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何夫
在汉语中,如果一种动物——无论是现存的还是已经灭绝的,只要看上去像老虎,生活习性和老虎差不多,那么它的名字就会被安上一个“虎”字。在现代,除了我们熟悉的东北虎、华南虎、孟加拉虎等真正的老虎之外,美洲的顶级掠食者之一美洲豹也被称为“美洲虎”。而在已经灭绝的动物里,“虎”就更多了:袋剑齿虎、似剑齿虎,伪剑齿虎……看上去颇有些“虎丁兴旺”的感觉。然而,在这帮“虎”里,绝大多数与现代老虎的关系其实仅仅是因为外形上的某些相似性。
与现代老虎在物种分类学上距离最远的“虎”,大概是袋剑齿虎和塔斯马尼亚虎(袋狼)。这两位伙计所属的后兽类早在中生代后期,就已经与胎盘哺乳动物所属的真兽类分道扬镳,踏上了不一样的进化道路。但是,由于新生代时期的南美和澳大利亚在地理上的高度独立性,从而确保了有袋类在当地的相对优势。
其中,南美当地有袋类演化出较强的、带有锋利剑齿的掠食性物种,也就是所谓“袋剑齿虎”。而澳大利亚的顶级陆地掠食者生态位长期由巨型蜥蜴、鳄鱼和袋狮所占据,袋狼完全是因为身上的条纹以及大型掠食者消亡后的生态位空缺,才被进入塔斯马尼亚岛放羊的殖民者起了这么个名号。
在新生代早期,鬣齿兽目也出现过一类长有剑齿的小型掠食者,就是所谓的“类剑齿虎”,它和现在的老虎也没啥亲缘关系。在最开始时,这个种群不过是类似小古猫这样的小型树栖掠食者,随着进化程度较低的鬣齿兽、安氏兽等早期食肉动物的退场,这些小动物才进入草原和荒野,逐渐演化出各种各样体格硕大、善于捕捉大型猎物的“老虎”:比如始剑齿虎、伪剑齿虎、巴博剑齿虎等。不过,它们和现代的老虎还是毫无关系。因为这些家伙甚至不是猫科动物。
在拥有“猫形”这一共同特征的掠食者们分化的早期,始剑齿虎等动物所属的猎猫科,巴博剑齿虎等所属的巴博剑齿虎科等就已经和猫科分离开来,后者又分出了三个亚科:豹亚科,剑齿虎亚科和猫亚科,而在已经灭绝的动物中,被称为“虎”的家伙少数来自豹亚科,大多来自剑齿虎亚科。
在文明的最初阶段,诞生于非洲稀树草原地带的人类并没有见过老虎,但随着现代智人的迁徙,这些大型猫科动物很快便将恐惧印入了人类意识的最深处。即便是最小的老虎亚种,在成年后也能长到超过两米长、上百千克重。除非使用武器或者陷阱,否则现代智人完全不可能逃脱这些庞然大物的追捕。同时,由于老虎喜欢在丛林、草地和其他有利于伏击的地形中长时间独自埋伏、潜行,然后突然暴起发难,这又增强了它带给人类的恐惧感。
正是因为老虎的强大和危险,因此能够杀死老虎的人总可以获得礼遇。老虎皮就是宣示“强大力量”的最佳战利品。波斯帝国的历代君主,都留下了许多狩猎老虎的图像和记录。在古中国的演义和话本里,“打虎”则成了英雄的标配。在清朝,四品武官补服的图案也正是一只老虎。而在中亚和东亚各式武器上的虎纹,以及被称为“虎贲”的精锐战士,更是体现了人们对老虎力量的崇拜。
由于雄踞食物链的顶端,对于老虎而言,人类的狩猎是最直接的威胁。在枪械大量投入使用后,这种狩猎开始变得尤其方便。在清代中后期,仅仅是东北的世袭猎户们,一年要上交抵税的虎皮就有上百张之多。而俄国在入侵并占领了中亚的希瓦和布哈拉等国后,里海虎的皮毛也成了市面上的紧俏商品……除此之外,东亚地区传统医学“以形补形”的恶劣迷信(如虎骨粉、虎骨酒等),又进一步加剧了对老虎的滥捕。
除了人类的猎捕,栖息地的丧失也是另一个导致老虎数量减少的原因。在过去,欧亚大陆上的老虎曾经有着极为广泛的分布区域。但是,由于17 世纪末工业革命后的人口膨胀,大量森林被砍伐,變成了农田,而其中的大型动物(也就是老虎的主要猎物)也被迫迁走或者被人类狩猎殆尽。老虎既失去了栖息地,也丧失了食物来源,不得不在两个同样糟糕的选项中“二选一”:要么袭击人类的家畜,然后被作为“害兽”围猎丧生;要么主动逃离到更加崎岖、荒芜、孤立的穷山恶水之中。选择后者固然可以幸存一时,但也意味着老虎的种群会被分割成一个个破碎的“孤岛”。
作为一种缺乏群居习性的顶级掠食者,老虎的活动范围极为广泛,每一头老虎都有着强烈的地盘意识,以维护自己的猎场。这种“一山不容二虎”的状态使得老虎在栖息地被破坏后陷入了极度的困境之中:由于种群数量稀疏,单个被割裂的“孤岛”虽然看上去还有数十、数百平方公里的面积,但是其中很可能不会有几头适合生育的同类。就算有,在繁殖数代之后,也一定会面对严重的近亲繁殖问题。
由于野生种群的持续衰落,与很多人的直觉相反的是,老虎现在更像是一种“家畜”:在地球上,被饲养在动物园、保育机构、马戏团乃至私人手中的老虎,其数量极有可能已经显著超出了野生老虎的数量。换言之,现在的老虎已经在字面意义上沦为了一种笼中困兽,而它们的消失则导致了显著的生态影响——各地屡屡爆出野猪种群失控、四处扰民破坏的新闻,就和老虎这种大型猫科动物在野外消失、导致食物链陷入紊乱有关。更不幸的是,目前那些在人工环境下出生、吃着投喂的肉块长大的老虎,就算被放出去,也无法担负起原本的“职责”了。
迄今为止,虽然许多机构都在设法开展人工养殖老虎的野化工作,但收效仍然相当有限。而从华北到中亚,大片曾经由老虎主宰的山林湿地,现在都已经看不到任何大型猫科动物的痕迹。至于这些曾经寄托了无数的恐惧与崇拜的强大猎手到底何时才能返回故土,而不是在笼子里继续担当被人们参观的对象,我们并不清楚,只能希望那一天可以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