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四个维度

2022-04-02 12:53周明星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

摘 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国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构成,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其科学指南,人类文明史上的生态智慧为其提供有益借鉴,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反思是其形成的现实基础,体现出历史观、自然观、发展观、民生观、法治观、共赢观哲学智慧的有机统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抓住思维优化的重点,注重创新的动力契机,协调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明确科学发展的底色标尺,开放拓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视野,追求民生福祉之价值旨归,以新发展理念指导与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

DOI:10.15938/j.cnki.iper.2022.01.005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2)01-0026-0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与体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却付出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中国生态发展恶性积累等沉重代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动我国生态文明的内容创新与发展,稳步打造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常态,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多次从不同方面阐述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渊源、丰富的本质内涵。这一实现中国梦的生态蓝图是我国复兴新思路、发展新战略、关键新抉择、时代新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时代体现,是新时代我国进行美丽中国建设、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指南。基于此,对其理论渊源、内涵本质、思维优化、推进路径进行分析、探讨、研究、透视意义重大。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绝对不是历史的偶然,而人类生态智慧、生态文明建设历史与我国生态建设现实的有机统一,理论渊源极为深刻。

1.科学指南: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确立了从实践出发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理解二者分化对立与和谐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与科学指南。一方面,人是自然演进的产物与自然界的重要构成要素,“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人首先依赖于自然。”[1]同时,人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自在自然发展为“人化自然”,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人类要如实地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界的一员,必需尊重和善待自然,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认识和改造自然,否则人类“战胜”自然之时势必付出对应的代价。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开拓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时代产物。

2.有益借鉴:人类文明史上的生态智慧

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多年的传承、发展、演化、创新、推进,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智慧结晶。具有代表性的如“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尊重生命、兼爱万物的生态伦理观,中庸之道的生态实践观,万物一体、道法自然的生态自然观等,体现出质朴睿智的自然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指导。世界多元文明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提供有益借鉴,如古希腊强调以人为中心、主客二元分离的原始朴素自然观等皆注重生态的平衡、协调、和谐发展。其后产生的生态中心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各种生态文明理论思想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3.现实基础: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反思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发展中现实要求与生态文明实践的迫切需要:一方面,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改革为契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长期唯GDP型的增长,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重视相对不足,破坏了自然的平衡,导致资源消耗与自然承载能力矛盾重重的局面,污染物排放超过环境容量,致使我国部分地区陷入人类生存受到威胁的困境。另一方面,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对发展模式的选择。目前,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凸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种种矛盾与问题,如果不能改变现有发展模式势必导致能源危机、资源危机与生态危机的出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本质透视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具有丰富内容的系统体系,对其包含的多维发展观进行宏观掌握、全面梳理、总结归纳,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能够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本价值遵循。

其一,历史观——生态兴衰决定文明兴衰。生态文明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习近平从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二者相互促进的、彼此制约的辩证关系出发,透视出生态文明是决定我国发展进程的重要内容。习近平用中外历史案例对生态文明的历史作用加以阐述,佐证生态文明建设决定发展的兴衰,并强调“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与使命,描绘出包含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的顶层设计蓝图,把“绿色”發展理念归为“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构成要素。

其二,自然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习近平多次强调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生命共同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处理这一生命共同体内部关系的唯一正确路径。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实践要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坚持合理、科学、有效的方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新格局的有序发展、科学推进。

其三,发展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把环境的破坏与生态的污染看成是经济发展的必须条件,致使生态不断退化、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以至于当下地球之上满目疮痍。马克思把自然环境视为生产力的范畴。习近平将这一思想创造性地发展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效统筹,强调在社会发展中实现二者兼顾,并注重实现二者关系的良好处理。“两山”论为处理好二者关系提供基本遵循,更是对绿色发展观的最好诠释。gzslib202204021304

其四,民生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面对我国目前生态环境问题严峻形势,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功能、地位与价值。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重要会议、文件、论坛、考察报告等多个场域皆做出与生态文明建设有关的论述,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注重生态文明的民生关怀,体现出党和国家在环境层面充分注重人民主体幸福感的提升与环境福祉的增进。

其五,法治观——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习近平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明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充分强调制度与法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通过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制保障来引导、规范、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践,以“红线划定”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其六,共贏观——全球共建。生态污染、环境破坏等生态文明发展困境是全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强调“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充分体现其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视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类实践,是中国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发出的中国声音、创造的“中国生态模式”,是为人类共有美好家园做出的中国贡献,以积极行动扮演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角色,不断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中国贡献。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内容丰富的体系,体现出历史观、自然观、发展观、民生观、法治观、共赢观、行动观等的哲学智慧的有机统一,并处于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中的生态建设思想体系,随着生态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拓展,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指导与引领。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维优化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抓住关键,实现重点突破,以期通过思维优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实践提供系统思想引导。

1.努力拓展思想认知

思想认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实践的先导与灵魂。马克思主义思想明确地指出思想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生态文明建设中绿色理念的形成与效能的发挥,对生态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加速与驱动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需有效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等工具推进绿色思想理念的宣传教育,充实生态文明建设知识,拓宽生态文明建设视野,增进广大人民群众对绿色思想的理解、认知、认同,促进全民树立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意识。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敬畏自然,增强感恩自然的情怀,以环保思想的提高,促进公民环保自觉性的增强,推动公民良好生态行为习惯的积极转化。

2.注重实践方法的优化

正确有效的方法是实践发展推进的关键与重点。中国生态文明的深化开展要始终坚持作为中流砥柱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明确并始终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以和谐的理念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生态建设中的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动态发展平衡,以科技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动力,坚持理论与制度相结合,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开放的姿态积极融入全球绿色命运共同体的打造过程之中,以全球化的和谐理念促进生态文明的实践,科学探寻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红线,划定、完善制度保障,坚持以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为可持续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与可靠保障。

3.推进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实现是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的最佳状态。全民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既要掌握丰富的知识,不断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创造有利的前提条件,也要用生态理论指导具体实践活动的开展,增进生态文明践行主体的认知认同。生态文明建设贵在知行合一的实现,通过有效途径进行宣传教育,在宣传教育中找准大多数生态文明建设主体与生态具体践行内容的契合点。积极弘扬社会主义绿色价值观,借助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典型与榜样的示范与引领,促进社会绿色能量的传播,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全民的生态自觉,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责任自律。以生态理论激励全民以身作则,积极参与,自觉做好生态文明实践的小事与细节,注重脚踏实地,真抓实干。

4.实现系统综合提升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不同角度、多个维度、各个环节、多样因素、多个层次进行考量,系统化推进,要求在多种矛盾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与结合点,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其它各项发展的共赢,赢得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效益。新的历史逻辑条件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通过“它山之石”来攻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玉”,积极借鉴它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要依据我国国情进行反思,开展合我国国情、合我国发展规律的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内外结合,系统推进,开创“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局面。

四、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推进

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多个维度凝神聚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化发展,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践的内生力与源动力。

1.注重以创新为动力契机

创新是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动力。通过稳执技术创新的“牛鼻子”,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形式、管理、技术等方面进行广泛的创新,以创新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化,是破解我国发展瓶颈的关键。

一是转变思想价值观念。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是人民群众进行生态文明实践的道德动力源泉。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借助新闻传播、社会宣传、开展各种教育培训等方式,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科学合理的生态价值观,凝聚与整合多样化生态文明建设之力。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绿色的价值观念,鼓励他们对习俗形态进行创新,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带动全社会民众生态意识的提高与价值观念的转变。通过具体教育实践活动唤醒社会公众的生态忧患意识,实现人民大众社会生态责任与参与意识的科学转向,汇集生态文明建设气势磅礴之力。gzslib202204021304

二是推动生态型技术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目标设计的愿景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美好的政治愿景和建设构想,如果缺乏周密的技术支撑,就会缺乏与之相对的具有可行性的绿色实践,生态文明建设就变成了“空中楼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落到实处,注重真抓实干。生态文明建设要从“能源革命”入手,发挥科技在生态环境修复与改善的积极效应,增强对相关领域的支持与投入,启动技术引擎,是实现生态良好治理的保障。引导科研机构积极开展生态修复与生态监测技术等应用技术的研究,推动相关科学领域的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保障。此外,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由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转变,以技术的创新促进绿色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三是推动绿色制度的优化完善。制定完善的保障制度,可以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保障。强化制度建设,能构建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激励约束机制[3]。将法律红线作为生态文明不可逾越的雷池,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科学合理的法律建设进程,完善生态环境“红线”的立、改、废程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的完善,加强法律监督体系的构建,重点解决环境法律落实。开展区域联合交叉执法,严肃认真依法解决与处理群众关心的生态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 。各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实现由GDP挂帅、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到整体把握全盘、兼顾各方、协同推进,不断地探索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立环境考评机制、行政管理体制等,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互动局面的形成与发展[4]。还需构建完善的财税、信贷、投资、价格等政策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政企合作的法律与监管制度[5],不断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支持与保障。

2.协调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与表征之一,是对失衡或失调发展的有效矫正,由此,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注重整体性,坚持多维关照的协调发展”[6]。

一是坚持“硬实力”与“软实力”发展的协调。生态文明建设要平衡“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关系,力争实现“硬实力”与“软实力”这“两只手”的协调统筹发展。良好的经济基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保障,而绿色精神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指导。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需在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底蕴,不断提高绿色的精神文明水平,推动生态文明物质与精神发展的协调、平衡,在生态明建设方面真正做到“软实力”与“硬实力”发展齐抓共管、真抓实干。

二是促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美丽中国由美丽城市与美丽乡村共同构成,美丽中国视域下城乡发展须协调有序、相互促进、互为补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的美丽中国建设,必须采取美丽乡村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统筹城乡绿色发展,实现城乡有机平衡。不断提高城市与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创造绿色居住条件,以绿色生活环境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状况,从而提升我国全体居民的绿色幸福指数,以生态的改善促进全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为全民发展创造绿色福祉。

三是推进区域绿色发展的优化。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工程,要从全面整体的角度开展,更需破除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瓶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要不断地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实现不同地区的协调发展,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开展,要根据具体地区的现实条件,制定对应的措施,并在动态监控中不断地优化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结合特定区域的具体情况,又要心系全局,兼顾不同地区生态建设的发展,形成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带,不断优化提升区域绿色发展的战略,切实提高区域绿色建设的实效性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活力、动力。

3.明确科学发展的底色标尺

绿色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底色,也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是否科学合理的衡量标准。维护好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底色,要在绿色经济、生活等多方面下功夫,为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添加绿色的科学底色。

一是制定资源节约化战略。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自然资源需求量大,而自然资源供给相对短缺的矛盾,由此,实现资源利用由粗放型到节约型的利用模式便提上议程,制定科学合理的“开源”与“节流”方式方法势在必行。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自然资源在产业之间、产品之间、区域之间的配置达到最优化;需提高自然资源生产率,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与资源的配置效率;要调整资源的投入结构,设立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总量,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征税,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给以补贴,将资源节约化程度视为我国科学发展的衡量标准之一。

二是实现产业绿色优化升级。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的产业绿色优化升级,需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以绿色可再生能源资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服务,提升各种产业节能环保化水平。注重循环经济的发展,推动生产方式的转换,通过多种方法手段推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种产业绿色升级。更加注重节能减排系统建设,推进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吸纳优质生态建设资本等,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本、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合理优化配置,切实实现我国经济绿色、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三是构建全民绿色生活的范式。新时代人民群众绿色生活范式的构建需要从多方面来开展,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充分发掘促进全民绿色生活范式形成的积极因素,如可通过发挥社会名人效应,运用新闻传播媒介,选择社会典型绿色名人,以他们自身高尚的生态文明品质与生态践行事迹影响全民生态行为的养成,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绿色生活范式的形成与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中也要以身作则,深入学习生态文明的理论知识,以良好的生态价值觀为指导,防微杜渐,从小事做起,做到大小全抓、“知行合一”,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人民大众绿色社会生活风范的形成与发展。

4.开放拓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视野gzslib202204021304

生态建设的具体实践要求我国既要从生态国情和制度国情出发,也要以全球视野,拓展生态文明建设空间,汲取发达国家在环境治理中的丰富经验,积极促进人类绿色命运共同体的发展,通过多种手段解决国内外生态文明空间联动问题。

一是积极借鉴国外经验。新时代我国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应拓展视界,通过对国外生态文明建设有益经验的借鉴,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经验指导。但完全的照搬照抄外国模式,显然不能解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问题。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在遵循国情、国力的基础上,以批判性的眼光借鉴与吸收国外优秀经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有益因素的借鉴与吸收,积极借鉴外国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模式,以及治理体制、政策机制及科学化的决策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建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社会风尚的形成,积极引导国内外多元主体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二是增进国家及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责任,而是人类所需要共同面对的世界性重大课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生态问题也在不同国家与地区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程度呈现,并随着具体经济活动实践不断地发展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就需要在这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中开展。在对外交流合作中,我国需要提高对经济活动的管制能力,协调与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矛盾与问题,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有利条件。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治理需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国际经济技术与管理方式的交流与合作,激发国内生态治理能力,防止由生态失调而诱发的“多米诺”式恶果,坚持各国强化治理与全球治理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方针,积极参与生态文明的国际制度建设与共同责任分担。

三是打造全球绿色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是世界人民的不二选择,生态文明建设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目标,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构成。中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世界人民许下了一个新的承诺。在生态发展新常态的条件下,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必须坚持全球视野,积极融入到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积极献智献策,携手共建,积极探索国际生态保护协作机制,不同国家地区之间要以平等的地位积极参与到生态保护与生态治理进程中,为打造全球绿色命运共同体出谋划策,形成强大合力,为全球绿色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努力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5.追求民生福祉之价值旨归

生态文明建设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落脚点与出发点,以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为根本价值旨归。人民群众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民智、民力的发挥。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人民群众利益指向型的发展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生态文明建设需在尊重群众认识与改造历史规律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能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全民自觉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在生态维度上重建人的主体性。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在全人类抬手投足之间,尤其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好坏。由此,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要以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生态需要为考量,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绿色建设需求,同时要在生态文明共享共建过程中充分注重人民性,注重人民的价值取向,引导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绿色生态文明建设之中。

二是坚持建设为了人民的生态文明方向。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成果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发展需要,实现人民群众建设成果、良好生态福祉的共享。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绿色是人们对自身发展条件的要求与希冀,也是人民共享福祉的重要内容构成,按照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来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此外,生态文明建设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需要来开展,尽可能满足不同群体多样化的需求。如果放弃为了人民的生态文明建设原则,生态文明就会成为自然野蛮性的复辟和对人民群众创造文明的颠覆。

三是坚持人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共享发展的价值旨归就是尽可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福祉,激发全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共同分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7]。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与健康素质的提升,以人民群众的“生态需要”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考量,将“惠及全体”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原则,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成物”的同时“成己”,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反之,作为共享生态福祉的人民群众主体又会通過自己的生态行为,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引擎,加速与驱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3.

[2] 习近平.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强调 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 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N].人民日报,2013-4-11(1).

[3] 周生贤.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J].求是,2013(17):17-19.

[4] 张春华.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路径分析——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制度维度[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2):28-31.

[5] 樊阳程,邬亮,陈佳,徐保军.生态文明建设国际案例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69.

[6] 周明星,翟坤周.论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维度—要点追溯、价值诠释、方法策略、实践优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1-34.

[7] 周明星.“五大发展理念”视阈下文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6):126-130.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价值
以整体性视野挖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论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资本论》自然生产力观点的新发展
机理·思维·特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维审视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