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十万字散文有一种命运共同体意识

2022-04-02 11:13周纪鸿
博览群书 2022年3期
关键词:散文家散文诗散文

周纪鸿

“爱”是不能忘记的。爱是文学的主题,更是散文家心中永恒的话题。在中国现当代散文界,在众多散文家的笔下,“爱”是一直存在的、不可替代的主旨。冰心是现代散文女作家中,秉持“爱”心的杰出代表。她的大爱之心、博爱之情,百余年来,滋润着亿万几代老少读者的心灵。近日,我捧读了厦门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散文家陈慧瑛的散文集《有一种爱叫永远》。这部30万字的散文集,精选了陈慧瑛的47篇散文和34首散文诗。文字晶莹剔透,感情赤诚真挚,爱意缓缓流露,暖意融融会心,真的是叫人无论如何也不想放下手中这部厚厚的散文集。

在碎片化阅读、手机划屏当道的眼下,一部散文集能让读者达到如此地步,委实不易。女作家陈慧瑛系民族英雄陈化成将军嫡系五代孙女。她祖籍厦门,是1946年出生于新加坡的归国华侨。陈慧瑛1962年16岁考入厦门大学中文系,1967年毕业。曾连任五届厦门市作家协会主席、福建省文联委员、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四届厦门市人大常委、人大侨台外事委员会主任,并担任厦门市陈化成研究会会长、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和厦门大学兼职教授、厦大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英国剑桥、美国ABI名人传记中心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地方人大机关的工作,众多的社会兼职、学会职务并没有影响她的散文和散文诗的创作。她曾当过10年记者。在基层采访中,她仔细地追问,认真地思索,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激励她勤奋地写作。有300余篇作品入选大、中学教材和150余种文集。《梅花魂》《无名的星》等获国内外文学奖。凭借着一颗爱国华侨的赤子之心,为神州华胄捧出火红的青春真情毕现,为创作不惜东奔西走一路追求,归国华侨的爱国情怀在陈慧瑛的笔下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馨。

《有一种爱叫永远》全书分“乡缘”“乡魂”“乡愁”三部分,其中“乡缘”分量最重。陈慧瑛缅怀师长、忆说文友的散文,大多数写于20世纪80年代。阅读那个激情燃烧岁月里的文字,给人以情真意切、赤诚相见的感觉。特别是由于陈慧瑛具有爱国名将后裔、归国华侨、记者、一级作家等多重身份,她接触到的很多人物大都是蜚声海内外的名宿大咖,包括《社会主义好》的作曲、著名音乐家李焕之;著名指挥家陈佐湟;著名因明学家、书法家、诗人虞愚;著名画家张人希;著名漫画家、国画家叶浅予;著名版画家、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古元先生;一代名师——毕业于清华,留学于剑桥,执教于厦门大学的资深教授郑朝宗先生;授业恩师陈汝惠,即指挥家陈佐湟的父亲;台湾当代著名散文家、哈佛硕士、芝加哥大学博士、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许达然;著名作家、美籍华人陈若曦女士;旅美著名诗人;画家秦松先生;菲律宾华侨诗人、摄影家云鹤等,通过与名宿专家们的采访接触和当事人的言谈举止,着意探悉名宿大咖的性格特征与精神世界,这些人都有各自的思想光亮与性格异彩。郑朝宗先生的博学谦逊,古元的率直真诚,许达然的智慧与警觉,陈汝惠老师的坦然与宽容,陈佐湟的天才帅气等,都是形神毕肖,跃然纸上。陈慧瑛的散文写的是个人角度与这些名家的深层交往,如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师友相互信函的往来,看法意见的推心置腹的交流,运用的素材都是真材实料,细节的真实,大都带有“独家”采访和披露的性质,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陈惠瑛的散文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与文献意义。

陈慧瑛真情讲述了自己心底藏着的“梅花魂”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陈慧瑛虽然出生在异国他乡,但是受外祖父的影响,对祖国爱之深情。她的妈妈是外祖父的独生女,她又是母亲的独生女。外祖父是为抗日战争、为家乡作出突出贡献的爱国侨领和国学素养深厚的儒商。老人家能书善画,是星岛文坛颇负盛名的文化人。古玩墨宝不在话下——书房中一幅老干虬枝的墨梅,是老人真爱的宝物。新中国成立之初,陈慧瑛和母亲回到祖国的怀抱,外祖父因为年事已高,留在了新加坡。临行前,外祖父把心爱的墨梅国画传给陈慧瑛,交代她一定要保存好。母女上船前,外公又送给她一包雪白的细亚麻布,绣着血色梅花……一幅丹青,几朵血梅,既是外祖父给陈慧瑛的图腾般的宝物,更是寄寓着异国华侨华人的赤子之心!

岁月如梭,外祖父一直在经济上支持她。但是,在陈慧瑛上大三的时候,外祖父遗憾离世。星岛一别,竟成永诀。重洋万里,母女二人,悲恸欲绝。老人逝后次年初春,陈慧瑛在老家种下了两株梅树:一株蜡梅,一株红梅……用梅树寄托对老人的思念。而外祖父的墨梅,则成为陈慧瑛行走奋斗,陪伴她多年的“护身符”!无论是她在太行山深处劳动锻炼,还是在艰辛跋涉的人生路上,冰清玉洁的墨梅,凛冽正气,像火,给了她温暖;像血,给了她活力。墨梅浸透了几代海外赤子对祖国圣洁的情感;在祖国苦难的时光,给了她不寻常的热能和可贵的信念。整篇散文写人述情,如泣如诉;如诗如画,如歌如赋,讲的是家事,何尝不是讲国事?墨梅成了赓续亲人血脉的见证,成了爱国华侨传递骨肉亲情的魂灵。往事如烟,不囿流俗。这样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表达了海外华人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多年来成为语文教材中的精品。

陈慧瑛的《有一种爱叫永远》真情再现了海外华人对祖国的血肉之亲和炎黄子孙的手足之情。著名作家、美籍华人陈若曦女士;旅美著名诗人、画家秦松先生;菲律宾华侨诗人、摄影家云鹤;厦大菲华校友佘明培先生、杜妮丝小姐等,这些外籍华裔——厦门家乡人,在陈慧瑛的笔下,流淌着赤子情怀。她说,“我来自海外,我是中国的女儿,我所有的爱与温情,都为祖国虔诚奉献;所有的悲欢离合,都与故乡休戚相关。”

由于家世渊源和个人丰富的生活阅历,她的作品包含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大量文章反映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的生活和故乡厦门的人文风貌,情真意挚、细腻不失豪放,委婉而又豁达,传统文学底蕴深厚,深受海内外读者喜爱,在当代文坛、特别是侨、港、澳、台各界享有盛誉。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坛上流行所谓文化大散文。这种散文大量涉及历史事件掌故,企图通过对历史上的旧式人物、古老事件的缅怀和追踪,挖掘当代人较少了解的史实,建构起比较高端庄严、如出土文物般的新散文路数。这种写法也确实取得了令人眼前一亮的效果。但是这种散文写作者的心灵和精神触角比较隐蔽,往往求助于历史资料和时代背景,掉书袋和转抄史实就比较常见。这样的书写给读者带来的思考和启迪很有限,自由想象和心灵力度的展示也受到了明显的局限。散文写作方式毫无疑问是自由的、丰富的,单纯的文化挖掘和史实追寻,很难令人感同身受。陈慧瑛的散文真实诚恳,带有明显的记者身份特征和归侨知识分子的实诚特點。这与她不到16岁就接受正规高等教育有关,及至1967年毕业时,陈慧瑛基本上学完了大学中文系本科课程,这使她成为“老五届”散文家中的佼佼者。当时,这些学子深受新中国初期“散文四大家”——吴伯箫、杨朔、刘白羽、秦牧以及方纪、魏巍等人的影响,这些散文家大多是从战火中成长起来的“记者散文家”。其特点就是在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一个人民的记者必须是有情怀的,家国情怀,秉持正义,为人民的利益鼓与呼,所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陈慧瑛也是这样一位记者型散文家。她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华北太行山基层锻炼6年,深切地认识底层现实社会,后回故乡《厦门日报》从事文艺副刊主任编辑10年。在当记者的时候,陈慧瑛就埋下了文学的种子,她的散文有些是在新闻基础上,或者由新闻线索所引发的深度创作,因而更生动,更传神,更接地气,也更容易抓住读者。

如《“很风景”的人——记旅美著名诗人、画家秦松先生厦门行》《萍踪俊影——记下达菲华校友佘明培先生》《威姆先生》《杜妮丝小姐》等。陈慧瑛以平等的视角,专注地接近所采访的国内外名宿专家,抓住被采访人物的特征,其爱国的情怀,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对祖国故土的乡愁思念等。秦松先生祖籍江苏,1949年15岁时随家人去台湾,1969年在美国各地举行个人画展及参加国际集体画展后,定居纽约,1949年离开大陆赴台之前,曾在厦门小住数月。这次故土重游来到厦门,“日光岩上望金台,聊借一水慰相思呵!”从对家乡的思念,到对“文化感”的认同,再到“又见老乡”及至“诗魂·画魂·中国魂”的交织,最后到“爱的归宿”和“行内话”的文化人的交流,从素昧平生到一见如故,她与秦松先生的和对话,都是掏心窝的真心话。索尔仁尼琴有一句名言说,“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一个真实的细节比整个虚构的世界的分量还重。陈慧瑛的记者采访和散文家创作浑然一体。她的散文不是“纸上的文学”,而是“生活中的文学,”也是现实中真实的美学。

陈慧瑛的散文创作,是感念故乡,将深沉的爱通过感官的知觉放大的写作。感官、记忆、在场感,作为写作的母体和源泉,都是她的散文语言的质感、真实感和存在感的来源和依据。所以我们看到,陈惠英的散文没有那种空泛的抒情,也不是那种无根浮萍,而是扎根在现实生活和事实基础上的活生生的文学,她与生活的现场、大地的细节、故土的记忆紧密相连。记者型散文家会看、会听、会嗅、会闻、会问、会感受,这些本来就很正常写作才能,在陈慧瑛的笔下得以一一实现,因而具有了异乎寻常的价值和意义。

陈慧瑛的《有一种爱叫永远》,不仅有47篇真情实感的散文,还有34首散文诗。这本散文和散文诗的合集,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众所周知,福建,特别是厦门不但出小说家、散文家、诗人,还出了不少散文诗作家。这与厦门美丽的自然环境和鼓浪屿这块浪漫的“琴岛”有密切的关系吧。我也曾在厦门鼓浪屿岛上的海上花园酒店小住,岛上游人如织,琴声悠扬,海风习习,流光溢彩。刘再复先生也曾写过不少精美深沉的散文和散文诗。从世界文学的范畴看,印度诗人泰戈尔凭散文诗《吉檀迦利》获得诺奖,法国诗人圣琼·佩斯凭他的散文诗《阿纳巴斯》获得诺奖。谢冕认为,“散文诗与其说是散文的诗化,不如说是诗的变体。”陈慧瑛的34首散文诗收录在第三部分“乡愁”中。集中体现出陈慧瑛的爱国、爱家乡、爱父老乡亲的拳拳之心。这种情怀令人感动。家乡的海色、潮涌、山水、黄昏、落日、古寺……都让她流连忘返,热泪涟涟。她为故乡奋笔疾书,为家国纵情高歌,厦门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在她的眼里都是创作的题材和讴歌的对象——“相思花谢了,合欢花开;合欢花谢了,凤凰花开……终年不断的花儿,连名字也充满爱情色彩。”“该不是这儿的阳光特别富足,爱,才显得这般旖旎?万物,才分外充满生机?啊,故乡,一册彩色的童话,一片滋润生命洋溢爱情的土地!”这些流淌着诗情画意的文字,似乎只有陈慧瑛这样的出身经历和身在厦门的人才会脱口而出!她说,“因为故乡,我才有了绚彩的梦、清丽的诗,才有了百灵鸟一般的歌唱!”

她的散文诗,其实甚至不用评论家来解读,只要读者静静地阅读,慢慢地欣赏,自然会与她情相通,心相知,同频共振,爱意相融……

早在1985年,散文大师冰心在给陈慧瑛的信中写道:

你的《无名的星》拜领并已拜读,可谓文情并茂,我尤其喜欢祖国和故乡那一段,希望你再多写下去,我为故乡多一个女作家而高兴!

在1991年10月5日给陈慧瑛的信中又写道:

你的大著《芳草天涯》收到并已拜读,……你的散文,我很喜欢,特别是抒情中都有叙事,不是空泛地伤春悲秋、风花雪月,这种文字,我看腻了。希望你照此再写下去,你不是“小冰心”,你有自己的风格。

陈慧瑛的散文,从内容上是与众不同的,在形式上既能继承古典散文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吐纳风云之志;又能娴熟地借鉴古诗词中的比兴手法,巧妙自如地开篇布局,点燃她的散文和散文诗的凤头,发散出生命的绽放和灵魂的颤音!虽然,陈慧瑛是一个女散文家,但是她的散文具有豪迈的气势、豪爽的风格和豪放的情韵,充盈着对生活、对未来的歌唱和思考。

她的《梅花魂》《竹葉三君》《旧邻》《钟情》等散文,饱含着家人、友人和自己的亲密感情,更流淌着浓郁的爱国之情。与书名同名的那篇散文《有一种爱叫“永远”》,写的是2010年第八届世界同安联谊会在古城同安举行。来自30几个国家和地区的92个代表团1500多名嘉宾,集聚故土,共叙乡情,同襄盛举。在厦门同安是著名的侨乡之一。陈慧瑛作为归侨中的一员,对数百万福建籍的侨胞,特别是厦门同安籍的侨胞饱含深意,讲述起同安的侨界名人,言之凿凿,情之拳拳。陈慧瑛追忆历史上的同安人杰地灵,彪炳史册——她的祖先、著名抗击外侮的民族英雄陈化成;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凡有海水处,无人不知名”的陈嘉庚先生;著名钢琴家、教育家,曾培养出顾圣婴、殷承宗等钢琴大师的李嘉禄先生和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先生等等,都是同安的侨胞,可谓群星璀璨,万人敬仰。当代同安侨胞百里、千里、万里归来,投资建厂,振兴中华,或投资兴医办学,或扶贫济困、修桥造路、或引资引智,车水马龙络绎不绝。无数华侨和归侨,他们在海外奋斗生存,把钱捐赠给国内,支持国内建设,立下了不朽功勋。海外华侨不但支持了国内的经济发展,而且为国内的政治、文化、外交、社会等方方面面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这些侨胞乡音难改,乡情缠绵,心中永远有一个爱的牵挂——中国是千万海外侨胞的永不忘怀的“根”与“魂”。

陈慧瑛的散文有一种英雄豪迈之气,有故土纯朴天然地气,华夏儿女骨肉同胞的血脉基因在字里行间流淌,炎黄子孙的文化基因在文中凝聚。她的《有一种爱叫“永远”》,是连接大陆与海外华侨沟通情感的桥梁,是情系全球华侨归侨的温暖纽带……这样的散文写作在国内独树一帜。特别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下,首先建设好全球华人命运共同体乃当务之急。从这个角度看,陈慧瑛的散文写作具有一种示范和引领的意义。

(作者系廊坊师范学院文学创作与评论中心研究员,文学评论家。)

猜你喜欢
散文家散文诗散文
一座山,一杯茶(散文)
散文诗的时代性、视野与创新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初恋的味道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品诗赏词
一滴水
散文诗创作需要突破
散文诗,放逐心灵的天空和旷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