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满
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校体育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旨在为高校体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高校体育教育蕴含着中国精神和爱国主义、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集体观念和团队协作、竞争和进取精神、塑造健全人格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但这些教育资源还没有被充分地利用,体育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不足,道德教育缺失现象还很普遍。改革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和目标,注重团队性体育项目选择,加强德育评价,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体育教育课程体系,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九大强调,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各类课程如何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已经成高校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体育学科立德树人,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来改变人、发展人、塑造人,以积极向上的体育思想、体育文化、体育精神来引导人、激励人、感化人。体育教育是以身体运动为主要手段的教育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学生的优良品质提升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是体育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独特优势。挖掘体育教育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充分加以利用,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体育教育的必然要求。
1 高校体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审视我国高校体育工作,部分人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体育功能的认识仅限于强身健体。单一强调学校体育的健体功能,忽视其人格培养功能,是不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对体育学科要求的,也是与当代教育理念相背离的。新时代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体育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培养学生品质领域具有独特优势,有效地利用体育教育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问卷调查显示,关于“您感觉体育课教师授课中是否融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的回答中,有8.68%的学生回答是“从来没有”,11.13%的学生回答是“不清楚,没感到”,70.01%的学生回答“偶尔”,回答经常融入的学生只有10.17%,多数同学回答的是偶尔会融入。调查显示学生在体育课教学中感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明显,甚至部分同学没有感受到体育课教学中是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育课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力度需不断的增强。
良好的课堂管理教育是有序课堂秩序构建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管理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育管理是否严谨,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有序推进。关于“对公共体育课堂上学生的违纪行为,教师的态度如何?”,有54.21%的学生选择了“蜻蜓点水式的批评教育”,该选项占比偏高。同时在与学生访谈过程中,当被问到课堂管理教育如何时,学生们回答说课堂管理相对宽松,不太严谨,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侧重课程任务的完成,忽视课堂中的管理。综合分析调查情况可以看出,公共体育课课堂管理教育方面不太严谨,在课堂管理中显得松乏,教师没有很好的平衡课程教学任务与课堂管理之间的关系,需在实践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育受竞技化思潮和机能改造思想影响,体育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严重不足,道德教育缺失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人们对体育教育中进行体育思政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高校体育教育的任务和功能只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第二,部分高校体育教师自身素质和德育教育能力不足,体育教师“就规则教规则,就纪律讲纪律”,而没有对学生施加更深层次的道德内涵引导和教育;第三,对高校体育教育中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不够,高校体育参与者对体育教材和体育教学内容中隐蔽性的道德素材和内容挖掘深度与开发策略不够;第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对体育教学中出现的破坏性道德行为和内容进行有效利用,使广大学生不能内化到自己的思想意识领域中去。
2 体育课程中存在的思政资源
问卷调查中表明,关于“您认为公共体育课程有下列哪些育人优势?”一题的回答中,“促进健康第一的理念”占体育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
2.1 中国精神
和平时期最能寄托民族的情感和中国精神的事情就是体育比赛,尤其是国际比赛,对提升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爱国主义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人们的爱国热情往往是通过国际比赛体现出来的,是人们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挖掘这些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有目的的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竞赛环节来激发大学生这种情感,将中国精神用丰富的体育比赛表现出来,引导大学生提升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挖掘体育教育中的中国精神元素,以体育为载体进行中国精神的养成教育,大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体育欣赏、参与比赛等形式诠释自己的中国精神,这是高校体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2.2 规则意识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驶入了快车道。依法治国的要义是公民以法律为准绳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遵守法律,必须把法律、法规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规则意识,是以规则要求为准绳规范和约束行为的意识。规则意識和法治观念是每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志,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每个体育项目或游戏都拥有各自的规则,规则裁判法是保障该项运动或游戏顺利开展的前提,是运动或游戏参与者必须无条件遵守的行为准则。高校体育教学涉及到许许多多的体育游戏和体育比赛,参与过程自然存在着规则的限制和约束,学生也必须在这些规则和要求许可的范围参与体育活动。大学生体育参与过程中养成的这种遵守规则、遵守纪律的品质自然会迁移到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中,对公民遵守法律、遵守纪律、自觉遵守规定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规则意识和法制观念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约束,更应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准则。
2.3 团队协作要素
当今多元社会团队协作能力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够取得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都离不开集体的支持和团队的配合。因此培养大学生集体观念与团队协作意识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校体育课程,尤其是足、篮、排三大球和橄榄球、棒、垒球这些团体性体育课程,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协作是这些集体项目本身具有的特征,并且深受大学生喜爱。以这些团体性运动项目作为体育课程内容,以其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集体观念与团队协作意识教育,产生的教育效果是其他学科理论说教无法比拟的。另外,体育运动具有强大的群众效应,即使不直接参与体育运动,但是在班集体比赛过程中,各自班级、院系的学生都在为自己的班级、院系加油助威,学生的加油助威是自觉融入集体的一种表现,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影响着集体中的每一个人,教育者要善于抓住学生这种油然而生的与集体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团队意识进行教育引导,并将其引导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方面,使学生自觉认识到只有以集体利益为中心,依靠团队协作的力量才能实现最后目标,这种教育比任何说教教育更有效。
2.4 进取精神
现代社会中,竞争更是无处不在,并且愈演愈烈,它给社会中的每个个体、每个群体带来巨大压力,但它给参与者压力的同时更激发了参与者的斗志,物竞天择、适合生存,为了更好地“活下来”,参与者势必会以更昂扬的精神状态、不断进取,在压力面前强大自己,提高自己,参与者正是在这种“争”的状态下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社会发展。因此,竞争是一种品质,一种心态,培养参与者这种“向上争”的意识和进取精神正是每一个教育者的责任。在高校的体育教育中应充分体现竞争品质的培养,因为人的某些品质不是通过说教就能提高的,理论说教只能解决“知”的问题,要做到“知行合一”,必须通过身体力行才能达到。体育运动的内涵本质其中之一就是竞争,这也是体育运动的灵魂。这种灵魂通过比赛激励着参与者拼尽全力去赢得胜利,因此说培养学生或者社会成员竞争品质和进取精神最佳的途径和载体就是各类的体育比赛。高校体育教育中的教学活动、运动会各项比赛、游戏等都充满着竞争,教育者要善于抓住这个最佳时机。
2.5 塑造健全人格
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当今世界各国都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真正素质教育培养人的终极目标。而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也更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终极目标。
“体育是培育精英的绝佳路径,体育的本质是精英教育的体悟”从英国公学的观点中不难看出体育锻炼有着其他文化不可替代的作用,参与者通过运动、训练既强健了体魄,又磨炼了意志,更重要的是涵养了精神。我国体育教育家马约翰也认为,“体育是培养人格的最好工具。”因此,培养良好的人格自然而然也成为是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最佳载体。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及奋勇争先的决心都会通过体育比赛得到展现和增强,它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性情,激励品质。
新时代高校体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除以上功能要素外,还具有促进自我教育、培养个人品位、塑造高尚情操、养成博大胸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3 高校体育教育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举措
课程思政的实施,有其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在2016年 12月召开的重要会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党的领导人和各高校大家深入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關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各高校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始终将立德树人贯穿其中,在着力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提升筹谋的同时,要不断精准发力,使学生茁壮成长的发展需求和期待得以实现,全力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众学科协同育人的美好蓝图。深入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核心思想要义,使各类课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积极构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打造高校“思政共同体”,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担当、有知识、有纪律的新时代合格建设者和优秀接班人,是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出发点。它反映了新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理应认同的教育理念,是各高校必须统一遵循的总要求。
大学体育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和其他课程一同担负着育人的职责和使命,都致力于国家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满足大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需求。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是对课程思政的具体贯彻落实,是对体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充分挖掘和运用。它是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体育教学情况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体育课程中的生动呈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目标就是课程思政目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化,是大学体育开展课程思政所要坚持的总体方向,体现的是体育教学活动中普遍的、宏观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
对于推进高校体育思想政治的建设,将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合二为一目标实现,除了理论层面要被关注,学校的日常管理与学科体系之间的屏障如何消除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在科学的管理和教学中不断的实践,进而达到改进和创新的目的。体育课程思政是在充分认识体育课的基础上,挖掘课堂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思政元素是多方面的,例如政治认同、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家国情怀、职业理想、法制意识等,多元的挖掘思政元素后,逐步寻找思政元素的融入契机,将思政元素有效的融入到体育课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在很好的学习体育技能的同时有效的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体育课的实效性,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3.1 站在思政角度科学设计体育课程
作为构成课程的基本要素,课程的内容与课程的设计、课程的目的、课程的评价、课程的实施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课程内容影响着课程设计的组织,课程目的决定着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评价检测着课程内容的效应,课程实施推动着课程内容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各个环节的开展都是围绕课程内容这个基本问题展开的。因此,为使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课程价值观、课程结构观以及课程设计观相符合,此外,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开展不是新开了一门课,而是借助体育课程的平台,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子,使学生在身体机能得到锻炼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因此,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内容的选择理应从大学体育课程本身出发,综合考虑大学体育课程的特点和规律。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等内容,对学生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法制教育等,提升学生的理想信念以及高校育人成效。结合大学体育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开展,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石,激发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逐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的主要内容是高校在育人目标的基础上,在系统的理论指导下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工作格局。为了完成学校的“三全”目标,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之处都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设计。
第一,要克服体育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弊端,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方法。加强“课程思政”的理念,将体育课程育人的目标落实到实处。如篮球、足球等集体项目为例,一场比赛不是单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一个团体的协调配合,共同发力,这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竞争过程中,队员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信任,根据不同的赛况,在短暂的赛场时间中,如何运球、传球、防守、投篮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需要队员之间的勇敢付出、坚持不懈,才能达到期许的效果。同时在比赛中,有相应的规则,应遵守规则,严守纪律,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纪律意识。
第二,挖掘体育课程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将体育课程的活动资源充分利用,除了基本的课堂教学之外,一些学校组织的户外活动,如早操、体育竞赛等要根据其不同的素材融入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设的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具体表现为,在体育训练中,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对优秀体育精神的感知。总之,公共体育课实践性强,且有各种各样的体育项目,每类体育项目中的思政元素不尽相同,体育课教师首先应认识到体育类课程的独特性,有效的分析各类体育项目的特性,寻找不同的思政元素,以及融入思政元素的不同契机,进而在实践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思政。
第三,要将体育课程作为课程思想教育建设中隐形的教育作用充分发挥,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学生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融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体育课程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传递方式。再以中华武术项目为例,在中华武术训练中,首先离不开学生的用心、坚持,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近距离的感知优秀中华文化,不断的增强文化自信。
3.2 提升体育教师的思政素养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实施就是把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计划付诸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实践的过程,是迈向成功的体育课程改革和提高体育课程育人水平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目标的最基本的途径。大学体育教师作为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实施的核心,是引导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成功实施的决定性力量。“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校体育教师的肩膀上扛着的除了体育教学的这项基本任务以外,还是思想文化与学生之间的重要传播途径,教师不仅是指导者,也是引路人。推進思政教育的建设,教师是主导者,所以必须将教师的政治素养不断提高。教师要有荣誉感与使命感,因为他们为党和国家培养了新时代的建设者与传承者。
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其一言一行在无形中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能做到以身作则、严于律己,那么他们所说的未必就会让学生们信服,长此以往,教师想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很难被学生认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而是要广大师生付诸实践。所以将思政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的一个前提就是首先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相关知识的学习与积累,给学生树立一个优秀的学习榜样。而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思虑周全,用素质教育的标准严格的要求自己的行为,使自己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人。
学校有必要将与课程思政建设相关的人员组织到一起进行指导与培训,使相关人员的思想理论与政治素质得到强化。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体育教师关于课程育人的意识,以此来实现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课程思政”的理念在提出之前,体育教师对此的认识还不是十分到位。体育教师在从思政教育的角度分析自己的课程在提升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有价值的部分,以此总结经验。
3.3 统筹学校各个部门共同发展
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既系统又全面、既庞大又烦琐。尽管体育课程在育人方面的优势虽然与思政教育相同,但是二者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学校还应该注意在“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总结升华经验,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各部门之间协调工作,形成长效的课程思政建设机制。从体育课程思想建设方面来讲,首先,需要将“课程思政”的成效大力宣传出来,以此来吸引教师积极参与到建设中来,将思政教育全面覆盖在体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去,让更多教师参与其中,逐渐形成庞大的思政建设队伍。让体育工作上升到新的台阶。其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各个部分需要统筹发展,协调好每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部门的自身优势,不断将育人要素挖掘出来,营造一个共同发展的育人环境。最后,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目标,建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常态化的运行机制、管理机制与评价机制,不断推动体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三全”育人目标。
3.4 加强高校文化体育建设
大学文化对于大学生的价值塑造、人格培育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体育文化作为大学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大学生强健体魄和精神塑造的重要教育资源。推动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开展,离不开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大学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展现了一所学校的体育风格,是广大师生在体育活动中所形成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道德情感的体现,它所折射出的属于学校体育所具有的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体育课程的组织者、参与者。加强大学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传播,对于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提升体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加强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高校想要实现此目标可以通过开办全校范围内的全民体育活动,让教师和学生全部参与进来,还可以用举办运动会的形式加强体育文化的建设。除此之外,高校形式多样的社团组织也可以在强化学生的体育运动思想方面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体育活动种类不同,学生参与到其中的渠道就不同,那么借此机会学生就可以感知到不一样的思政教育。
3.5 使用多样化方法提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将学生被动的意识转变为主动,学生只有从自身角度出发,真正意识到体育活动在教学以及生活过程中的重要性时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接受体育活动。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教师想要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要采取多种方法去吸引学生。首先,高校开设的运动项目不能过于单一,形式要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为不同情况的学生提供多种的选择;其次,高校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设立相应的奖惩措施将学生吸引进来。
3.6 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有效性
经验教学一直是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教师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设计教学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增添了许多自己的主观意识,教学效果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所以,注重体育教学的研发在新时期对体育教学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即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以及客观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调查的过程中,许多问题可以借此显露出来,如学校关于体育教学资源的现状如何、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是否参差不齐、体育课程思政对于学生来讲是否有很大的需求等,这些在教师制定教学方案的过程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不能只拘泥在以往经验的狭小空间中,要不断调查取证、积极思考、善于总结,才能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科研成果,这对推动体育课程思政有着积极的作用。
3.7 从各种体育教学活动中汲取思政教育灵感
同的体育教学项目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因子是不一样的。比如,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体育运动中所孕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的思想性,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意志品质以及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体育教师不仅要向大学生展示规范的技术动作,也要懂得和学生的互动与交流,运用语言的魅力感染学生。譬如,在开展健美、瑜伽等课程时,体育教师既要及时纠正学生在技术上不恰当、不规范的动作,也要引导大学生发现身体舒展中所表现出来的运动美、体型美,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水平;在开设羽毛球、网球等体育课程时,通过分组合作以及竞赛的方式,检验学生们的学习成果并做出总结评价,寻找合适的机会向大学生强调团结合作、集体主义精神在运动以及生活、工作中的重要性。同时要合理规划体育理论课在整个体育课程学时中所占的比例,巧妙地将体育文化、体育历史融入体育课堂教学过程当中,传播体育健康知识、体育文化知识等。长跑等田径体育项目更能培养学生的忍耐、坚韧等意志品质,而篮球、排球、足球等运动更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与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学会包容别人。再如,比较传统的体育项目,教师可以补充一些中国优秀传统项目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到中国的体育文化是有多么的优秀,以此让学生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是无比的自豪与骄傲。所以,体育教师只有挖掘出不同项目中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才能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游刃有余的克服掉。
3.8 在教学中使用正确、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因时因地制宜,要采取相应的有效方法。比如,在篮球比赛中特别重视参赛者的竞争与合作意识,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在体育过程中教授投篮技术后,让学生进行适当的练习以此来熟练掌握投篮的技巧,然后将学生进行小组划分,以比赛的形式让学生针对投篮技巧进行练习,这样在比赛过程中,学生们既可以完善投篮技术的动作要求,又可以培养出竞争与合作的意识。或者教师在传授之后,排球的基本技术学生已经掌握,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分别让学生扮演裁判员、教练等角色进行比赛,这样的换位思考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比赛的规则,还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明白处理任何问题都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思考,还要兼顾他人的感受。
再如,要求掌握某个动作要领时,个别学生由于学习能力较弱,所以没办法很好的掌握,此时,教师就可以将掌握好的同学与掌握得不好的同学分为一组,互相帮助,让其进行辅导。在辅导了一段时间之后,再进行比赛,每个学生的最终成绩即为小组的成绩,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之后就会更好的辅导成绩较弱的同学。此外,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实践性较其他课程强,相对而言,理论知识方面就会比较薄弱,这样的话教师可以在设置比赛的时候适当将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比如,在篮球比赛中如果犯规被罚球,那么教师就可以教导学生如何能不由犯规产生了内疚感,并且怎样才能把这种感觉转换为积极对待比赛的心态,让学生学会面对挫折,并且产生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類似于这样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让教学效果更佳。
3.9 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体育教师由于长期受陈旧体育教学理念影响,大部分在教学过程中都视身体素质与技能技巧的教育与培养为教学重心,学生德育功能的培养往往会被他们所忽略。其中有两点主要的原因:一是由于体育课程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各个运动项目的技巧的评价指标都十分明确,但是关于学生的思想素质的德育目标的评价体系却没有十分明确的要求。教师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学习情况以及德育目标没有进行评价,那么学生自然也就不会关注到这一点,学生关注不到这点也就不会有意识地自省。二是体育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体系极其匮乏,没有相关的制度的约束,教师对于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就不会被调动出来,在教学过程中这种意识就容易逐渐被忽略掉。
由此可以看出,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的实施是必须要开展的,建立健全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使教师重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学,挖掘学生重视思想品德的心态。比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设置比赛,通过比赛的过程观察学生的体育精神以及道德修养。再比如,在体育教学目标中加入思想政治教学目标,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其开展结果进行验收与考核。
3.10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落实思政教育
体育教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常规的教学过程中以及学生的每一个举动都要将其融入在内。要向学生说明获得的组织纪律以及要注意文明礼貌的问题,这是为了让体育教学活动得以顺利的开展。此外,教师还要将考勤和考核制度严格执行,通过细节的培养树立学生对于纪律的观念和规制的意识。对于体育委员的任命也可以采取轮流制,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有促进作用。不仅如此,体育教师还有时刻观察学生的情绪以及思想波动,如果出现错误的行为举动要及时的纠正与制止。体育教师要始终坚持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目标,并将这个教育目标实践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去。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立项课题——体育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CDIB18394)。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