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耦合机制探究

2022-03-31 12:05崔文静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7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

[摘 要] 我国各级教育部门均存在多民族混合学习的状态,如何看待与调整校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间的关系,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需共同思考的问题。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当前存在二者耦合度、耦合水平与耦合协调度较低的问题,反映着未认清校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系统功能定位、民族文化传承的工具价值掩盖了本体价值和自主调适机制的适应性欠缺等问题,各级院校应据此加强学生的国家与民族认同感,建立“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合结构,用自主调试功能全面推进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落实,加强我国各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校园教育;民族文化;耦合机制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社科规划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课题“做好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2020ZZB019);2018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及其在内蒙古的实践研究”(2018NDA027);2020年度中央社會主义学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课题“做好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ZK20200240)

[作者简介] 崔文静(1981—),女,河南商丘人,硕士,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教研室副教授,主要从事统一战线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7-0005-04 [收稿日期] 2021-07-26

引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拥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使我国民族文化在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下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状态。同时,我国的教育体系也紧密贴合多民族国家的国情,为多民族共同传承与延续人类精神文化遗产工作做出卓越贡献。在少数居民聚居地,学校内往往聚集着多民族学生,校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因此互相影响、伴生共存,建立互相促进的良好关系。引用系统耦合理论可知,校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之间的影响关系是双向的,当相互作用关系越紧密时,影响效果便越大,也可称之为“耦合效果好”[1]。因此,二者的耦合关系是民族类院校提升教育质量、贯彻教育理念的基础。利用二者的耦合关系推动民族类院校的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每一位民族教育工作者需共同面对的责任。

一、校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耦合现状

系统耦合理论认为,只有同一系统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元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处于正向状态时,耦合才成立。应用到现状下,我国校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之间确实存在着正向相互影响的关系,但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的变化,耦合状态的具体情况正发生着变化。

(一)校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耦合度不足

系统耦合可由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评判其耦合水平,当传承时间存在差异时,应评判时间耦合水平;当传承空间存在差异时,应评判空间耦合水平。

1.时间耦合水平。2021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为我国未来五年的民族文化传承工作指明方向,强调在记忆、传承、创新、传播四个方面着力,大力推进民族文化传承工作的进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文化传承工作虽已高质量、高效率地向下推进,却迟迟未展现出将民族文化传承带入校园的倾向[2]。例如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刺绣是彝族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该文化在彝族各村落中传承势头良好,许多彝族儿女以此建立产业,成为各村落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但彝族刺绣在当地学校内的传承力度却稍显不足,少有学校专门开设课程教授学生制作彝绣,导致其传承发生断层现象。

2.空间耦合水平。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家庭、学校、社会是差异最明显的空间元素。少数民族学生普遍居住在聚居地,家庭环境中的传统文化传承氛围十分浓郁,民族语言、民族工艺品、民族食品和建筑等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存在时刻熏陶着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观念。但由于民族地区校园覆盖率并不高,许多学生必须寄宿校园,校内的现代化教育模式和多民族混居状态导致学生在住校期间遇到“文化隔离”现象,文化环境的改变使学生在家中养成的文化观念受到冲击。随着学生逐年步入社会、走进其他城市,他族文化带来的冲击效应愈发明显。贵州石门坎双语学校的案例证明,空间因素的契合是提升空间耦合水平的前提。当前,各空间民族文化传承效果的差异势必导致整体耦合水平受到影响。

(二)校园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的耦合协调度不高

耦合协调度是用以衡量系统内各元素间协调程度的指标,元素间的关系越有秩序,耦合协调度越高。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校园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便是耦合效果最强的两大元素,但在实践中,常出现学校课程体系未将民族文化传承质量纳入评价体系、政府的传承保护意愿并未有效落地等情况。其中,学校课程体系的片面性主要体现在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的欠缺。我国共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更何况许多民族自身还包括多个文化分支,表明各族文化的内核存在差异,其传承方式必然不尽相同。许多高校在缺乏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的情况下,常以经验主义作为判断依据,制定的教学课程计划并不真实符合当地民族的传承需求,因此降低了耦合协调度。另外,各民族聚居地政府具有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却因不太理解校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之间的耦合机制,出现迫于压力被动开设民族课程的情况,导致民族课程徒有其名,并未形成成熟的文化教学体系,民族文化传承活动难以真正转化为教育实效,降低耦合协调度。

二、校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耦合状态的问题分析

基于校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耦合状态的现状,当前二者虽存在着较为稳固的耦合关系,但其耦合效果却受种种因素影响而十分有限。因此,本研究尝试通过功能、价值与调试三个方面深入探索耦合机制现状的产生内因。

(一)未认清校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系统功能定位

耦合是正向促进系统发展的元素作用关系,当系统功能不完全时,耦合效果不佳,其正向促进效果也会受到阻碍。部分民族类学校为标榜国内一流高校,常模仿国内其他高校制定教学规划,使课程安排和教学倾向朝着国家统一标准发展。这种发展模式虽能够在短期内促进其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发展,却忽略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使命,导致课程内容迎合应试教育,缺乏对民族认同感的培养[3]。需要明确的是,校园教育应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它兼容着其他文化的进入与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多种文化相互交流、形成耦合的主要场所,承担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也肩负着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二元化”的属性使校园成为民族家庭与社会环境的桥梁,将二者的“锐气”变得柔和,为学生提供最佳的文化传承条件。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则分别在其两端,前者负责培养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利用其独特的亲和力和持续性影响着学生的观念;后者负责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携带着民族文化欣赏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理解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时代使命与历史意义。

(二)自主调适机制的适应性欠缺

在校园教育中,其他文化会对校园文化环境产生影响,民族文化生存其中自然也会受到影响,产生一定程度的更新创造,扩展自身的文化内涵。此外,许多民族文化中包含大量宗教性内容,这些内容局限性较大,不适合在校园中广泛传播,导致自主调试效果不佳。外部调控功能具体指该地政府、教育部门及社会市场调控校园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之间的耦合关系,使耦合效果向着预期方向发展。外部调控集中体现于国家及地方政策对地方环境的调整。我国各少数民族具体存在较为显著的环境差异,拥有不同的民族习俗,各地政府制定的政策难以完美贴合每一少数民族、每一民族分支的实际情况,使耦合效果受到影响。

三、利用耦合状态同步发展校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策略

基于上文的研究成果可知,耦合机制是民族文化系统取得良性发展的重要方式,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式,利用耦合状态发展校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事业,是当前我国民族类学校同步发展义务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

(一)提升学生的国家与民族认同感

国家与民族认同感的前提是对国家与民族的概念认知。因此,各民族类学校应充分明确当地的民族构成结构,明白校内文化体系中具体类别的数量,在全面考量校内民族结构的前提下,弘扬校内民族文化的特色,为国家与民族认同感的形成提供基础前提。对校内教育来说,应根据民族文化的显性特征合理设计课程内容与课程评价体系,将评价民族文化传承质量的内容和指标重新纳入考量范围。这项工作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课程内容中应包括足量比例的民族文化傳承内容,考虑各民族文化在校园教育文化系统中的重要程度,合理调整其结构配比。当课程占比足够大时,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的强度便会随之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被激发,激励学生自动自主保护与尊重民族文化。例如王鉴教授曾开发了一套适用于藏族校园教育的“藏族文化”课程,课本中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了藏族人民的生活环境、日常生活、民族风俗、艺术风格、语言规则等内容,为藏族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另一方面,应由课程评价体系决定课程内容的质量控制效果。校园教育与民族文化的结合是动态的过程,其内涵与边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演化,在不同的时间条件与空间环境下,都应针对具体现状做针对性调整。民族类院校处于特定的空间环境下,所属地区的文化环境与民间习俗受周边居民民族类型的影响而展现差异。因此,应坚持国家统一课程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将各地民族院校的文化特色与评价体系巧妙结合,用以评价学校民族文化课程的开展情况,既不能过度贴紧主流文化内容,也不能完全陷于民族文化而忽略了我国教育水平的宏观发展。民族文化传承的方向建立需利用其与校园教育的耦合关系,通过教育与宣传使各族学生及民众形成意识共同体,对本地和民族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据此开展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二)建立家庭、校园与社会之间的联合结构

校园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之间的耦合关系较为复杂,要求建设耦合机制时坚持将阶段性与整体性相统一。因此,各民族院校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好耦合机制构建工作:一方面,从时间耦合角度出发,应促进校园教育体系中各子环节的衔接工作。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需分学段有序进行,分阶段、分难度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合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及高等教育阶段,使各学段内的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相互联结为系统,系统性地将学生培养为民族文化的热爱者、认同者与传承者。民族地区的校园教育需时刻坚持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原则,将促进学生学习、传承主流文化的教育任务与保护传承本族传统文化的任务有效结合。另一方面,从空间耦合角度出发,应将家庭、校园与社会的文化传承工作有效结合。由前文分析可知,家庭、校园与社会共同组成地区民族文化传承系统,三类主体各司其职,共同推进“三方协调统一”结构的建立。首先,应建立家长联合会,选拔具备民族文化技能的家长作为代表,保证家庭民族文化环境的营造效果处于学校可控范围内,发挥三方系统内部的协调功能。学校应鼓励家长以身作则,用自身的行为影响学生,使学生热爱本族传统文化,利用家庭的亲和力使其产生对本族文化的兴趣。其次,学校应做好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工作,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民族文化的魅力。例如可邀请当地民族艺术大师在校内举办民族艺术表演,召开座谈会与学生交流民族文化的演变历史和风格技巧,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认同感。最后,学校应主动承担协助学生走入社会、缓解因学习环境的差异而衍生的文化冲击。具体而言,学校应建立校企联合机制,甄选具有民族文化背景的单位或社会企业,例如民族博物馆、地方图书馆、民族艺术团等。学生可根据学校规划,在上述企业担任资料员、解说员、后勤人员等配合性工作,既能提前体验社会劳动的乐趣,又能在工作过程中体会到民族文化的美与价值,从社会的角度塑造学生内心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感,鼓励学生主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成为文化的新生载体。

(三)加强学校的自主调试功能

校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虽在同一系统中存在耦合关系,但因其各自功能存在差异,在实践中优化各自效果时,自然应采取不同的措施推进其效果的优化。对民族类院校来说,调试手段的优化主要包括政策落实、规章制度调整、教学计划调整等三方面的工作。首先,学校应协助政府将民族地区政策落实到校园内,既包括利用调查分析、实地统计等方法向地方政府提供真实可靠的民族文化传承数据,又包括接受政府的指导教育后,将政府的指导精神落实到实践教学工作中。学校应根据学生档案制作报表,报表中统计学生的民族及比例,将本校民族融合情况具象化、数据化,使政府的政策在实践工作中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其次,学校应注意校园规章制度的调整。校园规章制度的调整需与地方民族政策和制度保持协调,提升系统耦合协调度。制度不仅应为实践提供约束作用,更应体现民族文化传承系统的价值导向,鼓励学生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确保传承过程中的阶段性与秩序性。最后,学校应利用市场机制调整学校与社会在文化传承活动中的关系,使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应合理调配学校和社会的文化资源,将文化活动中心、学校活动场所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有规律、有计划地开展传统文化宣传活动,推动校园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联动。总之,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之间的耦合关系,利用地区民族文化传承的涵化和濡化性质推动文化的傳承、创新与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校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之间存在耦合机制,二者存在于同一系统,某一因素会受另一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动。校园教育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耦合机制十分复杂,会随着空间、时间的变化展现不同的耦合效果,也会因人的意识形态差异产生相异的耦合状态。各民族类院校应充分明确校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间的影响关系,将学校作为统一战线的平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卫英,刘灿.师生“共在”:民族文化传承的理论视角与实践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19,30(2):13-21.

[2]苏蜨兰.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研究[J].四川戏剧,2020(3):172-175.

[3]李明,么加利.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危机与应对——基于文化基因视角[J].社会科学文摘,2019(1):14-16.

On the Coupling Mechanism Between Campus Education and National Cultural Inheritance

CUI Wen-J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Inner Mongolia Institute of Socialism,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10, China)

Abstract: China’s education departments at all levels have the state of multi-ethnic mixed learning. How to treat and adju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mpus education and national cultural inheritance is a problem that every educator needs to think about. Through the research, it is found that the coupling degree, coupling level and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he two are low in China, which reflects the failure to recognize the systematic functional orientation of campus education and national cultural inheritance. The instrumental value of national cultural inheritance masks the lack of adaptability of ontology value and independent adjustment mechanis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students’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establish a joint structure of “family school society”. The function of independent debugging is used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heritance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qual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Key words: campus education; national culture; coupling mechanism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
昭通苗族花山节浅析
浅论民族文化对紫砂壶艺的发展与影响
从《大鱼海棠》看国产动画电影的文化回归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