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玲 佟光启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远洋渔业;产业竞争力;全产业链;定性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6.4;P7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9857(2022)02-0057-08
0引言
远洋渔业利用自身产业优势积极发展,有利于促进“一带一路”建设。随着我国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亟须客观和综合地评价我国远洋渔业产业竞争力。目前我国远洋渔业面临促进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1-2]、在全球价值链发挥作用[3-4]并成为举足轻重的环节[5-6]以及提高产业竞争力[7-9]的机遇和挑战。已有关于产业的研究包括产业竞争优势评估[10-11]、产业竞争力测度[12-13]、产业发展动力机制[14-15]和产业国际竞争力[16-17]等方向,而对于我国远洋渔业这种战略性产业来说,以独立变量个体分析其产业竞争力仍不够厚重,适当运用基于全球价值链的组态研究方法有利于客观评价我国远洋渔业产业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
目前我国远洋渔业呈现从高速增长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态势。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4—2019年我国渔业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值从9997.56万元增至13472万元,占比从47.93%增至51.02%;2010—2019年我国海洋捕捞劳动生产效率从11.93万元/人增至22.97万元/人,效率不断提高但提高速率总体放缓。我国远洋渔业作业船队和辅助渔船集中在浙江、福建、山东、辽宁和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其远洋渔船数量占全国远洋渔船数量的比重约为86%;其中,浙江远洋渔船主要从事过洋性渔业,而福建远洋船队的作业领域主要为大洋性渔业。
2011—2015年我国远洋渔业的作业效率呈波动降低趋势,其中广东和福建的降低幅度较为显著,而浙江、天津和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持续提高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我国远洋渔船单位功率的年均产量和产值分别为1.175t和1.036万元,其中单位功率产量较高的是江苏、广东、上海、福建和天津,其他地区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整体而言,我国远洋渔业的作业效率较低且变化规律具有周期性,除少数企业实现全产业链发展外,其他大部分企業仅停留在生产环节,且高度依赖国家远洋渔业燃油补贴。自2006年开始我国远洋渔业燃油补贴达到40亿元/年,在西南大西洋和东南太平洋作业的远洋渔船的利润基本就是燃油补贴,群众性远洋渔业企业普遍存在散、小和弱的问题。远洋渔业燃油补贴是把“双刃剑”,至2025年国家直接用于生产性补贴的经费将不超过30%即12亿元,且远洋渔业经费归口资金管理。在此背景下,我国远洋渔业企业亟须提高作业效率和加速资源整合,从而提高经营绩效。
1远洋渔业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
基于远洋渔业、产业竞争力和全球价值链等研究理论成果以及我国远洋渔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根据波特-邓宁模型(Porter-DunningModel)进行“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远洋渔业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的理论推演,从理论层面剖析全产业链程度、生产要素、资源综合利用实力、挑战应对能力以及政府公共服务和自身政策需求对我国远洋渔业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1.1全产业链程度
目前我国远洋渔业在大洋性渔业中的北太平洋公海围网项目逐渐成熟,在过洋性渔业中的非洲项目稳步发展,且海外基地逐渐成为远洋渔业发展新的增长点。远洋渔业由捕捞逐渐扩展到水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甚至水产养殖领域,呈现全产业链经营的态势,其生产、运输、加工、销售和服务等环节已嵌入全球价值链体系。与此同时,我国远洋渔业价值链核心环节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和不同作业海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作业海域的远洋渔船维修也无法满足需求。
全产业链构建是提高我国远洋渔业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向,应综合考虑远洋渔业企业的远洋水产品销售议价能力,熟悉和遵守国际和他国远洋渔业法律能力,独立开展生产性资源探捕能力,广泛实施精准捕捞和定点捕捞能力,对进口装备和部件的依赖程度,船上水产品加工技术和冷链物流技术的业内地位以及水产品精深加工能力等因素。
1.2生产要素
2017年我国大洋性渔业中,鱿鱼渔船占比为44.0%,金枪鱼渔船占比为39.0%,秋刀鱼、南极磷虾和公海围拖网渔船占比分别为5.0%、0.2% 和12.0%;过洋性渔业中,亚洲作业渔船占比为30.2%,非洲作业渔船占比为66.3%,南美洲作业渔船占比为3.5%。目前我国远洋渔业的作业效率呈波动降低趋势,同时存在生产装备现代化、机械化和智能化程度较低以及国产装备功能不稳定和不兼容等问题。
生产要素是评价远洋渔业企业生产实力的主要指标,同时是远洋渔业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和客观体现,包括企业综合能力和科技创新推广程度2个维度。在考虑企业综合能力时,由于我国远洋渔船大型化趋势明显,此外我国已出台标准化船型参数且远洋渔船已经过更新改造,应包括企业专有远洋渔船数量和远洋渔船总机功率等因素;同时,应包括目标市场及其销售量占比情况、合作伙伴类型及其所在地区情况以及物流加工情况等因素。此外,人才队伍建设情况以及资源探捕技术的单位资本投入产出比等因素可客观地反映科技创新推广程度。
1.3资源综合利用实力
资源综合利用实力是从国家角度衡量远洋渔业产业竞争力。我国远洋渔业现有的产业价值统计方法无法准确反映产业的独特性和发展规律,对远洋渔业相关国际规则和资源国法律的研究不到位,同时缺少资源探捕投入和信息化建设等公共服务支持,严重制约远洋渔业企业的发展,亟须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实力,从而提高远洋渔业产业竞争力。
远洋渔业配套产业发展程度是资源综合利用实力的重要体现。我国远洋渔业的金枪鱼出口量约为30万t,其中有70%为直接出口,有20%为加工后出口,出口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原条鱼出口量约为30万t,主要销往日本和欧盟市场;围网作业水产品的产量约为20万t,基本加工成罐头后出口。目前我国拥有远洋渔业水产品精加工企业约20家,有14家水产品加工企业加入中国远洋渔业行业协会。远洋渔业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国际渔业资源开发能力、国际履约能力和水产品全球议价能力等方面。远洋渔业整体发展水平包括远洋渔业作业技术以及远洋渔业装备现代化和信息化等方面。gzslib2022040123071.4挑战应对能力
远洋渔业是对资源禀赋依赖度极强的产业,其中捕捞业是远洋渔业的核心产业,捕捞量直接决定远洋渔业的产值和成本。目前我国远洋渔业企业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一些区域性组织和国家通过各种手段限制我国远洋渔业企业的发展;公海大量“三无”渔船及其生产作业极大地损害合法渔船的切实利益和生产积极性;我国远洋渔船渔具的相关标准与国际标准不一致;渔业资源国存在强制买卖行为;远洋渔业企业凭借经验或购买的方式获取渔场鱼汛信息,而缺少政府指导;一线船员技能素质普遍下降,而雇佣外籍船员的法律地位不明。
1.5政府公共服务和自身政策需求
针对我国缺少远洋渔业发展规划和企业资质标准以及远洋水产品分类目录较陈旧等问题,应从政府公共服务和自身政策需求入手,开展远洋渔业政策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十三五”期间我国远洋渔业的指导方针是适当鼓励过洋性渔业和控制大洋性渔业[18]。远洋渔船更新改造和标准化船型参数发布是我国远洋渔业政策的重点之一,国家和地方层面在投资补贴、税收、保险、境外船检、外籍船员管理和金融支持等方面已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此外,远洋渔业产业竞争力在政策方面的影响因素还包括双边或多边争议协商机制的建立、产业发展指导的出台和及时更新、企业资质标准的明确、港口措施协定的订立、远洋水产品的宣传以及远洋渔业人才的培养等方面。
1.6远洋渔业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
根据已有文献和上述作用机理,我国远洋渔业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微观层面的生产要素和挑战应对能力、中观层面的全产业链程度和资源综合利用实力以及宏观层面的政府公共服务和自身政策需求。基于此,构建我国远洋渔业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图1)。
2实证分析
2.1变量选取和处理
根据我国远洋渔业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选取1个结果变量即远洋渔业产业竞争力以及5个条件变量即全产业链程度、生产要素、资源综合利用实力、挑战应对能力以及政府公共服务和自身政策需求,各变量的具体内容如上文作用机理所述,数据来源均为我国远洋渔业产业竞争力与企业政策需求调查问卷。
设计变量校准锚点(表1),对条件变量和结果变量进行平均化处理并校准各变量的定性比较分析(QCA)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
本研究采用FsQCA3.0软件分析我国37个远洋渔业企业的案例数据,以识别远洋渔业产业竞争力组态。将高产业竞争力和非高产业竞争力的案例阈值分别设定为0.941和0.820,最终保留高产业竞争力和非高产业竞争力案例各8个。
2.2必要条件必要条件即
必须存在的条件,可导致结果的发生但不保证结果的必然性。在QCA中,当结果案例作为子集组成条件案例时就会产生必要条件。必要条件是分析结果的超集通过充分条件构成分析结果的子集,包含在真值表中时会作为“逻辑余项”解被剔除(简约解中没有必要条件)。在进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的真值表分析前须进行必要条件检验,必要条件检验的一致性公式为:Consistency(Yi≤Xi)=[min(Xi,Yi)/(Yi)]式中:Yi和Xi分别表示结果变量和条件变量。
当Yi≤Xi时,一致性结果为1.0;当大部分Yi>Xi时,一致性结果小于1.0。必要条件检验的结果如表3所示。
2.3产业竞争力组态
经fsQCA真值表分析得到复杂解、简约解和中间解,根据中间解和简约解确定影响组态的边缘条件和核心条件。其中,核心条件对结果具有重要影响,处于简约解和中间解中;边缘条件对结果具有辅助作用,只出现于中间解中[19-20](表4 和表5)。
经标准分析,得到高产业竞争力和非高产业竞争力组态(表6)。
高产业竞争力组态的一致性分别为0.964126和1,表明均为高产业竞争力的充分条件;解的一致性为0.975516,表明高产业竞争力组态覆盖约97.6%的案例;解的覆盖度为0.627152,表明组态解释约62.7%的高产业竞争力原因;H1和H2的覆盖度分别为0.423020和0.407772,即分别解释结果变量的42%和41%,表明二者均能有效产生高产业竞争力。
非高产业竞争力组态的一致性分别为0.797830和0.780671,表明均为非高产业竞争力的充分条件;解的一致性为0.770925,表明非高产业竞争力组态覆盖约77.1% 的案例;解的覆盖度为0.944811,表明组态解释约94.5%的非高产业竞争力原因。
由于4组组态均涉及全产业链程度和挑战应对能力,将促进和抑制产业竞争力的组态归纳为价值链-政府主导型和非价值链-挑战型。
2.4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远洋渔业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高产业竞争力组态H1代表经营型远洋渔业产业竞争力构造,表明只要具备资源综合利用实力和挑战应对能力2个条件变量,就可以产生高产业竞争力。高产业竞争力组态H2代表规划型远洋渔业产业竞争力构造,表明只要具备全产业链程度、生产要素、挑战应对能力以及政府公共服务和自身政策需求4个条件变量,就可以产生高产业竞争力。全产业链程度与政府公共服务和自身政策需求是具有同步性的组合驱动变量,二者在组态中同时出现或同时缺失才可以产生高产业竞争力。挑战应对能力是高产业竞争力组态的必备条件,而资源综合利用实力和生产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替代作用。
高产业竞争力组态H1的案例为小型远洋渔业企业,当企业资产水平较低、生产力受限、生产保障较弱、运营自由度较小和生产要素不完备时,不应一味追求全产业链程度以及过于依赖政府公共服务和自身政策需求,而應充分提升生产和议价能力、促进技术装备现代化和信息化、减少能耗、扩大规模、积极开拓市场以及完善法律和后勤业务,从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实力和挑战应对能力。与之相比,高产业竞争力组态H2的案例为具有一定规模的远洋渔业企业,部分企业已大致构建全产业链。gzslib202204012307在非高产业竞争力组态中,全产业链程度均是核心条件,表明只要缺乏全产业链程度的条件变量,远洋渔业活动均受到抑制导致非高产业竞争力。资源综合利用实力以及政府公共服务和自身政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替代作用。
3建议
本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分析我国远洋渔业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得到4点结论。①高产业竞争力包括全产业链程度-资源综合利用实力-挑战应对能力-政府公共服务和自身政策需求以及全产业链程度-生产要素-挑战应对能力-政府公共服务和自身政策需求2个组态;②挑战应对能力是高产业竞争力组态的必备条件,资源综合利用实力和生产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替代作用;③全产业链程度与政府公共服务和自身政策需求是具有同步性的组合驱动变量,二者在组态中同时出现或同时缺失才可以产生高产业竞争力;④非高产业竞争力包括全产业链程度-资源综合利用实力-挑战应对能力以及全产业链程度-挑战应对能力-政府公共服务和自身政策2个组态,其中全产业链程度均是核心条件。
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针对提高我国远洋渔业产业竞争力提出5项策略建议。
3.1积极嵌入全球价值链,构建全产业链
全产业链程度在1个高产业竞争力组态和2个非高产业竞争力组态中为核心条件,因此其对于远洋渔业企业和整个远洋渔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远洋渔业的发展具有特殊性,其生产活动的每个环节都处于全球价值链体系之中。构建完善的全产业链有助于增强我国远洋水产品的议价能力,国内现有数家远洋渔业“龙头”企业已形成从远洋捕捞到冷链物流再到水产品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
3.2政府主导提供公共服务,深化政策落实
政府公共服务和自身政策需求与全产业链程度作为组合驱动因素,在高产业竞争力组态中发挥重要作用,二者相互作用可产生良性效应,促进提高远洋渔业产业竞争力。事实上,远洋渔业全产业链构建过程中的很多步骤都须由政府主导,单靠企业力量难以完成;同时,有能力构建全产业链的“龙头”企业的远洋渔业生产和运营活动同样离不开政府和政策的支持。例如:开展远洋渔业生产活动须与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沟通,远洋渔业基地的建立和发展涉及诸多政治和经济因素,均须由政府主导进行交涉。我国应积极建立远洋渔业的双边或多边争议协商机制,同时出台并及时更新产业发展指导政策。
3.3企业与政府共同努力,化挑战为机遇
挑战应对能力是高产业竞争力组态的必备条件。我国远洋渔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如始终被挑战所困扰,就会导致远洋渔业的发展停滞不前,进而阻碍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我国远洋渔业企业与政府应采取各种措施共同努力应对挑战,将挑战转化为机遇,构成高产业竞争力组态。
3.4加强信息技术保障,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实力
资源综合利用实力是远洋渔业高产业竞争力组态的条件之一。较高的资源综合利用实力对于我国争取国际渔业资源、维护国际渔业权益以及提高国际海洋事务影响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应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远洋渔业信息平台,提高远洋渔船国际履约能力,保持远洋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处于全球先进水平。
3.5扶持“龍头”企业,提高企业整体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