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幼儿的发展与成长不是在人为设置的环境里就可以实现的,相反幼儿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学习和发展的。家乡是幼儿生活与生长的地方,这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都对他们的行为和心理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眉县南靠巍巍秦岭,北临涛涛渭水,境内土壤肥沃,气候湿润,物产丰富,是“中国猕猴桃之乡”。眉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西周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多次出土西周青铜器、战国编钟等国宝重器,被誉为“中国青铜器之乡”。眉县历史名人辈出,有先秦大将白起、三国蜀汉名臣法正、唐代医学家王焘、北宋思想家张载、开国上将李达等一代名流。眉县民间艺术形式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有很多的手工艺制作,如脸谱、剪纸、刺绣、皮影、泥塑等,栩栩如生,无一不闪现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为我们的课程建设提供了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我们积极开展实践研究,将眉县乡土资源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努力营造与幼儿生活经验有直接交互作用的教育环境,让幼儿与乡土资源亲密对话,促进他们更加积极有效地学习和成长。
一、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扩展幼儿活动空间
幼儿的经验来自生活,亲身经历是幼儿获取信息、积累经验的有效途径,在真实生动的社会和大自然中,幼儿是积极的学习者。我们充分利用眉县的地域优势和社会生活资源带领幼儿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和大自然,开展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幼儿园课程进一步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让幼儿在受到情感陶冶的同时增强对社会与自然的感知和了解。
例如,我们利用眉县“全省果业先进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带领幼儿走进果业园一起观察、采摘、品尝,听农民伯伯讲果子的生长过程,手把手教小朋友们干农活。一系列具有本土特色的实践活动,既丰富了幼儿的社会经验,又开拓了幼儿的视野,让幼儿在实践体验中对家乡、社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二、引进民间游戏,丰富幼儿在园活动
玩是幼儿的天性,因此游戏就成了幼儿教育最重要的形式。许多民间游戏能促进幼儿走、跑、跳等大肌肉动作的发展。例如,滚铁环、跳绳、打沙包、踢毽子、跳方格等。还有一些民间游戏能发展幼儿手部的小肌肉群和手眼协调能力,如翻花绳、抓七子、弹弹珠、手绢叠老鼠等;一些民间游戏融合语言儿歌,如跳皮筋、编花篮,发展幼儿语言与动作的韵律感和协调性;一些民间游戏带有故事和情景,如攻城、闯马城等,其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这些民间游戏能流传至今充分说明它们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我们从民间游戏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应用入手,对这些收集到的民间游戏进行分类,如大运动锻炼类、发展小肌肉群灵巧类、融合语言儿歌类、故事情景类等,使民间游戏与不同的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全面发展幼儿的各项运动能力。在有趣的游戏中,幼儿的兴趣浓厚,百玩不厌,既锻炼了幼儿的体魄,又提高了他们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还培养了其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更重要的是“热爱运动,让锻炼成为一种习惯”的意识在孩子们心中逐渐生根发芽,民间游戏在幼儿园园本课程中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三、与环境融合,创设具有乡土特色的互动环境
我们根据环境创设的理念,发动教师、家长和幼儿一起参与采集、收集,将具有乡土特色的材料和一些卫生、安全、无污染的自然物作为幼儿的游戏材料,如河滩里捡来的石头,收集到的种子,飘落的树叶,芦苇、瓦片、窗纸等。这些材料在孩子们的手中经过涂染、拼剪、组合、编织,再添加一些辅助材料后,就变成了可爱的石头企鹅、树根章鱼,憨憨的泥小猪等。农村多彩多样的自然材料,更容易引起孩子们收集的兴趣,这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区域活动,提高了他们的审美和创造能力,还使幼儿对大自然和生活的探索更为细致和积极。
我们将这些富有童趣,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幼儿作品展示在幼儿园的公共区域,如在幼儿园班级的窗户上贴上具有眉县乡土文化特色的剪纸窗花;在走廊墙面上悬挂非遗传承人、幼儿的剪纸作品等;在展览柜里陈列幼儿自己制作的青铜器和泥塑作品;在过道展示教师和幼儿共同完成的芦苇画、猕猴桃画,我们把走廊、窗台、墙面作为幼儿展示作品的平台。我们还将这些作品与幼儿园的整体文化环境创设相融合,让走进校园的每一个孩子随处都能看到自己的作品,让他们在获得环境熏陶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四、非遗进校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眉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为了让幼儿从小就能接触和感受到乡土文化的精髓,使他们发自内心地喜爱乡土文化,进而达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我们通过筛选将具有独特眉县人文气韵、贴近幼儿生活的优秀非遗内容引进校园,如眉县刺绣、眉县剪纸、眉县泥塑、威风战鼓等。我们邀请非遗专家、传承人走进校园,讲解非遗的历史和非遗作品制作方法。在专家爷爷、奶奶手把手的教授下,小朋友们认真而小心地捏泥小猪、剪窗花、绣鞋垫、做香包,虽然有的细节处理并不完美,但每一步都是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的,从过程中幼儿收获到了开心与满足。去年六一儿童节时,孩子们的威风战鼓表演更是赢得了家长的阵阵掌声,这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
同时,我们将这些非遗材料投放到部室和区域中,持续支持幼儿开展活动。如在区域设置中,增加具有眉县乡土元素的织绣坊、青铜坊、泥塑坊等。在活动中锻炼幼儿的能力,让他们认识到眉县文化的多样性,进而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生成主题活动,充实原有课程内容
农村幼儿园拥有丰富而广阔的自然环境,我们可以利用自然环境中的有利条件,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将适宜的内容引进到课程中。例如,每到夏天眉县的千亩荷塘,荷花盛开,美不胜收。在游览时,孩子们都激动不已,因此我们以此为契机,开展以荷花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引导幼儿了解荷花的生长环境、过程、不同部位及其用途等,通过开展科普类故事、游戏活动、艺术活动等,让幼儿对荷花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萌发他们对荷花的喜爱之情。我们还可以利用渭河湿地公园槐林浓荫下的开阔地带,开展放风筝、转风车、折飞机等游戏活动,发展幼儿的大运动能力和协调性;草地里的蘑菇是怎么长出来的?能吃吗?通过种植蘑菇,我们让幼儿学会坚持长时间细致地观察,并在观察中学会记录。渭河里的水为什么是黄的?通过渭河水、井水和自来水的对比,让幼儿明白保护环境和卫生饮水的重要性,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与探索。
六、融入五大领域,丰富基础课程内容
如何开发和利用好乡土资源,是我们研究的重点。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建立了五大领域基础课程和乡土特色园本课程相互补充、融合共生的课程体系,积极将乡土资源融入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中。我们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选择适宜幼儿且幼儿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例如,在语言领域中有当地的一些歌谣、语言故事、民间传说、谚语、方言、历史名人等,我们让幼儿通过故事歌谣的学习,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社会领域有历史古迹、节日庆典、民族风俗、特有的礼节等,我们要让幼儿知道“我是眉县人,就应当了解家乡事”。在艺术领域有当地的音乐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威风锣鼓”、手工艺品青铜器制作等,我们让幼儿在参与和动手中得到艺术的熏陶和对美的感知。在健康领域有当地的民间体育游戏踩高跷、滚铁环、打沙包等,我们让幼儿在有趣的运动中得到锻炼和发展。在科学领域有家乡特产的水果、种植过程和特色制品等,我们可以让幼儿深入了解家乡的特产,并在活动中体验各种家乡特产的来之不易。
我们采用主题网络的形式组织教育活动,这有助于教育内容与各个领域内容的整合。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选择适宜的主题设计主题网络,进而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并将教育内容通过集体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等多种形式渗透到孩子的一日生活当中。通过多种形式教育活动的开展,带领幼儿一步一步深入主题,认识眉县,了解眉县,热爱眉县,培养幼儿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这既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推动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改革和发展。
乡土文化是广大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智慧与精神结晶,代表了我国璀璨艺术的文化形式。家乡是我们生活的根,乡土文化则是滋养我们灵魂的泉。我們要充分认识到乡土资源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和积极作用,让幼儿园的课程扎根于家乡沃土,让幼儿在乡土文化的滋养下学习发展,快乐成长。
作者单位 陕西省眉县示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