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长的路上成长

2022-04-01 12:11:03史雨词钱华
文学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维特成长性格

史雨词 钱华

内容摘要:青少年成长一直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命题。从维特和霍尔顿的人物性格、成长迷惘、精神追求着手,运用对比手法来探讨两位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成因。透过两部作品对主人公形象的刻画,我们看到了成长过程中青少年的完整世界和丰富的内在。

关键词:维特 霍尔顿 成长 性格

受狂飙突进运动影响,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一出版,顿时在社会各界掀起了“维特热”浪潮,而《麦田里的守望者》也同样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是“垮掉的一代”的鲜明范例。这两部作品被世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两位主人公的经历深受青少年的认同,仿佛是时代生活的缩影。对主人公成长过程中悲剧性结果的成因进行剖析,可以进一步窥视主人公成长的个性印记,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一.成长路上的心灵坚守

1.善良和纯真

对于家里人所形容的刁钻刻薄的姑妈,维特觉得她是一副热心肠,愿意和她进行沟通交流,让姑妈解释扣下部分遗产未分的原因,并认为一切总归会好起来,他相信因为误解和偏见所造成的过错远比欺诈和歹意更糟糕。善良的人总会站在友善的角度来看待身边的一切,没有刻意地维护自己的立场,没有过分在乎一些蝇头小利,不会因自己利益的少许缺失而用有色眼睛来看待世界。绿蒂活泼年轻,淳朴善良,又温柔体贴,还会弹钢琴、阅读书籍,展现出了知识青年的一面,令维特欢喜不已并爱上了绿蒂。奈何情深不寿,绿蒂已经订婚,善良的维特不愿做他们感情的破坏者,选择远离,默默守候,留下爱而不得的痛苦自己承受。是内心的善良使维特克服本我的欲望,为了自己所爱之人的幸福,他愿意舍弃自己,独留寂寞给自己承受,在守住了内心道德的底线的同时,也护住了内心的善良。

霍尔顿看似顽劣颓废,可本性是善良的,在学校为了照顾家境贫寒的室友的面子,他把自己的真皮箱子放在了床下,不凸显不炫耀,希望以这样的方式来建立彼此之间的友谊;糊里糊涂招来了妓女,却没有碰她,反而是同情她在这么小的年纪就如此谋生,还为她阴晦的生活而悲哀,觉得社会毒瘤的摧残不应该让孩子变得如此麻木;看到修女募捐时果断地捐了十元,愿意尽自己的所能献出一份力;对于妹妹非常地宠爱,给她买礼物,他不希望妹妹跟着受苦,当妹妹坐旋转木马的时候,霍尔顿也会非常地开心,仿佛在妹妹身上看到了自己理想的生活状态,再次拥有了天真快乐和纯洁美好的心性。即便是一些现在看来属于不良或幼稚的行为,其中仍然可以流露出霍尔顿内心的纯良。

2.崇尚自然与自由

维特对自然有一种莫名的喜爱,他喜欢看秀丽山谷中的雾气蒸腾,霞光异彩;他喜欢在幽暗的森林中看正午的阳光穿过树梢,将灿烂的光芒悄悄地洒进来;他喜欢躺在潺潺溪流边茂密的草丛中,侧着头观察着姿态万千的小草,这里是小昆虫组成的世界,这个世界纷纷扰扰,但他的心在和这个世界靠近,保持着对神秘自然界的崇敬的态度。他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用画笔描绘着这个世界,同时也喜欢上淳朴自然的绿蒂。可以这样说,绿蒂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已经超越了女主身份本身,成为“维特关于自然的理想在人身上最完美的体现”,而维特对绿蒂的“全部知觉和全部感知”的倾慕,本质上也是维特对自然状态绝对肯定的表现之一。[1]维特将自然人绿蒂和心中的自由融在了一起,对自由的追求迁移到对绿蒂的迷恋,最终酿成了后来的悲剧。

霍尔顿也希望做麦田里的守望者,雖然文章对麦田的描述少之甚少,只是在末尾有所提到,但这是非常关键的字眼,是霍尔顿幻想出来的美好意境,也是霍尔顿的精神追求。在那里自然也意味着自由,没有外在的束缚与压迫,不用面对唯利是图、斤斤计较的小人,他的任务就只是守护麦田里的孩子,让他们无忧无虑地长大,一同享受着他们自由玩耍的喜悦。

此时的自然就不仅仅是外在的世界,更意味着一种少有人间污浊之气的独立世界——理想的自由状态,没有勾心斗角,没有人性泯灭,是寒冷中幻想出来的一丝温暖,也可以说,这是他们灵魂的镜子。他们热爱自然,更渴望自由,那个世界更加地纯粹,没有肆意的雕琢,没有人为的修饰,没有蒙上虚伪丑恶的面纱,维特和霍尔顿喜欢里面所有原生态的东西,仿佛如他们情感受挫时的避难所,灵魂无处安放时的栖息地,在那里没有本身的对与错,每个人都是完整独立的个体,充斥着孩子的纯真与善良,可以更好地做自己。

3.挑战传统与叛逆

霍尔顿一开场就是满嘴脏话、五门考试中四门不及格、谎话连篇、喝酒招妓的人物形象,相比较之下,维特举手投足之间显得绅士有礼,乍一看两人截然不同,但也不难发现,他们骨子里都有着一种反传统意识与叛逆心理。

维特爱上了已有未婚夫的绿蒂,成了社会所不认可的第三者,本应该渐渐放下,退出他们的生活,可维特并没有,反而在工作碰壁后回到绿蒂身边,更加疯狂地迷恋她。要知道维特的第三者形象一直不被社会所接纳,而他所表现出的对爱情的狂热追求与义无反顾就显得相当叛逆与反传统,虽然追求爱情本身没有错,但他激进的表现不会被社会认可,相反还会被唾弃。在工作中他讨厌保守迂腐的官场,交际中他反感矫揉造作的贵族,生活中他厌恶虚荣无聊的小市民。面对无处不在的排斥、指责和打击,他不想就此浸泡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中,被磨平棱角失去自我。作为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他不甘于被束缚,在感情的痛苦和心灵的矛盾中不停挣扎,在反抗这个社会的过程中流露出内心的千疮百孔。

霍尔顿亦是如此,和室友打架、去酒吧喝酒、找妓女,他用自己玩世不恭的样子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纯净,仿佛在极力寻找一个平衡自己的支点,同时也用颓废消极的态度来表现自己对虚伪社会的控诉和排斥,表达自己面对现实时的迷茫。他的所作所为和周围人格格不入,但正是这种反英雄的形象,更加突出他叛逆与反传统的性格,个人面对社会时如此渺小,只能“以表面的乐观掩饰内心的焦虑与失望,以语言的膨胀掩饰行为的乏力与无能”,[2]想有所作为但又无可奈何的悲伤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成长路上的迷惘与徘徊

1.放弃孩童天真品质的迷惘

成长是一次蜕变,是由天真孩童到成人世界的过渡,然而这两个世界有着天壤之别。进入大人世界,意味着卸下内心的幼稚、纯真、善良,意味着慢慢被现实磨平棱角,意味着将活在被拘束的日子里。从孩子到成人并非只是简单的年龄增长,还需要心智的成熟,这一步的跨度意味着将舍去很多。霍尔顿作为十六岁的少年就站在成长的十字路口,虽然表面上看是一副不务正业、玩世不恭的混混样子,但在这被包装了的外表下呈现的是一个孩子善良的一面,他不入流的行为是为了向成人世界迈进,而心中的善意又极力反对霍尔顿被世俗所污染,成人世界少了孩子的天真,霍尔顿内心深处不愿自己就这样被现实的险恶所吞没,他在是否舍弃优良品质中挣扎。在霍尔顿的眼里,他最爱的弟弟妹妹就拥有这一特质,他们纯真而美好,是霍尔顿愿意穷尽一生去守护的人,当自己站在黑白的交界线上时,回头看孩子世界是那么洁白无瑕。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于可能会逝去的童真,霍尔顿不愿就这样放弃,可不知是否保持,又将如何坚守,终究感到迷惘与矛盾。

2.沉迷于幻想和虚无

维特在工作碰壁后选择回到绿蒂身边,此时绿蒂已经嫁给了阿尔伯特,本就爱而不得的维特,此时又受到了外在社会的打压,似乎内心的渴求更加强烈,迷恋绿蒂到了极端,甚至在梦中抱着绿蒂、亲吻绿蒂。这是二十岁的青年在成长路上对爱情的体验,因看到了现实的虚伪腐败,不愿在卑劣的环境中清醒地活着,从而转向了内心的幻想与虚无,内心搭建的想象是维特逃避现实的栖息地,他沉迷于空洞虚无,无法自拔。成长的道路本就坎坷,不是所有的美好都会接踵而至,不是内心的渴求都会得到共鸣,这本是社会的法则,学会取舍与克制才是成长的奥秘。维特蜷缩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醒来,现实的枷锁把他对世界的热爱给牢牢地拷住,而又无法做到内心的释怀,只剩下无处安息的灵魂,在现实与幻想的强烈冲击下,最终也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当作一种解脱。这是成长的悲剧,越是在幻想中得到满足,现实的骨感则会愈加明显,最终矛盾覆盖了全部,美好就不再突出。

3.融入复杂成人世界的徘徊

成人世界虚伪冷漠、狡诈算计,他们希望进入复杂社会,以实现成长的过渡,但本身不甘堕落的性格又使他们内心焦灼,从而犹豫徘徊。

维特找到了一份差事——公使的秘书,在这里他看到了同事之间的尔虞我诈,公使的自私自利,没权没势的维特被人嫌弃指责,受着无限的羞辱,这就是成人的世界,充斥着金钱、权力,视穷人如蝼蚁,没有温情可言,维特就是在最后的徘徊中最终放弃进入成人世界。成人世界的规则,对孩子来说复杂得太多,强烈的反差更是给了他们极大的震慑,功利性彰显得更加赤裸,温情则飘散于云烟。孩子徘徊的原因,不仅仅是其本能无法很好地过渡衔接,主要还是成人世界过于腐朽,灯红酒绿,利欲熏心,让人作呕。两个世界天壤之别,孩子无法适应,也不愿融入。

若把一望无际的麦田看作是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童真世界,那旁边的悬崖则意味着黑暗狡诈的成人世界,孩子们快乐玩耍的同时很容易被高高的麦子挡住看不清方向,因此有失足掉下悬崖的危险。[3]知道人间百态的必是感受过其中的世态炎凉,知道悬崖危险的必定是体会过中间的险恶。霍尔顿要想更好地守护孩子的成长,就必然要经历成长的过程,去体会那些痛苦,经受那些考验,而他保护孩子的初衷却是对成人世界的厌恶,是为了更好地远离丑恶。这似乎成了悖论,有进入成人世界的理由,又排斥着这个世界,霍尔顿在其中徘徊犹豫。

三.成长路上的精神追寻与和解

1.对心灵世界美好的不懈追寻

维特对绿蒂的爱慕是对爱情的一种追求,但也可以概括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他由最初的爱情萌芽到后来的狂热,也在隐射维特心中精神追求的变化过程,现实的不堪让维特更加渴望在精神上得到满足,进而有了近乎变态的心理。小说要表现的不仅仅是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更想表达的是维特对极致的追求而又无法释怀,最终酿成悲剧的过程。然而梦想的幻灭也意味着蜕变的失败,窥探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维特一味地执拗,倘若学会放下,不拘泥于某一个小点,也许看待世界的方式就会有所不同。自杀确实是一种解脱,但内心的释怀才是真正地放下,才是与世界真正地和解。

霍尔顿对麦田里守望的渴望,不仅源于其自身看到了成人世界的迂腐,还因为他身边有一个纯真善良的妹妹菲苾,仿佛一盏明灯,照亮他心中的黑暗,给了他一丝温暖。虽然自身窘迫,但还是会给妹妹买礼物,带着妹妹坐旋转木马,并露出了微笑。也许是自身的清醒让霍尔顿对守护孩子成长的想法更加地渴求,他所坚持的是大多数人在成长时会被舍弃的,但也是最珍贵的。机械化模式下本身的个性已荡然无存,怀揣着的真心也不知被抛向何处,然而心灵深处的真善美才是我们在前行时保持自我的原动力。此时的霍尔顿是出于对美好的保护而不愿长大,即使处在腐朽的年代,他仍然不忘记对真善美的追寻。

2.成长的最后是向社会妥协的无奈

无力反抗过后只剩下无奈的妥协,少年维特在爱的痛苦与煎熬中,既不愿在黑暗的环境里苟且偷生,又感到自己力不从心,无法抵抗顽固的封建势力和礼教规范。在孤独与不堪中,在矛盾与痛苦中,对未来完全绝望,同时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来为绿蒂献身,使自己所爱之人摆脱困扰,一同获得心灵的平静。[4]霍尔顿也在现实与理想的切换中变得疯癫,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在精神流浪中迷失了自我。他们在少年时代承受了太多,成长的路上他们不但没有引路人的帮助,还独自忍受着社会的压力,渐渐失去了自我。对他们来说,开枪自杀和精神分裂是对现实的逃离和心灵的解脱,尽管从现在的眼光来看这过于激进,但试想,当时孤独的他们没有相互慰藉的同伴,没有旁人的正确指引,内心积压已久的忧郁无法得到很好排遣,这样的结果也是情理之中,自杀和住进精神病院可以说是他们最好的归宿。

《少年维特之烦恼》与《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两部作品既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病,也反映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烦恼,给了社会极大的警醒。在成长的路上成长,不单单是年岁的增长,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心灵的历练。理解孩子成长时的个性与心境,结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帮助孩子逐步完善性格和全面发展——这正是两部作品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参考文献

[1]陈赛雅.论《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维特的自然观[J].名作欣赏,2017(23):88-89.

[2]梁艳君.解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反英雄”形象[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06):95-97.

[3]陈思.象征手法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運用[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08):3-4.

[4]官雪梅.悬崖边的迷惘与矛盾、反叛与抗争——《麦田的守望者》与《少年维特之烦恼》人物形象之比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S1):8-11.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维特成长性格
诗意街头
中外文摘(2022年8期)2022-05-17 09:13:36
猫的性格爪知道
长安铃木维特拉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28:26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53:43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27:25
性格反转
改变!拉力赛版维特拉
越玩越野(2015年2期)2015-08-29 01:05:06
你的性格像《哆啦A梦》中的谁
中学生(2015年31期)2015-03-01 03:4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