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评论

2022-04-01 18:56欧阳诗佳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建筑

欧阳诗佳

摘 要:苏州博物馆是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从苏州博物馆的整体设计、设计细节入手,讨论其设计的精妙之处和缺憾之处,对于建筑设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建筑;设计评论

苏州博物馆新馆于2006年10月建成,紧靠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國忠王府,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苏州博物馆占地面积约1.07万平方米,分东、西、中三路,是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苏州博物馆的设计整体

(一)颜色协调

从馆外看,白灰色系的苏州博物馆与周围的建筑十分协调,色调以黑白为主,但又有自身的独特之处。为了凸显建筑的轮廓,场馆采用了深色的材料进行勾边,使得建筑更加立体。博物馆屋顶新的几何效果替代了苏州传统园林建筑的坡顶,既具现代感,又不破坏苏州整个城市给人的感觉。

(二)形态协调

苏州的古建筑屋顶大多是斜坡式。为了能和周围的建筑更好地保持一致,设计师贝聿铭在对苏州博物馆进行设计的时候,保留了苏州古建筑斜坡式的元素。去形取神,将传统元素结合充满现代感的建筑线条,使整个建筑看起来更加简洁大方,立体空间感十足。传统的木梁结构,被轻型的钢铁和混凝土重新诠释。设计师精益求精的态度,让建筑在更好地继承了苏式园林传统建筑特色的同时,又有着现代建筑艺术利落的几何造型和完善的人文功能空间。

(三)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的结合

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的结合是苏州博物馆最大的一个设计特点。苏州博物馆不管是颜色、形态,还是整体布局方面,都与现代和传统建筑风格息息相关。除了前面提到的几个比较整体的点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细节也体现了这个特点。

首先是苏州博物馆特别有名的片石假山。苏州博物馆的片石假山是设计师贝聿铭经过多重考究之后才设计出来的,他从宋代的一幅山水画中找到了灵感,选用泰山的石头进行加工切片,打造了现如今的这种小三角的形状。为了让石头更有古画感,加工后的石头特地用火烧了一下,使其颜色有深浅明暗的关系,可以更好地表现水墨画的质感。在烟雨朦胧季,远观白壁石绘,像极了一幅层峦叠嶂的水墨山水图。而墙外的那片树来自苏州著名园林拙政园,换句话说,借用拙政园的景,让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形象。可以说,这面墙是贝聿铭对于传统和现代风格结合的一个重要探索。

其次体现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细节点是展厅的屋顶。屋顶的设计很独特,采用了传统的坡顶形式。贝聿铭借鉴并且改良了中式传统建筑中的天窗,将窗户开在了屋顶正中,与斜坡屋顶形成一个折角,显得错落有致。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像一幅几何绘画。三角形的支撑设计非常大胆,线条整齐明快,兼具牢固和美观的双重功用,也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时代特征。

二、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细节

(一)光线

苏州博物馆的采光设计最大的特点就是充分利用自然光照,将人工照明减到最少。为了最大程度利用自然光照,苏州博物馆采用了两种方法,即建设半露天的屋顶,增加玻璃窗且换墙壁为玻璃。

苏州博物馆采用的第一个方法是建设半露天屋顶,就是前文提到的现代与传统风格相结合的屋顶。走廊顶的采光做成了百叶窗和尖顶的设计,这样做既保证了采光充分,同时又保证了采光柔和。屋顶采用传统的坡顶形式,框架线由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采取仿木饰面的金属材料对光线进行过滤,使光线进入廊内,显得更加自然柔和。这些投射在白墙上的光线会随着太阳东升西落而不断变化,给人以周围的线条都流动了起来的感觉,如梦似幻。

为了使光线能够透进来,苏州博物馆采用的第二个方法就是使用玻璃,馆内很多屋顶和墙壁都镶嵌了玻璃。顺着映射在大厅的一缕缕阳光往上看去,晶莹的玻璃屋顶与复杂的钢结构交相辉映,充分地将自然光线融入建筑。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依然保留了苏州古建筑屋顶的基本元素,使用新型的钢铁和混凝土替代了传统的木质结构,呈现出了一种奇妙的几何效果。框架内所采用的玻璃材料,能够让采光更加明亮通透。这充分体现了贝聿铭光线设计的理念。贝聿铭认为对任何建筑来讲,光都是形状与空间的关键,没有光就不会有形状,没有光就不会有空间。

至于人工照明,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发现馆内没有一个地方有灯光直射的情况。以场馆中的一个展馆为例,笔者刚进入这个展馆的时候并没有直接看到灯,但是房间又很明亮。通过仔细观察,笔者发现这个房间里面主要有两个光源:一个是位于展柜上方的灯光,该灯光并没有直射藏品,而是照射到屋顶上,通过墙面反射照射回房间,从而照亮房间;另外一处则是窗外的自然光,自然光从屋外照入之后由屋顶反射回房间,如此一来光线不会很刺眼,反而会更加柔和。

(二)“一步一景”

苏州博物馆的另一处细节是六边形窗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苏式园林“一步一景”的景观效果营造。窗户是园林中很重要的一个元素,苏州博物馆里分布了很多几何六边形窗,这些都是苏式园林经典元素的体现。

设计者运用借景和透景的手法,将场馆内外景有机结合。设计者在相邻的两个展厅之间种一棵石榴树,两窗相对,别有一番意味。贝聿铭曾经说:“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放进光线和新鲜的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画框,画景永远在它外头。”漏窗可在墙面形成虚实的变化,这种手法多用于古典传统园林的设计中。窗两侧的景色看似被隔开,却能给人别有洞天的感觉。不同形状的漏窗在阳光的照射下会更富有变化,透光透影,可以避免空间给人的闭塞感。

(三)对称性

苏州博物馆中的很多建筑都具有对称性,体现了“折纸风”,显得整体简洁明了。这一点跟传统的中国建筑相同。传统的中国建筑也是屋檐对屋檐、屋角对屋角,给人一种宏大威严的感觉。除了建筑本身的对称性外,还有水面倒影形成的对称效果,这种对称增加了空间的延展性,使整个空间更通透,并且与自然相通,使整个建筑更具自然美。

三、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缺憾(主观)

从建筑美学的角度考虑,苏州博物馆是一座非常优秀的建筑。但是從一个博物馆的角度来看,苏州博物馆并不完美。比起作为一座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更像是一座独立的建筑体。换句话说,苏州博物馆或许根本不需要里面的展品,它这个建筑本身就已经可以吸引目前绝大多数游客前往参观。或者说,现在前往苏州博物馆参观的游客,有多少人的目的是“欣赏展品”,又有多少人的目的是“参观苏州博物馆”。经过分析笔者发现,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两点:建筑欣赏价值高于藏品、沉浸体验感较差。

(一)建筑欣赏价值高于藏品

一座博物馆最重要的是展品,建筑应该是为展品服务的,而苏州博物馆的建筑似乎有些“喧宾夺主”。苏州博物馆的精妙设计已无需赘述,然而正是因为苏州博物馆的精妙设计,使得馆内的藏品在一定程度上略显平淡。除了几件镇馆之宝外,苏州博物馆的展品整体比较朴素淡雅,很难使观众的视线从建筑本身收回,再加上较好的藏品基本都被省级博物馆收纳,导致市级博物馆藏品的含金量比较低。这种不平衡无形中将苏州博物馆和其展品放到了不同的维度。除此之外,苏州博物馆的大部分建筑与藏品无关,比如中部的庭院和池塘,室内的巨大瀑布等,这些设计对于展品并没有特殊意义,并不会起到衬托展品的作用,反而过度展示建筑本身。

如此削弱展品、突出建筑的设计,倒不如说苏州博物馆最大的藏品是建筑本身,甚至可以说苏州博物馆是为了完善建筑而在里面放置了一些藏品。

(二)沉浸体验感较差

导致参观沉浸感不足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光线、噪音,也有观展人群的因素。

首先是光线,苏州博物馆擅长利用自然光来照明,并且擅长促进室内景观与室外景观的流通。但笔者认为博物馆的展厅更适合利用幽暗的环境突出被展示的藏品,过多与外界环境“沟通”反而不能突出展厅中的藏品。苏州博物馆在展厅中应用大量光线,使观者本应聚焦在展品上的视线被其他的“污染光线”所干扰。没有了主次的区分,展品自然得不到太多的关注。例如,本应被格外突出的镇馆之宝——青瓷莲花碗的背后却立着一块玻璃幕墙,墙外的阳光直射室内,青瓷莲花碗刚好处于自然光的逆光之处,游客根本不能很好地观赏到青瓷莲花碗的细节。加之顶部的人工照明光线过于柔和黯淡,不比玻璃幕墙外的阳光那么强烈,青瓷莲花碗的上方模糊不清,可以说游客根本没有一个完美的角度来观察青瓷莲花碗。镇馆之宝的光线设计都如此不妥,无法让人专注于展品,其他的小展品更不必言说。苏州博物馆的展厅几乎都呈现十分“光明”的景象,展厅的入口面积都很大,门外走廊又由于屋顶的镂空设计十分明亮,由此自然光线大量涌入展厅内部。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展厅内部也是明晃晃的一片,丝毫没有沉浸式观展的体验。一楼巨大的展厅内设立了两个玻璃幕墙和两扇大门,光线从四面八方涌入,人流在四面八方涌动,整体的观展体验较差。

其次是噪音的因素,苏州博物馆西侧有一个横跨三层楼的巨大瀑布,该设计利用水的层层跌落能够在室内制造出雨声般的效果。然而由于展厅与走廊间并无墙壁分隔,游客在观赏藏品时很容易受到水声的干扰,从而造成注意力的分散。此外由于修建时间略长,馆内的木质地板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影响游客的观展体验。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铺设一层地毯以改善这种情况。

最后是游客因素。与其他旅游景点不同,博物馆是一个相对安静的场所,参观人员越少,游客越能沉浸其中,感受文物的魅力。由于苏州博物馆建筑本身足够有吸引力,再加上网络的宣传,这座博物馆很快就成了网红景点,自带流量。因此,进入博物馆的人就不仅是博物馆爱好者或者认真看展的观者,也包括拍短视频的网红、路过打卡的游客等。人数庞大,人群复杂,且人们的素质参差不齐,这导致了观者整体参观体验的下降。这也使得苏州博物馆变得越来越浮躁,逐渐忘却了一个博物馆的初衷。一座博物馆理应具有传播知识、为城市增添文化氛围的义务,要时刻记得人们参观博物馆是为了学习知识,丰富自身。但苏州博物馆所创造的环境并不能让真正对展品感兴趣的游客感受浓厚的文化氛围,相反,游客更多感受的是苏州博物馆的喧闹与浮躁。

作为一个较新的博物馆,苏州吴中博物馆的知名度还没有那么高,游客也没有很多,但是它却真真切切能够带给人们完美的参观体验:朴实无华却又端庄大气的建筑风格、昏暗得恰到好处的廊光、完美突出展品的顶灯和朱红色的墙纸,置身其中仿佛真的穿越回了古时,跟随着一件件历史文物回忆大唐的盛况。这才是一个真正博物馆该具有的特点:质朴、沉稳、厚重、有内涵。

四、结语

整体来说,苏州博物馆是一个完美的建筑,其整体结构、布局布景、灯光漏窗等各个细节都可以说是很完美的。但是一个建筑最终还是要回归它原本的初衷,即建造这个建筑是为了什么,这个建筑是用来做什么的。作为博物馆,建筑应该注重的是展品的陈列、藏品的展现。苏州博物馆作为一个展示藏品的博物馆一定程度上有些本末倒置。近几年苏州博物馆越来越向“网红打卡地”靠近,与传播文化的博物馆理念背道而驰,其无论是在光线、噪音,还是游客方面,都失去了一个博物馆本该有的沉静、厚重之感。

参考文献:

[1]吴小茜.江南古典园林的传承与再现: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5.

[2]马远.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空间环境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

猜你喜欢
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废弃建筑
高一帆
《老建筑》
听,建筑在诉说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超高层建筑可以休矣
建筑创新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