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表达,“言”“意”兼得

2022-04-01 22:28丁淑英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枫叶自然段文本

丁淑英

《秋天的雨》是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抒情意味浓厚,名为秋雨,实写秋天。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墨描绘了一个多姿多彩的秋,给予我们声、形、色、香等立体式的审美愉悦。如此美文,怎样围绕秋天的雨,让学生读懂课文中生动的描写,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以及秋天的意境之美呢?

一、借对话,知内容,品意境

考虑到第二自然段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颜色,是课文“浓重的一笔”,因此在第一次试教时将着力点放在了学习第二自然段上,层层推进品读语言之美。

1.默读课文,寻找颜色

先请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找找描写秋天颜色的词语。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利用思维导图一一呈现。

2.赏析美句,体会美文

请学生自己练读喜欢的句子,再个别读,出示相应句子,相机指导,利用对比读,感受银杏树叶和枫叶的动态美。

如读到枫叶这一句时,提问:为什么把“飘哇飘哇”读得这么慢?学生可能会回答,树叶飘下来的样子就是慢慢的,通过观看枫叶慢慢飘落的视觉效果图,让孩子们在直观感受下边读边想象画面。又如在读“橘子、柿子你挤我碰”,出示图片的同时,请学生想象田野里果子挂满枝头大丰收的情景。

沈大安老师说,教学一篇文章,要弄清它“写什么”,更要了解是“怎样写”的,也可以探讨“为什么寫”。上述的教学中,学生尽管在自主探究中亲历了阅读对话的过程,呈现了个性的阅读感悟,但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却是一元的,即以理解课文内容,体悟思想感情为主,忽视了阅读方法的策略指导和言语表达的实践训练,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二、借文本,习表达,促能力

王尚文教授说,语文实践要突出的两个环节:一个是感受的实践,一个是将所感受的语言对象转化为语感的实践。学语文,要学会像作家一样思考,如果是我,我怎样来写?主动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选材用材的良苦用心。

1.目标预设:深耕文本,关注表达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灵魂,它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在预设教学目标时,教师更应明确“为谁教”,在关注课程标准和文本内容的时候,更应关注学生的表达需求。

深耕文本之后,针对《秋天的雨》对学情作了如下分析:本篇课文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分述部分的三个自然段均为总分结构,这一文本特点与中段学生学习表达要有中心的要求相对应;其次,在语言特色上,拟人、比喻、排比、叠词等表达手法的妙用,以及自然活泼的笔调,细腻地描绘了烂漫无尽的秋色,而具体、生动、形象地表达见闻和体验是学生表达的难点。基于这样的分析,将本课语言表达的主要目标预设为:第一,学习作者围绕中心句选择材料、组织内容的记叙方法;第二,揣摩比喻、拟人的写法,通过触觉、听觉、视觉等多角度去观察事物以及事物的想象性表达。第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这样的教学目标,既着眼学生实情,又兼顾文本特点,契合了学生的表达需求,从而为本课教学和学生发展指明了方向。

2. 形式揣摩:理解文本,探寻秘妙

当前语文教学向“学习语用”转身,应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走进内容,读懂写了什么,关注言语形式之后,再引导学生走出来,探究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秋天的雨》课文难度不大,学生反复朗读之后,对内容的理解已不成问题。重点词语“五彩缤纷”的理解,通过画颜色,到字理析词,再到运用,在“表达”中理解言语。词语教学不只是停留在字面理解,更重要的是懂得用词的准确性和其蕴含的人文情感。

3.实践迁移:跳出文本,习得表达

“迁移运用”是指学习过的知识、方法等在新情境中的运用,如果学生能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中正确迁移运用,说明学生真正会了。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而促进迁移的主要途径也正是语文实践。教学中,巧抓迁移点,借助文本学语言,并最终跳出文本用语言。

教学语文,从“表达”切入,感受形象、理解内容、体验情境,不仅需要教师潜下心去深耕教材,敏锐捕捉文本的表达秘妙,更重要的是能够巧妙地创设贴合文本的表达语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语言表达的提高,实现言意双得。

猜你喜欢
枫叶自然段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秋天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枫叶红了
枫叶
美丽的秋天
枫叶
枫叶为什么变成红色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