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中考体育改革背景下小学体育创新破局的思考

2022-04-01 09:32杨宁兰林
体育教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体教融合发展路径一体化

杨宁 兰林

摘  要:面对成都市体育新中考以及全国范围的中考体育改革大趋势,小学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根基,肩负着打基础、强基层的重要使命。在时代的需求和政策的驱使下,小学体育在诸多层面力争创新破局,本文从重规划、促融合、建体系、创模式、强队伍、达共识六大范畴着力,重新审视和探索小学体育在新时代下的发展路径,充分用好中考體育“指挥棒”,发挥体育学科育人功能,有效推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考体育改革;小学体育;发展路径;一体化;体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2)03-0026-03

为贯彻落实我国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政策,2018年成都市教育局根据中央精神,深入实际出台了中考体育改革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新体改方案”)。2020年教育部明确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标志着全国中考体育改革蓄势待发。中考体育趋向大分值,小学体育将如何创新破局?新政策一方面推动学校体育价值和地位的提升,另一方面为学校体育发展理清了思路、探明了道路。面对政策赋予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本文重新定位体育学科育人功能,探索出新时代下小学体育的发展路径,助力青少年全面发展。

一、成都市中考体育改革对小学体育的发展影响及现实意义

(一)强调学校体育基石作用,助力“三大球”振兴

成都新体考方案由“三大球”主导,可见我国对于传统优势项目的大力支持态度。纵观近年我国“三大球”在国际赛事中的竞争力逐年下降,各类队伍遭遇后备人才萎缩的困境和更新换代的瓶颈,可谓“内忧外患”。某个运动项目的兴衰可以映射出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现状,改变体育特色项目建设的发展方向或许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内忧”。改革推动着“三大球”的持续发展,加强特色校的建设,着重强调发挥学校体育在提高体育竞技水平中的基础性作用。改革要求小学体育工作朝向健康可持续发展,杜绝“一个领导一个样”的混乱现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搞好体育特色项目建设,切合实际地大力普及“三大球”,努力实现学校体育打基础、强基层的重要作用。

(二)重塑学校体育课程体系,打破学段间壁垒

现阶段小学体育课程体系亟需解决的困境就是课程的连贯性,教学内容“从头再来”现象层出不穷,甚至出现内容的难易度倒置,暴露出小学体育课程体系单向性、与中学体育课程相脱离等问题,外加现行评价机制无法完全规避人为因素,导致课程体系趋于老化。此次改革催生小学体育课程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课程评价这五个维度寻找突破口,重新评估其科学性、合理性,明确每个学段学什么、学到何种程度,大局考虑课程体系的总体架构、学段分配、修学方式以及实施形式。虽身处应试教育大环境之中,应试存在可能性和必要性,但又须严格控制“应试课程”。故在课程体系建设上既要迈出新步伐,也要稳扎稳打,坚定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迈出解决学生体育素质差、基础差问题的关键一步。

(三)善创体育教学多元模式,提升学生获得感

当代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这一现实问题尤为凸显。由于部分固化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与新时代日益发展的学生现实需求不相适应,加上大量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缺乏创新性,对于课标认知解读不到位,造成体育课堂氛围单调枯燥,导致学生获得感大大减少。种种迹象表明学校体育还并未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然而新时代下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体育对于学生全面塑造显得格外重要。此次改革驱使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由固化加速走向创新,单一迫切转变多样;促进学生达成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四位一体”目标,思考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侧重运动兴趣的诱导和培养,将主观能动性最大化;同时注重日常师生情感培养,逐步提升学生主体地位,使其在学校体育发展中提升获得感。

二、成都市中考体育改革背景下小学体育的发展路径探索

(一)重规划:明确学校体育特色项目的发展方向和实施形式

立足于振兴我国体育传统优势项目的视域下,小学体育应以“三大球”为重点实施领域,以“一校一品”为实践抓手,因校制宜选择“三大球”作为品牌项目,设置单独课时,保证每周至少一节课。但“学而不练难会,练而不赛难精”,“学、练、赛”综合是学生系统学习和提高的重要形式和过程,从“学、练、赛”着手进行一体化特色课程构建[1],同时注重“学、练、赛”形式的有效整合,即在学习中做到“学要准”,科学适宜的课程体系十分关键;练习中做到“练要勤”,加强课内外练习必不可少;比赛中做到“赛要广”,大众与竞技项目缺一不可。此外,还需就“一校一品”做健康可持续发展规划,牢固校园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根基,有条件的地区学校可在保障“一校一品”的基础上,努力追求“一校多品”目标,为“三大球”振兴献力。

(二)促融合:深化体教融合,有效突破“教会、勤练、常赛”

2020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颁布《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聚焦“体教融合”概念,即把竞技人才的培养(体)融合到国民教育体系(教)当中来,二者的共通点皆为提高学生体质和完善竞技人才结构。体教融合作为有效突破“教会、勤练、常赛”的关键所在[2],小学体育走“体教融合”之路需从两个层面集中突破。对学校层面而言,小学体育作为后备竞技人才的初始阶段和启蒙阶段,在“三大球”项目上可特招“苗子生”,大胆寻求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合作,解决好教育与竞技的兼容性问题,降低教练员进校任教的门槛,明确教师和教练的分工,将教学与训练合理分配。也可向教育部门申请“购买服务”,让专业运动员进校园参与人才培养,提升整体专业水平。对于区域层面来讲,教体部门需就完善人才选拔输送机制达成一致,整合区域各类体育赛事和运动会,建立分年级、跨区域的校园体育竞赛体系[3],让学生在校内外都有比赛可打,让更多有实力的学生涌入到各级专业梯队中去,牢固后备竞技人才的体系建设。

(三)建体系:加速实现地区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

在政策的驱使下,未来几年内中考体育分数体育或将比肩语数学科。面对改革,小学体育将何去何从?加速实现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是必由之路,可尝试从一体化角度实施“四步走”战略。

第一,重新设置课程目标。以国家课程总目标为主干,根据区域内现实需求重置学习方面目标,让每个水平段、年级段的目标可视化,使其拥有良好的整体性、连续性、层次性,进而规避每个水平段目标的“断层”现象。

第二,筛选确定课程内容。应主要涵盖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体育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内容。整合课程单元内容,将其细分为大单元、小单元,最后制订各类教学计划。在课程内容方面,既要基于学生发展,又需放大教师专长,选择敲定教师能教善教、学生乐学易会的教材内容,使其拥有良好的整体性、连贯性、灵活性,促使课程内容的学段分配呈现螺旋式、进阶式的良好发展势态。

第三,计划课程实施方式。“自然班级制”的传统授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每个学生对于体育的实际需求,按照学生爱好和能力来划分水平和等级的“项目分班制”的个性化授课方式应运而生,通过分层教学的形式来彰显课堂的灵活多变。

第四,完善课程评价机制。具体罗列为体育知识、运动能力、学习态度、健康行为四个评价维度:体育知识要求学生知晓体育健康基础知识及各类动作名称与术语;运动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并保持核心竞争力,体现在课堂“学、练、赛”的具体实施中;学习态度要求学生具有强化自身且主动乐于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体现在学生日常体育活动中;健康行为要求学生养成科学运动、坚持运动的良好习惯,体现在学生课内外运动的达成情况上。始终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学生学习目标完成情况的真实性最大化。

在一体化课程体系环境中,学生核心素养的促成才能得到有效保障,进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四)创模式:以体育人,实现新时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

新时代学校体育强调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全方位作用,即否定以往只注重身体素质的教学目标,将体育的育人功能重新做出价值定位,强调体育应回归教育。当学校体育地位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时,善创课堂模式是大势所趋,想要重拾体育“五育之首”的教育价值,需从教学与竞赛两方面着手改革。

在以往教学中由于讲解过多、练习过少,导致学生兴趣消退,享受乐趣便无从谈起。学校可创建教学资源库,提倡翻转课堂,在日常教学中借助微課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让学生提前预习,针对低段课堂尽量将教学内容游戏化,培养学习兴趣。针对中高段课堂,教师可直接组织练习,让学生巩固强化、提升运用,保证精讲多练,整体提升课堂效率,保障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运动技能。在学有余力的同时,关注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制定运动处方进行精准干预。当“学”和“练”得到充分保障后,“赛”方能呼之欲出。体育竞赛最能彰显“四位一体”的全方位作用,亦是学生最喜爱的方式。体育竞赛可使学生充分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通过运动来增强体质,还能从中学会集体主义、责任担当、顽强拼搏等优秀品质。因此不仅要“赛”,更要“常赛、广赛”。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性,重视学生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性,校内创设人人参与的教学比赛和班级联赛,给每个学生提供“赛”的平台,提升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的获得感。

“教学”和“竞赛”两架马车并驾齐驱,才能彰显体育学科育人功能,实现新时代下学校体育的“四位一体”目标。

(五)强队伍:多维度夯实体育师资力量建设

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着学生的全面发展水平。体育教师作为推动学校体育升级转型的主力军,理应读懂时代、读懂体育、读懂个人,极力寻求在认知观念、专业素养和教学研究上质的转变。

教育具有阶段性,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身为新时代的体育教师必须读懂时代,时刻关注国家政策、反复解读文件纲领是根本之道。学习领悟新时代学校体育理念,并将其内化外显在教育教学之中,助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体育学科专业性十分凸显,身为新时代的体育教师必须读懂体育,完善专业素养与专项水平是重中之重。体育教师不仅要对课程内容烂熟于心,更要对个人专项精益求精,才能从容应对学校体育的诸多需求。教学和研究如同体育教师个人发展的两大支柱,身为新时代的体育教师必须读懂个人,强化提升自身教学质量和研究能力是必行之路。

(六)达共识:家、校、社多元联动推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现如今家庭体育素养意识薄弱及运动陪伴行为缺失,学校体育开展形式内容单一、效果不佳,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率低等因素导致青少年运动能力、视力等呈逐年下降趋势,面临巨大危机。仅靠学校体育单方面努力显然不能减缓这一趋势,家庭、学校、社区作为提供青少年体育活动的三大主阵地,需三方联动推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回暖”及提升。

家庭中“重言传、轻身教”的伪重视体育行为屡见不鲜,成为阻碍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为此家庭须强调“言传”与“身教”并重,转变“唯分是图”的落后教育观念,极力支持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注重其全面发展。学校内时常因为重视文化而放弃体育,为此学校必须坚定“五育并举”的根本路径,完善体育学科建设;落实认定体育教师工作量,协调体育学科与其余学科的时间分配,让教师劳有所获;提供高质量体育课程以及丰富校园体育活动,逐渐实现通过体育特长也能上名校的愿景。社区方面理应加大投入体育设施器材建设,对外开放体育活动场所,通过校社联合,组织筹办各类体育竞赛,给广大青少年搭建课外体育交流平台[4],大力倡导全社会协同合力、齐抓共管,筑建家、校、社共同体才是保障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结语

新时代对于学校体育的改革需求十分迫切,小学体育有着打基础、强基层的决定性作用,应始终紧跟全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潮流趋势,强调在课程体系、教学和竞赛模式等方面吐故纳新,打造学校体育全新形态。

参考文献:

[1]于素梅.从一体化谈“学、练、赛”及其应用[J].体育教学,2020,40(08).

[2]王登峰.体教融合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J].体育科学,2020,40(10).

[3]王登峰.新时代体教融合的目标与学校体育的改革方向[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44(10).

[4]孔琳,汪晓赞,等.体教融合背景下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解决路径[J].中国体育科技,2020,56(10).

猜你喜欢
体教融合发展路径一体化
体教融合模式下体育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探究
体教融合的实践探索与难点分析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