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语文教师的跨界阅读

2022-03-31 14:53曹勇军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年1期
关键词:语文教师

摘要:2021年读过的书,可以用“跨界”二字来形容。读的多是古今、中西、文理的跨界之作, 作者多是学术上有创新的跨界高手,而阅读方法也是跨界。顺着一条思考线索,一本“跨”一本,联成一组,来来回回,进进出出。这本书与那本书互见、互证,那本书与这本书互诘、互补,由打通而组合,由组合而创造。读书不应有“界”。“界”是我们心中的藩篱,是读书的“熟悉区”“舒适区”;而“跨界”,就是突破边界,挑战自己,蜕变成长。

关键词:语文教师;跨界阅读;读书札记

回顾我2021 年读过的书,可以用“跨界” 二字来形容。读的多是古今、中西、文理的跨界之作,作者多是学术上有创新的跨界高手, 而我阅读的方法也是跨界。我喜欢顺着一条思考线索,一本“跨”一本,联成一组,来来回回,进进出出。这本书与那本书互见、互证, 那本书与这本书互诘、互补,由打通而组合, 由组合而创造。我们读书不就是这样,读懂另一本才能更好地读懂这一本吗?

近年来,我倡导科学阅读,带领学生读科普,写科幻,自己也有意识地强化科学阅读, 积累经验,学习策略。“跨”字当头,“融”在语文教学之中,拓展边界,容纳更多的新质,形成更高维度、更有力量的结构,让自己有新的想法、探索和创造。远行,是为了更好地走近。

其实,读书不应有“界”。说穿了,“界”就是我们心中的藩篱,就是读书的“熟悉区”舒“适区”;而“跨界”,就是突破邊界,挑战自己, 蜕变成长。细想一下,在今天,这些书难道不是一个渴望成长的语文教师应该读一读的吗? 哪里跨界了? 跨了什么“界”? 心中有“界”,想跨界亦难;心中无“界”,所读无不跨界。

一、许纪霖的《脉动中国:许纪霖的50堂传统文化课》(上海三联书店)

读完《乡土中国》,我就想,能否在这本书思考探索的线上再跨一步,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整体的了解,对“何为中国”何“以成为中国”有比较系统的思考。寻寻觅觅,最后找到许纪霖老师的这本书。通读后,我可以笃定地说:这就是我要带学生读的下一本书。

为什么这样说? 第一,这本书中有可贵的问题意识。传统文化是一门显学,书多如牛毛,但多不适合学生阅读。这本书并未客观介绍中国文化是什么,而是立足当下,带着问题反思中国文化的过去,展望和思考中华民族的未来。全书以“何为中国文化”何“为中国”为总问题,梳理归纳传统文化,构建全新的体系和纲目。书中一个个问题掻到你的痒处,直击你的痛处,环环相扣,逼着你思考: “传统文化如何成为智慧”为“什么现代化发展了,传统反而复兴了”百“家争鸣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孔子实现了中国文明的突破”…… 全书大问题套小问题,每一讲也同样以问题领起,逐层深入。如第6讲“君子有德, 小人也有自己的道德吗”。人们常说: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作者提出:在真小人和伪君子之间,有没有第三个选项? 然后介绍“仁”“义”“礼”这三个孔学核心概念。对于如何实现“仁”“义”“礼”,作者又分析了“忠恕之道”,指出“忠道”是君子的高标准,“恕道”是普通人的低要求,强推“忠道”,必生伪君子。作者说:“其实,在伪君子和真小人之间,还有第三个选项,那就是正派人社会。这些正派人,未必是活雷锋,但他们守得住伦理底线, 不会做那些伤天害理的事,与他们在一起至少有安全感。今天的中国社会,伦理底线到处都被突破,我们首先需要的不是有所作为的活雷锋,而是有所不为的正派人。”借助问题激活传统文化,解答现实生活的困惑,不仅能让读者学到知识,也能使其在作者的示范下学会独立思考与批判。

第二,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份中国文化的认知地图。本书分为6大部分,逐一介绍了中国文化的核心结构、互补结构、信仰结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和总体结构。作者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它是中国人的主流价值,其入世情怀、担当精神,就如同一个人的肩膀。中国文化有三对互补关系:上层统治者是“阳儒阴法”(儒法互补), 表面上仁义道德,骨子里严刑峻法,两手合一,统治天下;中层士大夫精英、知识分子是“儒道互补”,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得意时用儒家, 失意时用道家;下层社会民众则是“儒墨循环” (儒墨互补), 太平盛世,个个儒家,天下大乱, 则成墨家,一乱一治,不断循环,遂成中国大历史。而墨家兼爱天下,崇尚苦行,抑强扶弱,有信仰力和组织力,成为底层造反者的宗教。儒、道、佛三教构成中国人的信仰结构。简单地说,儒家让人“拿得起”,开拓进取;道家让人“放得下”,洒脱自在;佛家让人“想得开”,圆融无碍。儒、道、佛塑造了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形成多元的思想体系…… 书中干货满满,胜义多多。作者吸纳百家学术的研究成果,独具慧眼,熔铸别裁,戛戛独造,描画出“打通千年历史、站在高处俯瞰中国文化的系统性框架”。如此简明扼要的认知地图,特别方便初学者整体性理解传统文化,形成初步的知识结构,用批判的眼光有选择地汲取传统的滋养,获得心智的健康成长。

第三,本书对普通读者很友好。全书每一讲前有章节提示,后有进阶思考和延伸阅读。每讲篇幅控制在四千字以内,方便读者在繁忙的工作、学习之余,用碎片化时间阅读。每讲解决一个问题,不枝不蔓,内容集中,线索突出。写法上不故弄玄虚,追求生活化,深入浅出地回应现实关切,很有诚意,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传统文化入门书。

作者长期研究近代中国思想史,尤其擅长中国知识分子心灵史研究,著述鸿富, 眼光锐利,论著有鲜明的批判精神。自序”中,作者剖析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由激进到充满温情的转变过程,透露出某些时代变化的信息。作者将学术个性和鲜明特长,熔铸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地图个性化的描绘之中,使这部论著既富有学术个性,又雅俗共赏。

二、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中信出版社)、托马斯·纽柯克的《所有的写作都是讲故事》上海教育出版社)、毕飞宇的《小说课》人民文学出版社)、许荣哲的《小说课》(中信出版社)2916FE3F-3231-44EE-B915-6F7B2B8A54DA

有一类学术论著,往往在看似没有联系的事物之间发现联系,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展开开创性研究,追求跨学科的知识碰撞和融合,让人耳目一新,大呼过瘾。《人类简史: 从动物到上帝》就是这样一本书。它运用生物学、考古学、人类学、基因学乃至物理学、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人类从石器时代到科技时代的历史,做了多学科的宏观考察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创见。这些创见中,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故事” 这一形式的作用和价值的重新发现。作者认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不仅仅是工具,还有故事,而且故事起到了巨大作用。族群中人们合作编织共同的虚构故事,拥有了共同的信念,让部落规模更大、更稳定。从远古神话传说、狩猎歌谣到现代的跨国公司、帝国秩序,其发展的底层逻辑就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故事。故事带来了认知革命。

这本书仿佛是一个迷人的“学术铺子”, 忽而是一段考古新发现,忽而是一则基因学研究成果,忽而是一条植物栽培史,忽而又是一个帝国殖民掠夺的冷知识———而这一切无不辐辏于作者的深入追问和系统思考,让我们重新审视故事之于我们的意义,了解其价值结构和多样场景。

在“美国中学写作教学译丛”中,也有一本《所有的写作都是讲故事》。乍看题目,你一定摇头,觉得作者危言耸听。我初读时也是这样认为的,可读完这本书,我被说服了, 理解了故事的神奇和妙用。

作者让我们明白:人类心灵是不断创作故事的永动机,叙述是人类心灵的财富,是我們的思维工具和手段。故事赋予事物因果联系,让世界变得可知,让人从纷繁的世界中理出头绪和模式,构建全新的自我,给人生活的能量。它绝不仅仅是一种文体,更不低幼,恰好相反,它是理解力和表达力的基础。

诚如作者所说,所“有文章的深层结构都是叙述”,即“便一些看似非叙述型的文本(比如实验报告),它也是建立在叙述之上的”。不妨以《人类简史》为例。

这是一本具有历史哲学意味的学术论著,属于论说文范畴,可书中充满了故事。讲到人类为何至今难以抵御高热量食物的诱惑时,作者讲了一个我们祖先贪吃的基因故事;讲到器官的社会化时,他以昆虫翅膀进化的实例进行类比;讲到人类用想象构建秩序时,他把《独立宣言》的政治语言改为生物学语言,让你体会其深层结构的一致性;讲到男、女性别的社会形塑时,他并置法国路易十四国王和美国奥巴马总统的标准像,说明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男人味”…… 作者运用想象、细节、隐喻、对比、转折、戏剧化等手法,让文字充满现场感、问题感和困境感,让自己在场,让文字及物, 让读者同行。

我们常觉得学术文章艰深难懂,可当我与论文专家交谈时,发现他们的想法并不难理解。我相信,这不是因为专家善于“科普”, 而是因为这就是他们心中想法的“原始版本”。这样的版本出现之后,才被他们“翻译” 成深奥的论文语言,组成复杂的论文文本。写作教育大师莫瑞说,优秀的应用文中有“创造与隐藏”:作者“懂得如何运用每个应用文本中潜在的叙述,懂得何时在本文中创造叙述,又何时让它隐藏于信息之后”。懂得这一现代故事学、叙事学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读写论文。比如,我们可以“像读故事那样读论文”,挖掘文本背后推动作者思考的问题,以及文章的对象、观点和立场,在脑子里把抽象文本“改写”成容易理解的,“故事”;我们也可以“像写故事那样写论文”创造“升级版自我”,以自我提问让思想远足,展示自己探索的思维轨迹,从而有所发现和创造。

讲到现代故事学、叙事学的读写理念,有两本书可以推荐———毕飞宇的《小说课》和许荣哲的《小说课》。两本书都叫《小说课》,都是对现代小说解密的普及论著,但味道不一样。前者是作家眼中的小说,后者是教师眼中的小说。前者谈作家自己的阅读体验,聪明灵动,才华横溢;后者举例介绍叙事学的必备知识,硬核干货,结实耐用———因为是教学生,教师把才情寓于规矩之中,把玄妙的现代小说理论转化为人人可学的读写知识。比如,《百年孤独》的开头句段很有名,可到底好在哪里呢? 我看过许多解释,觉得还是许荣哲先生的解说实在。他说开头句选了“见识冰块”和“面对行刑队”一先一后两个核心细节,以此概括了布恩迪亚上校九死一生的传奇一生,让读者跳进兔子洞,进入作者的叙事世界…… 简简单单,却是语文老师的真功夫!

这两本《小说课》,语文老师都应该读一读。阅读前者,以拓展边界,畅发生机;阅读后者,以培根固本,执简驭繁。两者对冲,方为善读者。

三、严锋的《时间的滋味》(百花文艺出版社)、《感官的盛宴》(上海书店出版社)、《瘾的世纪》(上海人民出版社)、辛丰年和严锋的《和而不同》(上海人民出版社)

严锋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自称“严锋老师”,照片上他抱着一把吉他,永远微笑地看着你。“好玩”是他的特点,是他的“万痴之源”, 他的人生皆是围绕“好玩”展开的变奏。他是标准的“斜杠青年”,兴趣广泛,爱好多多,又是英语,又是音乐,又是电脑,又是游戏。如毛尖所说,“左手玫瑰花,右手冲锋枪,一边攀登高科技,一边推动文学史”,绝不株守,不断跨界, 背后是旺盛的好奇心和博雅的趣味。

严锋的书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可称为“时间的滋味”,写他自己成长过程中的老故事;另一类则可称为“瘾的世纪”或“感官的盛宴”,是他这些年来作为超级游戏玩家对媒体科技时代的观察、体验和思考。前一类作品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以“好”嵌入文题的8篇文章,以及题中以“伟大”为眼的两篇文章。这组文章当年一纸风传,我至今还记得当时读到《好书》时的激动! 文章篇篇皆好,长而不觉其长。其中,最喜欢读的是《好音》这篇。文章写著名配音演员邱岳峰银幕上的声音留给作者少年时代的成长记忆,写出了一代人集体的时代记忆。文中把邱岳峰与孙道临和李梓做比较,有大量对配音艺术细腻、独到且内行的心得感悟,真是精彩! 这类“少年时代的老故事”作为作者标志性的审美视角,常在后来的文章中反复出现,几乎成了一个母题。2916FE3F-3231-44EE-B915-6F7B2B8A54DA

如《一碗油豆腐粉丝汤》,文章不长,纯粹白描,不动声色,又惊心动魄,用文字“保留对那个极度匮乏的苦难时代的所有美好记忆”。他还有两篇文章也极好:《我的父亲辛丰年》《花木丛中人常在———章品镇与辛丰年》。前文写出作者心中父亲的形象,以及对他逐步深入的理解,真挚而感人。后文有史的品格, 更有识的底蕴,写章品镇、严格这批先辈的热血和精神,也写出他们终身未泯的文艺青年的另类气质。他曾这样评价父亲的文字:“他的文字精练而老辣,但过于锤炼,文气太紧,信息量过于密集,总是梦想把大量的内容浓缩在最少的文字中,有峻急之嫌…… 把读者搞得很紧张。”他的文字与父亲的不同。总体来说,更加舒缓畅达,率真而又多情,善于捕捉戏剧性因素,富有现代性张力,而又张弛有致、浓淡得宜。如他自己钟爱的《永远的<银河飞将>》一文(此文由《好玩》改写而成), 写他作为游戏玩家的传奇见闻和经历,贡献出激动人心的游戏体验和思考,让人看了血脉贲张。这类文章还有不少,如《Matrix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虚拟的枪和真实的血》等,突破了传统写作的趣味,展示了媒体时代全新的洞察。前不久,他的论文《假作真时真亦假:虚拟现实视野下的<红楼梦>》被节选入某地高考模拟试卷,他一时好奇,做了一遍,一对答案,结果全错,忍不住在朋友圈吐槽。这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有“飞翔的癖好”,在各领域不断跨界奔跑的严锋老师,而不是能把高考题全部做对的高分学生。

四、杨振宁的《杨振宁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竺可桢和宛敏渭的《物候学》(科学出版社)、尹烨的《生命密码:你的第一本基因科普书》(中信出版社)2021 年,因选编教材,读了这三本书。其中《物候学》是1973 年出版的,弥足珍贵。《杨振宁文集》分上、下册,收文124 篇,另录师友故交的纪念文字,以及记者的重要采访20 余篇。文集中大量记录其学术生涯的专业文字,我当然读不懂,难窥其堂奥,唯有膜拜, 我主要看集子里有关记闻、抒怀和述学的文字。这类文字准确、平实、严谨,是典型的科学家文字,别有一种通透之美。在《父亲和我》中,作者记述了1962 年他与父母在日内瓦团聚的情景。父亲杨武之先生大谈国家的建设成就,不胜今昔对比之慨,母亲对此不以为然,反驳说,国内民生匮乏,自“己摸黑起来买豆腐,排队站了三个钟头,还只能买到两块不整齐的,有什么好?” 面对父母激烈的争吵, 杨振宁跳出“信息茧房”,理性思考,认为两人的话都有道理,并不矛盾,因为“国家的诞生好比婴儿的诞生,只会有更多的困难,会有更大的痛苦”。我常拿这个事例教育自己和学生,也不断咀嚼其中驳杂的意涵。

杨振宁多次在文章和访谈中提到做学问、搞科学研究应重视“ taste ”。这个词比较难译,大致可译为“趣味”“品味”,就是不仅要学知识,更要对知识结构和意义“有一些了解,有一些欣赏”,发现问题的价值和美,跟“自己的taste结合,冒出新的(研究)方向来” (《科学人才的志趣、风格及其他》《读书教学四十年》), 有所创新。这类文章中,我尤其喜欢读《美与物理学》一文。

这篇文章由他给香港大学生的演讲修改而成。文章从物理学大师狄拉克和海森堡的研究风格入手,辨析了两人不同的研究风格, 阐发了蕴含其中的科学之美。让人深受感染并为之陶醉的,是作者把文与理融合为一体的那种大师级的风采和境界。在介绍狄拉克的研究风格时,作者用“秋水文章不染尘”来描述阅读其论文的感受,又引高适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形容他的天才的创造精神。在比较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狄拉克和海森堡等人的方程式后,他感叹“它们以极度浓缩的数学语言写出了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是“造物主的诗篇”,并以布莱克“一花一世界”的诗句,描述它给人的美感,那是一种庄严而神圣的感觉,蕴含着崇高美、灵魂美和终极美。这篇文章极大地颠覆了我对科学家文字的印象,让人感叹科学与诗相互碰撞而产生的巨大力量!

如果说《杨振宁文集》体现出科学与诗的跨界之美,那么,《物候学》则洋溢着科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之美。竺可桢先生通过大量古典诗词中的物候学材料,发现了古今地域气候的变化,揭示出物候与气象的内在联系,建立了全新的中国物候学理论。撇开其科学成就不说,仅仅看这部科学著作的语文表达,成就也极高,可以说,它为汉语世界贡献了一种富有诗意的科学文本。书中引用与论断结合,材料与辨析合体,过程与证据融合,问题与探索呼应,整体与局部匀称,极富科学的逻辑美质。尤其是它的语言,试着找一段读读, 无不简洁清晰,醇厚有味,节奏明快,入耳启思,表达出作者实事求是、严谨整饬的科学精神与态度。这些科学大师们“像歌唱一般的大白话”,有着很高的造诣,值得我们研究。

曾听科普界朋友感叹:中国人科普写不过外国人。但近年来,我们迎头赶上,出现了一批科普佳作,《生命密码:你的第一本基因科普书》便是其中之一。这是一本谈基因和生命演变的科普读物,读完会颠覆你对科普文字的刻板印象,领略到今天新科普文的魅力。开篇《假如地球只有一岁》就能吸引你的眼球。它借鉴了卡尔·萨根“宇宙历”的想象创意形式,把地球46 亿年的历史浓缩为365 天,依时间顺序,讲述了地球的沧海桑田和生物演变的故事,更把地球这个生命舞台变成思想实验的现场,揭示了“敬畏自然,牢记人性之本”的意旨。文章既有科学知识的严谨, 又有科学思维的实证,还有想象力的照耀和诗意的浪漫,科学其骨架,人文其血脉,彰显出文理交融的可贵品质。书中其他篇目如《国宝熊猫“堕落史”》《来自星星的我们?》《花丛中的<甄嬛传>》等,单看题目,已让人浮想联翩,急欲先睹为快。这样的科普佳作,理应成为语文教师的必读书目。

五、刘华杰的《博物人生》(北京大学出版社)、吉尔伯特·怀特的《塞耳彭自然史》(花城出版社)、卢跃刚的《下里巴虫(文卷、图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潘富俊的《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商务印书馆) 近年来博物学兴起,相關的书也多了起来。北大刘华杰老师身体力行,功不可没。现代博物学似乎是从日本传过来的,对应的英文是“NaturalHistory,”包括植物、动物、生态系统,以及地质、气象、天文等内容。其实想一想达尔文、威尔逊这些大博物学家一生做了什么,就不难猜出博物学是什么。刘华杰老师依据博物两字的拼音BOWU,用四个英语单词说明了博物学的作用和价值:一是Beauty,领略自然之美;二是Observation, 观察自然,了解自然;三是Wonder,由观察领略而产生的惊奇感;四是Understanding,理解自然,安顿生命。总之,博物学是一门帮助我们与自然打交道的学问,能让我们亲近自然,融入自然,富有生活情趣,更好地生活。2916FE3F-3231-44EE-B915-6F7B2B8A54DA

“博物学”一词,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我们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实践;陌生是因为我们往往不了解博物学求知求真的一面,不了解它非命题化和非体系化的知识特征,不懂得这种看似前科学的东西里包含着可贵的生命智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可以提供宏阔的视野和多样的标准,让博物学的认知方式与实验科学的规则结合,抵达学问的纵深。

《塞耳彭自然史》是一本博物名著,也是20世纪以来生态运动的“圣经”。全书包括两组信札,共计110封书信,有周作人导论一文,艾伦导言一篇,以及附录若干。内容主要是谈英国伦敦近郊塞耳彭教区的地理、居所、天气和动植物等,举凡与生活环境和习俗有关者,皆详加考察,发为美文,而又采用书信形式,娓娓而谈,从容典雅,有牧歌风味。译者缪哲在“书跋”中,指出作者怀特的写作态度“是科学的,艺术的,也是宗教的。所谓科学的,是求得动植物中上帝的真迹,所谓艺术的,是玩味上帝经纬万物的手段之巧,所谓宗教的,是探索前的虔诚与得其实后而生的叹服、倾倒之情”。此语也可用来评价同类西方博物学著作的特色,如《瓦尔登湖》等。《下里巴虫》的作者卢跃刚也是一位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原是中青报的记者,写过多篇轰动一时的新闻采访,现已退休,常年生活在四川雅安,半路出家,成为博物爱好者。这本书分“文卷”和“图卷”。文卷”收录他给友人的12封信,写他在人虫共处的乡下拍摄之余的见闻和感想。其中有生活,有故事,也有博物学阅读和思考。其文字洒脱灵动,不拘一格,雅洁可读,有自我的真性情。图卷” 更有意思,收入近30 幅多姿多彩的昆虫照, 配以简洁的文题,让人仿佛回到童年,一窥昆虫世界的生與死、爱与恨、哀与乐,有了对博物学的感性触摸和理解。两书合读,是极佳的博物学入门和启蒙。

台湾潘富俊先生多年来致力于植物学与古典文学的结合,编枝结草,在两个看似无关的领域架起桥梁,开创了全新的学术研究和公众教育领域。他写了一系列的论著,《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是其中的代表作。本书还原了中国古代的草木世界, 依次介绍了“诗经植物”“楚辞植物”章“回小说的植物”“中国成语典故与植物”“古典文学中的植物名称”等,辨析了“古代礼仪的植物” “文学与植物色彩”“文学中的瓜果”药“用植物”“庭园观赏植物”等,为读者提供了打开古典文学作品的新方式,让现代读者可以通过植物学通道,更好地领略作品中先民的生活环境和心灵状态,是一门绝佳的博物学课程, 也为我们的课程开发的建设提供了素材和启示。我曾以此书为指导,带领学生在玄武湖探寻《诗经》植物,拍摄了《草木缘情———在玄武湖发现<诗经>中的植物》的科普短片,参加了江苏省科普公益大赛,获得了二等奖,品尝到了博物阅读和跨界创造的甜头。

(曹勇军,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著有《语文,我和你的故事》《曹勇军和他的语文理想国》《中美写作教学对话十五讲》等。)

① 参见:刘华杰.保持天真,博物自在[N].中国教育报,2016-10-31 。

② 吉尔伯特·怀特.塞耳彭自然史[M].缪哲,译. 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525 。2916FE3F-3231-44EE-B915-6F7B2B8A54DA

猜你喜欢
语文教师
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的角色定位
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多一点素质教育 少一点功利色彩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新常态下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培训模式的分析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思考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