鸾翔凤聚谒先贤

2016-08-08 05:33胡均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6年7期
关键词:楼阁画像石

胡均

[摘要]所谓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本文以淮北地区汉楼阁拜谒图画像石进行赏析,对汉代石祠画像石的样式及研究淮北地区的汉阙形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楼阁 拜谒 画像石 汉阙

2015年12月,为了保护好淮北市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在淮北市博物馆西侧修建汉画像石长廊,笔者在整理这批汉画像石时,其中一块汉楼阁拜谒图画像石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该汉画像石是于2006年10月在淮北市淮海路与孟山路交叉路口的建筑工地出土的,对照淮北市出土汉画像石的特点和形状,这块画像石应该是古墓的附属建筑构件——石祠的构件。该石平面呈长方形,长123厘米,宽64厘米,厚20厘米。采用的是剔地压平浅浮雕的雕刻技法,线刻阴柔细腻,浮雕阳刚苍劲,阴柔的秀丽与阳刚的雄浑,很好地诠释了先人们的美学修养。

楼阁拜谒图画像石依石头的形状浅浮雕刻画长方形框,画面中部浅浮雕刻画一座两层楼阁,一层跽坐三人,中间一人正面而坐,两侧各有一人向他躬身拜谒。二层内两人跽坐,右边为主人,正面而坐,左边为客人,侧身而坐,双手拢起置于胸前,低头、弓腰做拜谒状。楼阁两侧各饰一对子母阙,阙顶呈两面坡式,阙上装饰简单的“菱形纹”和“水波纹”,楼阁顶部雕刻两只凤鸟,相向而立,中间一羽人面向左边的凤鸟,双手弯曲向上做导引状。凤鸟头部前伸,尾巴卷曲上翘,似是在听从羽人的召唤。这块画像石的画面构图紧密,内容丰富,左右均衡,布局合理,雕刻技法粗犷中透着细腻,画风质朴简洁,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一、汉画像石解析

西方神话中有天使,而东方神话中就有羽人。羽人,顾名思义就是身长羽毛或者身披羽毛能够飞翔的人,是汉代神仙谱系中一位非常重要的神祗,也是汉画像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灵异。《楚辞·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王逸注:“《山海经》言有羽人之国,不死之民,或日人得道,身生毛羽也。”洪兴祖补注:“羽人,飞仙也。”晋王嘉《拾遗记·唐尧》:“贯月查,亦谓挂星查,羽人栖息其上。”东汉《论衡·无形篇》中说:“图仙人之形,体生毛,臂变为翼,行于云则年增矣,千岁不死,此虚图也。”还有《淮南子》等多种文献中,都有关于羽人的描述。总结许多古书中描述的羽人,我们认为羽人应是身长羽毛,面生异骨,以云气、灵芝草为食却而不食五谷之粮,居无定所,或飞升九天,或栖息高山,或遨游四海。羽人不仅自身长生不老,并且还掌握着不死灵药,用来拯救世人的生命。另外,它还有导引龙、凤等灵禽异兽接引死者灵魂升入仙境的功能。汉代画像石中常有羽人形象出现,可以说明汉代人时刻幻想着能够像鸟一样身生双翼,展翅高飞,升入仙境,以求长生不死,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

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两汉时,祥瑞的思想得到极大的发展,信奉祥瑞的人十之有九,从朝廷到民间,对祥瑞都是非常重视和迷信的。

祥瑞思想也表现在汉画中,珍禽瑞兽的图像很多,如凤凰、九尾狐、麒麟、比翼鸟、白鹿等等。此画像石楼阁顶部的凤鸟就是一种祥瑞神鸟,《大戴礼·易本名》称:“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说文》中云:“凤之像也,鸿前磨后,蛇颈鱼尾,鹳颡鸳思,龙文龟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所以从体貌上说,凤是神话传说中最常见的灵禽,是综合鸡、孔雀、鸟、龟、蛇、鱼等飞禽异兽的特点,而幻化出来的神仙之鸟,《论语》上说凤有六像:“一日头象天,二日目象日,三日背象月,四日翼象风,五日足象地,六日尾象纬。”与凤鸟形象相近、名称相异的还有凰、鸾、朱雀、朱鸟等,在汉代瓦当、石刻、砖刻中的形象几乎是一致的。《毛诗陆疏广要》中说:“雄为凤,雌为凰。”《礼记·礼运》载:“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格物总论》:“飞则禽鸟随之,故日羽虫三百六十而凤为之长。”所以说,凤鸟是吉祥的鸟,能够做引导人灵魂飞升的载体。罗二虎先生认为,凤鸟站立于阙顶,强调的是此阙非人间之阙,而是天国之门,依此指示引导人们进入天门升天。在该图中羽人面对一凤做引导状,由凤鸟带领墓主人的灵魂从天国之门得道升仙,象征着墓主人已经随着凤鸟在羽人的导引下升入仙界了。

阙是是汉代建在都城、宫殿、陵墓、祠庙、衙署、贵邸大门外表示威仪等第的建筑物。其左右分为两列,中间有缺口,故称阙(“阙”与“缺”互为通假字)。从古代墙门豁口两侧的岗楼演变而来,后来防御功能逐渐减弱,演变成门外侧的威仪性建筑,是庙、墓、城、宫门或通道两旁的象征性大门,其上一般雕刻各种图画或刻记歌功颂德的铭文,常出现在城池、宫殿、宅第、祀庙和陵墓的前面,为显示门第、区别尊卑、崇尚礼仪的装饰性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有石质“汉书”的美誉。汉代是建造阙的鼎盛期,按其所在的位置可分为城阙、宫阙、坛庙阙、墓祠阙等,它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创造的一种建筑艺术表现形式,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太平御览》引《濑乡记》云:“老子庙前有两石阙,大阙高九尺八寸,下三重石城,阙边各有子阙。”由此,阙从形制上可以分为单阙和子母阙(旁附子阙)两种,单阙和子母阙又有单檐和重檐之分,从结构上可分为仿木构型和土石型两种。仿木构型阙分台基、阙身、阙楼、屋顶4部分,而土石型阙只分台基、阙身、屋顶3部分,是一种实心的纯威仪阙。

从这块画像石来看,其上刻的阙应为土石型单檐子母阙,象征着天国的大门,可见其祠主人的身份是十分高贵的。

楼阁内一层中间一人端坐,应为祠主人,其他跪拜的两人象征着他的在世子孙,楼阁二层中正面端坐的妇女应为祠主的妻妾,跪拜者也为祠主的后世子孙,夫妻二人一起得道升仙,接受后世子孙的顶礼膜拜。同时,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够在天上庇护自己的后世子孙平安富贵,能够长久地得到子孙们的尊敬和祭拜。整个图画表现的就是孝子贤孙在墓地祠堂祭祀祖先的墓祭图,在这里,子母阙和楼阁表现的应该是墓地祠庙等祭祀祖先的墓祭用建筑物,双层楼阁、子母阙等,都是墓祭祖先这一中心主题的有机组成部分。从阙与其他画像的组合关系看,阙通常与凤鸟、常青树、门吏、车马、璧、楼阁、西王母、伏羲、女娲等图像符号中若干种一同出现。此画像石中阙与凤鸟、楼阁、羽人一同出现,象征着主人随着凤鸟、羽人一同得道升仙。

二、淮北出现石祠画像石的原因

淮北历史悠久,地下文物丰富。《元和郡县志》记载春秋宋共公曾徙都于相,后为秦泗水郡、西汉沛郡、东汉沛国的治所,是当时的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淮北市博物馆的业务人员经过多年来的辛勤工作,通过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出土了大量两汉时期的石棺墓、砖石墓、砖室墓等形制的墓葬,淮北市博物馆收藏的大部分汉画像石都来源于抢救性考古发掘。这次发掘的4块画像石经过馆内的汉画像石专家初步鉴定,认为是东汉时期的石祠画像石。

汉代的石祠是建造在墓地旁对地下墓主人进行祭祀的地面建筑。《汉书·循吏传·文翁传》:“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祠堂”一词就出于此。淮北石祠画像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时有发现,只是发现时大多被当地村民拆除,作为房屋等建筑使用,完整的祠堂基本上都不存在了。此次发现的比较完整的石祠画像石向人们很好地展示了淮北市石祠画像石的特点。

该石祠画像石的出土,不但使我们认识了淮北地区的汉代石祠画像石的样式,而且对研究淮北地区的汉阙形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研究淮北东汉时期的建筑风格、葬俗文化、石祠形制都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目前,在淮北市博物馆的西侧建造的汉画像石长廊,将展示近年来出土的各类汉画像石如墓门、石祠、石棺等构件,让广大市民感受淮北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

猜你喜欢
楼阁画像石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金瑞元
徐州汉画像石历史文化研究探微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六站(下)
天净沙·春
吊兰
汉风新韵
亭台楼阁知多少
汉代画像石艺术在现代动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