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雅文
内容摘要: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写促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锻炼思维,内化语言知识,增强语感,提高对古诗词的兴趣、感受力和鉴赏能力。本文以春日写诗为例,从整体设计、批改举隅、成效反思方面予以阐述,以就正于方家。
关键词:以写促读 古体诗写作 中学语文 意义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古诗词在语文课程中的价值和意义更为凸显。当下古诗词教学多以阅读教学为主,领学生欣赏分析,这属于一种“输入式”学习方式。要让学习者成功地习得语言,单纯依赖输入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推动学习者进行一定量的输出训练。①高中学生对古诗词语言、思想、情感以及艺术魅力的感悟不能仅停留在阅读输入的层面,还需要在写作实践中去转化输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语文课程应鼓励学生进行“文学性表达”,让学生在“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这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思路,能否在已有的高中古诗词阅读教学基础上,开展古诗词写作,实现“以读激写,以写促读,读写交互”,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古诗词写作是一种“体验式”学习,可以促使学生为明确的学习需求而深度学习,学生在写作这种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能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锻炼思维,内化语言知识,增强语感,提高对古诗词的感受力,同时,还能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增加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此外,学生的写作作品样态丰富,可以用来诊断学习效果,进一步转化为生动的教学资源。
一.整体设计
1.基于真实情境的设计背景
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三》第三单元是唐诗单元,该单元中选编了杜甫的三首律诗,其中的《秋兴八首》(其一)和《登高》都是杜甫寄寓夔州时于秋天而作,学生在学习这两首诗篇时,能感受到杜甫眼中多样的秋景,露白楓丹、气息萧森,亦或是空旷猿啼、木落江流,亦能体会杜甫触景生情的种种心绪。根据教科书的编排,一般是在春季学期学习必修三这一册,“气之动物,物之感人”,笔者不禁畅想:学罢杜甫的秋日感兴的诗作后,可否让学生也学习老杜的艺术手法,于大好春日里,游目春景、抒怀遣志,形成诗作呢?
正好笔者所执教的学校有处幽静的小花园,春来日暖,绿树成荫,繁花竞相开放,课余时间园中散步,竟足以遍赏春光。经过和同学们商议,就以《二八春日小园》为题(学校全名为兰州市第二十八中学,学生平日称自己为二八学子),邀请同学们一起创作诗篇。
2.语言实践取向的设计目的
让学生进行该创作的目的不在于写出格律工整的标准律诗,而在于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书写自我的习惯,在有限的字数中凝练玩味语言,用古体诗的思维传情达意,在创作中感受挑战与乐趣。因此设置了如下的具体要求:
以《二八春日小园》为题,写一首八句诗,类似律诗,七言或五言,描绘所见,抒发所感。量力而行,达到自己能完成的最佳程度。
基础级:可不押韵,颔颈两联基本对仗,使用意象,有情感表达。
进阶级:押韵,颔、颈两联对仗工整,意象独特鲜明,有意趣。
其中,对要求中的三点考虑做出相应解释。一,体裁方面,学生创作的八句诗可以仿照律诗的四联去构架内容,即中间两联对仗,但由于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因此学生创作的八句诗不能称为律诗,因此用“类似律诗”来表述;二,押韵与对仗,由于学生的词汇掌握较少,又是初写,容易因为强行押韵而影响字词的准确选择,故对押韵不做硬性要求,对仗方面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在对联学习中也有帮助,故提出“基本对仗”和“对仗工整”的要求;三,意象方面,意象是作者情感的具象化表达,亦是意境的构成单位,杜甫的两首秋诗在意象选取和搭配上作出了很好的范例,学生也可以举一反三,用心观察、细致体会,精心选取独特的春天意象,尝试营造浑融统一的意境,表达个性化的情感。
3.“读—写—改”一体的实施流程
在实施中,主要流程为阅读鉴赏、尝试写作和反复修改,让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鉴赏方法的基础上,将读者身份转变为作者身份,在古诗创作中理解古诗阅读,在反复修改中体会鉴赏的意义。
首先采用对比法讲授《秋兴八首》(其一)与《登高》。这两首诗均为杜甫夔时期的作品,都是因秋感兴,抒发悲情,在结构具有共性,都是前两联写秋景,后两联抒情,但两首诗在写景时,意象的选取、秋景的色彩、意境的营造等又有不同,在抒情时,悲愁的侧重点又有差异。因此两首诗宜放在一起对比教学,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制定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律诗的基础知识,能鉴赏出两首诗在描绘秋景方面的异同,能读出杜甫两首诗表达情感的异同。
学生学习完杜甫的两首秋诗后,会对情与景的关系、意象的选取、律诗的结构特点等问题有初步认知,然后去小花园观察、感受,阅读其他诗人有关春天的诗作,进行写作。教师对学生的作品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学生再观察、感受、阅读并进行修改,如此循环多轮,最终形成定稿。教师将学生的作品发表在学校公众号平台。
二.实例举隅
学生在写作中会呈现出各式各样的问题,需要在与教师的多次交流中,反复斟酌,逐渐改进问题,走向诗歌的审美。对于学生的作品,教师首应对作品初步诊断,对其优点和问题了然于胸,其次,需要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状态、文学素养和性格特点,给出评语,评语以鼓励性为主,同时切中主要问题,点明改进思路,引导学生一步步修改。下面以一位同学的作品修改过程为例。
【初版】
冬去春复来,园中绿又生。
迎春花蕾艳,梧桐落英灿。
海棠树上翠,樱桃枝头粉。
问君春何在,一股暗香来。
习作诊断:本诗的结构是中间两联写景,句式呆板,写景的语句对花卉和颜色的堆砌,俗,套路化,缺乏仔细的观察,选取景物单一,均是从颜色来看,颜色搭配俗艳,首联的“起”比较好,尾联比较自然,自问自答,且意境高雅。
教师评语:这首诗的尾联很美,化用了“为有暗香来”,但是如果追问逻辑,就有点问题,既然前面都看到了这么多春景,为什么还问春何在呢?这个需要解决。第二个建议:中间两联对仗,但句式有些单一,每句都是“二二一”的结构,而且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都是颜色形容词,修改下,让诗句更灵动些。再去观察一下小园,看看有没有其他可写的景?
【二版】
细雨送冬去,海棠迎春来。
浅草破园土,庭树发春芽。
梧桐花满树,迎春苞满枝。
风走携春意,人过有余香。
习作诊断:相比于初版,第二版有了较大的调整。首联化用了毛泽东《卜算子》“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中间两联仍然写景,不过进步显著。颔联的“浅草”“春芽”观察细微,一个俯视,一个仰视,细小的变化蕴含着植物的力量,展现出春的生机。颔联保留了梧桐和迎春,色彩较为统一,一个花,一个苞,有区别,但是有点呆板,“满”字用重。尾联很妙,风的拟人化,以及人的入景,都为这首小诗增添了趣味。
教师评语:进步很大,颔联写得特别好,观察得很细致,写出了春的生机勃发。首联和尾联的调整很雅致妥帖。颈联的“花满树”和“苞满枝”有些重复,可以做一下调整。
【三版】
细雨送冬去,海棠迎春来。
浅草破园土,庭树发春芽。
梧桐花满树,簌簌化春泥。
风走携春意,人过有余香。
习作诊断:相比于第二版,第三版主要对颈联作了调整,有一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转”得很到位,由春的生机到春的短暂,同时也与尾联相呼应,且“簌簌”这一叠词用得很生动,写出了花瓣凋零散落之感,颇有杜诗落木的“萧萧”的意味,也可谓活学活用了,不过颈联的小问题在于没有对仗。
教师评语:颈联的修改很让我惊喜,“簌簌”,化用了“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在这里很恰切,能不能为颈联的上句也想一个叠词呢,注意颈联需要对仗。
【终版】
细雨送冬去,海棠迎春来。
浅草破园土,庭树发春芽。
楚楚生丛花,簌簌化春泥。
风走携春意,人过有余香。
习作诊断:整体来看,这首诗呈现出一种清新的格调,寄托了对自然地观察和对生命的体悟,意脉连贯。春来,草木生发,春去,花落成泥,余香袅袅,春光的美好与短暂凝结在这首小诗中,是一篇佳作。
教师评语:“楚楚”二字用得妙,写出了花的娇弱动人,楚楚之花尚且化作春泥,更让人心生感慨。整首诗很棒了!
在与学生交流修改过程中,会发现不对仗等问题往往在老师指出后,在学生修改好的下一稿中仍然会出现,说明学生在这些问题的理解上不够透彻,也难以有全局自审思维,教师需要具备耐心。修改过程中问题会不断聚焦,由最初大的构架,聚焦到某一联、某一句、某几个字的修改。教师需要会让学生看看其他诗人是如何写春的,不局限于律诗,还应看看绝句,格律自由的古体诗。
三.成效与反思
1.学生的反馈
在这次的古体诗写作中,笔者和学生有了很多的交流,也了解到他们在写作中的很多真实想法。同学们总体对自己的终稿表示很满意,认为从初稿到终稿,自己的作品有了很大的改进,并表示之后还想参与类似的创作。同学们还有不少真实而值得深究的想法,有同学说,“七言诗比五言诗好写,五言诗表达的意思太少了”,根据学生的习作来看,全班42人,只有5名同学写了五言诗,其他同学都写了七言诗。五言凝练,七言流转,对于初学的同学们来说,七言诗更适合他们发挥,真实的写作实践也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字数不同对表情达意的影响,如果能结合诗作和相关文献更进一步研究梳理,便从直觉走向了理性。也有学生说,“怎么样凑够四联呢?”不少同学发现自己写完四句后便无话可说,在教师引导他们再次阅读杜诗的结构时和内容时,他们才恍然大悟,觉得是自己写得太“粗枝大叶”,且缺少章法。有同学说,“原来古诗这么难写,忽然觉得杜甫很厉害”,在学生进行创作之前,不少同学并不认为作诗有难度,甚至认为古代的著名诗人也不过尔尔,在经历了自己创作后,才由衷地对经典作品和重要诗人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感。
2.学生诗作的共性
纵观学生的创作修改过程,会发现呈现出不少共性。一,学生的尾联写得普遍较好,或抒情,或议论,有对春日的赞美,也有对春光短暂的感慨惋惜,语句自然,读来上口,颇有意趣。二,有1/5学生在作品中暴露出对“中间两联对仗”的不理解,这些同学在阅读他人作品时能辨别出颔联、颈联的上下两句如何对仗,但在自己写作时,却会误以为是颔联的上句与颈联的上句的对仗,颔联的下句与颈联的下句对仗,虽然律诗中也会有“扇面对”的对仗方式,但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这种现象显然不是使用了扇面对,而是对基本对仗要求的知识模糊,这也再次提醒我们“知道”与“使用”之间存在差距。三,学生最初的写景的句子较为呆板,大而化之,平平无奇,缺少对景的细致观察和精心构画。四,学生会在句式和意象方面化用学过的诗句,如有同学写“两个虫儿鸣碧柏,一行蚂蚁上翠槐”,是对杜甫的《绝句》的仿写,还有学生写“绿瘦红肥再难遇”,化用了“应是绿肥红瘦”,可见平时的古诗词积累对于学生写作具有重要的影响。五,学生在诗脉的“起承转合”方面存在困难,逻辑有些混融,情与景的关系是割裂的,以后都可以将这些纳入为教学重点。
3.实施建议与讨论
关于如何开展古诗词写作,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有几个建议。一,教师要留心生活情境,发现写作的契机,为学生增加创作机会,如2021年4月我国北方地区遭遇沙尘暴,笔者所在的兰州也不例外,但令人称奇的是,两天后,人工降雨为兰州带来了一场春天的大雪,于是笔者给学生布置了题为《记金城沙尘暴后忽降大雪》的绝句写作任务,同学们既觉得新奇,又觉得有的可写。二,学生的作品需要经过多次修改,每个学生都会有个性化的特点,老师需要加强个性化指导,放大优点,保留学生作品的特色,同时也有指明问题,帮助学生对作品加以修改完善,更上一个台阶。三,借助网络平台,搭建生生共学、激发灵感的平台,如釘钉平台上,教师对学生作业批改的评语可以设置为全班可见,同学们可以通过老师对其他学生的评价,对自己的作品有更多的思考。四,对学生的最终成果予以重视,形成正向反馈,如将学生的作品在全班进行展示,或是发表在学校公众号或者相关报刊上面,激励学生不断创作。五,可以将学生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转化为教学资源,如加强学生对诗歌中情与景关系的解读和写作、对诗歌体式的相关知识再做讲解等等。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J].外语界,2008,(2):2-9.
注 释
①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J].外语界,2008,(2):2-9.
附春日写诗的部分学生作品:
(一)
刻意寻春不必远,重游惊觉万物苏。
暖日浮光翠影叠,新燕雏莺复声啼。
缕缕青丝将欲起,绵绵东风懒不舞。
眉间几愁尽舒缓,人与春色谁更奇?
(二)
两个虫儿鸣碧柏,一行蚂蚁上翠槐。
林静可引鸟暂栖,园小能将春送来。
细叶已被春风裁,嫩芽便催新花开。
枕典席文青云志,韋编三绝龙门开。
(三)
闲来无事游小园,园中满是春光现。
乱枝丁香披素艳,满园柳絮扬霜雪。
朵朵桃花若残脂,簇簇杏花似红琼。
春光一刻何其短,须得珍惜眼前景。
(四)
细雨送冬去,海棠迎春来。
浅草破园土,庭树发春芽。
楚楚生丛花,簌簌化春泥。
风走携春意,人过有余香。
(五)
冬雪化春泥,春日翩然至。
朝阳洒青木,晨露觅碧苗。
绿苔沾细雨,新芽傍枯槐。
终待花苞绽,亭亭生暗香。
(六)
青石小径通幽处,满园春色关不住。
枯藤细枝着绿衣,比翼新燕争高低。
万般苍翠风中傲,一抹胭红树头俏。
知音挚友荫下闹,始知笑语何处来。
(七)
出来教室风暖人,进入小园花满层。
牡丹桃李争斗艳,玉兰小樱笑开颜。
深林朗朗读书声,洋房攘攘少年郎。
重返校园本忧愁,喜见小园展眉头。
(八)
团团红樱簇小枝,点点迎春黄树梢。
淡淡粉桃俘人心,沉沉紫丁立幽境。
赏景本已起喜意,睹物却又升愁情。
含苞春色渐凋零,绿瘦红肥再难遇。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二十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