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明的内涵与张力

2022-04-01 03:34李运富
中华瑰宝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形体汉语

习近平指出:“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他还指出:“新形势下,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汉字的产生与发展,带着中华民族的经验与智慧之光,照亮中华文明的方向,促進中华文明的进程,也引发了世界文明的融合。因而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文明的内涵

汉字文明不是空洞的概念,其内涵丰富深邃,大体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汉字构造所反映的思维智慧。《说文解字序》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渐)多也。”可见汉字的形体构造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是根据客观事物的共象描摹形体,反映的是客观事物本身及其性状功用;后来才摆脱客观事物的局限,根据已有形体所负载的语言音义构造新的形体,从而使文字符号逐渐增多,形成能完整记录语言和全面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

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的溯源和理据分析,可以逆推古人创制汉字形体的过程及其蕴含的思维智慧。例如:通过对“牛羊”“犬豕”等字的分析,可以看出古人的特征意识;通过对“雨立”“彭牟”等字的分析,可以看出古人的象征意识;通过对“林森”“止首”等字的分析,可以看出古人的数量意识;通过对“出各”“陟降”等字的分析,可以看出古人的方位意识;通过对“旦暮”“朔期”等字的分析,可以看出古人的时间意识;通过对“祭祀”“煌惶”等字的分析,可以看出古人的类别意识。汉字的构造智慧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思维规律。

二是汉字使用所表现的文化意蕴。汉字被创造出来是为了“使用”,汉字的使用功能可以从三个范畴来认识。

第一,作为文化符号,汉字可以用形体直接表达意义。汉字是自源符号,在单个创制并单个使用的初始阶段,不能完整记录语言,所以没有明确的读音,但通过形体视觉可以传递信息。如描摹老虎形象产生的符号可以表示“老虎”这一动物,因而不同语言的部落之间见形知物,得以交流。即使在汉字成熟能够完整记录汉语以后,仍然存在以形表意的现象。如现代网络用“囧”表示苦脸失意,用“槑”表示情侣相依,等等。

第二,作为语言工具,汉字可以记录汉语音义,也能制约汉语发展。汉字记录汉语具有自身特点,重义不重音,所以能克服汉语同音词多的缺陷。“形式”“形势”“刑事”“行事”光听音分不清,而字形上一眼即可区别为不同词语;也能克服方音歧异的隔阂,使不同方言区凭借文字得以沟通融合。同时,汉字记录汉语并非机械对应,用字者可以根据主观意图选择调适、临境变化,汉字的变化使用甚至还引发汉语产生新词新义或新的语法现象。

第三,作为文献载体,汉字可以通过经典传承、科举考试、字典规范等影响国家行政和社会治理。殷商甲骨文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汉字文献,后有西周金文、东周简牍,经汉魏六朝至唐宋明清,由艺文志到经史子集,中华古籍文献依赖汉字历代传承。其中汉熹平石经、魏正始石经、唐开成石经、房山佛典石经等碑刻文献,《说文解字》《玉篇》《康熙字典》等字典,《干禄字书》《五经文字》《九经字样》等字书,以及隋唐兴起的科举考试用书等,通过对文字的规范,保证了经典文献的传承,使丰富的中华文化得以世代延续。

三是汉字书写所形成的审美修养。早期汉字的书写主要是为了呈现符号以实用,后来形体的布局和书写的风格逐渐类别化和个性化,形成装饰性美感和艺术性追求,从而产生了美术字体和书法艺术。美术字体在商周金文中就已出现,至春秋战国的鸟虫书成为专门技艺,后来更发展出多种民俗装饰字。美术字体既可以借事物图案来装饰字体本身,如花鸟民俗字,也可以用变化多样的字形装饰其他物体,如瓦当和窗花等。美术字体兼有实用表意和装饰求美双重功能,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宣传广告和商业包装。

书法艺术开始也体现在实用文字中,如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秦汉碑刻有些就被后人看作书法作品,许多著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也是由书写实用文章形成的,如蔡邕隶书《熹平石经》、王羲之行书《兰亭集序》。但书法艺术之所以被称为“艺术”,就是因为可以超越实用目的而成为纯粹的艺术技巧和审美欣赏,所以有些书法作品追求的不是实用而是审美,人们对书法作品的欣赏固然可以兼及内容,而更重要的应该是艺术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日常实用的汉字书写,也会对书写者的审美意识和人格养成带来影响。汉字发展到楷书阶段,基本上就稳定不变了,因为楷书方方正正的字品,跟中华民族中庸平和的人格恰相符合。把字写规范、写端正、写好看,是对写字者的基本要求,所谓“字如其人”,“端端正正写字,规规矩矩做人”,说明汉字书写跟民族审美修养和品格形成确实具有深切关联。

汉字文明的张力

上述三个方面反映了汉字文明内涵的丰富深邃。唯其如此,汉字才有无限的张力。汉字的无限张力体现在纵横两个维度。

就纵向的发展而言,汉字传承数千年,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自源文字。汉字源远流长,从考古材料和文献记载推测,夏商之际已有比较成熟的文字,而作为表意符号的起源,时代更为久远。即使从殷墟甲骨文算起,汉字也有三千六百年历史了。或铸刻,或书写,或版印,或数字化,汉字始终是记录汉语而形成浩瀚中华文献典籍的符号。尽管有篆隶之分、正俗之别、繁简之变,但万变不离其宗,汉字构形的基本原理和汉字使用的基本规律古今相通,总体系统相对稳定,因而现代人能够考释几千年前的古汉字,这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的重要保障。

那么汉字为什么会具有如此绵长而旺盛的生命力?这跟汉字起源的神圣化并导致对汉字的崇拜、敬仰甚至迷信有关,因为崇敬和迷信,人们就不会轻易改变汉字。也与汉字功能的政治化有关,正如许慎所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汉字作为文化载体被政治利用,特别是文献的经典化和科举制,使得汉字成为官方通用文字,成为带有政治性、法规性的文化符号,历代都有正字法,不允许汉字被轻易改动。当然更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汉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跟汉语具有适应性。汉字是单音节的,汉语的语素也基本上是单音节的,两相符合。汉语发展复音词基本上是原有语素的合成,汉字跟基本语素对应后,就可以用有限的汉字记录无限的新词,所以无论汉语怎么变化,汉字体系可以基本稳定不变。gzslib202204011334

汉字发展史上没有人为的体制上的改变,更没有出现用另一种文字取代原来文字的现象。汉字的变化,除了个体,一般属于汉字系统的自我调节和自觉优化,只解决某方面的实际问题,而决不推翻或否定原有系统。例如秦代的“书同文”主要解决用字不统一的问题,秦汉的“隶变”主要解决书写速度问题,近现代的“简化字”主要解决学习繁难问题。这些变化都是有现实基础的,都是改良性质的,目的在基因相承的前提下使汉字系统更加适应时代的实际需要。这种因势利导的渐进优化,应该也是汉字生命力经久不衰的一个原因。

就横向的扩展而言,汉字传播广泛,影响了中国少数民族和亚洲不少国家。汉字起源并成熟于黄河流域,是华夏文化的结晶。春秋战国开始,汉字就不断向其他地区传播,包括境内少数民族地区和域外其他国家。汉字传播除了汉籍文献的思想内容所带来的文化影响外,也对跨文化地区和国家的语言文字产生影响。例如日本九州出土有“汉委奴国王”金印,又曾出土新莽时期货币,说明最晚在东汉初汉字已传入日本。日本奈良时代文学作品《古事记》《万葉集》完全用汉字记录,日本借用汉字的“音读”和“训读”自制的“和字”,以及利用汉字草体和偏旁部件创造的“片假名”和“平假名”,还有日语中大量的汉语借词,都体现了汉字传播的效应。朝鲜、韩国、越南的汉字传播情况也大致如此。

在中国境内,历史上许多民族直接使用汉语汉字,也有不少民族借用汉字或仿照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如壮族的壮文、白族的白文、契丹族的契丹文、侗族的侗文、水族的水书、党项族的西夏文等,其文字形体和造字用字方法都或多或少受到汉字影响。可以说,汉字不仅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同时在东亚、东南亚汉字文化圈,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迹。汉字已经成为世界共同珍视的文化资源,是现代社会各国进一步增进文化认同、加强交流合作、谋求共同发展的重要纽带。

总之,丰富的古文字材料和悠久的汉字发展历史,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源头和核心。有文字才有文献、文学和文艺,也才有文化和文明。汉字源远流长,闪耀恒久生命之光;汉字构造理性,闪耀智慧创造之光;汉字职用灵活,闪耀功能超常之光;汉字承载丰富,闪耀文化传续之光;汉字沟通方言,闪耀民族团结之光;汉字书写美观,闪耀艺术修养之光;汉字传播广泛,闪耀文化互鉴之光。中华文明之所以灿烂辉煌,是因为有汉字不断发光。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中,汉字担负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历史使命,也是开启现代文明和走向国际化的金钥匙。汉字及其蕴含和附带的各种文化元素和文明基因在新时代依然生机勃发,张力无限!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形体汉语
汉字三千年
人类挑战自然的传说
学汉语
说算筹
俄罗斯汉学研究400年:与中华文明对话
高校舞蹈形体训练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与拼音
浅谈汉语学习中的“听”与“说”
形体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