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了人,也就描写了社会”

2022-04-02 00:50宁宗一
博览群书 2022年3期
关键词:观照人物性格性格

宁宗一

有史无情是史家所长,有情无史乃诗家所长。对于历史人物,古代历史学家记载的大多是他们的事迹,而其丰富的内在的精神世界恰恰被史家所略。而这又恰恰给文人们虚构和演绎故事提供了广阔空间。基于这一点,无论中外文学都为其历史记忆提供了一部部色彩各异的心灵史和繁复多样的人物性格史。文学艺术是贴近人类灵魂的精神产品,它是捍卫人性的,越是灵魂不安的时代,我们越是需要它的抚慰。如果我们不透过作家的创作去追溯其灵魂深处,又如何能领悟这些作家从自己的心灵所感受所表达的时代和人民的心灵呢?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看到文史界的精神同道对人类性格史、心态史和心灵史的关注与日俱增。其表现往往是对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情感心理的关注。这一转变,无疑是和国际文史学界对心灵史、心智史、心态史的关注同步发生的。

于是,对小说研究者来说,其研究视野也越来越拓展到内宇宙。这无疑深化了对人的本体和人的实践的认识和心理感受。

石钟扬在观照古代小说中人物性格、心理、心态时,最大特点正是打破了已往对古代作家只看到链索两端的环节,即只看到作家写人物性格心理过程的开端与结局的陈旧模式,而更明快地把握了作家心理,从而对其笔下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产生无限的兴趣。从复仇性格(干将莫邪)到义士性格(关羽)、奸雄性格(曹操)、勇士性格(武松、鲁达、李逵)、悟空性格,再到流氓性格(西门庆)、宝玉性格、悲剧性格(黛玉)……皆有精准的解读。

石钟扬的这些独特而精彩的发现,窃以为得力于他最感兴味的人物性格的多重组合和心灵流程的真实性。他的小说研究当然不是小说创作,但他的学术兴趣和操作程序的重点,恰恰是他建构人物心灵的辩证分析。他观照的是作家笔下的人物在不同语境中所呈现的不同的生命状态。全书各章对人物心理流程和命运的探讨都是通过作家对相对恒定的心态的观照写出时代的变迁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又从人物个人命运与心灵历程的走向反射出时代的变迁。所以石钟扬的文化学术研究走的乃是双向交流和相互观照的路数,而这一点正是其独特的发现和书写。

石钟扬的大作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特色,是他全书中间用其性格的语言去研究古代小说家的心理状态 、人性特色、性格变迁。他像一位当代小说家那样采用将心比心的方式,以自己之心去捉摸几百年前之文心和他笔下人物之心。这是因为他对人物的理解来自对自己的理解。心灵的性格的心态的洞察来自自我意识与认知。

他善于在字里行间,穿透纸背去体悟、把握作家与书中人物的虚伪、诚实、愤激、强悍、脆弱、孤独、痛苦和爱恨。将心比心是一种真切地用内心体验去研究对象的方法,也是一种观照策略。这种平等对话的形式,又是一种可以逼真地描述出作家和人物的心理流程的策略。所以他的小说研究既不与对象的心相悖,也不會与他的研究对象之心重合。因此,窃以为石钟扬首先恪守了传统小说诗学之观念,又有“中立旁观者”的姿态,这才使他在书中体现出史识、今识和诗识。

纵观小说艺术的研究,流别万殊,而目的则是求索文化艺术的特殊性。随着小说文化的变迁,小说美学的研究模式的创新与突破也是必然的趋势。对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小说的创造性的审美研究,必然显示出新时期的审美的和历史的新光芒。我们今天的古典小说研究的审美开掘与发现,就是要以哲理和审美的眼光,从凝视到发现,最后达到审美化的透视。

不可否认,在小说研究领域存在着一种似是而非的认识,即认为“古典小说的价值,在今天主要是它的认识价值”。言下之意,就是并不在审美价值和美学意义上。这当然是一种误解。我们仅从小说文体及小说观念的几次重大更新,即可看到小说叙事模式的不断突破和重构。

石钟扬的小说审美意识重在多维地审视人物性格。正如别林斯基所说:“描写了人,也就描写了社会。”他说明了一个艺术真谛,因为只有描写了各色人等,才能全面地反映出社会风貌。老舍则更加清晰地看到:“小说的成败,是以人物为准!”(见《老牛破车》)说中国古典小说的成就给世界小说史增添了很多不朽的典型人物,绝非过分之语。其中尤以明清长篇通俗小说贡献的更多。正是基于这种宏观之认知,钟扬对人物性格、心灵的解剖后的阐释就有了明确的指证,即“人是杂色的”,“人是带着自己心理的整个复杂性的人”。人不是单色素的,人物自身有其心理和性格逻辑,这是钟扬对小说中人物性格阐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心得。

中国小说长期生活在传统诗文的傲慢与偏见之中,成“君子弗为”之小道。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其作为推行白话文之教本、启蒙之利器,使中国小说地位彻底改观,而走进中国文学史、走进大学讲坛。石钟扬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情有独钟,他坚持用“五四”之光去观照中国小说及其人物的性格与命运。从“五四”宝藏中吸取分析、质疑、批判的精神力量,于是在他笔下即使是中国小说的顶峰《红楼梦》也能见其艺术缺陷,即使是中国小说史开山之作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也能发现其不足,旨在让人们了解:“古代人的性格描绘在今天是不再够用了”(恩格斯语),“诚望杰构于来哲也”(鲁迅语)。创新是人类前进的基石。

我很看重审美之第一印象。石钟扬此书主体撰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版于90年代,是思想解放的产物。其思维敏锐且文采富丽,字里行间洋溢着青春气息,好看耐看,本身已成审美对象。我一读而印象深刻,已隔多年我无暇再读,以上所言即我阅读的第一印象。我知道此书为钟扬学术发轫之作,日后他以“西门庆论”为起点写出了《人性的倒影:金瓶梅人物与晚明中国》,以“站在高耸的塔上眺望”为起点写出了《文人陈独秀:启蒙的智慧》等一系列有影响的著作,不断重构着审美空间,尤其是中国小说的审美空间,令我惊喜。

我行年九十,岁月不饶人,有请序者多婉拒之。然钟扬与我结缘于南开,关系非同寻常。20世纪80年代他游学于朱一玄先生门下,兼与研究生一起听我开的“元曲”小课,从此我们为学术时相辩难,成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可聊的朋友。南开相关学术活动,尤其是朱先生八十、九十、百岁寿庆他都积极参与,并写下大作《中国小说史料学中的“朱氏体系”》,让朱先生及朱门弟子都很感激。南开百年校庆,朱先生的《红楼梦人物谱》被列入“津沽名家文库”,石钟扬与我应出版社之邀共同为之撰写“导读”,今欣闻钟扬成名之作在东方出版社再版,我替他高兴。石钟扬请我为新版写几句话,我岂有理由推脱?此亦性格的命运。愿读者诸君理解我的一番心意。

(作者系南开大学教授。)

猜你喜欢
观照人物性格性格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关照与观照
浅析《呼啸山庄》中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
《水浒传》中的英雄与酒
解读《愤怒的回顾》中吉米愤怒的原因
性格描绘词
12星座“吃”出性格
瑜伽心灵观照法
喜欢独处与性格孤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