汇相关标准的研究与实践,但受限于测度技术以及对海洋碳汇认知的限度,加之海洋碳汇是多学科交叉领域,需要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研究,建立科学有效的计量模型,如实反映碳汇的经济价值难度较大。因此,确立符合海洋碳汇自身特点的方法学仍面临很大挑战。

第三,海洋碳汇交易政策促进与保障仍需提高。完备的制度体系能够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营提供稳定、可靠的保障。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作为我国碳交易重要形式,在2017年暂停项目申请之前,并未将海洋碳汇的项目开发和交易纳入其中。2021年9月,厦门产权交易中心作为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完成了首宗交易,这是海洋碳汇交易的实质性突破。但要建成一个具备统一交易平台、成熟的交易模式、足够技术支持的碳汇交易体系,仍然任重而道远。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马进提出了建议:

第一,开展全国海洋碳汇监测、调查和评估。按照试点先行、总体部署原则,开展全国海洋碳汇储量和年埋藏速率监测评估。建立国家级海洋碳汇信息共享平台,将海洋碳汇监测设备融入海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框架。

第二,加快建立健全系统性的海洋碳汇标准体系。加大对海洋碳汇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实施海洋碳汇资源调查、核算、价值评估等相关标准体系的研究和制定。

第三,布局构建支持海洋碳汇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建立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气象等部门间联席会,制定与海洋碳汇发展规划及法律法规,综合把控政策的步骤和节奏。将海洋碳汇发展与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相衔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经济杠杆的调节功能。

第四,加快推进海洋碳汇纳入碳交易市场。2022年,CCER重启升温,应鼓励有条件的省份先行先试,开展海洋碳中和试点和示范应用,提高海洋碳汇价值的市场化程度。积极培育海洋碳汇交易中介机构,组建国家专项基金,制定有助于中介机构良性发展的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海洋碳汇建设,开展专业技术咨询、第三方核查、居间购买等服务,推动海洋碳汇交易项目流程。

第五,深化国际合作。加强与有关国家、国际组织的政策技术交流,推广我国在海洋碳汇方面的理念、标准、技术和实践方法,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全国政协常委、福建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福建省委主委洪捷序在两会期间提到,中国要想在国际海洋碳汇研究日新月异、建立全球海洋碳汇秩序呼之欲出的大环境下抓住发展机遇助推“双碳”目标实现,我国至少应该抢占四个“制高点”。

一是抢占海洋碳汇科技创新制高点。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整合国内领先的研究力量,建设海洋碳汇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碳汇大科学装置等;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取得更多原创性成果,引领“蓝碳”科技创新发展。

二是抢占蓝碳国际标准制高点。在出台我国《海洋碳汇经济价值核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适合我国国情,同时被国际认可的海洋碳汇相关标准,填补海洋碳汇标准国际空白。

三是抢占蓝碳国际舆论制高点。创建常设我国的“海洋碳汇国际论坛”,打造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蓝碳对话、交流、合作平台,展示中国低碳减排负责任大国形象,开展国际蓝碳项目合作。

四是抢占蓝碳交易产业制高点。建立中国(国际)海洋碳汇交易市场,调动政府、业界、民众积极参与,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交易规则的海洋碳汇交易模式,为大规模交易积累经验,提供成熟模式。

3月16日,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大溪乡神岭150 兆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站,30多万块单晶硅光伏板在夕阳下闪闪发光,发送出源源不绝的清洁能源。 来源:新华社

加强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三棵树董事长兼总裁洪杰表示,完善建立“双碳”相关制度标准,是推动达成“双碳”目标最为首要的基础。需要有衡量的準绳,让降碳目标更加量化具体。在规范性下逐步落实,避免一刀切、运动式降碳带来的风险以及清洁能源项目的无序发展。

早在2021年发布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进展报告》中指出,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作。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大需求相比,标准体系离全面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尚有差距,主要体现在标准体系不完善,存在缺失。可再生能源现有标准不能满足推进可再生能源替代的需求;标准统筹协调不足,标准与政策衔接不紧密,标准实施效果欠佳;部分标准与国际标准不接轨,急需加大转换力度。因此,需要重点开展几项工作,如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标准的统筹机制、加快制定急需技术标准,包括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和能效标准,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构建起完善的标准实施和监管体系;实现标准数字化技术创新等。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近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总体组已在北京成立,加强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标准化技术组织、研究机构、行业协会、重点企业等各相关方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双碳”标准建立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洪杰建议,企业大力发展绿色研发的同时,要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绿色创新、绿色生产,共同构建“双碳”标准,让全产业链绿起来。以实际行动为国家“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舒印彪认为,加强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建设,不仅有助于促进我国低碳技术及相关产业创新发展,推动形成科学高效的碳排放社会治理体系,也是提升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gzslib202204021817

对此,他建议:一是加快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国家有关部门牵头开展碳排放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尽快补齐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披露、认证和标识等关键环节的短板,完善核算标准与核查机制,建立低碳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标准和标识制度。

二是积极参与相关领域国际标准制修订,制订更多由我国主导的碳排放国际标准。

三是打造碳排放标准国际认证龙头企业。加强与国际知名标准及认证机构合作,打造国内碳排放标准国际认证企业品牌,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碳排放标准制订和认证检测服务中介机构。

胡成中在两会中提议,为避免出现“一刀切、运动式”降碳带来的社会不稳定、系统性风险以及清洁能源项目的无序发展,“双碳”改革须在具有强制性、规范性、可操作性的法律制度的指引下稳妥推进。

创新绿色金融业务服务

服务降碳,央行一直在行动,金融一直在行动。过去,央行形成了绿色金融体系,通过绿色债券、绿色信贷向风电、光电等新能源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促进了这些行业的大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金鹏辉表示,现在央行正在构建新的转型金融体系,将会对包括煤炭在内的传统化石能源低碳转型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不仅是金融政策,目前央行正在形成一种新的金融支持降碳的体系。金鹏辉表示,一方面是促进风电、光电等新能源的大力发展。另外一方面是对传统的化石能源降碳改造提供资金支持。

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原银行董事长徐诺金看来,商业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的支柱,需要创新具有可持续性的绿色金融商业模式。但对商业银行而言,目前绿色金融项目的痛点问题是回报率低、回报期长、潜在风险因素多、投资规模大,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经济价值难以计量。

因此,徐诺金认为,商业银行需要创新绿色金融业务模式,突破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短期化和规模化发展范式,创新长周期贷款产品,制定与绿色金融项目期限和利率相匹配的信贷方案,满足绿色金融项目的迫切需求。同时,要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不走“吃息差”的老路。商业银行要深入分析绿色发展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融资服务需求,综合运用信贷和非信贷两种融资模式,实现绿色信贷产品做优做强,将绿色债券做出特色,对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作出创新,提供综合化金融产品和服务。

打通“點绿成金”转化通道

全国政协委员、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香港X科技创业平台和创科香港基金会主席沈南鹏在发言时表示,坚持全国一盘棋推动区域共富、系统推进东西部协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双碳”目标可释放出巨大的低碳发展潜能,为区域间互补融合提供新的共享引擎。

沈南鹏说,为更好发挥碳中和作用,减少东西部差距,我们需重点算好“三本账”:一是算好“西能东输”的经济账,把西部地区的清洁能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二是算好“产业转移”的效益账,不让西部在“存量减碳、增量避碳”的产业发展中掉队。三是算好“固碳增汇”的生态账,打通西部“点绿成金”的转化通道。

为此,沈南鹏建议:一是加大跨区可再生能源配置建设,落实东中西部地方政府合理承担相应清洁电力发展责任。在国家层面,进一步加大西电东送通道建设,保障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远距离输送。在地区层面,一方面稳步提升东部可再生能源消纳占比,形成西部稳定输电、东部稳定消纳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发挥东部技术资金优势,支持西部重点发展特高压输电和储能技术,提升电网灵活性和调峰能力。

二是以单位GDP碳排放考核带动换道领跑,让清洁能源产业在西部就近壮大。西部要逐步摆脱对化石能源依赖,产业规划中既要免短痛更要避长痛,警惕能源禀赋可能带来的产业锁定,把单位GDP碳排放作为产业承接的新标尺,让风光电等产业就近布局,带动当地摊薄工业碳强度和扩大就业税收。此外,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在中西部共建零碳产业园,吸引东部优秀制造企业入驻,把零碳产业园绿色用电的碳排放和成本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和区域的经济优势。

三是做实碳贡献的量化和补偿。扩大西部地区风光电发展的土地供给,让西部减碳贮碳固碳地区得到更多实惠。荒漠减碳、生态固碳,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过去由于价值核算分摊的困难,西部大都存在生态补偿不足问题。建议引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标准,摸清生态碳汇家底,让西部的碳贡献可度量、可核算,形成合理生态补偿机制,用市场化手段做到添绿又生金,按“谁保护、谁受偿”原则,将西部生态碳汇项目优先纳入全国碳市场,从固碳和增汇潜力中得到更多实惠。

坚持绿色低碳技术先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保障群众正常生活,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降碳是一场持久战,不能操之过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认为,碳达峰碳中和涉及面广、影响深刻,长期来看,不仅牵涉能源结构的变革,还涉及工业结构变革,因此应坚持技术先行,以科技创新为基础,安排相关领域重点攻关,积极促进科研成果在行业中的应用。

刘中民表示:“目前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已有很好进展。例如,在清洁能源的使用方面,如用氢和二氧化碳反应制成甲醇已经完成中试,光伏发电产生氢、规模化电解水制氢正快速推进;在储能平台的建设方面,多种储能技术如全钒液流电池已建设百兆瓦装置、钠流储能电池正进入应用阶段等。”

刘中民认为,绿色低碳技术在很多行业有迫切需求,煤化工、发电、钢铁行业等可能最先获得推广。“这些技术最终将运用于企业,企业的积极性也十分高,目前一些企业已经参与进来。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以及碳交易市场的启动,企业的生产成本将逐渐降低。”

此外,刘中民建议,应选择典型区域优先进行“双碳”综合示范,因地制宜地制定技术路线、产业结构,循序渐进。“在一些有资源和产业特色的典型区域优先做起来,验证一批多能融合技术并开展集成示范,为同类型区域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方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大唐党组书记、董事长邹磊认为我国目前在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进程中,还面临着关键技术亟待攻克、投资需求大幅增加与投资能力不足存在矛盾等制约因素。

为此,邹磊建议,要加大能源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力度,梳理能源绿色低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并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发挥“政产学研金用”合力,开展重点能源绿色低碳技术攻关突破;发挥大型国有能源企业在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中的优势和作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开展能源绿色低碳新技术和煤电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研发创新、示范应用,推进煤炭与新能源优化组合,引领构建绿色制造、绿色生产、绿色服务产业体系:创新融资方式,聚合国有资本、社会资本优势,加强科技产业及财税、金融等政策协同,支持国有企业加大能源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产业投资力度,同时加快发展绿色金融,更好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能源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及其关联产业发展。

2022年3月9日,航拍镜头下的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界埠镇林光互补光伏项目。 来源:新华社

编辑:陈希琳 实习生 李丹阳

猜你喜欢
碳达峰双碳海洋
碳中和·碳达峰
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2030碳达峰与2060碳中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应当采用何种立法思路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