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对新时代德育历史方位和时代价值的把握和思考, 立足学生生命存在的整体性,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教育局积极推进德育一体化的教育改革与实践:“一体”引领,构建课程体系,创建共育平台,开发特色资源,形成德育一体化实践框架;“三式”联动,以“木樨花思政课堂”为支点,以品格提升工程项目为平台,以思政课教学方式变革为载体,明晰德育一体化实践路径。
关键词:德育一体化;课程体系;共育平台;特色资源
德育一体化作为新时代国家德育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思想道德发展规律对德育的要求,是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克服当前德育碎片化、孤立化的必要举措。基于对新时代德育历史方位和时代价值的把握和思考,立足学生生命存在的整体性,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教育局积极推进德育一体化的教育改革与实践,力求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落细、落小。
德育一体化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就应该既指向情感、认识,又指向行动。苏州高新区各学校协同推进,以“一体”引领、“三式”联动的创新尝试,推动德育一体化实践,以期形成“协同共进、顶层设计、典型示范、突破变革”的新局面。
一、“一体”引领:形成德育一体化实践框架
德育一体化,首先强调的是“一体”。这个“一体”,包含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创建一体化共育平台、开发一体化特色资源。
(一)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狭义的德育,在内容上多指道德教育,在场域上多指学校德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的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在内容上不仅指道德教育,还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场域上不仅涉及学校,还涉及家庭和社会。苏州高新区的德育一体化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尽可能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努力构建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和道德与法治课堂同向同行,以期产生协同效应,形成360 度全景式“大熔炉”育人机制,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校入心。各实验学校以国家课程改革为契机创新育人模式,积极探索和构建独具魅力的德育课程体系,围绕“创新”和“范式”做文章,提升课程内容的感召力。小学阶段重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真挚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初中阶段重打牢思想基础,引导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高中阶段重提升政治素养,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这样的课程内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既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又各有侧重,避免了“上下一般粗”,让一体化衔接的课程实施路径更为明晰。
教师是课程及其实施的关键。德育一体化不是专门人员的德育工作,而是辐射到学校所有教职员工,提升全员的德育意识,增强全员的德育自觉性,让每个教职员工都成为德育工作者,让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道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苏州高新区德育一体化育人团队的构成是多元化的,除了德育主任、班主任、道法(思政)课教师,还纳入了大队辅导员、校外辅导员等,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为打造专业的团队育人品牌,提高德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学校和市(区)教育局还设立了名師工作站(室), 通过名师名家的引领,提升教职员工的德育能力,促使他们积极为学校乃至整个市(区)的德育一体化建设添砖加瓦。
(二)创建一体化共育平台
德育一体化,不仅涵盖知、情、意、行等思想品德要素,以及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德育要素,还包含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学校、家庭、社会等环境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越紧密、越协调,效能就越大。苏州市高新区德育一体化实践注重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德育目标、内容方面的衔接,构建家、校、社协同的共育平台,让家庭、学校和社会成为学生的德育实践基地,力求把随性的、孤立的、碎片化的德育活动整合成系统性的、螺旋式的、有内在逻辑体系的德育工作系统,以此优化教学生态和要素配置,强化育人力量和教学环节的衔接。一体化共育平台创建主要观照三个层面:一是保持校内外德育的一致性和协调性;二是突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三是活化社区教育,延伸德育时空, 加强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
(三)开发一体化特色资源
苏州市高新区鼓励各实验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尽量让学校的微山微水、一草一木都能体现德育价值和意义,彰显德育意识或文化,让学生浸润其中,可感可悟,可学可用。同时,注重学校特色德育资源的开发,建立校内外德育资源的联系,融通共享各类专题教育场所资源,架设起学校德育回归生活的桥梁,让更多的育人资源活泼泼地呈现在师生面前。
二、“三式”联动:明晰德育一体化实践路径
苏州高新区以“木樨花思政课堂”为支点,以品格提升工程项目为平台,以思政课教学方式变革为载体,明晰德育一体化实践路径。
(一)以“木樨花思政课堂”为支点
“木樨花思政课堂”是2020 年度高新区教育工委重点实施的基层党建“书记项目”, 为各学校提供了德育一体化的基本路径,可谓是撬起德育一体化的支点。该项目立足高新区本土,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让党建工作和德育工作同向发力,筑牢德育一体化教育主阵地, 切实提升德育一体化工作实效。
“木樨花思政课堂”,取木樨花沁入心灵、潜移默化、清雅高洁之意,寓新时代思政课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意,构建“一核五轴”工作体系(“一核”,即充分发挥各基层支部战斗堡垒功能和全系统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五“轴”,包含“书记思政第一课”“思政名师宣讲团”“思政‘星播客’”“26℃ 班队会”“行走的思政课”), 打造“有意思”“深笃行”的思政课堂模式,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木樨花一般沁人心脾、深入人心,涵养学生,服务社会,滋润大众,营造合力育人的浓厚氛围。
1.“书记思政第一课”,领导带头讲
各校党组织书记、校长利用新生入学、新学期开学、共青团(少先队)培训开班等契机, 纷纷开设“书记思政第一课”,用“接地气”“冒热气”的话语,向学生讲述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的感人故事,让法制教育、爱国教育、生命教育、责任教育等如同一场场春雨,润物无声。一年以来,高新区中小学共开设74 场次“书记思政第一课”。《静待春暖花开时》《人间最美是四月》《武汉解封,敬畏之心不散,爱国之情再燃》等书记思政课,先后见于《学习强国》《苏州日报》等媒体。
2.“思政名师宣讲团”,名师引领讲
苏州高新区充分把握青少年阶段这一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推进全场域德育建设,不断完善区域育人网络,孵化更多名师工作室, 以更多的“一个人带动一群人”的良性循环, 构建市、区、校三级名师工作室体系,营造德育教师团队主动成长的氛围。区教育工委遴选思政专业特级教师、骨干教师等,组建名师宣讲团,面向区内中小学师生,通过讲座、报告、专题党课等形式,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政名师宣讲团90 人次走進“木樨花思政课堂”。区教育发展中心还于暑期邀请省、市及兄弟县(市、区)教研员集中为全区教师开展培训,全线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养。
3.“思政‘星播客’”,专家示范讲
苏州高新区教育工委及各校党组织积极邀请高校专家、医务工作者、科技创新人才、公检法专业人士、心理专家、公安干警、与新中国同龄的党员教师等成为“星播客”,以故事讲述、现场人物访谈、微宣讲等形式,向学生和教师讲述时代与人生的故事。“星播客” 们通过亲身经历,现身说法,把美好的情感与价值传递到师生的内心深处,指引师生在社会坐标中找准应有的方向和位置。
4.“26℃ 班队会”,学生主动讲
“26℃ 班队会”,主要是指班主任发挥创意,营造26℃ 与人体舒适度相匹配的教育氛围和空间,用学生喜爱并能接受的方式,将思政课与班队课进行有机融合,激励学生走上讲台主动讲,让“有意义”的课堂“有意思”。“将勤学上进、担当奉26℃ 班队会” 明理笃行、献、健康生活等价值理念悄然无痕地融入思想政治教学,激励学生从博学、审问到慎思、明辨,再到躬身、笃行,真正成长为自己的主人。实践证明,这种接地气的班队会,更走心,更贴心,深受学生喜爱。
5.“行走的思政课”,研学实践讲
苏州高新区倡导各学校不断创新思政课堂的“打开方式”,使其更加“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入脑入心”,充分挖掘区域内外资源, 把思政课搬到博物馆、纪念馆、社区等实地现场,搭建“行走的思政课”实践平台。如,苏州市高新区实验小学校的“新新课堂”、苏州高新区文正小学校的“弘愿课堂”、苏州高新区镇湖实验小学的“明珠传媒”、苏州市枫桥中心小学的“馨雅分贝”、苏州高新区成大实验小学的“德育云课堂”等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有效提升了高新区德育品牌的影响力。目前,高新区各校共计开展了200多场次行走的思政课,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在这里找到了很好的契合点。师生在深度参与研学实践、志愿服务、寻访考察和特色实践展示活动的同时,增强了主体体验,在知行合一中提升了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
在“一核五轴”推进德育一体化的实践中,高新区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全区中小学全面开展“木樨花思政课堂”建设:制订实施方案,细化目标任务,列出“时间表”“路线图”等,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创新内容形式,抓好组织实施,让党建优势不断转化为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进步的优势。
(二)以品格提升工程项目为平台
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是江苏省教育厅为全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德育工作改革发展的创新举措,意在引领各中小学以项目推动的方式加强德育内涵建设,在德育一体化建设方向寻到新的突破点。
2020年,为进一步提升高新区德育工作的影响力,打造与高新区教育地位相匹配的高品位、高品质德育工作品牌,高新区组织开展了首届全区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评选。在各校申报的基础上,经专家初评,筛选出20个项目进行现场答辩。答辩评审后,最终评选出首届苏州高新区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推优项目10个、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基础项目10个。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的学“雷锋精神,铸生命品质”项目、苏州高新区文星小学校的“培养点灯精神,涵育‘五心少年’”项目、苏州市浒墅关中心小学校的“科创育人的校本实践”项目、苏州新区枫桥实验小学的“基于‘互联网+’的学生自主发展评价体系建设”项目、苏州高新区金色小学的“家校美育,共塑品格——‘逗爸乐妈’才艺坊建设”项目、苏州高新区第三中学校的“打造‘坊·坛’家校共育平台,助力学生品格提升” 项目、苏州高新区第一初级中学校的“家校合力育人,构建共育平台”项目、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的“构建有影响力的共育平台”项目、苏州实验中学的“‘雄狮班主任团队’的培育与实践”项目、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的“影像开发助推品格提升”项目获评区级推优项目。
可以说,德育一体化实践中的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是践行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幸福生活的奠基工程。各中小学校从贯彻习总书记“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中“必备品格”的高度,就如何锤炼学生优秀精神品质、如何构建优质德育课程体系、如何探索评价模式的实践设计、如何开发有生命力的特色资源、如何发展有鲜活力的学生社团等作出了校本化的探索与思考。
(三)以思政课教学方式变革为载体
德育一体化的关键依托是思政课堂。强化思政课教学方式变革,并以此为载体加快德育一体化步伐,是高新区着力探究的课题。为了让思政课传播的思想有灵魂,高新区教师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力求用“活的理论”去吸引、说服和感染学生,力争让每一节课都能直入学生心底、触动学生心灵。
在各种教学方式的引领下,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课堂:苏州高新区第二中学的一堂思政课上,教师安排了一个活动环节———把学生带到体育馆里分组排凳子。全班分成6个组,每个组要排102 张凳子,排得又快又好的一组获胜。之后,教师把学生带回课堂,结合中国女排的案例切入教学正题,让学生将亲身体验与对鲜活素材的感悟结合起来,体悟团队力量的重要性。整个课堂,学生参与感十足,学得津津有味。我们也看到了这样的课堂:苏州高新区秦馀小学校的教师执教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生命最宝贵》一课时, 借助同龄人“阳阳的生命经历”营造生长的情境,将“小调查———孕育生命的不易”小“体验———怀孕妈妈的日常”“小分享———我的名字有意义”“小采访———我的成长有故事”四项活动串联起来,启发学生在体验、分享与对话中,感悟“生命最宝贵”的真谛。
聚焦“文化自信”,苏州高新区还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道德认知规律,大胆探索了高中、初中、小学三个阶段思政课同课异构的教学方式,科学定位德育目标,合理设计德育内容、途径和方法,形成循序渐进、有机衔接、层层深入的德育体系,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针对性地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坚定文化自信并自觉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由此,我们又看到了这样的课堂:高中、初中、小学三位思政课教师同台上课,各展其才,选择最恰当的“发力点”,撬动学生的思维,触动学生的情感。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说是在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的实施路径上迈出独具特色的关键性一步。
相对于“木樨花思政课堂”中观层面的多角度、一体化、全方位辐射,思政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直指课堂教学,更微观,更具专门性、直接性和集中性。
教育真正的荣光,是让学生成为完整而幸福的人。苏州高新区将继续聚焦“一体”引领、“三式”联动的工作重心,深入探索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德育一体化建设路径,不断培植德育品牌。下一步,将在基地集群建设方面花更多力气,进一步梳理、挖掘各类校内外教育资源、场地场馆资源,实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等,系统化开放育人资源,整合、汇聚、开发由博物馆类、传统文化类、名人故居类等组成的社会大课堂资源体系,从区域层面构建多元化、多维度的课程群,不断创优教育生态环境,为学生提供没有围墙的德育,让学生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叶飞,檀传宝.德育一体化建设的理念基础与实践路径[J]. 教育研究,2020(7).
[2]韩春红,沈晔.推进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现实困境及机制建设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2).
[3]冯建军.德育一体化建设的理据、内涵与维度[J]. 中国德育,2021(23).
(张忠艳,江苏省苏州科技城西渚实验小学校校长、书记,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蘇首批“苏教名家”培养对象,江苏省“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姑苏教育特聘人才。参与课题“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当代阐释与区域实践”荣获第五届江苏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参与课题“‘小能豆快乐生长课程’建设”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苏州市“双百工程”项目奖励。)
①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2019 年重点课题“小学学校德育一体化研究”(批准号:JDNNU201903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