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风雨”的意象审美

2022-04-01 12:11杨佳莉
文学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审美意蕴风雨意象

杨佳莉

内容摘要:本文从古诗词中“风雨”意象的抒情意味入手,把诗词“风雨”的自然变化和人心的起伏波动联系起来。把古诗词中常见的“风雨”意象,与社会风雨,人生风雨和人心的风雨联系起来。主要分析“风雨”的组合意象所蕴含的多重审美意蕴。风雨小景可以触发内心的深细情感,也书写着风雨大情,关怀苍生,忧国忧民。同时,在“风雨”意象的“过程审美”中,体会“风雨”意象审美所传达的人生姿态,人情冷暖和人生理趣。“风雨“审美意象给予我们强烈的抒情感受,复杂的人生体验,以及丰富的内心启迪。

关键词:“风雨” 意象 审美意蕴

在全唐诗和全宋词中含有“风雨”的诗词有近960首。含有“风”的诗词有25,600余首,含有“雨”的诗词28500余首,数量很多。“无雨不成诗”乃大实话。

钟嵘《诗品序》中有“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雨暑云、冬日祁寒,斯四侯之感诸诗者也。“风雨云霜”,均是与季节时令相关的气候意象,相对与日、月的稳定,风雨气象万千,多于变化。自然界的变化,常常引起人们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摇荡性情”,形于诗篇。所以,在古典诗词中的“风雨”,常常是自然界的风雨和人心情感波澜起伏的一种组合,大部分是指社会风雨,人生风雨和人内心的风雨。

一.“风”与“雨”的意象

《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风雨潇潇”,“风雨如晦”。三处写风雨,易词而层层起兴,渲染风雨气氛,触发内心的情感波澜。“凄凄”是风雨给人的冷暖触觉,隔着窗子,都能感受到风雨的寒凉。“风雨潇潇”是指风雨飘摇的缠绵姿态,“风雨如晦”是风雨的颜色,风雨大作时黎明的天空灰暗低沉。层层摇荡,风雨的动荡飘摇,凄迷缠绵在全诗中弥漫起浓郁的抒情气氛。风雨声中鸡鸣迢递,鸡鸣不已,更引得相思中的女子心烦意乱,郁郁不平。就这样不眠听雨,相思深重,不知时间。反复渲染抒情的另一头,是人情的微妙变化和转折。在苦苦等待君子的时候,见到了君子,心情怎会不变得平静而喜悦呢?苦苦相思转化为深深欢喜。风雨声,鸡鸣声渐渐成了背景,风雨越来越大,或渐渐息止。风雨的寒冷凄凉都反衬着人情的喜悦和温暖,有一次渲染烘托了浓郁的抒情气氛。

这首诗歌意象单纯生动,反反复复中强化情绪。雨是天空的眼泪,是情感的凝聚。风是大地的呼吸和感叹,抒发的内心感受。中国的古诗词,言志缘情是本色,所以,诗词中常常出现的“风雨”意象,具有强的抒情功能,常常顺应着人心人情的变化,表现着内心世界的种种复杂难言的情状。“无雨不成诗”应该说的是抒情在诗词中的重要作用。

风雨意象是一个组合意象,既有风“意象”,又有雨“意象”。我们先看“风”意象。自然界的风飘忽、动荡、变幻、弥漫。或轻柔,或残暴。也可以长驱直入,转而无影无踪。这些客观特征,在古诗词中能表现哪些审美意蕴呢?

岑参的《走马川行》,描写了新疆边地苦寒环境中的风。“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天山脚下九月的夜风,就已如猛兽般寒冷了,肆虐残暴,岩石被割碎,石大如斗都被刮得满地乱跑,可见风的强劲,破坏力极大。这样的苦寒环境中,金山西见烟尘飞,烟尘就是战争,大唐将士衔草夜行,出征平定边乱,“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外部环境的奇寒酷烈,与战士军马的热血沸腾鲜明撞击,风愈狂,愈衬托大唐将士的骁勇豪迈。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万里长风,有足以扫蕩涤除一切的力量和气魄。“弃我去者”的“昨日”和“乱我心者”的今日,无论是不可挽回的还是惹人烦忧的,都通通随长风向万里之外而去。心无挂碍地在高楼酣饮,像遥远的大风一样洒脱不羁,这是李白。逸兴壮思,上天揽月,抽刀断水,举杯消愁,情思在时空中忽上忽下,腾挪跌宕,就像风的来去无踪,变幻莫测,裹挟着所有悲喜,动荡飘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最后,又像风一样远走高飞。这首诗整篇读来就像一阵长风,潇洒飘摇,明朗朴素,笑傲江湖。

李煜《虞美人》,第一句词就是“风回小院庭芜绿”,一个“回”字,就写出了风的婉转姿态。不同于轮胎夜风,也不是万里长风,而是春天的旖旎柔风,在春风的轻抚点染中,春满小院,绿意盎然。春风的轻快温暖,被生动地展现出来。春风弥漫在空气中,吹醒春思、春愁。

“风”是“飘忽”“动荡”,“变幻”“弥漫”,我们再看古诗词中的“雨”意象。雨是“淋漓”,“柔润”的,也可以是“残暴”或“缠绵”的,同样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

杜甫的《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风轻悄悄地唤醒春天,春雨柔润,无声无息滋润万物。好雨善解人意,脉脉含情。

李商隐《夜雨寄北》,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打动人心。思归之情,就像池面雨水的涨痕一样,一寸一寸攀升,内心的情意也一点一点升温。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细腻缠绵,雨丝的飘摇美丽。这首诗的时空结构也像夜雨一样飘摇灵动,从现在进行时态的山中夜雨,寂寞相思,到“何当共剪西窗烛”的将来时态,重逢之喜;再到“却话巴山夜雨”的过去完成时态,平和欣慰。情思随着夜雨在现在、将来,过去中飘扬摇摆。将来的过去却正是现在当下,情思穿梭,悲喜交织。缠缠绵绵,回环往复。使这首诗歌有别样的灵动缠绵之美。

李商隐的《春雨》,李商隐写了很多雨,夜雨尤美。同样是春雨和夜雨,却不似杜甫的《春夜喜雨》,柔润喜悦。李商隐的《春雨》有春天的惆怅,在万物美好的季节,他却感到一丝冷意,“红楼隔雨相望冷“,隔着夜晚的雨帘望向往日红楼,红楼的鲜艳热情,与冷夜雨的寒凉,形成感觉上的很大反差。传达了一种冷艳之美,情思由火热而渐冷却,却又象夜雨一样,滴滴嗒嗒,缠缠绵绵,无限回望。

二.“风雨”组合意象中的“小”景“大”情

“风雨“意象既可包涵“风”意象和“雨”意象的审美意蕴,又有更丰富的审美内涵,更多姿的内心审美感觉,更悠远深厚的时代家国之情。

在“风雨意象”的有限话语中,隐含或蕴蓄着仿佛无限的意味,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小中蓄大”。风雨还没来,或只是一丝风雨,却引动人心的起伏和情感的波动。

冯延巳的《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平静的小池水,水明如镜。一丝柔软的春风从水面拂过,打破了小池的静美,细细淡淡的涟漪荡漾开来。水面透明得映照出赏春女子微妙的内心变化。在女子娴静的心里,吹来了一丝春思和春愁。“碧玉搔头斜坠”,很传神地写出了女子独自倚着栏杆,无精打采。入神地相思、惆怅。正在无限低落回环之时,举头闻鹊喜。逗引得女子心头一阵惊喜。小词一波三折,皆由一丝春风写起。一幅春風小景,捕捉了春心的萌动和敏感,深细优美。

李清照的《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春风春雨,就是晴风暖雨。“初破冻”,人间寒意尚未褪尽,柳叶眉眼已脉脉含情,粉白的梅朵已羞红了脸颊。春心已动。这是春风春雨唤来的初春的美。春意初萌,让敏感多情的相思女子春闺寂寞。“夜阑犹剪灯花弄”,婉转鲜活地描摹出女子怀春的美丽忧愁。

南朝何逊的《相送诗》,“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这句诗洗练精爽,“江暗”与“浪白”冷色调的对比,船头雪白的浪花翻滚破碎,晶莹剔透,整个画面给人一种清冽,寒颤,无法躲藏的寒冷之意。大雨未来,敏感的诗人已经感受到江上大的风雨已在酝酿了。这也是从一点点风雨小景,含蓄预感到前途的孤单艰辛。漂泊经年,思归之心愈烈,却仍需独自漂泊,离得更远。“百回”,“千里”,分明地写出了风雨中百转千回的矛盾、无奈的痛楚之情。小诗极度简炼含蓄,情味隽永,蕴含无限的人生况味。

许浑的《咸阳城东楼》,“一上高城万里愁”,“一上”“万里”,傍晚时分登楼远望,登高之初的远志遥情,就纷至沓来。这些我们在“登高”一章已经说过。“万里愁绪”,像万里长风一样扑面而来,有气势,也为后面诗句“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感蓄势。“蒹葭杨柳似汀洲”,蒹葭杨柳与汀州,是眼下实景,“似”江南风景。在咸阳想起江南风景,思乡之情流露出来,周汝昌先生说此处是作者思念故乡润州丹阳。傍晚思乡、漂泊之愁等个人感情先占据作者内心。情感还在登高远望中逐渐深广。“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句景语蕴含的情感显然比个体思乡漂泊之情深重复杂,气势雄浑。“初起“”欲来“,同样是一点点“小景”,作者在高处,看着“云生日落,片刻之间”,预感到大风大雨将至。“满楼”的大风席卷而来,在城楼上肆意穿行。高处的城楼,类似山间的亭子,四面透风,除了风,其实什么都没有。那么风满楼,就是“愁满楼”,只有楼中迎风的诗人,还有他敏感的情思。他预感到更大的风云,时代的风云铺天盖地而来。即将到来的大风雨是残暴的,具有摧毁性的,有很强的时代,历史之感。“秦苑夕”、“汉宫秋”印证了作者的低回情绪和历史现实之思。“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高楼上仰观俯察,预感到大势所趋。抚今追昔,“莫问”,这是努力跳脱出现实苦闷的历史理性,“渭水流”,这是对家国无法遏制的深长情意。这些复杂的心路历程,是和城楼上欲来的山风山雨同时发生、进行的。小小风雨之景,书写着时代风雨。

这种崇高巨丽的情感,恰恰是通过“风雨”小景的审美意象写境传神来流露的。具体由诗词中的“风雨情境”和“风雨氛围”实现。“风雨情境”是在诗词中风和雨的实景,以及虚景——社会时代背景,人情,事件的总和。“风雨氛围”是指在风雨情境中那些看不见,但能感觉到的整体特质,比如说“山雨欲来风满楼”,日、云、风、雨的连接和变化,我们能看见或预感,同时在字里行间分明能感觉到这首诗流露的一种动荡不安的家国情怀,这就是风雨的氛围。

风雨小景,往往也书写着风雨大情,关怀苍生,忧国忧民之情。

唐代高适的《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烟尘就是指边乱或战争,“胡骑凭陵杂风雨”,这儿的风雨,既衬托出边地入侵的忧患,又暗示战争的艰苦,“杂”字是烦乱的感受,在风雨艰辛中,再对比“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忧国忧民夹杂着愤慨心酸,是一种风雨般大无畏的呼号。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夜深人静的风雨小村,听着窗外风吹雨打声,深切感知着时代家国的命运与自己仍息息相关,愁绪满怀而无法入眠,“风雨大作”,“风吹雨”仿佛梦中回到年轻时杀敌的战场前线,激战正酣,风雨飘摇但壮怀激烈。“风雨”的审美意象渲染了一种撼动人心的爱国氛围。

杜甫的《秋雨叹》,秋雨嗖嗖,连绵不断,导致行路难。“守环堵”、“高难飞”,实写百姓困顿家中,无法出行的苦恼。而诗人则敏感地叹息秋雨绵绵“催早寒”,感受到夹杂在风雨中的寒冷之意,这是最大的时代风雨到来之前的预感。这种寒冷困顿的局面,是杜甫感知的百姓的处境,追问着秋雨“何时干?”“”盼望着早“见白日”,这是为百姓代言,同时,诗人自己的苦闷也很明显,在长安漂泊多年,报国无门,独守一隅,眼见着庄稼歉收,粮食匮乏,房屋毁坏,民不聊生,痛心而无能为力。转看“稚子无忧走风雨”,这句诗很生动跳脱,只有无忧无虑的孩子,还在风雨当中奔跑玩耍,享受风雨的欢乐。以“无忧无虑”来衬托“忧国忧民”,让人印象深刻。

李商隐的《风雨》,“黄叶仍风雨”,秋雨,黄叶,飘零中有凄凉。而这种凄凉“仍”不断持续,与“青楼自管弦”的欢乐格格不入。羁泊多年,遥遥无期。“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诗人在党争中受到的摧残,以及茕茕孑立的孤独愁苦,在秋天的凄风苦雨中流露无遗。风雨之感,就是时代之感。

“风雨”意象具有含蓄蕴藉之美。“风雨”小景,既关联着个人内心世界,又关联着时代大势、家国大情。

三.“风雨”过程意象中的人生情态

“风雨”意象不仅是组合意象,也是一个“过程意象”。在“风雨过程”的意象审美中,我们能感受到多样的人生姿态,人情冷暖和人生理趣。

首先看“风雨”意象中的人生姿态及其审美情韵。

张志和的《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斜风细雨就是轻柔的春雨,这首词中的春雨,没让我们感受到春愁和春思。“青箬笠,绿蓑衣”,完全不介意风雨,而且享受风雨。青山绿水,白鹭,桃花,鳜鱼肥美,水中悠游,组成一幅和谐的清新柔美的初春图,风雨中的钓者,悠闲自得,为这幅春景图点睛。

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谢了”二字,已经完成,整林的春花,一下子全部掉落了,無可挽回。“太匆匆”是三字沉痛深切之语。怎么会造成这么决绝的悲剧的呢?“朝来寒雨晚来风”,风雨早晚相摧,步步相逼,情感的伤痛也层层深进,仍是无奈。我们能从李煜对“风雨”意象的情状描摹中,感受到他情感的单纯强烈,其实风雨早就来临,林花片片飞落直至完全凋谢,有一个过程,而李煜选择整林春花刹那凋谢的审美瞬间,承受全部伤痛,所以他的无奈和伤痛是无丝毫回旋余地的,情感是奔放而无反思的。“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这是对落花的特写,花瓣上的雨就是胭脂泪,也如美人的胭脂和泪水。过往美好的人与事,重逢无望。“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人生的遗憾、伤痛实多,如流水般不可断绝。

以上两首词,同样在春风春雨中,我们能感受到两种人生姿态,一种是悠闲自在的,一种是单纯热烈的;前者活得逍遥自在,与环境若即若离,和谐安宁。后者生生扎入到情感的洪流中,单纯、执着地痛苦和热爱。

其次,看“风雨”意象中的人情冷暖及其审美情境。

杜甫的《赠卫八处士》,最难风雨故人来,风雨之境是人生的困境。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来往弥足珍贵。岂止“坎坷识天意,淹留见人情”?风雨中,也能感知天意与人情。《赠卫八处士》中,诗人在战乱漂泊的雨夜,竟与20年前青年时期的朋友卫八相遇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隐居的友人冒着寒冷的夜雨,摸黑亲自割一茬新鲜的韭菜,用热喷喷热腾腾的韭菜和新熟的黄梁米饭,招待我。雨夜简单的饭菜,映衬着战乱时期生活的艰辛;热融融的寒暄,一举累十觞的豪兴,把冷夜的风雨全部挡在窗外。如梦境般美好短暂,却让诗人真实地感受到友情的深长与温暖。这样的风雨,多美啊。“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风雨过后,是依然乱世漂泊的茫茫前途,“茫茫”二字,尽显世事难料,更衬托出昨夜风雨之情的真切和感动。

唐代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是全诗情感相对显露的一句,真挚自然。在寒冷的风雨之夜,想起山中友人。远远送去一壶热酒,驱走寒意,相互安慰。“酒”更显示人情的热烈。而这股深情热意,是在心底涌动而低回,渐渐稀释在全诗清冽空旷的山景中。诗的开头,“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先写自己的寂寞清冷;“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接着遥想友人依山而居,砍柴煮石的清苦生活。诗歌前半篇流露清冷和清苦之情。诗歌结尾“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写出了山间秋夜的空旷深远,而友人随行随止,难寻行迹。清冷空旷、淡远冷静的感知仍占满了诗人的心头,但是那一点深挚存粹的感情,却愈淡愈浓,成为弥漫、沉淀在诗人和友人彼此清冷寂寞生活中的淡淡底色,安慰人生。

最后,我们来看“风雨”意象中的人生理趣。

风雨中的远观和凝视,或着风雨后的回望与反思,我们往往能感受到“风雨”的审美意象中蕴含着的平衡、平常、平静的人生理趣。

唐代陆龟蒙的《惜花》。这是一首风雨中远观人生的诗。把人生风雨和落花风雨作比较,得到某种顿悟。人生百年,花开一春,相比人生,花的生命周期太短,就在这短促的花期中,风雨摧残,旦夕之间,花瓣就碾为尘土。这是风雨中对落花的凝视和深思。纵然如此,花开花落,花落花开,来年还是如约绽放鲜妍,似乎丝毫看不出哀怨。“若使花解愁,愁于看花人”。如果花懂得哀愁,愁比人多!惜花之人,应当克制忧伤,期待来年。从风雨落花中感受到平常心情,在平静中坚强经历风雨。

苏东坡的《定风波》,人生的风雨和风波,得用平静的心态和坚定的心劲儿去经历和承受,无论是风雨欲来,还是风雨中或风雨后。

“莫听穿林打叶声”,风雨能穿过树梢,重重击打树叶,足见其迅疾、残暴。人生风雨若如此,足见摧残人心,痛苦深重。“莫听”,是我们首先能做到的。“何妨吟啸且徐行”,不听,不管,而选择在风雨中慢慢行走。“竹杖芒鞋轻胜马”,困顿之中,“谁怕?”不怕,是面对风雨的勇气。“莫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任平生”,是一种举重若轻,随缘任运的平静。在人生风雨中稳定步伐,把握心灵的自由,鼓足勇气,冷静地辨识风雨,穿越风雨。风雨总会到来,也总会过去。

风雨过后,“料峭春风吹酒醒”,虽然是春风,作者却深入敏感到”微冷”,我们无法随即忘却风雨,而需要冷静反思。春寒料峭,风雨过后的寒冷,尤其需要坚持忍耐,这是第一种平衡。“微冷”,却“山头斜照相迎”。虽然是夕阳之光,毕竟同样是太阳的温暖。微冷中要努力迎向微暖,这是第二种平衡。“回首向来萧瑟处”,向后望,风雨已过,不能沉迷伤痛,“归去”,向前走,这是第三种平衡。“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情感上不喜亦不惧的第四种平衡。这首词,处处充满人生平衡的哲理意趣。人生无数次的平衡努力,才能平定一切人生风波,穿过一切风雨。

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在风雨来临之时,诗人在四面透风透雨的望湖楼上,直面狂风暴雨,这也是风雨中的一种姿态。“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黑白两色,浓淡之间,乌云像墨汁晕开在天地中,白雨跳珠,雨点又大又重,雨珠强劲蹦跳,纷乱地跌落、破碎在湖面上来不及躲雨的小船上。这样的“风雨”审美意象,笔墨开合,细致传神,灵动无端,酝酿着深广的审美想象空间。风雨中的混乱和迷茫,有非理性的色彩。

“卷地风来忽吹散”,意外地,从大地抄卷而来的狂风,退缩到天外,天翻地覆的风雨来得快去得快,天地再次变色,“望湖楼下水如天”,一时水天相映,烟水茫茫,天地平静安宁。

一切都会归于平常和平静,平常才能长久。那么,无论多么癫狂的风雨,都会过去,我们都得依靠耐心和坚强,极力把握内心的平衡和平静,这是风雨中或风雨后需要的人生姿态和内心力量。更妙的是,苏轼这首诗是“醉”书,面对天翻地覆的变故,能怀着醉意,陶醉地观览全程,这是一种极为潇洒的人生姿态。

“风雨”是一组“组合意象”,传达一种“弱德之美”(叶嘉莹先生语),人在风雨处境中,是弱势、渺小的。但是,我们能在弱势中坚持自己的美好和内心的持守,所以“风雨”意象是审美抒情的,在审美抒情中书写人生姿态和理趣。与“风雨”意象相似的意象组合还有很多,如古诗词中的“风雷”意象,“风云”意象,风雷也许更多地展现一种时代的强音,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另外,风雨意象还经常和“落花”意象相连,它们的意象组合,常常传达更丰富的审美意蕴,意象的组合,给我们提供许多意象审美可能,召唤我们去发现和探索。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人文系)

猜你喜欢
审美意蕴风雨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风雨面前我们一起扛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going Coastal
你说风雨中,一块钱算什么
浅谈中国古典舞作品《粉·墨》的文化传承
论明代文人茶画中的审美意蕴
《大鱼》的意象叙事及审美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