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烨
摘 要:六合是中国古代一种朴素的宇宙观,作为建筑形制经历了初现、发展、成熟和衍变阶段。六合形制的初现至发展阶段,体现在由四面围起的空间转换成四壁、屋顶与台基,象征着天地四面;六合形制的成熟阶段,体现在四合院的四面建筑物、院落和台基,以及位于天下之中、四面筑有城墙的都城;在六合形制成熟的基础上,衍变出了像符望阁这样拥有中心寝宫、四个“凸”字形空间加上顶层六个空间的特殊建筑。六合形制的演变,展现出中国古代建筑样式的历史变迁。
关键词:古代建筑;六合形制;空间布局;营造法则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里写道:“六合之内,皇帝之土。”[1]此处的六合可译为天下,往往是指君王所管辖的地理区域,它没有明确的界限划分,而是以君王为中心向四面无限扩散。在古代传统的宇宙观中,六合实指天、地与四面,但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历史长河里,潜在的六合形制贯穿其中,由最初的显现逐渐发展至成熟,甚至衍变出新兴的、特殊的建筑形制。
一、天地四面的象征:六合形制的初现至发展
东、南、西、北、天、地合称为六合。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建筑中,六合观念往往只表现为“四方”而忽略了“上下”。考古学家曾经在山西夏县遗址中发现一些类似长方形土坑的住所,四面筑有墙壁,像后来出现的小屋,这些土坑连接在一起,像是一个部落[2]。长方形土坑的四壁就是六合观念中的东南西北面,也就是四面,但这里的四面已不再是无边无界的宇宙和人们感知的空间,而是逐渐转换为四面围起的空间。这时,天地二面还只是人们思维观念中的主观存在,这就是六合形制在中国古代早期建筑中的初现。
建筑的出现最初是为解决人们居住的问题,人们起初是居住在野外洞穴之中,但随着人们思想文化的发展与经验的积累,经过长期的努力,简易的洞穴变成了宫室,变成人们遮风避雨、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起居之所。屋顶(图1)是建筑中的必需部之一,也就是六合观念中的“天”。后来,为了防止壁面受潮和腐化,古人利用他们的智慧创造出了建筑的另一必需部——台基(图2),也就是建筑的底部,用以支撑建筑的结构,使建筑变得高大宏伟,这就是六合观念中的“地”。四壁、屋顶与台基就是六合形制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发展阶段的体现,它们不再仅仅是人们心中所感知的天下,而是成为每一个人生活的空间。
随着房屋的出现,由若干座房屋以及一些起到连接作用的建筑物建造而成的院落也逐渐出现。据考证,殷墟遗址虽是一些土台,但大约可以看出其是按着东西和南北的方向排列的,每个单位是长方形的,长的一面向前,间架结构分明,与后代建筑相同,因为有着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基址,可以看出平面上已经有了“院”的雏形[3]。随着思想的发展和经济条件的提升,六合建筑形制也在不断发展中,单个房屋建造与院落组合也逐渐发展成一种新的六合形制,那就是多個建筑物围筑而成的,中国最突出、最具特点的组合式院落建筑——四合院。
二、天下之中的映射:六合形制的成熟
四合院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一大转折点。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构造完整的四合院就已经出现了。四合院遍及全国各地,是中国建筑类型的总源泉,宫殿、宗祠、住宅、寺庙、商铺等都是四合院的布局结构[4]。四合院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蕴藏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卑伦理等级制度和风水阴阳理论说。
四合院的四周由四个单层建筑构成,从建筑平面配置图上来看,这四个单层建筑物就是六合中的东南西北四面。由于主楼与主楼之间的相连问题,古人想出通过两侧的楼或杖廊连接主楼,故而才出现了四面围拢的建筑营造方式。建筑建造者在建造四面围合的室内空间时,也不可忽略露天空间,也就是院落,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而四合院的院落就在它的中心——由四面建筑围拢而出现的空地(图3)。在中国的南方和北方,院落的规格和尺寸大相径庭。南方院落往往空间紧密,甚至演化成在建筑之间留有一条狭窄的露天竖井,也就是俗称的天井[5]。天井(图4)往往呈长方形,站在院子的中心抬头从这个小小的开口往上看,可以看见广阔的天空。院落与天井在某种层面上指四合院的“屋顶”。四合院的四面建筑物、院落(天井)和台基就是六合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另一种形制表现。
古人站在院子中心可以看见方方正正的天,这个位置就是在整个建筑的中轴线上。居中思想一直是中国建筑营造的重要原则,古人一直以为中国在天下的中心。从历史的发展脉络上来看,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筑有城墙的古代城市遗址是商代时期的湖北黄陂盘龙城(图5),该城市轮廓方正,城门在中轴线上,无论是否有意,城市布局都已经初步显露出了对称的设计思维[6]。随着美学思想的成熟,各代君王在营造都城时都会有意识地遵循方正中和的美学原则。早在东汉末年,曹操下令营造的邺城就完全遵循了方正对称的建造原则,整个都城区域划分明确,井然有序,规整对齐。自此以后,隋唐时期乃至明清时的都城都沿用并发展了此种建筑美学形式(图6),整个都城的平面配置呈棋盘式对称布局。都城是古人心目中的宇宙中心,对应天轴,是天下之中,这就是中国古代建筑六合形制成熟的表现。
三、空间重构的媒介:
六合形制的衍变
随着六合形制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成熟发展,古人不再满足于已有的建筑营造法则,而是在已有的六合表现形制上衍变出新的、特殊的表现形式。
紫禁城是六合形制成熟时期极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包罗各式建筑,是六合形制在古代建筑中的集大成者(图7)。除了固有的四合院、院落、宫殿外,整座皇城都是已有的六合形制建筑。但其中不乏特例,宁寿宫里的符望阁就是六合形制特殊衍变中的一种。
宁寿宫是乾隆帝作为太上皇时安享晚年的宫殿,可称为乾隆时期宫殿建筑的精华荟萃之地,殿阁楼台、亭斋轩馆无所不有。宁寿宫里最有特色就是位于西北角的宁寿宫花园,符望阁就在宁寿宫花园的第四进院落,共三层,与建福宫花园的延春阁外形一致,但其内部陈设工艺繁杂,空间布局复杂,常常让人迷失其中,故符望阁又有“迷楼”之称[7]。
符望阁的空间布局与紫禁城的其他宫殿有所不同。很多宫殿都是分为明堂、东西暖阁,从建筑形制来看,这是常规的六合形制体现。但符望阁中却包含多个六合形制,除却外观,符望阁的首层和顶层在空间上有一个明显的对比。首层的空间划分较为零碎,像是迷宫,但是顶层是一个视野开阔的大空间,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想让人从下往上走的时候有豁然开朗之感。符望阁的中心是位于首层中间的寝宫,从功能上来说,是从私密转为开放的一个变化。位于中心的床榻是最为私密的个人空间,从中心往外,东南西北四面都有一个宝座床,宝座床是乾隆帝用于会面、休息、读书的空间,属于半私密空间,再往外的四个宝座床前有四个开敞的空间,用于娱乐与休息,是最为开放的,所以放在最外面。其实这三圈空间外还有一圈空间,那就是走到符望阁的顶层,推开四面门扇,坐在顶层中心的宝座上可以看到符望阁外四方的景色(图8)。中心寝宫、四个“凸”字形空间加上顶层,这六个由私密到开放的空间就是符望阁的六合。
六合是古代一种朴素的宇宙观,实指天、地和四方。乾隆帝在设计符望阁时,在建筑构思上调和四方,在内檐装修上容纳天下巧工,这恰巧也是符合了天地四面的思想。符望阁从外形、内部空间布局、陈设装饰上来说都体现了六合思想,是一种全新的建筑六合形制。
四、结语
六合形制由新石器时代作为住所的长方形土坑逐渐发展为由四壁、屋顶与台基组成的房屋,象征了宇宙觀中的天地四面;随着四合院在全国各地的遍及,出现了以方正对称为建筑原则的都城,体现了六合形制作为天下之中的映射;最后六合形制作为空间重构的媒介,衍变出了空间布局更为复杂的特殊建筑。六合形制作为一种潜在的营造方式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不断演变与延续,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建筑形态。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9:245.
[2][3]林徽因.中国建筑常识[M].成都:天地出版社,2019:23,62.
[4]王博.北京:一座失去建筑哲学的城市[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55.
[5]那仲良.图说中国居民[M].任羽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22.
[6]汪洪澜.月明华屋:中国古典建筑美学漫步[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114.
[7]刘仁皓.符望阁室内空间浅析[J].建筑学报,2018(10):31-35.
作者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