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画像石看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及当代价值

2022-03-31 08:32耿君
大观 2022年2期
关键词:画像石

耿君

摘 要:汉代画像石是当前研究汉代文化艺术生活的重要依据。汉代画像石当中所涉及的汉代舞蹈类型丰富,其中较为典型的舞蹈类型如长袖舞、建鼓舞和盘鼓舞,形态各异,各有表现特点和艺术审美风格。这些舞蹈艺术展现了汉代阴柔之美的艺术追求,同时坚持了汉代悲美的文化性格。对于当代舞蹈艺术创作来说,汉代舞蹈当中对于圆的回转的坚持和对于线条艺术之美的呈现值得学习和借鉴,舞蹈艺术家可以从汉代舞蹈当中吸收创作元素,进行具有中华文化意蕴的舞蹈创新。

关键词:画像石;汉代舞蹈;长袖舞;建鼓舞;盘鼓舞

注:本文系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从画像石看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及当代价值研究”(21ZW06060001)研究成果。

近年来多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揭开了汉代舞蹈艺术的神秘面纱。相比于此前的舞蹈研究停留在文字叙事,画像石的出土使得汉代舞蹈艺术研究完成了从抽象化向具象化的过渡,研究学者和社会公众能够更加直观、近距离地感受汉代舞蹈艺术,从中了解汉代舞蹈的风貌和韵味,进而体会到汉代舞蹈审美的情趣特色。

一、汉代画像石所展示的舞蹈艺术风貌

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画像石上雕刻的纹样通常以墓主人生活场景、喜好为蓝本进行绘制,是现代考古学研究古代文化生活的重要依据。目前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有大量反映汉代士族阶级生活环境的内容,呈现了当时的艺术风貌,在艺术领域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众多画像石文物当中,大部分画像石的内容形制保存完整。汉代画像石是目前汉代文化生活研究当中极具艺术特征,也极具舞蹈艺术研究价值的文化遗存。目前汉代画像石所展示的舞蹈类型十分丰富,体现了汉代各个时期、各个地方的舞蹈特色。在部分画像石所展示的文化生活场景当中,还出现了以综合表演为代表的“百戏”场景,使得舞蹈与其他表演艺术形式之间如何进行搭配、呈现出怎样的场面环境等一目了然。“百戏”所蕴含的舞蹈文化成为汉代舞蹈艺术的缩影,集合了长袖舞、建鼓舞、盘鼓舞等多种艺术形态,表现了汉代文化生活当中舞蹈艺术的重要价值。

二、汉代画像石所体现的舞蹈审美特征

(一)长袖舞的艺术特点

长袖舞是汉代时期极为兴盛的一种舞蹈形式,舞者身着长袖舞蹈服饰,通过手部和腰部的舞动来带动服饰运动变化,呈现出柔韧舒展的形体特点。在出土的各类汉代画像石当中,长袖舞的出现频次最高,但是与现代艺术理解有所不同,汉代长袖舞将雄健瑰丽的身体审美作为核心,即便是女性的长袖舞,也同样追求这样的审美特征。

在四川内江市出土的画像石中,展现了汉代长袖舞中巾舞的艺术形式,这种舞蹈类似于现代藏族长袖舞蹈,通过舞动双巾来呈现艺术神韵。巾舞在画像石中的表现通常长短不一,通过手握的方式进行舞动。画像石当中的汉代巾舞线条简洁单一,虽然与长袖舞的舞蹈服饰有所不同,但呈现出的形态却相差无几,都有着翩跹灵动、飘逸自在的艺术风格。

(二)建鼓舞的艺术特点

建鼓舞是汉代盛行于宫廷和民间的舞蹈形式。在徐州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当中,建鼓舞形式较为常见。画像石当中呈现出的建鼓舞特征为,建鼓舞舞者位居画面中央,将环境分为两个左右对称的部分,形成了一种画面之上的和谐之美。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和画像石内容对建鼓舞进行还原后发现,建鼓舞所采用的舞蹈动作幅度相对较大,强调刚柔相济,既能体现出阳刚之美,同时又存在一定的阴柔委婉的美感。建鼓舞中运用的舞蹈动作很多,其中下肢动作常见有跪坐、弓步等,上肢动作通过敲击鼓的方式呈现出舞蹈节奏,体现段落感。

建鼓舞有着楚地文化风格,同时也兼顾了汉代士族社会的礼乐文化信仰。在表演当中,建鼓舞将鼓的击打与身体的舞动相互配合,使舞蹈活动具有一定的神圣感。目前画像石当中出现的建鼓舞主要形态有两种:一种是采用相对稳健的动作,将击鼓动作作为核心展现出来;另一种是通过体态上扬,借助跳跃等大的动作来呈现出刚柔并济的形体之美。

(三)盘鼓舞的艺术特点

除了建鼓舞之外,汉代舞蹈当中还出现了盘鼓舞这一类以鼓为主要道具的舞蹈类型。盘鼓舞是汉代形成的舞蹈艺术形式,根据相关研究分析,盘鼓舞的前身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祀神乐舞。汉代是盘鼓舞形成、完善且最为成熟的阶段,虽然到了晋代仍然留存有一些盘鼓舞的影子,但已然式微,且在南北朝后完全衰亡。汉代画像石是目前了解盘鼓舞的重要形式,也是盘鼓舞艺术形态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的重要渠道。

与建鼓舞的击鼓不同,盘鼓舞当中的鼓是更为重要的道具。舞者需要穿着珠屣站立于鼓面之上,通过在鼓面之间跳、踏等来完成舞蹈。盘鼓舞强调舞者必须体态轻盈,同时身体要灵活柔软,在鼓面之上跳舞要做到游刃有余,因此难度系数极高,是汉代各类型舞蹈艺术当中较为奇特的一种,通常被当作一种奇技来观赏。济宁嘉祥武梁祠当中的汉代画像石是一幅较为完整的盘鼓舞画像,在画像当中,一名舞者身穿长袖衣站立于鼓面之上,使用手、膝盖和双脚对鼓面进行击打,同时用另一只手舞动长袖。其余人跪坐在舞者两侧,为舞者进行伴奏。通过这些汉代画像石的内容,可以看到两千年前汉代舞蹈艺术兴盛时期的场景,了解到汉代盘鼓舞所具有的超凡脱俗的技巧性和与众不同的美感。

三、汉代舞蹈的艺术审美气息

(一)阴柔飞动之美

从相关文献记录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汉代乐舞艺术的呈现有着十分明显的楚地舞蹈风格,同时在保持了雄壮恢宏的艺术表现之外,还融入了阴柔之美。汉代诸多舞蹈形式当中,都能夠体现出这种艺术特色。其中长袖舞当中各类衣袖的飞动,使整个舞蹈将飘扬洒脱、逸兴遄飞的艺术特色尽数展现了出来。长袖与裙带与舞者肢体的配合,呈现出了与此前舞蹈艺术不同的形态之美。目前学术界对于汉代舞蹈画像石有着“汉风楚韵”的艺术评价,其中出土的大量乐舞图像当中,绾着高发髻、腰身纤细的女舞者,通过舞动长袖、舞动腰肢等方式,腾挪闪转,阴柔流动,具有十足的艺术美感,带给人无限的美好想象。

(二)汉代文化的悲美风格

以悲为美是汉代文学当中的重要审美形态,同时也是汉代文化性格的鲜明代表。而在舞蹈艺术当中,这种悲美之风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目前可以见到的汉代舞蹈艺术作品当中,常常以一种广义上的悲怆情绪进行美学展现。这部分艺术作品常常以空旷的境遇、神秘的环境和人处于天地之间的渺小形成一种独特的映衬关系,以达到旷远抒怀、冷峻清灵的艺术环境风貌。在《总会仙倡》这类舞蹈当中,常有仙人、熊罴等艺术形象,而一些盘鼓舞则将日月星辰等作为道具场景,展现广袤的宇宙。这些舞蹈受到楚地祭祀文化以及先秦阴阳家思想影响十分深远,形成了一种敬天畏人的宿命之感。这种宿命之感在增添了舞蹈艺术的神秘气息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种悲情之下人的处境的悲凉之美。

四、汉代舞蹈艺术特征形成的文化背景

(一)开疆拓土的尚武文化影响

首先,汉代相比于此前的秦代和周代,地理疆域更为辽阔。在文景之治后,国力开始快速恢复,汉武帝时期,国力达到了最顶峰,并开始出现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疆域拓展。其中匈奴的败退和对周边地区的开拓奠定了汉代疆域版图基础。与汉代边疆开拓相关的是对外征伐的军事实力,军事斗争的强盛带来了当时的尚武风气,相应的汉族人民的民族自信心也随之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更多通过感性的文艺形式进行表现,舞蹈艺术便是其中之一。舞蹈是人类最为原始的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段之一,同时也是最为直接最为真切的情怀表达手法之一。尚武气息影响下,汉代舞蹈也一转前代忧郁深沉的风格,以一种浓烈奔放的姿态进行呈现,最终塑造了多元化的汉代舞蹈环境和风格。

(二)安逸的社会环境和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

汉代舞蹈多数以宫廷、王侯家宴为场景,可以说,汉代安逸的社会环境和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舞蹈艺术的文化审美风格。汉代士阶层是一个特殊群体,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设立了以五经博士为代表的文化岗位,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礼乐教化的政治制度形成。其中典型代表如董仲舒、司马相如、王充等,不仅成为当时的文学哲学名家,同时还影响到后代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化环境。士阶层在整个汉代文化活动当中是舞蹈表演的主要消费群体。他们学识渊博,内心有着对于文化美学的追求。同时,浪漫、雄健瑰丽的文化诉求,也带动了汉代舞蹈艺术的新格局形成。

(三)扎实的经济基础

西汉初期重农抑商,不断恢复经济。为了追求社会稳定,缓解较为严峻的社会矛盾,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采用了轻徭薄赋等政策休养生息,带动了汉代经济的快速繁荣。就目前出土的汉代器物来看,文景之治时期成为汉代经济快速繁荣的重要时期。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文物中,色彩艳丽的精美漆器数量多达180余件,还有大批珍贵的丝织品,此外还有若干木俑、陶器陪葬物和各类粮食种子,表明这一时期经济十分繁荣。汉代中后期农业经济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其中耕作技术、水利工程和铁制农具,带来了新一轮的经济高潮。在经济制度作用下,汉代形成了极为繁荣的文化,舞蹈作为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基本特征。

(四)乐府的兴盛

乐府的出现和逐渐兴盛是带动汉代舞蹈文化取得快速发展的最为直接的因素。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好转,中外之间交流往来活动更为密切,乐府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少数民族音乐在文化交流当中也逐渐进入乐府环境当中,乐府开始将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结合,不断进行创新。根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时期乐府定员数量有八百余人,其中设置了音监、游檄等诸多官职,在文化创作方面极为繁荣。乐府机构还对民间舞蹈进行采集,通过造册的方式,对民间舞蹈进行记录。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共同塑造了汉代繁荣的舞蹈环境,打造了汉代影响后世的文化风貌。

五、汉代舞蹈对现代艺术的影响

(一)圆形态的坚持

圆在汉代舞蹈当中十分常见。大部分汉代舞蹈以圆或半圆为舞蹈运动轨迹,以“转”的形式呈现律动。汉代舞蹈所坚持的圆的运动方式,实际上是中国传统舞蹈当中“回转”艺术风貌的体现。对于现代舞蹈创作和艺术审美来说,圆的视觉印象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文化背景下對于和谐、共生境界的一种追求。舞蹈创作者或表演者可以从圆的动态当中获取创作灵感,继承传统舞蹈形态当中的婉转流动之美,呈现出连绵不绝的身体形态,展现传统文化的精神风貌。

(二)线条流动的创新

线条在汉代舞蹈当中体现得十分丰富和丰满,其中舞者的运动跳跃是线条,舞者所展现出的体态之美是线条,舞者在击鼓、在鼓上舞蹈所形成的声音律动也是线条,这种真实的线条和虚幻的线条共同构成了立体的舞蹈艺术。在当代的舞蹈艺术创作当中,也可以尝试学习汉代舞蹈中舞者对于线条的运用,呈现立体感和律动性。现代舞蹈在对汉代舞蹈《踏歌》进行编创时,就对长袖细腰的汉代舞蹈线条之美进行了重现和创新,在展示现代舞者的身体美感的同时,表现出了汉代舞蹈的美学气韵,构建了一幅古今对话的精彩图景。

(三)对于形神兼备的需求

汉代舞蹈所展现出的圆和线不仅是线条的流动,而且是为了呈现其文化内涵当中的审美气韵。舞蹈审美中的气和韵实际上是形和神的体现。其中气是形的表达,韵是神的显露。现代舞蹈需要在不断创新中,对汉代舞蹈中的形神兼备思想进行继承,为了能够达到这一境界,舞蹈创作首先需要磨炼舞者的心性,引领舞者从思想和文化层面不断强化,舞者凭借文化体验才能够将纯净的内心表达出来。例如在舞蹈创作中十分强调“法儿”,这里的“法儿”是技巧之外对于舞者灵气的要求,希望舞蹈能够更加具有韵味。韵味不能够通过机械的训练获得,更多时候需要依靠舞者自身的心性和感悟不断创作、不断创新,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谢威.有美一人,婉如清扬:浅析舞蹈《洛水佼人》的审美意蕴[J].美育,2021(3):92-96.

[2]王元翠.汉代舞蹈在徐州代表性民间舞中的印迹分析:以云牌舞为例[J].艺术评鉴,2019(16):86-87,85.

[3]赵晓婕.汉代乐舞美学思想分析:从《舞赋》和《淮南子》看汉代舞蹈形式的多样性[J].黄河之声,2019(10):126-127.

[4]刘丹,崔荣荣,牛犁.两汉时期舞蹈形态与舞蹈服饰分析:兼论我国传统服饰表现在舞剧《水月洛神》中的运用[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4(3):122-129.

[5]刘晓娟.记载与遗存:夔州竹枝歌舞的舞蹈形态探析[J].四川戏剧,2019(1):139-143.

[6]李小满.论汉乐府的综合性艺术价值:兼评《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研究》[J].出版广角,2019(15):86-88.

[7]李通英.汉画像石中的独舞艺术[J].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1):133-136.

[8]顾雅男.基于汉画像石的徐州汉代舞蹈审美特征和审美成因[J].神州,2013(3):200.

[9]郑亚萌.汉代乐舞研究现状与反思[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0(1):41-46.

[10]王藝霖.对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的舞蹈形象解读[J].戏剧之家,2017(9):173.

作者单位:

山东财经大学

猜你喜欢
画像石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徐州汉画像石历史文化研究探微
两汉“人兽母题”图像的艺术特点
浅谈汉唐墓室图像中的女性形象演变成因
汉代文学与图像关系叙论
汉风新韵
汉代画像石对现代造型艺术的影响
鸾翔凤聚谒先贤
无故不窥中门
汉代画像石艺术在现代动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